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8.JPG

   (連載六)

第二章 三乘菩提之異同

    正如前面第一章第四節所說,二乘與大乘有共道與不共道的區別。共道的地方,不論是二乘,或者大乘,都是依於所斷的煩惱程度多少來區分初果到四果,這是無庸置疑的。二乘人見道是觀察蘊處界虛妄後,斷三縛結證初果,乃至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阿羅漢,未捨壽前證有餘涅槃,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大乘菩薩於明心證真如後,反觀蘊處界虛妄,也如同二乘人,斷了三縛結成菩薩初果,乃至斷五上分結成四果的菩薩阿羅漢,所以三乘共道同有解脫德——解脫於三界生死的功德。菩薩不共二乘的地方,就是菩薩真見道開悟明心找到真心如來藏後發起了般若智慧,所以菩薩有法身德及般若德。也就是說,菩薩於參禪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般若正確的觀行顯現在前,找到真心如來藏之所在,現觀蘊處界……等諸法從如來藏中出生,有了法身德;發起般若智慧到彼岸的智慧功德,知悉實相法界而有了般若德,這二德是不共二乘,也是二乘人所無法了知及思議的境界;然後菩薩以真心無所得的體性,來觀待自他有情的蘊處界確實虛妄,因此有了解脫德,此共二乘。

    所以說,菩薩明心真見道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二乘見道唯有解脫德,但菩薩另有解脫德,是二乘無學聖者所不具的,就是入地後進修到第七地滿心時,斷盡三界生死中的習氣種子,其心性非二乘聖者所能臆測,是菩薩的解脫德不共二乘的地方。因此當菩薩在說法時,二乘人沒有開口的機會。如果二乘人想要強出頭,菩薩就藉這個因緣,來宣說勝妙的法,不僅讓二乘人改變自利的心態,得以迴小向大、發菩提心,因而轉進佛菩提道修行,而且還可以如經中開示,讓許多有緣眾生,證得二乘初果的法眼淨,或者讓聞法的菩薩證得無生忍,乃至證得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綜合上面所說:三乘共道的地方就是同有解脫德,不共道的地方,就是菩薩另有法身德及般若德。因此緣故,如果有人主張:「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1 、「二乘人見道能通達法身,所以有般若智慧」等,那都是不如理作意的說法,完全違背 釋迦世尊的聖教量。

    第一節 共道:同觀蘊處界虛妄,證人無我 

    本節將針對三乘共道解脫德之斷結、證果等內涵加以詳細說明,至於菩薩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般若德,將在第二節到第六節中加以說明,最後於第七節再作一次總結。首先談的是二乘人見道證初果,亦即二乘人觀察自己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沒有一處是真實的,因而將意識我、色身我斷除,證初果須陀洹。譬如二乘人觀察五陰當中的色陰虛妄,如 佛在《雜阿含經》卷 10 開示:

    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 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2

    佛開示一切的色法:不論是過去色、或者是未來色、或者是現在色、或者是內色、或者是外色、或者是粗色、或者是細色、或者是好色、或者是醜色、或者是遠色、或者是近色,都沒有堅實的體性,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既然色法虛妄,依色法所成色身,當然更是虛妄,而且還是不清淨的。如 佛在《大般涅槃經》卷上開示:

    比丘!當觀此身,有諸不淨,肝膽腸胃,心肺脾腎,屎尿膿血充滿其中,八萬戶虫居在其內。髮毛爪齒,薄皮覆肉,九孔常流,無一可樂。又復此身,根本始生由於不淨,此身所可往來之處,皆悉能令不淨流溢,雖復飾以雕綵、熏以名香,譬如寶瓶中藏臭穢。又其死時,膖脹腐爛,節節支解,身中有虫而還食之,又為虎狼、鵄梟、鵰鷲之所吞噬。世人愚癡,不能正觀,戀著恩愛,保之至死,橫於其中而生貪欲,何有智者而樂此耶?3

    佛開示:眾生身上每個一地方,如肝膽腸胃、心肺脾腎等等,充滿了屎尿膿血,而且還住著很多的寄生蟲,沒有一處是清淨的。這不淨血軀之身,包裹一層薄皮,猶如活動廁所一樣,每天帶著它滿街跑。由於眾生不了知色陰虛妄,就在色陰上面做種種莊嚴,譬如整形、拉皮、美容等,如同在活動廁所表面做種種嚴飾,就算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仍然是汙穢不淨,猶如寶瓶中裝滿臭穢之物一樣,有何潔淨可 言?又死後,這個色身膨脹腐爛、臭穢不堪,身中的細菌反食此身,還被虎狼鳥獸等食噉,那有什麼好貪戀寶愛的?因此,二乘行者不僅觀察自己的色身虛妄,而且也觀察其他有情的色身,如同自己的色身一樣都是汙穢不淨、虛妄不實,不再將色陰當作真實我,所以二乘人就能斷了身見。但宗喀巴卻主張色身真實,密宗古今所有上師學人們也都如此,也同樣都繼續堅持這個邪見,否則雙身法就不能成立了,因此密宗四大派古今所有上師們都沒有斷除「色陰真實」的我見。  

    又譬如,二乘人觀察五陰當中的識陰六識,是緣生的法,也是虛妄不實的,如 佛在《中阿含經》卷 54 開示:【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4

    經中開示:眼識的生起,是眼根觸色塵,生起了眼識。同樣的道理,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分別與聲塵、香塵、味塵、觸塵相接觸,生起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意識的生起,是意根與法塵相接觸而生起。這六識都是緣生的法,本身不能自在,當然是生滅法,不是真實法。又六根、六塵本是虛妄法,更何況依於六根與六塵相接觸而出生的識陰六識,尤其是意識我,當然更是虛妄不實,二乘見道的人不會將識陰六識當作真實我,所以二乘人初果就必定斷了意識我的我見。宗喀巴等密宗古今所有上師學人們,卻都主張識陰六識真實,達賴 等人至今仍繼續堅持這種邪見,否則無上瑜伽樂空雙運的雙身法就不能成立了,因此密宗四大派古今所有上師們都沒有斷除「識陰真實」的我見。

    又譬如二乘人觀察五陰當中受陰也是虛妄,如《雜阿含經》 卷 17 開示:

    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觸,又喜觸因緣生樂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復次,長者!有異眼界、異色界、憂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苦觸,彼苦觸因緣生苦受。如是耳、鼻、舌、身、意、 法,亦如是說。復次,長者!異眼界、異色界、捨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不苦不樂觸,不苦不樂觸因緣生不苦不樂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5

    經中阿難尊者開示:受陰的出現,是眼根接觸色塵生起眼識後,眼識於此境中加以虛妄分別而產生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眼識的受陰既如是,其他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都這樣,各了別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以及法塵以後,各產生三種受。然而三種受是剎那生滅變異的法,本身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又受陰是依於色陰、識陰和合之後而有的法,色陰、識陰本來就虛妄,更何況依 於色陰、識陰之後而有的受陰,當然更是虛妄。因此二乘見道的人不會將受陰當作真實我,只有凡夫才會將受陰當作真實我,才會有人主張受陰是真實法,譬如有人主張:「知飢、知渴、知寒、知熱、或瞋、或喜,就是真如佛性」、「在男女貪所引遍全身快樂的覺受,那是常住法,也是成佛之法」等,當他們提出這樣主張時,你一定很清楚,他們都已經落入受陰當中,不是嗎?既然落入受陰當中,還有可能斷三縛結、明心證空性、見性證得如幻觀,乃至成佛嗎?當然不可能!

    又譬如二乘人觀察五陰當中想陰虛妄,如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 28 開示:【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6

    經中開示: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別完成,已經知道此中境界的內涵是什麼,所以知道這是青黃黑白之顯色差別,也知道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差別,不會因為自己主觀的認定沒有分別,就是不分別,祂就不分別,其實祂剎那剎那一直都在分別,還分別得非常清楚明白。因此緣故,如果有人主張:「『不分別』的了知與分明,它與慧『知分別』的了知、分明,是不一樣的。」7 你一定很清楚,那是顛倒說,不是嗎?又想陰本身是剎那剎那變異的,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更何況想陰是依於色陰、識陰、受陰和合之後而有的法,當然更是虛妄,因此二乘見道的人不會將想陰當作真實我。

    又譬如二乘人觀察五陰當中行陰虛妄,如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 28 開示:【云何名為行?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8

    經中開示:行陰就是能夠成就善或者惡等行,表示它有一段時間與空間轉換的過程,所以在此轉換過程當中,造作了種種身口意行。這些身口意行或善、或惡、或非善非惡,都是剎那變異的,所以是虛妄的,本身不是真實法,更何況行陰是依於色陰、識陰、受陰、想陰之後而顯示出來的變異過程,當然更是虛妄,因此二乘見道的人不會將行陰當作真實我,唯有凡夫才會將行陰當作真實我,乃至有人妄稱「證得五陰當中行陰是為證悟的人」,就以開悟聖者自居,當然也是凡夫一類的假名大師。

    從上面分析可知,這五陰,不論哪一陰都是虛妄的,它包括了六根、六塵、六識之十八界在內,因此二乘人觀察這五蘊、十八界虛妄,尤其觀察意識我虛妄,不再將意識我、色身我當作真實我,所以斷了我見、身見。我見、身見斷了,疑見、戒禁取見隨之而斷,名為斷三縛結證初果的須陀洹。這樣的初果人,最懈怠的於捨壽後,也可以欲界天、人間七次往返,於最後一次在人間證得阿羅漢,捨壽時可以入無餘涅槃,永不再於三界中顯現身、意。 

    又,成為初果人以後,再將自己的貪、瞋、癡加以淡薄,也就是斷了三縛結之後,由於對意識虛妄執著能夠如實了知,因此對世間法的執著漸漸地淡薄,因而貪瞋癡也漸漸淡薄,但未離欲發起初禪,名為薄貪瞋癡的二果斯陀含;於捨壽後,在欲界天與人間一往返,所以斯陀含亦名一來,最後在人間證得阿羅漢,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現身意。

    成了二果人以後,如果不將欲界愛的性障伏除,繼續愛著五欲──特別是男女欲,將會障礙初禪發起,永遠被繫縛於欲界中,無法成為三果人;因此二果人努力伏除性障,尤其是將男女貪欲部分斷除,才會發起初禪(不論是遍身發,或者從頭部發起、或者從會陰發起),解脫於欲界五欲的繫縛,成為三果阿那含。但是由於性障斷除究竟與否的差別,使得三果人捨壽後,有七種般涅槃之差別:中般涅槃(有三種)、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 9 ,分別敘述如後。首先中般涅槃有三種,如 佛在《中阿含經》卷 2 開示: 

    佛言:「云何為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如是行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燒麩,纔燃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是謂第一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

    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是謂第二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

    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是謂第三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10

    經中開示:三果人雖然已經看見慧解脫境界,仍未證得;雖然已發起初禪,獲得心解脫而斷五下分結,但仍有我慢(微細的我)煩惱未除,因此,於捨壽後,有三種不同中般涅槃出現。第一種三果人我慢較輕,於剛出生與色界天相應的中陰階段時,發現自己有中陰身出現,知道自己仍有一分微細我慢仍未斷除,於是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第二種三果人我慢較第一種三果人重,所以在第一個與色界天相應的中陰階段,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第三種三果人我慢較第二種三果人重,所以在最後一次與色界天相應的中陰階段,才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雖然這三種三果人,都是於捨壽後的中陰階段入無餘涅槃,但因為所斷我慢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才有三種不同的中般涅槃出現,這也是 世尊用三種譬喻:「燒麩纔燃便滅」、「椎打燒鐵,火星飛空即滅」,以及「椎打燒鐵,火星未墮於地便滅」,來形容三種中般涅槃的內涵。

    佛接著談其他四種三果人所證的般涅槃差別: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如《中阿含經》卷 2 開示: 

    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然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地而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生般涅槃,是謂第四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

    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少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行般涅槃,是謂第五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

    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盡已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無行般涅槃,是謂第六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 

    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烟若燃,燃已便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是謂第七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11

    佛開示:有一種三果人,已經看見慧解脫境界,但仍未證得;雖然已發起初禪,獲得心解脫而斷五下分結,但仍有我慢煩惱未除,死後於色界天的中陰身生起階段,仍然無法將我慢斷除,所以往生色界天;於色界天不需再作觀行,不久便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名為生般涅槃:「這是說三果人身壞命終後,他即將往生於色界天,所以他的色界天中陰身生起了;接著他就往生色界天中,不需觀行,不久便得無漏道的力量,知道自己是我慢尚未斷盡,所以進斷我慢結使而般涅槃,故說是生般涅槃;這是因為他較晚發覺我慢,故須生到四禪天才能發覺。」12

    另外還有三種三果人,第一類無行般涅槃:於色界天出現後,不必加行修斷我慢,於色界天捨壽取無餘涅槃,這樣的三果人,「依於無行道,以及無勤行及無勤作意修習止息的加行道,自然而然斷盡五上分結,可以在色界天中隨時進入無餘般涅槃界」13;第二類行般涅槃:於色界天出現後,需要加行修斷我慢,才能於色界天取無餘涅槃,這樣的三果人,「依於有行道,以有勤行及有勤作意,一世努力不停息的進修加行道,捨壽前才能進斷五上分結而般涅槃。」14 第三類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亦名上流處處般涅槃):於色界天出現後,需要非常努力加行修斷我慢,而且還要不斷從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乃至要出生到色究竟天以後,才能將五上分結的我慢斷盡,捨壽後入無餘涅槃等等,這類是最鈍根的三果人所證的涅槃。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三果人有七種,這七種三果人都能於捨壽後,於色界中陰階段,或者往生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後取證無餘涅槃,這是因為三果人所斷我慢的層次有差別,而有七種般涅槃:三種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這七種般涅槃,於人間捨壽後,於色界、無色界般涅槃,不再回來欲界的人間,故名為不還。

    又因為三果人於人間未捨壽前,仍有煩惱應斷未斷、仍有梵行應修未修,雖然未能如阿羅漢一樣,於捨壽時當場取無餘涅槃,但也證了涅槃,名為有餘涅槃,這有經典為證: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15

    經中開示:三果人斷了五下分結,可以般涅槃,這樣的涅槃名為有餘涅槃,與阿羅漢未捨壽前,還有微苦所依之有餘涅槃名稱雖然一樣,其內容還是有一些不同。此中差別有三:一者、三果煩惱未盡,四果煩惱已盡。二者、三果梵行未盡,於捨壽時,無法當場取證無餘涅槃,煩惱少者於中陰階段般涅槃,煩惱較重者,則須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四果阿羅漢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所以慧解脫阿羅漢於捨壽時,當場可以取證無餘涅槃,名時解脫的阿羅漢,亦即需等待捨壽的時節因緣,才能入無餘涅槃,亦名待時解脫的阿羅漢。有四禪八定的俱解脫阿羅漢,可以隨時取證無餘涅槃,名為不時解脫的阿羅漢。三者、三果沒有無生智、盡智,四果有無生智、盡智,或者有盡智而沒有無生智,也就是說,四果如果有無生智,一定會有盡智,但有盡智,不一定會有無生智。譬如周利槃特伽本身有盡智,沒有無生智,於受供養後,大眾請周利槃特伽說法開示,周利槃特伽卻請舍利弗為大眾開示,所以在經中,佛才會要求周利槃特伽修行不放逸行。三果與四果雖然同證 佛所說有餘涅槃,但還是有上面所說三種的差異存在,但是不論是三果阿那含,或者是四果阿羅漢,於捨壽後,同樣都可以取證二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

    從上面種種分析可知:要成為三果人,一定要有初禪的定力,雖然有已經捨離欲界的男女貪等而發起的禪定,但是我慢仍然未斷除,所以才會有七種不同的般涅槃出現。因此緣故,如果有人自稱是三果人,卻沒有初禪功夫;或者自稱是三果人,卻無法將初禪發起的種類、次第、經過及種種功德等一一詳細說明,那都是未證言證的大妄語人。例如坦特羅佛教行者,自稱透過修練拙火,可以成就禪定功夫、五神通,乃至可以獲得佛智,那是不如理作意的說法:

    所謂拙火禪修法就是通過一系列密續瑜伽技巧的修習,引燃體內與生俱有的拙火的一種密續修法。

    在拙火禪修法的基礎上,瑜伽行者可以通過觀修明光和幻身,將生命的風息能量帶入人體的中脈,去除五蘊的障礙,成就本然的五佛智慧,並消融地、水、火、風的體性,具足無邊功德,除去所有的虛妄因緣與諸多煩惱。在修習過程中,引生初喜、勝喜、離喜及具生喜四種大智樂境,明證五種神通,水火之毒不能侵害,所見所聞,都能覺起大樂、而生無分別智。通過修習拙火禪 修法還可以獲得大手印成就,能夠讓我們得到世間的身心利益增長,在出世間解脫佛智。16

    須知上述坦特羅佛教行者的修法,是在顛倒眾生,使修行人邪妄日增,難入正途,然而該如何修行︰一者、無明的消除,乃是透過明心見性後,於歷緣對境中,將自己的煩惱現行、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消除,不是透過修練拙火將脈、氣、明點打通,將煩惱消除;因為修練拙火乃是氣功法門、健身法門,與斷煩惱證解脫果無關。二者、禪定、神通的獲得,是要靠性障的消除和未到地定的修持,主要是未到地定成就以後,將欲界的男女貪愛斷除後才能發起初禪;有了禪定再加修神通,才能獲得神通,不是光靠練拙火氣功就能獲得的;既然密宗所有法王們連欲界男女貪愛煩惱都無法斷除,也不曾修得未到地定,當然不可能發起上於欲界的初禪定力,更不用說到可以證得五神通,何況奢言證得佛智。三者、修練拙火乃是「坦特羅佛教」行者引用印度的健身法門,不僅是在色身上用心,而且也作為男女雙修持久不洩的前方便,本來就與佛法無關;既然與佛法無關,哪有可能斷煩惱、獲得禪定、神通,乃至佛智呢?所以,「坦特羅佛教」行者宣稱修練拙火可以斷煩惱、成就禪定、神通,乃至可以獲得佛智,那都是不如理作意的說法。 

    又三果人如果在人間未捨壽前,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這樣的阿羅漢,於捨壽時,可以取證無餘涅槃,未捨壽時仍有微苦所依,同樣說是證得有餘涅槃。因此,四果阿羅漢可以取證二種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又四果阿羅漢可分為三種:三明六通 17 大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三明六通的阿羅漢,不僅有四禪八定、滅盡定,而且還有三明六通。俱解脫的阿羅漢有四禪八定、滅盡定,但是沒有三明六通。慧解脫的阿羅漢既不具足四禪八定、滅盡定,也沒有三明六通。雖然,三明六通的阿羅漢生前有神通,可以作種種神變,譬如身上出水以灌其身,身下出火以燒其身,或者身上出火以燒其身,身下出水以灌其身等等;以及俱解脫阿羅漢有四禪八定、滅盡定,顯示這二種阿羅漢與慧解脫阿羅漢的修證確實有所不同。

    因為前二者有神通、四禪八定或二、或一之修證,而後者連神通、四禪八定或二、或一之修證都沒有,往往只有不具足的禪定。這分明告訴大眾:一者、雖然,入滅前是有三種不同的阿羅漢果證,表示不同的阿羅漢入滅前之五蘊修證的果位確實有高下、有差異,但是不論是哪一種阿羅漢,都可以入無餘涅槃!可以證明:阿羅漢並不是以神通或四禪八定來入無餘涅槃的,而是以解脫的智慧入無餘涅槃的。為什麼?如果是靠神通才可以入涅槃,俱解脫及慧解脫阿羅漢將無法入涅槃;如果是靠四禪八定才能入涅槃,慧解脫阿羅漢也就無法入涅槃。可 是佛開示:不論是三明六通大阿羅漢,或者是俱解脫阿羅漢,或者是慧解脫阿羅漢,都可以入涅槃。這證明:三種阿羅漢都是以智慧入涅槃,而不是以神通或者四禪八定入涅槃。這也告訴大眾:禪定與智慧是二個不同的法,不是同一個法。

    如果禪定就是般若,菩薩六度不就變成五度了嗎?這樣的說法,不是明顯與 佛的說法顛倒嗎?但是,現見佛門中仍有法師、居士們主張「禪定就是般若」,這其實是「與佛共諍」的人,不是很愚癡嗎?二者、三種阿羅漢捨壽後入了無餘涅槃,其境界都是一樣的,沒有不同。為什麼?因為這三種阿羅漢捨壽後,都是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都是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涅槃本際(如來藏)獨處於無餘涅槃迥無六塵的極寂靜境界中。而無餘涅槃實際理地無有任何一法存在,根本沒有任何高下及差異可言;雖然三種阿羅漢生前證量有所不同,那 是針對三種阿羅漢的五蘊身修證的不同而說有所差別,可是三種阿羅漢捨壽入無餘涅槃,其五蘊身(包括意識覺知心與意根等自己)都不存在了,那時還有誰能夠分別三種阿羅漢修證果位差別及高下呢?所以說,三種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境界都是一樣,是如來藏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沒有任何果位差別可說。

    從上面的說明可知,聲聞人都是觀察蘊處界虛妄,斷了三縛結成初果人,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人。也就是說,聲聞人依照 世尊所教導的解脫道法門,如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等法,去觀察自他有情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虛妄,因而成就初果乃至四果;定性聲聞阿羅漢生前心得決定、終不改易,捨壽後便入無餘涅槃。緣覺是依照 世尊所教導的十因緣、十二因緣之還滅門及流轉門,來觀察自他有情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虛妄,與聲聞人一樣,都是觀察蘊處界虛妄,斷了三縛結成為初果人,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人;於捨壽時,心得決定、終不改易而入無餘涅槃。然而,菩薩是先斷我見,分證初果或二、三果之後,或者證得第四果以後迴心修菩薩道,透過參禪的方法而悟入佛菩提。一改以往,是站在真心如來藏實際理地,來觀察自他有情蘊處界真實虛妄而證大乘無生忍;若是證悟般若以前的解脫果還沒有證得三果、四果,悟後進修也可漸次成就三果乃至四果功德。雖然菩薩與聲聞、緣覺同樣有解脫德,可是菩薩以實際理地真如心的立場來觀待蘊處界,與聲聞、緣覺端在蘊處界立場來觀待,是有很大的差異。由此可知:三乘主要的差別在於有沒有證真如,二乘沒有證真如,菩薩則明心證真如而發起般若智慧。讀者如果能夠掌握這個關鍵之所在,第二節到第六節長篇累牘說明,也就容易懂了,不會覺得很深奧難懂。

    若是密宗四大派所有法王與學人,都被教導五蘊是真實法,未來才能廣修雙身法,或者如今已在精修雙身法而且正在推廣雙身法;這都證明密宗古今所有法王與學人們,全部沒有斷我見,全都是博地凡夫;至於開悟明心證得空性心如來藏,就更別提了,所以他們在三乘菩提中全都是凡夫。若如班禪十世「被殺」死亡,本質是一個凡夫被殺死;而他死後也不免淪墮於三惡道中,因為他一生一世都認同雙身法而主張五蘊真實,也認為五蘊「我所」的樂空雙運是成佛境界,其實是個破壞佛教正法的惡人。這一類惡人被殺的事,只是一個死後將會下墮三惡道的凡夫被殺,但這事件竟被親密宗人士妄說為「殺佛」,還寫成《殺佛》一書廣為宣傳;其實都是恐嚇世人的虛假言說,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會信受;全書充滿了邪見言論,根本不值得一讀;因為十世班禪不但未斷我見,更未開悟明心,連三乘菩提的內涵都完全不懂,何況是實證?所以他只是一個具足凡夫。未來佛教正覺同修會中將有人就此撰文或寫書加以辨證,同時說明殺死班禪十世的人,不但無罪,還有護持佛教正法的大功德。(待續)

1 釋印順著,《印度之佛教》〈自序〉,正聞(台北),1992.10 三版,序頁 6。

2 《雜阿含經》卷 10,《大正藏》冊 2,頁 68,下 4-8。

3 《大般涅槃經》卷上,《大正藏》冊 1,頁 194,下 10-20。

4 《中阿含經》卷 54〈大品 第 2〉,《大正藏》冊 1,頁 767,上 25-27。 

5 《雜阿含經》卷 17,《大正藏》冊 2,頁 117,下 26-頁 118 上 6。 

 

6 《增壹阿含經》卷 28〈聽法品 第 36〉,《大正藏》冊 2,頁 707,中 16-18。

7 性廣法師於 2006/7/29 晚間,在佛教弘誓學院禪堂,主講:自知自作證─ ─禪七開示錄(十五),詳情請參見佛教弘誓學院網址: http://www.hongshi.org.tw/ZENAview.aspx?nono=23,擷取日期:2014/2/24。    

 8 《增壹阿含經》卷 28〈聽法品 第 36〉,《大正藏》冊 2,頁 707,中 18-20。

 9 中般涅槃,是指有一類三果人在人間捨壽,於第一次剛出生中陰階段,乃至於最後一次中陰身出生階段後,將我慢斷除而般涅槃;因為是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是指有一類三果人在人間捨壽,於色界天出生後,不久將我慢斷除而般涅槃,由於這類三果人是在剛出生於色界天後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是指有一類三果人在人間捨壽,於色界天出生後,需要很努力作觀行,才能將我慢斷除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是指有一類三果人在人間捨壽,於色界天出生後,不需要很努力作觀行,便將我慢斷除而般涅槃。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亦名上流處處般涅槃,是指有一類三果人煩惱較重(我慢較重),導致於人間捨壽後,必須於色界天之每一天一一經歷出生、捨壽,最後才在五淨居天般涅槃等等。 

10《中阿含經》卷 2〈七法品 第 1〉,《大正藏》冊 1,頁 427,上 17-中 11。 

11《中阿含經》卷 2〈七法品 第 1〉,《大正藏》冊 1,頁 427,中 11-下 16。 

12 平實導師著,《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五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 2 月初版三刷。

13 平實導師著,《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五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 2 月初版三刷。

14 平實導師著,《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第五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09 年 2 月初版三刷。

15《增壹阿含經》卷 7〈火滅品 第 16〉,《大正藏》冊 2,頁 579,上 13-17。

16 諾布旺典著,《圖解藏密拙火禪修法》,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10.1 第 1 版,頁 40。

17 三明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六通是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104.JP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4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