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3.jpg

        第四節 根本煩惱六概說

    前已敘述六位心所法中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等三 位二十一心所法,接下來探究第四位—根本煩惱。所謂「煩惱」就是能使人心中煩悶苦惱,如《大智度論》卷7云:「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根本煩惱」又 稱為根本惑、本惑、本煩惱,是煩惱障的根本,隨煩惱依之而起,能令眾生造作種種後有業,障礙眾生出離三界生死,所以稱為根本煩惱。

    《成唯識論》卷6云:「煩惱心所,其相云何?頌曰: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 故,得煩惱名。」1 所謂「根本煩惱」心所,包括貪、瞋、 癡、慢、疑、惡見等六種,由於這六種心所的體性是根本煩惱所攝的緣故,相對於依這六種根本煩惱而現起的「隨煩惱」心所,就稱名為「煩惱」。這六種根本煩惱中,惡見又可細分 為薩迦耶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等五種,合稱為五利使,攝屬於見惑,是見道時即可斷除的煩惱;其餘貪 等五個根本煩惱合稱為五鈍使,攝屬於思惑,是修所斷惑, 亦即是要在見道後,依止於斷見惑所證之初分解脫智慧於歷緣對境中漸次修斷之煩惱。這十個煩惱跟哪幾個識相應呢?《成唯識論》卷6開示:「此十煩惱,何識相應?藏識全無,末那有四,意識具十;五識唯三,謂貪瞋癡。」也就是說,藏識第八識不與任何煩惱相應,第七識末那識恆與我貪(我愛)、我癡、我見、我慢等四個根本煩惱相應,第六識意識與十個根本煩惱全部相應,前五識則只和貪、瞋、癡等三 個根本煩惱相應。

    由於有情的第八識如來藏中,含藏著七轉識無始以來虛妄分別所熏習成就的種種染污種子,這些煩惱種子遇緣現行 就成為纏縛。如果想要伏斷煩惱,就必須對煩惱有所認識;尤其是根本煩惱,就像賊王一樣,能引生無量無邊的隨煩惱; 因此「擒賊先須擒王」,唯有透過正確知見的建立,對此六法 作詳細的瞭解,深入觀察煩惱的因與現行的法相,方能經由對治滅除煩惱因將煩惱一網打盡,漸漸得到解脫功德受用。以下就六種根本煩惱,分述如下:

        第一目 貪心所

    何謂「貪」呢?所謂「貪」即是對於自身的蘊處界,以 及對於所受用的五欲六塵等諸法,貪戀執著,乃至心無厭足。《成唯識論》卷6云:「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2 意思是說, 對於自身的異熟果報身(三界「有」)以及所受用三界有的一切諸法等(「有具」),生起貪愛執著,這就是「貪」心所的體性; 能夠障礙「無貪」善根的發起,引生諸苦,這就是「貪」的 業用;也就是說,有情由於貪愛我與我所的勢力而取著諸法, 因此造作各種的後有業,於是後世的五取蘊就有了出生的因緣,此我與我所的愛著即是貪這個煩惱的因,執取即是貪的法相。 

        《瑜伽師地論》卷55云:

    問:「煩惱生時,由幾煩惱事而得生耶?」 答:「貪由十事生:一、取蘊,二、諸見,三、未得境 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過去境界,六、惡行, 七、男女,八、親友,九、資具,十、後有及無有。」 問:「何貪於何事生耶?」 答:「隨其次第,十貪於十事生。何等為十?謂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貪。」3

    意思是說,眾生的貪是由「取蘊」、「諸見」、「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所受用過去境界」、「惡行」、「男女」、「親 友」、「資具」、「後有及無有」等十事而生;對於以上十事所生之貪,依序稱為「事貪」、「見貪」、「貪貪」、「慳貪」、「蓋貪」、「惡行貪」、「子息貪」、「親友貪」、「資具貪」、「有無有 貪」等十種不同的貪。由上可知,眾生十種所貪之事雖有不同,但貪愛的體性卻都一樣,都是因為對於三界有的惑業,不瞭解其虛妄不實的體性,因而於其中深生愛樂與耽著,乃至心無厭足而不斷引生追求的動力;眾生由於見惑思惑未斷,隨順於貪的強大染著勢力,於是不斷造諸有漏業,以致輪迴三界六趣無有出期。 

    那麼要如何才能清淨貪行呢?聖教中教導我們可以用不淨觀來對治貪,如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 26 開示:「云何不淨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淨,二、苦惱 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 速壞不淨。……如是不淨是能清淨貪行所緣。」 4 而欲界中 最粗重的貪就是對男女欲的淫貪,與淫欲相應的貪大致又可分為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 事貪。這四種貪,可以經由對四種外不淨所緣作觀行,令心趣向清淨。5 西藏密宗喇嘛教的「無上瑜伽雙身修法」正是具足相應於淫貪的最具體代表,卻誆騙無知者為「即身成佛」之法道,殊不知此乃三界中最低層次的貪著,而密教諸師竟 連淫貪的對治法都不懂,還認取五陰境界為真實,顯然我見我執俱在,初果尚且了不可得,遑論成佛。

    密宗喇嘛教之修行法門,始自結緣灌頂、歸依之因灌、瓶灌,中及上師相應法之觀想、明點之觀想、天瑜伽觀想、氣功修練,末至無上瑜伽之「即身成佛」法門,皆以修證雙 身修法之淫樂為其中心思想,以此邪見而前後一以貫之。密 宗喇嘛教為盜取佛教資源而寄生佛教中,欺詐無知大眾說:如果有人聽聞這男女雙修之淫樂法門可以即身成佛,心中不生懷疑、立即信受奉行者,就是無上瑜伽法門之「正所化機」;誑稱這樣的人就是「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說唯有「大乘中具足最勝種性大堪能者」方能信受及修學雙身法,所以男女交合之無上瑜伽淫樂修法,乃是密教中「大根 性者」的修學法門。如是以最下層次的貪著為行門,妄說為最究竟的「即身成佛」法,實在是極為荒唐、荒謬的事。可悲的是,至今仍有許多人不能了知密宗喇嘛教真正的面貌, 而繼續受其邪說所惑,墮入外道法中,成就魔業以及破壞正法之大惡業。

       《所欲致患經》云:

    佛告諸比丘:「復次,因欲貪愛所在,放心恣意;父說子惡,子說父惡;母說女惡,女說母惡;兄說弟惡,弟說兄惡;姊說妹惡,妹說姊惡;家室宗族,轉相誹謗。是為貪欲之患,因致勤苦,皆由多求;放心恣意,為欲所溺。6

       《所欲致患經》又云:

    佛告諸比丘:「見彼女人,捐在塚間無央數歲,骨節糜碎,青白如碧,碎壞如麵;於比丘意云何?前時端正, 顏貌姝好,沒不現乎?患證現耶?」對曰:「唯然。」 佛言:「是為貪欲憂患證也。」7

    此段經文則是 佛陀告訴諸比丘,應以種種不淨觀來觀察:一 個女人死亡後,被棄置於塚間經過無量長的時間以後,身體的骨頭關節皆糜爛破碎了,顏色青白如碧,碎壞到猶如麵粉塊一樣。為什麼以前端正莊嚴、美麗姣好的容貌都隱而不現了呢?貪欲所帶來的過患,不就現前可以觀察得出來嗎?所以,佛陀常教導弟子們以不淨觀、九想觀(針對死屍作九種不淨 觀,經論所說略有差異,今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02 之九想為: 膖脹想、膿爛想、異赤想、青瘀想、啄噉想、離散想、骸骨想、焚燒想、滅壞想),來觀察自身及所愛之人,觀內身中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膿血熱痰、淚汗 屎尿等,如是依內朽穢觀身不淨;乃至人死為屍,或青瘀或膿爛、或變壞或膨脹……如是依外朽穢作不淨觀,然則此身、 他身有何可愛之處呢?又為何為了虛妄不實的自他色身,而起種種貪愛而流轉生死,乃至造諸惡業而淪墮三途呢?

    是故,經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8 佛法中以「貪、瞋、癡」為三毒,也是一切煩惱和惡業的根本;而三毒中,又以「貪」為眾煩惱之首,影響修道至鉅,吾人豈能不於此多加警惕! (待續)

 1《成唯識論》卷 6,《大正藏》冊 31,頁 31,中 15-19。 

2《成唯識論》卷 6,《大正藏》冊 31,頁 31,中 19-20。

3《大正藏》冊 30,頁 603,中 8-15。 

4《大正藏》冊 30,頁 428,下 19-頁 429,上 19。

5《瑜伽師地論》卷 26:「婬相應貪復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 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由依四外不淨所緣,於此四種相應 婬貪心得清淨:若於青瘀或於膿爛,或於變壞或於膖脹,或於食噉 作意思惟,於顯色貪令心清淨。若於變赤作意思惟,於形色貪令心清淨。若於其骨若於其鎖,若於骨鎖作意思惟,於妙觸貪令心清淨。若於散壞作意思惟,於承事貪令心清淨。如是四種名於婬貪令心清淨。」《大正藏》冊 30,頁 429,上 26-中 6。

6《大正藏》冊 17,頁 539,下 19-24。

7《大正藏》冊 17,頁 540,下 2-5。

8《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藏》冊 12,頁 1111,中 28-29。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73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