close

173.jpg

        五、《新蒙山‧悲仰施食》

          (一)歷代蒙山施食之結構對照

    施食超度的法會儀軌,藍本來自唐朝大量漢譯的密續。此處便取不空譯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1 ,比照明朝蓮池祩宏法師《雲棲法彙》的〈蒙山施食儀〉2 以及《諸經日誦集要》卷下的〈蒙山施食文〉3 ,從這結構上的對照大略可知其發展脈絡。

173.jpg

    

173.jpg

173.jpg

173.jpg

173.jpg

173.jpg

173.jpg

173.jpg

(二)《新蒙山‧悲仰施食》的結構及說明

   《新蒙山‧悲仰施食》本於佛法施食的原理,以歸依佛、供養佛為根本要旨,施食僅是藉緣,主要在仰賴佛力超拔鬼道有情;而法會現場的被超度者本身也須聞法信受與隨作,方能造作勝福—供佛、懺悔、歸依、誦經、念佛。

    由於施食法會的精神是秉持供佛作意,依佛力變現普施(尤以與會眾有緣的鬼眾為對象),原則上必須於天光時舉行,以附接於午供最為如法(午供時的出食與「新蒙山」都是依佛力變施,根本作意都是先供佛,且變施的對象都函蓋有緣鬼眾,所以實際上都含有供佛精神、佛力變施鬼眾的元素,因此二者前後相續舉行,也是契合法界常理,即無須顧慮鬼道眾生宜於活動的時間)。若因事開緣,亦須以附於供佛儀節為精神,不可專執於夜中行事;如以行事方便,則可開緣安排夕食,即申時 35(下午三時至五時)舉行。施食法會不應包含在晚課中,應視為獨立儀軌,在晚課之前舉行,並於下午五時前結束。

   《新蒙山‧悲仰施食》的結構,主要是依據佛經中 世尊的開示而架構的,因此沒有密宗手印、咒語等不恰當的外道儀軌,惟是以仰仗佛力為法會之根本,以下即是說明。

          1. 恭請世尊

      (1)〈戒定真香讚〉

    以〈戒定真香讚〉作為《新蒙山‧悲仰施食》的香讚,是基於其本質乃超度有情的殊勝施食法會,主法菩薩法師及會眾須以戒德、定慧力作為增上緣,方利於化度有情;且來此法會的許多鬼道眾生亦多有與會者的冤親債主,若與會者本身無一分證德及智慧證量,又無持戒及定力所成就的菩薩香,則戒定慧三學皆付之闕如,雖能得蒙 世尊慈悲降臨,但對於成就安隱幽冥眾生、冤親債主之利益,相對的就較有限。〈戒定真香讚〉正是著眼在此,與會者應在三乘菩提法道上有一定的修學(至少要有正信並且如說修行),於佛法有懇切心,發心成就無上道。

    此《新蒙山‧悲仰施食》乃依法眾之戒香、定香莊嚴以及參與法會的功德,來迴向現場諸有情,並與諸冤親債主解冤釋結,幫助他們得出惡趣。於是,首先依戒、定之香莊嚴,虔誠禮請 世尊慈降法會:

      戒定真香,焚起衝天上,弟子虔誠,爇在金爐放,

     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

    主法菩薩法師及現場法眾皆以修學三乘菩提所得的戒德真香、趣向解脫之定力真香 36(非純粹指禪定的定力,而是包括依於三乘解脫正見的心得決定力)來祈請感應 如來。此外,也意在提醒與會大眾檢束身心、清淨作意,以莊嚴法會,攝受苦趣有情,將功德迴向冤親債主往生善處。 

    此讚需要說明的是最末句「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係指悉達多太子妃耶輸陀羅在太子離宮出家前,經太子左手指腹便懷有身孕 37,六年之後,在太子成佛之夜生下羅睺羅,釋迦族舉國上下深以為恥、大生瞋恚,甚至擊鼓集軍,九萬九千釋迦族人全部集結起來質問訶罵耶輸陀羅,並且挖掘火坑意欲處死耶輸陀羅。當時,耶輸陀羅受到釋迦國所有人的訶罵毀辱,但她以宿世修持的戒定慧,行忍辱行,最後依此殊勝安忍與實語的功德力,以及 世尊的護念加持力,入大火坑而平安無事。38 這告訴我們:在此娑婆堪忍世界,特別需要修持忍辱,以戒德來感得無比馥盛的戒香莊嚴,以正確解脫知見來展現定香莊嚴。

     如此具備戒定香莊嚴,才能在此五濁惡世堪受毀辱而不退,才能在此魔眾環伺—魔眷屬、魔使者遍布各處(居家、工作場合、修學道場……)的極度惡劣環境中,矗立不可撼動的堅忍、安忍、忍辱的德行;這是每一位大心菩薩都應有的覺悟以及應具備的勝德—戒香、定香,以此忍辱力自利利他,大心攝受一切眾生,無論是魔使者與否,一體悲心攝受成為正法菩薩,如此壯大正法勢力,同在此末法時節化導這南閻浮提難度極難度的剛強有情同歸佛道。39

      (2)〈讚佛偈〉

    讚佛應「以佛威德,救拔眾生」為義,在此敬參考引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兼備放光、讚佛、法教法施、消滅愚癡的偈頌;原偈是善光海大自在天的讚佛妙語,威德厚重,且意思渾然天成,現惟摘取其中八句成此〈讚佛偈〉,又為使語氣順暢,故調整字句順序及敬易部分文字如下:

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

此身常住本自在,如是見佛真實觀。

十方一切無邊佛,相好光明照十方, 

 眾生見者煩惱滅,皆生無量悅樂心。40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時都是依平等心第八識如來藏修行,於圓滿三大阿僧祇劫、菩薩道五十二位階之後,具足諸佛平等的無量無邊微妙功德方能成就佛道;這個真實心體無有邊際、不可稱量,因地之時心體是常但所含藏的種子有變異而非常,故說祂不在斷常二邊、恆是中道,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祂不須倚靠任何一法而能自己獨自存在,是無始以來就本來存在的無生之法;成佛之後,第八識心體及所含藏 種子內外皆淨,轉成「常、樂、我、淨」的無垢識。如果能夠這樣見 釋迦牟尼佛,就是真正的親見佛尊。十方一切諸佛都像 釋迦牟尼佛一樣圓滿具備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恆以大明金光普照十方,三界六道所有眾生無一遺漏。凡是蒙見 如來金光的眾生,皆能滅除煩惱,繼之而起的是無量、踴躍的歡喜之心。

           2. 起信如來

    惡趣眾生受苦無量、求出無期,我們當為他們平息此切身之痛,示安樂法。是故參照《諸經日誦集要》揭示唯心的「猛火燄燄燒鐵城」等四句之義,再依佛法義理,造〈放光起信偈〉以提示惡趣眾生:此超度法會正是為他們追薦殊勝福德,當信諸佛如來恆以大慈悲心放大光明照耀他們,凡蒙受佛光而起一念慚愧心、懺悔過去所造惡業,即得諸如來救拔往生善處、乃至極樂淨土。此〈放光起信偈〉即:

猛火燒燃苦難當,苦逼死已業風吹;

孤魂餓鬼饑渴苦,無量千劫無出期。

以此法會追勝福,金光照身苦停歇,

開悟有情令發意,憶己往昔常造罪。

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無始罪無窮,

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

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

  往生人天長受樂,見佛聞法當成佛。41

       

            3. 佛前懺悔

      (1)〈唯心偈〉

    祩宏法師的《雲棲法彙》〈蒙山施食儀〉與《諸經日誦集要》的〈蒙山施食文〉,都列了揭示唯心的〈覺林菩薩偈〉「若人欲了知」等四句。《新蒙山‧悲仰施食》為幫助有緣眾生了知「惡趣、善趣皆是自性心依於相應之業種所造,領受諸苦都是從往昔身、語、意造作諸惡業而來,欲脫離諸苦亦須自心虔誠懺悔以求滅罪」,因此在原四句偈前面加上《華嚴經》六十卷版的〈力成就林菩薩偈〉、八十卷版的〈覺林菩薩偈〉,合為八句的〈唯心偈〉: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不知真實性,生死輪常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42

    根本心如來藏猶如是工巧無比的畫師,祂能畫出一切三界世間及五陰世間;眾生的七轉識心都以為世間諸法是真實的、自己也是真實的,就在苦樂妙欲中造作善惡業行,導致一世又一世在三界六道中生生死死,沒有休止。如果他有善因緣值遇到善知識、善友跟他說明這根本心,對照器世間及五陰身心的虛假,他便會知道一切世間、一切眾生、十方諸佛都是依這個根本心而有,這是所有一切法所依的真實心體,若能真正歸依祂,就能了結一切生死苦樂,得到究竟安樂。

      (2)〈懺悔偈〉

    知道七轉識心有造業的力量之後,就能反過來借助七轉識心的力量懺悔過去多生多劫以來所造各種隕墜罪,從而少分、多分悔除自己的惡業。

    本會〈懺悔偈〉的末句一向採用「一切我今皆懺悔」,然此處為了幫助有緣眾生發自內心真誠懺悔罪業,因此改採中峰禪師《三時繫念佛事》的〈懺悔偈〉,其末句為「今對佛前求懺悔」,提示法眾以殷重心在佛前懺悔自己的罪過: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43

             4. 歸依如來

       (1)〈勸歸依〉

    懺悔之後,勸請與會大眾歸依諸佛如來。歸依的重要性,不下於發願成佛;這是由於成佛皆須仰賴諸佛教導,才能從生死凡夫一步一步走向三賢位,然後進入聖位,最後成佛。在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學中,每一步都必須倚靠諸佛如來提拔與護念,因此,應當教導大眾歸命如來。

     但由於《新蒙山‧悲仰施食》不似《三時繫念》有主法和尚以口語開示法理,因此以偈頌幫助來到現場的有緣法眾明白歸依諸佛如來時,應當秉持殷重心,應當莊嚴自身威儀,此即〈勸歸依〉:

五體投地禮佛足,合掌仰承妙如來,

我願乘佛威神力,歸命人天無上尊。

      (2)〈向歸依〉

    自誓歸依三寶,福德是非常大的,因為歸依、恭敬三寶,能出生一切功德。如來皆有法身、報身、應身、化身,是為佛寶;如來及諸聖弟子所說八萬四千法,是為法寶;妙覺、等覺及諸賢聖菩薩、聲聞,是為僧寶。

    四聖的解脫智以及諸佛菩薩的實相智慧皆以實相心為根本,即此第八識祕密藏心,圓理無為,如世珍奇,是名為寶:一切眾生的法身第八識有其真覺自性,是一切有情眾生之最究竟的歸依處,即是自性佛寶;是一切世、出世間法軌則的根本,具足種種法性能圓滿酬償一切果報,即是自性法寶;其性清淨無染、柔和無諍,即是自性僧寶。以此自性三寶之故,諸佛如來依之修行成佛,宣演種種佛事。

    又,如同水與冰不一不異一般,自性三寶與我們各自五陰身非一非異,若是冰外求水,無有是處;然而如果想要看見冰的本質,發現「冰即是水,水即是冰;冰不異水,水不異冰」,找到本有之自心寶藏,就須依教修行,而第一步就是向三寶作歸依處 44(此沿用本會舊版偈頌,而該版係依《雲棲法彙》):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歸依佛 兩足尊

歸依法 離欲尊

 歸依僧 眾中尊 

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 45

    此處囿於時間、場合,為作方便而不稱念「從今已往稱佛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惟願三寶哀憐攝受,慈憫故」46, 但仍不失歸依意義。(如果時間、場合允許,則可保留稱念此句,意思更為完整故更佳。)如此三唱畢,當恭敬本師 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大願 地藏菩薩摩訶薩,故在最後各稱名一聲,以攝受那些與會的鬼道有情眾生。 

      5. 供佛變施超度有情 從法界常理來說,施食法會或超度法會的供物當先上供 如來,再俟 如來以威神力變現廣大食,普施一切有緣眾生。 佛力不可思議,變施剎那,惡道眾生頓時飽滿,「法輪未轉、食輪先轉」,身心歡喜。因此,《新蒙山‧悲仰施食》的變施係以讚佛及求願的心意,仰祈佛力變施,故沿用新版〈佛前大供〉「佛力變現 普施有情」偈句: 稽首無上功德主,三界感應通群機;伏願垂憐現神變,普施十方有情共。 

            5. 供佛變施 超度有情

    從法界常理來說,施食法會或超度法會的供物當先上供 如來,再俟 如來以威神力變現廣大食,普施一切有緣眾生。佛力不可思議,變施剎那,惡道眾生頓時飽滿,「法輪未轉、食輪先轉」,身心歡喜。因此,《新蒙山‧悲仰施食》的變施係以讚佛及求願的心意,仰祈佛力變施,故沿用新版〈佛前大供〉「佛力變現 普施有情」偈句:

稽首無上功德主,三界感應通群機;

 伏願垂憐現神變,普施十方有情共。 

    惟此處針對主法菩薩法師口宣的〈祝禱詞〉略作變化:前四句變化自〈佛前大供〉的主法祝禱詞 47,著重在仰祈、讚歎 佛力變施,令惡道眾生飽滿歡喜、離苦得樂;後四句變化自原《蒙山施食》的「神咒加持淨法食」末四句 48 ,說明歸依三寶的福德、功德非常大,可依之離開惡趣,成就未來修學佛法的勝因。又,為了讓有情能聽得清楚、領解其義,以及配合梵唄節奏,因此由主法菩薩法師口宣:

佛力變現廣大食,普施河沙眾佛子,

歡喜受用免極苦,心開意解離惡趣。

歸依三寶妙福田,功德無邊盡未來,

一切佛子同法食,究竟得成無上道。

    主法菩薩法師手持甘露淨水口宣〈祝禱詞〉畢,如果道場斟酌接梵音及漢字意譯的〈一切德光無量威力陀羅尼〉,可各誦三遍:

    曩謨薩嚩 怛他㜸跢 嚩路枳帝 唵 三跋囉 三跋囉 吽49 歸命一切如來,現見極讚功德、莊嚴

    主法菩薩法師禱念「佛力變現廣大食,普施河沙眾佛子」 二句已,如來加持變現並施食,鬼道眾生立時受食飽滿,無不歡喜。

    此時當再施以甘露,主法菩薩法師持甘露淨水出位至佛殿外之施食桌處,以食物桌為中心向空中遍灑甘露淨水,淨水甘露即落在食物及周遭虛空,令有緣鬼眾皆得觸身、清涼歡喜;如此身清涼之後,心也得到輕安喜悅而能安住,便能接受接下來的法甘露,從誦持佛經的身口意行中,建立一分自身的佛法功德,有緣的眾生可得脫苦趣,往生人、天,修學佛法乃至證得二種甘露法(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若不爾者,也可得到佛力加持淨水功德,一時安樂,與佛法結下善緣,建立未來修學佛法的善因。

            6. 法施安樂 甘露清涼

      (1)法施—《心經》

    仰仗佛力變施後,惡道眾生頓於剎那之間身心飽滿、清涼,此時當施以佛法(法甘露),即勸請彼等與大眾一起誦經,各為自己建立一分佛法功德(若願往生極樂世界者,則可品位增上)。大乘法是一切諸佛的本懷,含攝了三乘菩提,因此法會中誦持大乘經典,能令會眾接觸佛法要義及增益自身功德。在大乘經中,以《心經》最為菁華,濃縮了佛法實相要義,短而易誦,容易種入八識心田中,自是首選。(若欲誦唸其他大乘經典,只要法會時間足夠,可自斟酌。)

       (2)灑布甘露—〈甘露法讚〉

    如上所述,施以淨水甘露令身清涼之後,即得心安而能受甘露法。此時誦持佛經,即入八識心田,待因緣成熟,即得入佛門修學,種下未來成佛的殊勝因緣。依於佛法甘露法門,說甘露喻無形的妙法—第八識如來藏,十方諸佛以無上的人天之尊為我們傳授此一成佛大法,此法是最尊勝的,能令一切眾生脫離無盡的生死流轉,永得解脫清涼。故敬取《方廣大莊嚴經》偈句並敬易二字,讚歎 如來的尊貴與恩德以及大乘真實法,此即〈甘露法讚〉:

天中之天為最尊,施甘露法無能勝,

   令入大乘真實理,能滅諸有得清涼。50 

            7. 願生西方

    一般勸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以〈彌陀讚〉作讚偈,令聞者得知 阿彌陀佛的身相莊嚴,見者無不歡喜;偈中雖然也有「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等偈句開示大眾「憑藉 阿彌陀佛的大願就可以往生」,然而此偈沒有特別開示念佛即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大願及方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51 只要相信 阿彌陀佛的大願,發自內心稱念聖號與發願往生,必定感應西方三聖前來接引;這是最便捷且必定成就的往生願行。為了幫助現場有情瞭解念佛的重要性,因此以〈行願偈〉勸說念佛大要、佛號威德、往生原理。此偈每兩句就以一稱「阿彌陀佛」聖號帶領法會大眾領解念佛的單純及殊勝,令在場有情串習念佛名號入於耳根、永為佛種,此即〈行願偈〉:

阿彌陀佛萬德名,一稱彌陀往西方,

大眾直下一心念,念念相應彌陀願。

一句彌陀超三界,盡捨三世諸凡情,

我願往生離苦海,傾盡生命念彌陀。

             8. 結願迴向

    進入法會尾聲,當令現場有情發〈四宏誓願〉,種下未來行菩薩道的因緣: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至於維那口宣的祝願詞(「惟願苦趣幽冥眾,永離地獄餓鬼道,世世恆常見如來,修學正法證菩提。」)也可以白話文行之,在此是 考慮法會時間有限,也是作簡要的範例,故以四句偈簡潔易行。因此,以偈句或白話方式呈現皆可,亦可依梵唄節奏及大眾習慣隨宜調整。 最後是〈迴向偈〉:

超度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首句「『超度』功德殊勝行」,是由於變食、施食其實只是藉緣,整個法會的根本實質是要超度眾生脫離惡趣,故名「超度」功德。(待續)  

1《大正藏》冊 21,頁 468,下 19 起。

2《嘉興藏》冊 32,頁 573,上 20-下 23。以下註腳中引自此文者不再詳列出處資訊。

3《嘉興藏》冊 19,頁 175,中 18-22。以下註腳中引自此文者不再詳列出處資訊。 

4「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5「猛火燄燄燒鐵城,鐵城裏面熱孤魂,孤魂若要生淨土,聽誦華嚴半偈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6〈破地獄真言〉:「唵。伽羅帝耶娑婆訶。」不空密續版本的〈破地獄真言〉 文字與此不同。

7〈普召請真言〉:「南無部部帝唎伽哩哆哩*怛哆誐哆耶。」(《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作「唎」。

8〈解冤結真言〉:「唵。三陀囉伽陀娑婆訶。」

9「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南無本師釋 迦牟尼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 冥陽救苦地藏王菩薩,南無 啟教阿難陀尊者。」

10「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11「佛子所造諸惡業,皆繇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 悔。」(《雲棲法彙》) 「(佛子、有情、孤魂)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佛子、有情、孤魂)皆懺悔。」(《諸經日誦集要》)

12「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13「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

14〈滅定業真言〉:「唵。鉢羅末鄰陀𩕳𩕳娑婆訶。」(《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此真言內容一樣,名為〈地藏菩薩滅罪真言〉:「唵 鉢羅末隣阤𩕳𩕳娑婆訶」

15〈滅業障真言〉:「唵。阿魯勒繼莎婆訶。」(《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此真言內容一樣,名為〈觀音菩薩滅業障真言〉。

16〈開咽喉真言〉:「唵。步步底哩伽哆哩。怛哆誐哆耶。」(《雲棲法彙》)「唵步步底哩伽多哩怛哆誐多耶」(《諸經日誦集要》)

17〈三昧耶戒真言〉:「唵。三昧耶薩埵梵。」(《雲棲法彙》)「唵三昧耶薩怛梵」(《諸經日誦集要》)

18〈變食真言〉:「南無薩嚩怛他誐哆。嚩嚕枳帝。唵。三跋囉。三跋囉。 吽。」(《雲棲法彙》)「南無薩嚩 怛他誐哆 嚩嚕枳帝 唵 三跋囉 三跋囉 吽」(《諸經日誦集要》)

19〈甘露水真言〉:「南無蘇嚕婆耶。怛他誐哆耶。怛姪他。唵。蘇嚕。蘇 嚕。缽囉蘇嚕。缽囉蘇嚕。莎婆訶。」(《雲棲法彙》)「南無蘇嚕婆耶怛哆誐多耶怛姪他唵蘇嚕蘇嚕鉢囉蘇嚕鉢囉蘇嚕莎婆訶」(《諸經日誦集要》)

20〈一字水輪真言〉:「唵。鍐。鍐鍐鍐鍐。」(《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名為〈一字水輪呪〉,真言內容一樣。

21〈乳海真言〉:「南無三滿哆。沒馱喃。唵。鍐。」(《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名為〈念乳海真言〉,真言內容一樣。

22「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離怖畏如來 南無廣博身如來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阿彌陀如來 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不空譯本)

23「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廣博身如來南無離怖畏如來 南無甘露王如來 南無阿彌陀如來」

24「神咒加持淨法食,普施河沙眾佛子,願皆飽滿捨慳貪,速脫幽冥生淨土,皈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佛子同法食。」(《雲棲法彙》)「神呪加持(法施食、淨法食、甘露水),普施河沙眾(有情、佛子、孤魂),願皆飽滿捨慳貪,速脫幽冥生淨土,皈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有情、佛子、孤魂)同法食。」(《諸經日誦集要》)

25〈施食偈〉:「汝等佛子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佛子共。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雲棲法彙》)「汝等(有情、佛子、孤魂)眾,我今施汝供,此食徧十方,一切(有情、佛子、孤魂)共。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施食與(有情、佛子、孤魂),皆共成佛道。」(《諸經日誦集要》)

26〈施無遮食真言〉:「唵。穆力陵。娑婆訶。」(《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名為〈念施無遮真言〉。

27〈普供養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伐日囉。斛*。」(《雲棲法彙》)《諸經日誦集要》此咒名為〈念普供養真言〉,*作「解」。

28〈往生咒〉:「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彌利都婆毗 阿彌利哆 悉耽婆毗 阿彌利哆毗迦蘭帝 阿彌利哆 毗迦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枳多迦利娑婆訶。」

29〈普迴向真言〉:「唵娑摩囉娑摩囉彌摩曩薩哈囉摩訶咱哈囉吽」《諸經日誦集要》名為〈念普迴向真言〉。

30〈吉祥偈〉:「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上師哀攝受、三寶哀攝受、護法常擁護)。」

31「四生登於寶地,三有托化蓮池;河沙餓鬼證三賢,萬類有情登十地。」

32〈彌陀讚〉:「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阿彌陀佛(數十聲)。」

33「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34〈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35 唐朝慧琳法師,《一切經音義》卷 46:「夕食也,謂申時食也。」《大正藏》冊 54,頁 610,上 6。 

36《出曜經》卷 9〈戒品 第 7〉:「『持戒之香,到天殊勝』者,忉利諸天縱情放意、所念自由,猶尚歎譽持戒之人。修善得福,為惡墮罪;諸在戒品、定品、慧品、解脫見慧品、度知見品,可敬可貴,為無上道。何以故?如此之人,為人導師,牽示正路,開人愚冥,令見慧明。是故說曰『持戒之香,到天殊勝』。戒具成就,定意度脫;魔迷失道,魔不知道。」《大正藏》冊 4,頁 658,上 9-17。 

37《過去現在因果經》卷 2:「爾時太子聞父王言,心自思惟:『大王所以苦留我者,正自為國無紹嗣耳。』作是念已,而答王言:『善哉!如勅。』即以左手指其妃腹,時耶輸陀羅便覺體異,自知有娠。」《大正藏》冊 3,頁 632,中 14-18。《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何故菩薩而有室娶?菩薩無欲不尚配匹,其於離欲則為正士,所以示現眷屬妻息。傍人懷疑:『菩薩非男,斯黃門耳?』欲除沈吟,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緣此現生子男羅云(即佛子羅睺羅)。假論羅云胞胎生者,則非義也。所以者何?羅云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大正藏》冊 12,頁 161,中 14-19。

38《雜寶藏經》卷 10:「我昔曾聞,佛初出家夜,佛子羅睺羅始入于胎。悉達菩薩六年苦行,於菩提樹下降伏四魔……。於初成道夜生羅睺羅,舉宮婇女咸皆慚恥,生大憂惱而作是言:『怪哉!大惡耶輸陀羅,不慮是非,輕有所作,不自愛慎,令我舉宮都被染污。悉達菩薩久已出家,而於今者卒生此子,甚為恥辱!』時有釋女名曰電光……椎胸拍髀,瞋恚呵罵:『耶輸陀羅!汝於尊長所親,何以自損?悉達太子出家學道已經六年,生此小兒甚為非時,從誰而得?爾無慚愧,辱我種族,不數種族,不護惡名。悉達菩薩有大功德,名稱遠聞,汝今云何不護惜彼而方恥辱?』淨飯王當于爾時……唱言:『怪哉!極為醜辱!我子出家以[已]經六年,云何今日而方生子?』時彼國法,擊鼓一下,一切軍集,九萬九千諸釋悉會,即喚耶輸陀羅。時耶輸陀羅著白淨衣,抱兒在懷,都不驚怕,面小有垢,於親黨中抱兒而立。時執杖釋作色瞋忿,罵耶輸陀羅:『叱!爾凡鄙可愧之甚!辱我種族,有何面目我等前立!』有釋名毘紐天,是耶輸陀羅舅,語耶輸陀羅:『凡鄙嬰愚無過於爾!舅於種族,宜好實語,竟為何處而得此子?』耶輸陀羅都無慚恥,正直而言:『從彼出家釋種,名曰悉達, 我從彼邊而得此子。』悅頭檀王聞是語已,瞋恚而言:『不護所生,便作異語,若實若虛,諸釋所知。我子悉達本在家時,聞有五欲,耳尚不聽,況當有欲而生於子?如斯之言深為鄙媟!從誰得子?毀辱我等,實是諂曲,非正直法!我子悉達昔在家時,及眾珍寶餚饍都無染著,況今苦行日食麻米,以此謗毀!』淨飯王極大瞋恚,問諸釋言:『今當云何苦毒殺害?」復有釋言:『如我意者,當作火坑,擲置火中,使其母子,都無遺餘!』諸人皆言:『此事最良!』即掘火坑,以佉陀羅木積於坑中,以火焚之,即將耶輸陀羅至火坑邊。時耶輸陀羅見火坑已,方大驚怖,譬如野鹿獨在圍中四向顧望、無可恃怙。耶輸陀羅便自呵責:『既自無罪,受斯禍患。』遍觀諸釋無救己者,抱兒長嘆,念菩薩言:『汝有慈悲憐愍一切,天龍鬼神咸敬於汝,今我母子薄於祐助、無過受苦,云何菩薩不見留意?何故不救我之母子今日危厄?諸天善神無憶我者,菩薩昔日處眾釋中猶如滿月在於眾星,而於今者更不一見。』即時向佛方所一心敬禮,復拜諸釋,合掌向火而說實語:『我此兒者,實不從他而有斯子,若實不虛,猶六年在我胎中者,火當消滅,終不燒害我之母子!』作是語已,即入火中,而此火坑變為水池,自見己身處蓮花上,都無恐怖,顏色和悅,合掌向諸釋言:『若我虛妄,應即燋死,以今此兒實菩薩子,以我實語得免火患。』復有釋言:『視其形相不驚不畏,以此推之必知是實。』復有 釋言:『而此火坑變為清池,以是驗之,知其無過。』時諸釋等將耶 輸陀羅還歸宮中,倍加恭敬讚嘆,為索乳母,供事其子,猶如生時,等無有異。」

39 若是道場依於現況、時間、人員、梵唄熟悉度等考量,可用〈爐香讚〉 作為彈性替代。

     因應採用彈性選項〈爐香讚〉時,全體法眾仍應以戒德香、定德香作為恭請 世尊的作意,同時也以如此勝妙戒德、定德莊嚴來攝受有緣眾生。

40 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世間淨眼品 第 1 之 1〉:「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無取無起永寂滅,為一切歸故出世。……佛難思議無倫匹,相好光明照十方,大聖世尊正教道,猶如淨眼觀明珠。……如來功德難思議,眾生見者煩惱滅,得見不動自在尊,能生無量悅樂心。……如來清淨妙色身,悉能顯現遍十方,此身非有無所依,如是見佛真實觀。……一切十方無邊佛,寂靜法門天人主,如來光明靡不照,是莊嚴幢妙法門。」《大正藏》冊 9,頁 397,中 23-下 11。 

41《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3〈報恩品 第 2 之下〉:「哀哉世人無聖力,不能拔濟於慈母,以是因緣汝當知,勤修福利諸功德。以其男女追勝福,有大金光照地獄,光中演說深妙音,開悟父母令發意;憶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滅,口稱南無三世佛,得脫無暇苦難身,往生人天長受樂,見佛聞法當成佛。或生十方淨土中,七寶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同學,獲六神通自在力,得入菩提微妙宮。皆是菩薩為男女,乘大願力化人間,是名真報父母恩,汝等眾生共修學。」《大正藏》冊 3,頁 302,中 11-22。《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1〈序品 第 1〉:「如來於胸臆間及諸毛孔放大光明,名諸菩薩遊戲神通,使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光明色如閻浮檀金,此金色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餘他界,乃至百億妙高山王,……及以百億四大洲界,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并諸國邑王宮聚落,琰魔羅界,所有一切八寒八熱諸地獄中罪業眾生受苦之相,乃至十方畜生、餓鬼受苦之相,一切世間五趣眾生受 苦樂相,如是皆現於此金色大光明中。」《大正藏》冊 3,頁 293,下 22-頁 294,上 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 1〈序品 第 1〉:「以是因緣諸有情,若能修證大菩提,於諸眾生起大悲,應受如來三聚戒。若欲如法受戒者,應當懺罪令消滅;起罪之因有十緣,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無始罪無窮,煩惱大海深無底,業障峻極如須彌,造業由因二種起,所謂現行及種子;藏識持緣一切種,如影隨形不離身,一切時中障聖道:近障人天妙樂果,遠障無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煩惱因,出家亦破清淨戒。若能如法懺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猶如劫火壞世間,燒盡須彌并巨海。」《大正藏》冊 3,頁 303,中 22-下 4。    

42 此處第三、四句取自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版《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0〈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 第 16〉,〈力成就林菩薩偈〉:「一切眾生類,悉皆三世攝,三世諸眾生,皆為五陰攝。五陰從業起,諸業因心起,心法猶如幻,眾生亦如是。世間非自作,亦復非他作,不知真實性,生死輪常轉。」《大正藏》冊 9,頁 465,中 1-6。其餘諸句取自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版《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9〈夜摩宮中偈讚品 第 20〉,〈覺林菩薩偈〉:「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正藏》冊 10,頁 102,上 21- 中 1。

43《卍續藏》冊 128,頁 116,上 15-17。

44 以上說明,取自《金園集》卷上〈授菩薩戒儀式十科〉,第三歸依三寶。《卍續藏》冊 101,頁 219,上 4-15。 

45 譯者不詳,譯於公元 350-431 年,《毘尼母經》卷 1:「佛即教使就彼三語受戒,語諸比丘:『汝等各各還去。彼方若有求出家者,當為剃除鬚髮、教著法服、與三語受戒:「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來應正覺是我師。」此即三語受戒法也。』爾時諸比丘生疑:『云何三語即是出家、即是具足?』佛為說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即是出家。第二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即是受具。以是義故出家受具成就也。』」《大正藏》冊 24,頁 802,上 23-中 1。

46《金園集》卷上,《卍續藏》冊 101,頁 219,下 14-15。

47 參見〈佛前大供〉的主法菩薩法師〈祝禱詞〉:「以此供佛諸功德,迴向受施有情眾,鬼道畜生免饑苦,心開意解離惡趣,往生善處修福慧,蒙佛接引生淨土。」

48 參見原《蒙山施食》中的偈頌:「歸依三寶發菩提,究竟得成無上道,功德無邊盡未來,一切佛子同法食。」

49 今日教界熟悉的文字是《諸經日誦集要》的同音寫法「南無薩嚩 怛他 誐哆 嚩嚕枳帝 唵 三跋囉 三跋囉 吽」。《嘉興藏》冊 19,頁 176,上 3-5。

50 參見《方廣大莊嚴經》卷 4〈示書品 第 10〉:「復欲調伏諸眾生,令入大乘真實法,善解因緣知四諦,能滅諸有得清涼。天中之天為最尊,施甘露者無能勝,一切眾生心行異,於一念中悉能知。」《大正藏》冊 3,頁 559,中 3-6。

51《佛說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冊 12,頁 268,上 26-28。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72期目次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