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7-1.JPG

                   (連載九)

第六節 布施的種類與方法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布施也是如此,各種不同的布施可以讓我們得到不同的果報。在上一節舉出《優婆塞戒經》卷 4〈雜品 第 19〉的經文提到:

    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若以味施,是人因是眾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佛說以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法布施給眾生,施者將能獲得各種不同的殊勝果報利益。又如《大智度論》卷 12〈序品 第 1〉中說:

    布施飲食得力、色、命、樂、瞻;若布施衣服,得生知慚愧,威德端正,身心安樂;若施房舍,則得種種七寶宮觀,自然而有五欲自娛;若施井、池、泉水種種好漿,所生則得無飢、無渴,五欲備有;若施橋、船及諸履屣,生有種種車馬具足;若施園林,則得豪尊,為一切依止,受身端政,心樂無憂。如是等種種人中因緣,布施所得。

    論中說,布施飲食未來可得到強健的體魄、殊勝的妙色身、長壽、身心快樂、眾生喜樂親近;布施衣服未來世可以得到與生俱來的慚愧善法,威儀德行端正莊嚴,身心安隱快樂;如果布施房舍,可以得到七寶莊嚴的宮殿樓閣;如果布施井、池等清淨好水,不但後世可以得到好的漿水,並且能夠無飢、無渴,五欲充足;如果布施造橋、船及鞋子,將得到車、馬等交通工具充足;如果布施園林,未來會得豪富尊貴的地位,一切人都會依止他,身相也會很端正,心中安樂而無憂無慮。像這些種種的依正莊嚴,都因為所作布施的因緣而得。

    第一目 各種財物布施的果報

    布施的種類可分為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三種。佛在《優婆塞戒經》卷 4〈雜品 第 19〉開示說:

    善男子!復有三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三財物 施。……自於財寶破慳不吝,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奴婢僕使,水牛駝驢車乘輦轝,瓶甕釜鑊、繩床坐具、銅鐵瓦器,衣服瓔珞燈明香花,扇蓋帽履机杖繩索,犁鎒斧鑿、草木水石,如是等 物,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

    首先,我們先來談財布施,財施之目的除了讓我們未來世的果報富裕,讓我們未來世有資財可以利益眾生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破除我們的貪心及慳吝心。 平實導師常提到:「當我們布施財物給眾生時,其實不只是布施財物,而是同時把自己的慳貪心布施出去了。」1 因此,發願當菩薩的學佛人,若要破除對財寶的慳貪之心,就得先從財布施下手。而財布施不只限於金錢施,舉凡各種財物,包括各種生活必需品,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之物品,或是各種金、銀、銅錢乃至各種珍寶,都是可布施之物。依於布施物品的不同,未來世所獲得的果報也會有所不同。譬如《優婆塞戒經》卷 2〈自他莊嚴品 第 11〉中說:【無量世中常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 色。……無量世中常施飲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

    我們接著引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來作說明,這部經主要是 佛陀對首迦長者說明眾生所作善惡業報的差別法門相,其中對於布施也有所教導。

    經中說奉施諸佛菩薩各種不同的物品,所得到的功德果報也有不同。例如:布施供奉寶蓋,未來可以身心安隱、得到大威德的菩薩眷屬……等十種功德。2 布施供奉繒幡,未來可以得到國王、大臣、親友、知識的恭敬……等十種功德。3 布施供奉鍾鈴,未來可以得到梵音聲、大名聞,說的話眾人都尊敬接受……等十種功德。4 布施供奉衣服未來得到肌膚細滑、面貌端嚴……等十種功德。5 布施供奉器皿,未來可以離諸渴愛;若口渴,自然有流泉湧出,並且終不生於餓鬼道……等十種功德。6 布施供奉飲食,未來得到壽命和好形色和強壯有力,乃至眾人敬仰愛樂……等十種功德。7 布施供奉鞋履,未來能得到足下安平、游步輕健甚至未來可以得到神足通……等十種功德。8 布施供奉香花,未來身常香潔、鼻根不壞,甚至相貌莊嚴、貌美如花……等十種功德。9 布施供奉燈明,未來得到不壞的肉眼,得到好的智慧,在世間流轉終不在黑暗之處,甚至得到天眼通……等十種功德。10 而我們布施供奉這些物品給諸佛菩薩、解脫者或持戒人,未來世可以得到大福報,並且可以在命終之後生天,乃至可以速證涅槃。

    經中還特別提到,人間眾生富樂貧苦的先後差別,不論是先樂後苦、先苦後樂、先苦後亦苦、先樂後亦樂等,皆因施主及福田的勝劣,而有種種的業報差別。《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 1 開示如下: 

    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

    復有業——初苦後樂:若有眾生為人勸導,俛仰少施,施已歡喜,心無恡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還富樂,是名初苦後樂。

    復有業——初苦後苦: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還貧苦,是名初苦後苦。

    復有業——初樂後樂:若有眾生近善知識,勸令行施,便生歡喜,堅修施業。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富樂,後亦富樂。

    復有業——貧而樂施:若有眾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轉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能行施。

    復有業——富而慳貪:若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復有業——富而能施:若有眾生值善知識,多修施業,遇良福田。以是因緣,巨富饒財,而能行施。

    復有業——貧而慳貪: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不能行施。以是因緣,生在貧窮,而復慳貪。

    上述經文義理淺顯易懂,簡單的說,眾生這一世的果報是先富後貧、先貧後富;或先富後富、先貧後亦貧等,這都與他過去生是否常行布施,並發願未來世亦樂行布施?或是否值遇真善知識等良福田而能行布施?這些都會導致他今生富裕或貧窮,乃至他今生繼續慳貪或繼續樂善好施,以致未來世又會繼續貧窮或富裕等等差別。譬如,有的眾生雖然很貧窮但樂善好施,那是過去世沒有遇到良福田,所以得資財匱乏的果報,但因為有布施的習性,所以雖然貧窮但苦惱少,即使能施之物微少,仍喜愛布施;此世若能值遇到良福田,並以至誠心、恭敬心、無悔心而布施,那麼他未來世所獲得的果報將是殊勝無比的。或有的人是非常慳貪吝嗇的小氣鬼,此世很有資財,珍寶具足,但他平常卻都不布施,他的資財豐厚是因過去世運氣好遇到了大善知識良福田,他剛好在那一次布施了;他那一世僅僅布施這麼一次,因為福田勝的關係,所以他今生非常的富裕,但因為習性慳貪,所以他這一世還是捨不得布施,而且雖有錢卻不會受用,顯示不出豪貴的威儀;也有人布施時是發心的,但布施出去馬上又後悔或猶疑,這樣他的未來世果報,雖然是會有錢,但錢財似乎與他無關,因為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感受不到有錢的樣子。也有眾生很樂善好施,又能值遇善知識良福田,這樣的眾生就會世世都富有資財而又樂於布施。最悲慘的是貧窮又慳貪的人,過去世從不布施,今生又繼續不布施,導致未來生生世世都是既貧窮又慳貪,甚至會有下墮三塗的果報。

第二目 佛說三十七種布施法 

我們再舉《佛說布施經》來說明布施與所得果報利益的關係。《佛說布施經》卷 1 中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

    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當得離眾嫉妬,人所崇敬;

    二、依時施,得三業清淨,四時安隱;

    三、常行施,得身心適悅,無散亂失;

    四、親手施,得手指纖長,身相端正;

    五、為他施,復得他人行大捨施;

    六、依教施,心離取相,得無為福;

    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

    八、以上妙香具施,恒得旃檀之香,受用供養;

    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體;

    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隱快樂,眾人喜見;

    十一、以廣大心施,得無量廣大之福;

    十二、以美食施,得離飢饉,倉庫盈溢;

    十三、以漿飲施,得所往之處無諸飢渴;

    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莊嚴身相;

    十五、以住處施,得田宅寬廣,樓閣莊嚴;

    十六、以臥具施,得生貴族,資具光潔;

    十七、以象、馬車輦施,得四神足,無擁妙用;

    十八、以湯藥施,得安隱快樂,無諸疾病;

    十九、以經法施,得宿命等通; 

    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覺支花;

    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脫貪、瞋、癡垢;

    二十二、以香施,得離煩惱臭穢;

    二十三、以傘蓋施,得法自在;

    二十四、以鈴鐸施,得言音美妙;

    二十五、以音樂施,得梵音深妙;

    二十六、以然燈施,得天眼清淨;

    二十七、以繒綵、疋帛施,得解脫衣服;

    二十八、以香水灑如來塔廟;

    二十九、以香水浴如來身;

     三十、以香油塗飾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三十一、以香水施浴眾僧,得富貴家生,少病安樂;

    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顏貌和悅,無諸瞋恨;

    三十三、以悲心施,得離殺害;

    三十四、以喜心施,得無所畏,遠離憂惱;

    三十五、以捨心施,得離罣礙,證寂滅樂;

    三十六、以種種施,得種種福;

    三十七、以無住無相心施,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告諸苾芻:「如是三十七種,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爾時舍衛國王白佛言:「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

    佛言:「大王!若求勝妙福報而行施時,慈心不殺,離諸嫉妬;正見相應,遠於不善;堅持禁戒,親近善友;閉惡趣門,開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如是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復次行施,隨自心願,獲其報應。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軟觸,親手布施,得眾人尊重、眷屬圓滿、富貴安樂之報;或以飲食布施,而得大力;或以酥油之燈布施,而得天眼;或以音樂布施,而得天耳;或以湯藥布施,而得長壽;或以住處布施,而得樓閣、田園;或以法說布施,而得甘露。」

    佛言:「大王!若以十善行施,復得十種報應。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而得命不中夭、財無散失、眷屬清潔、所言誠諦、離諸嫉妬、人所喜見、親友和睦、不墮貧賤、顏貌端正、智慧相應,獲報如是。」佛言:「大王!若以上妙飲食供養三寶,得五種利益:身相端嚴、氣力增盛、壽命延長、快樂安隱、成就辯才。如是,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如上布施,隨願所求,無不圓滿。」說此法已,皆大歡喜,作禮而退。

    經中開示的內容已是簡明易懂,我們無須贅言解釋。由經文的開示可知,有關布施與果報的因緣差別,牽涉到施主、施物與福田三者的交互關係,其實是非常錯綜複雜的;同樣的布施,但布施時的身口意行作意有各種不同,所得的果報是有很大不同的,猶如經文的最後一項——以無住無相心施,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布施的最高層次、最終目的,也就是說,轉依實相心來布施時,正當布施的時候,在實相境界中沒有施者、沒有施物、也沒有受施者,便是布施到彼岸的三輪體空—— 布施波羅蜜。像這樣子布施才能雙具功德與福德,也才能成就開悟明心乃至成就佛菩提果。如果想要求得世間福報乃至出世間果——解脫果或佛菩提果,都需要這一類次法的修集漸至圓滿,也就是布施之論、持戒之論、生天之論,其中尤以布施為首要。布施雖然只是次法,卻是世間或世出世間都不能缺少的福德;乃至到了等覺位菩薩,都還要百劫修相好而作大布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身處的盡捨外財、內財,一切無不能施;等覺菩薩在這百劫期間受生的目的都是為了施與眾生,如此方能圓滿等覺位,成就未來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的大功德與大福德。因此,學佛的佛弟子們!對於布施,務必要確實的認識與實踐,才能廣具資糧,並且還要持守戒行,也才能修十善業道而升天,乃至進一步修證解脫及佛菩提道。

    第三目 施主不分貴賤,貧窮亦復能施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很窮,那怎麼布施?佛陀也教了我們很多種方法,《優婆塞戒經》卷 4〈雜品 第 19〉: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隨逐我身至後世者,莫先於施。」復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繫心常樂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懅;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也?誰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呪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 

    佛陀開示說,有智慧的人應當常思惟——希望此世富有資財並且未來世能於財富得自在,唯有行布施,一切莫過於布施;並且還要深入觀察貧窮是多麼痛苦,豪貴是多麼快樂自在。因此就會願意努力地布施,常繫念思惟布施的功德,並付諸實行樂於布施。佛陀又開示說,如果明明有錢財,遇到他人來乞求時,卻推脫說沒錢而不願布施;當他這樣說時就像是發了惡願——已經預記自己來世會是貧窮薄福的人了,這樣的人就是放逸之人。而且就算是錢財拮据困窘的人,也不應該說自己沒有能力布施,因為貧窮的人其實也是有能力布施的,經中說:「一切水草,人無不有。」一切無主的水與草,任何人都可以取來作布施的啊!譬如,在佛世時有一位很貧窮的老婆婆,大阿羅漢迦旃延尊者為了讓她種福田來累積福德,故意去找她請求布施淨水,以使她未來世不再貧窮並具大功德(布施給已證果的人天應供,果報是不可思議的大啊!)那位貧窮的老女僕死後就因此而生天享福去了。這個故事請參看本章第二節第二目中的敘述,這裡就不再重複說明了。 平實導師更開示說:如果沒有錢也沒關係!你可以對牛布施,割幾把草送給牠吃也可以。牠吃了你的草,你來世就能獲得福德;不但如此,牠未來世若生到人間,遇到你時還要當你的徒弟,見了你就跟定你了,所以 佛陀說「雖是貧窮,非不能施」。 

    佛陀另外又說,就算是當了國王也不一定樂於布施,而貧窮人也不是就不能布施。因為,最貧窮的人總是有飲食的時候,當他吃完飯後,用少許的水蕩滌一下碗裡的殘渣湯汁等,這些湯汁就可以用來布施給需要的眾生,例如昆蟲、螞蟻……等;或是有剩下少許的麵粉殘渣,也一樣可以用來布施給螞蟻、蟲子等,這樣的布施也能得到福德。而如果貧窮的人還有三餐可以飲食,也應該把自己的飲食分一半布施給來求乞的人,自己並不會因此餓死啊!

    再說,最貧窮的人身上也會有衣服,也可以從衣服上抽下一條線,布施別人綁身上的膿瘡,讓它快些結痂掉落。也可以剪下一些破碎的布線,綁成燈炷送給別人點燈,甚至用在佛像前點起燈來供養,這也是布施,未來世都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德。

    佛陀又開示說:「天下之人有誰貧窮到沒有身體的呢?」只有無色界的天人沒有身體,在人間的人都有身體;如果有身體,當看見別人在造福業修福時,我們應該也可以用身體前去幫助他完成;心中歡喜而無厭倦,這樣的人也叫作施主,未來世也可以得到許多福德。如果我們有時間,時間也可以拿來布施利益別人;更不用說財物……等也可以布施給別人,或者因為有超越於別人的特殊身分,或超勝於別人的智慧,也都可以用來布施;如果這個身分與智慧可以對別人有利益的話,就應該不吝於貢獻出去而前往幫忙;總之,不應放棄任何一個可以種福田的機會。因此即使是 佛陀都還繼續在修福,譬如 佛陀常常身往護助有緣眾生;有一次,佛陀在接受波斯匿王的食物供養時,不但咒願波斯匿王未來世福德無量,也同時咒願貧窮人所得到的福德與波斯匿王相等而沒有差別。11 另外,佛世時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他的眼睛瞎了,有一次他要縫補衣服時,就喊著說:有哪個人在呀!可以來幫我縫補衣服嗎?這時 佛陀以天耳聽到了,就藉機帶領諸比丘們去巡寮房,特地走到阿那律尊者住處,就拿起衣服來縫補,阿那律尊者就問說:「您是誰啊?這麼善心!」佛陀就回答說:「我是佛陀!」阿那律尊者聽了嚇一跳說:「佛陀怎麼還會來做這種事呢?」佛陀說:「修福那還嫌多嗎?」由此可知,尊貴如 佛陀都如此了,我們一般的眾生怎能不學習效法呢?(待續)

1 摘錄自 平實導師著《起信論講記》第五輯。(正智出版社,2010.10 初版三刷)

2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若有眾生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 一者,處世如蓋,覆護眾生;二者,身心安隱,離諸熱惱;三者,一切敬重,無敢輕慢;四者,有大威勢;五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大威德者,以為眷屬;六者,恒作轉輪聖王;七者,恒為上首,修習善業;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

3 「若有眾生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幢,國王、大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財寶;三者,善名流布,遍至諸方;四者,形貌端嚴,壽命長遠;五者,常於生處,施行堅固;六者,有大名稱;七者,有大威德;八者,生在上族;九者,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

4 「若有眾生奉施鍾鈴、得十種功德:一者,得梵音聲;二者,有大名聞;三者,自識宿命;四者,所有出言,人皆敬受;五者,常有寶蓋以自莊嚴;六者,有妙瓔珞,以為服飾;七者,面貌端嚴,見者歡喜;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鍾鈴得十種功德。」

5 「若有眾生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一者,面目端嚴;二者,肌膚細滑;三者,塵垢不著;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五者,微妙臥具,覆蓋其身;六者,具慙愧服;七者,見者愛敬;八者,具大財寶;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

6 「若有眾生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器;二者,得善法津澤;三者,離諸渴愛;四者,若渴思水,流泉涌出;五者,終不生於餓鬼道中;六者,得天妙器;七者,遠離惡友;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

7 「若有眾生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獲得安無礙辯;五者,得無所畏;六者,無諸懈怠,為眾敬仰;七者,眾人愛樂;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

8 「若有眾生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一者,具足妙乘;二者,足下安平;三者,足趺柔軟;四者,遠涉輕健;五者,身無疲極;六者,所行之處不為荊棘瓦礫損壞其足;七者,得神通力;八者,具諸給使;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

9 「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10「若有眾生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於黑闇之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大正藏》冊 1,頁 894,下 7-頁 895,中 7)

11 讀者若欲了知此段經文的詳細解釋以及殊勝妙義,請看 平實導師著作,正智出版社出版的《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五輯。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4期目次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