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8.JPG

                   (連載五)

    在目前佛教界裡,能夠符合 釋迦世尊所闡揚的大乘菩薩 法道,除了正覺同修會外,再也沒有其他佛教團體能夠提出類 似的說法。為什麼?這可從正覺同修會的〈正覺發願文〉可以 一窺全貌,全文如下:

    願我修學大乘理,不遇聲聞緣覺師,

    願我得遇菩薩僧,受學大乘第一義。

    不久見道證真如,隨度重關見佛性,

    隨我導師入宗門,親證三乘人無我。

    願具妙慧勇摧邪,救護佛子向正道,

    普入大乘第一義,受學究竟微妙理。

    願隨導師學種智,通達初地法無我,

    修除性障起聖性,發十無盡大願王。

    願我依佛微妙慧,善修菩薩十度行,

    無生法忍增上修,地地轉進無障礙。

    乃至究竟菩提果,不捨眾生永無盡,

    願我世尊恒慈愍,冥祐弟子成大願。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十方一切佛,

    南無大乘勝義僧,南無究竟第一義。1

    略釋如下:正覺同修會所修學的法是大乘菩薩法,不是二 乘小法;會中同修們所遇到的法,都是大乘勝義僧所傳授第一 義諦明心見性乃至成佛的法,而不是二乘聲聞、緣覺解脫道 小法。因為有大乘勝義僧傳授正確的佛法知見,所以能夠很快 的獲得真見道—明心—證真如,發起般若的總相智慧,成為 七住滿心菩薩;乃至很快地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成為 十住滿心菩薩。接著跟隨 平實導師轉入宗門修學禪門的差別 智,深入瞭解及親證三乘「人無我」的種種差別相,因而圓滿 了相見道位的別相智。由於菩薩有總相智及別相智的智慧,以 及不忍眾生被邪師誤導的悲心,深刻體驗若不摧邪,難以顯 正 2 的事實,所以不畏懼個人生死,勇敢地站出來宣說 世尊 正法,來摧邪顯正,救護佛弟子們走上正確的佛菩提道。 

    此外,會中的菩薩們不僅摧邪顯正,救護眾生向正道,而 且還要跟隨 平實導師修學甚深微妙的唯識真實理:一者、未 來可以通達初地的法無我智。二者、可以離開男女貪的欲界 愛,於一剎那遍身發起初禪,依於斷三縛結及明心證真如的功 德,斷除五下分結而成為最頂級的三果人,性障永伏如阿羅漢。三者、具足初地所需具備的廣大福德。四者、於前面三種 資糧具足後,依《大方廣佛華嚴經》開示,在佛前勇發十無盡 願,也就是在佛前發十種盡未來際無盡的大願,廣大如法界, 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盡一切劫無有休息。菩薩發了十無 盡願,盡未來際受持,永遠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有這個增 上意樂,所以菩薩不畏隔陰之迷,繼續投胎受生死苦,繼續取 得五蘊身來利樂眾生,於未來際無有窮盡。合此前面所說四 事,才能成為初地入地心的菩薩。又菩薩依照 佛所說的無生 法忍微妙智慧,善於修學菩薩的十度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一一親證諸地無生法忍所需的道 種智而沒有任何障礙,最後得以成就大菩提果——四智圓明 的究竟佛。成佛後,仍然依照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 樂有情無有窮盡。正覺同修會中的弟子四眾,以至誠心發起如 是大願,祈願 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暗中冥助弟子們成就大願。 然而這一切大心大願之行,最後則是歸依 釋迦牟尼佛!歸依 十方一切佛!歸依 大乘勝義僧!歸依 究竟第一義!

    從正覺發願文的道次第及內容來看,已經將菩薩五十二 階位圓滿鋪陳,包括了修學大乘法,得以明心見性、出來摧邪 顯正,以圓滿三賢位的人無我智。接著修除性障、發十無盡 願等,得以轉入初地,隨後開始次第圓滿地上菩薩的法無我 智,乃至究竟圓滿佛地的功德。最後再依著初地前所發的十 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因此正覺的發願文,完全 符合 釋迦世尊所說成佛之道的次第及內容,想成就無上正等 正覺的佛弟子們,應該依此次第修行:一者、不會走上修行歧路,與佛道越走越遠;二者、未來才有可能明心見性,乃至 最後成就大菩提果。

    然而在佛門中,總是會有一些愚癡人提出乖離 釋迦世尊 成佛之道的邪說,而且是非常荒唐的說法出現,譬如有一類人 主張「十住就是十地」,他們不肯承認經中說的十住有時是指 三賢位中的第十住位,有時是指十地中的第十地,不肯依照前 後經文來作正確的定義;這樣的人,名為不懂佛法者,其心已 經迂曲不直心了。為什麼?一者、如果十住就是十地,菩薩五 十二階位,不就變成四十二階位了嗎?這樣說法,即是明白地 指責 釋迦世尊說法錯了,是公然訶責 釋迦世尊不如法。像這 樣昧著良心的說法,在四阿含諸經都說,已成就毀謗 世尊的 重罪,不能不慎啊!隨舉經文之開示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拘羅山,侍者比丘名曰羅陀。時 有眾多外道出家至尊者羅陀所,共相問訊已,退坐一 面,問羅陀言:「汝為何等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 行?」羅陀答言:「我為知苦故,於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時諸外道聞羅陀所說,心不喜,從坐起,呵罵而去。

    爾時羅陀晡時從禪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 面,以其上事具白佛言:「世尊!我向所說,得無毀謗 世尊耶?將不令他難問、詰責、墮負處耶?不如說說、 非如法說、非法次法說耶?」佛告羅陀:「汝真實說,不 毀如來,不令他人難問、詰責、墮負處也,是如說說、 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色是苦,為知彼苦故, 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是苦,為知彼苦故,於如來所出家修梵行。」佛說此經已,羅陀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3 

    在《雜阿含經》中的記載:在佛世,凡是出家比丘、比丘 尼,不論是在外為人說法,或者與外道論法等等,待其回到 精舍後,都會向 佛稟白請示:「為某甲說法,或者與某乙外 道論法,說法內容如何如何,這樣說法到底是如法說?不 如法說?有沒有成就毀謗世尊之重罪?」佛就會依弟子所說 的內容加以開示。如果弟子是如法說,佛會跟弟子說:「你的說法是正確的、是如法的,沒有誣謗如來!」如果弟子說法 不正確,佛會告訴弟子們錯誤在哪裡,以便修正其錯誤處, 未來不再違犯。從上面可知:在佛世的時候,出家比丘、比丘 尼們在外為人說法、與人論法,尚且都會向 佛稟白說法、論 法內容,以免因為說法、論法內容錯誤,卻說是 世尊所說而 成就毀謗 世尊重罪。更何況是末法無佛住世的時代,更應該 謹守 世尊告誡,如法、如實宣說,而不是為了爭名聞、爭利 養乃至爭勝心,就隨便捏造與 世尊不同的說法而說是 世尊 所說,以掩飾自己的不如法。然而末法時代,還是有愚癡無智 眾生,竟敢隨便竄改 世尊所施設的菩薩五十二階位,而說十 住就是十地,若不是極度愚癡之人,何能至此? 

    二者、佛弟子們都知道:五十二個位階中的十住位屬於三 賢位的菩薩階位,而十地屬於聖位菩薩階位,如果含糊籠統一 概指稱十住就是十地,表示十住的境界等同於十地,那就是將低階的十住高抬到高階的十地,或者將高階的十地貶抑到低 階的十住,這樣的說法,乃是不倫不類、非常荒唐的說法。 譬如有一乞丐,逢人便說:「我就是當今的國王,你們應該禮 拜我。」如果是你的話,你會相信嗎?想也知道,當然不相信。 既然不相信,那麼這位愚癡人所說的:「十住就是十地」,你 當然也不會相信了,因為那是非常荒唐的說法,不是嗎? 

    三者、如果十住等同十地,地上菩薩的鏡像、光影、谷 響……等現觀將擺到哪裡去?如果是擺在三賢位中,任你找 遍經典,永遠也不可能找到這樣的開示。如果有人昧著良心 不承認有這些現觀存在,可是在經典裡明明有這些現觀名相 存在,不是不存在啊!又如何自圓其說呢?或者有人狡辯: 「種種的現觀,都是指同一件事,只是用不同名相來解釋而 已。」如果真的是這樣,這些現觀的內容應該是一樣的,應該 沒有差別,可是在經典所說各種現觀名相的內容卻是不一樣 的;本來就不是同一件事,為何硬要說是同一件事呢?這樣的 作法,乃是不誠實的作法,本身就不如法,那是毀謗 世尊的 重罪,也是 佛在四阿含所訶責的愚癡人 4 。

    由此可以證明:十 住與十地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些愚癡人說:「十住就是十地」,那是不如法說,已經成就誣謗如來的重罪。

    由上面分析可知,提出「十住就是十地」說法的人,表 示他根本沒有對菩薩五十二階位應該有的正知見;或者被人提出質難以後,為了掩飾自己的落處不讓人知道,故意扭曲 世 尊的說法,謊說十住就是十地;這不僅心已迂曲、不直心,而 且還拿自己未來無量世的法身慧命來陪葬。這樣的人,是佛 在經典所訶責的愚癡人,也是無可救藥的人。

    第五節 二主要道匯歸於佛菩提道 

    既然佛法有二個主要道:二乘的解脫道與大乘的佛菩提 道,必然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性,因此有必要加以陳述說明, 讓大眾了知解脫道及佛菩提道之間的關聯性,才不會對佛法茫 然無知,因而走上與佛法無關的外道邪法中。本節將分二個重 點來說明:第一個重點——二個主要道的關聯性及差異性。第 二個重點——二主要道到底應該匯歸於哪裡?是歸於二乘的 解脫道?還是歸於大乘的佛菩提道?

    首先談第一個重點——二個主要道的關連性及差異性。 如前面第二節到第四節所說,在解脫道中,具足次法以後斷 了三縛結,就是初果須陀洹;與佛菩提道的六住位將近圓滿 時,必須作四加行,得以雙印能取空與所取空,因而斷了三 縛結,也從道理上面信受能取心及所取境都是自心空性之所 變現,成為菩薩須陀洹;乃至菩薩於七住明心不退者,成為 證真如的真見道位菩薩,其解脫果中的解脫受用相當。在解 脫道中,行者能夠薄貪瞋癡,成為二果斯陀含,與佛菩提道 十住位菩薩眼見佛性,成為菩薩二果斯陀含,其解脫受用相 當。在解脫道中,行者斷了五下分結,成為三果阿那含,相 當於佛菩提道十迴向位快要滿心前,發起初禪而同時成為菩薩三果阿那含。在解脫道中,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阿羅 漢,相當於佛菩提道十迴向滿心位,且有發起圓滿初禪的四 果慧解脫菩薩阿羅漢。又解脫道中俱解脫的大阿羅漢,與佛 菩提道三地滿心菩薩具有的四禪八定等相當。然而初地菩薩 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是為阿羅漢所不能斷的煩惱,當然 不是阿羅漢所能思議的,所以菩薩於十迴向滿心時,成就慧 解脫阿羅漢證量,可以取證無餘涅槃;可是菩薩為了修學無 生法忍的道種智,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取得未來 世新的五蘊身來修行,如是經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到 了六地、七地,可以具足證得四禪八定、滅盡定,乃至念念 入滅盡定,雖然與阿羅漢同樣斷除分段生死,可是六地、七 地菩薩不僅有無生法忍道種智、有廣大福德,而且七地還斷 盡三界愛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以及部分無始無明,是三明六 通大阿羅漢所無法思議的境界。由此可知:三乘有其相關性, 那就是三乘聖者同斷三界愛煩惱現行,所以有初果斷三縛 結,乃至四果斷五上分結之不同果證。其差異者,菩薩除了 明心打破無始無明以外,還有福德、禪定及所斷的煩惱習氣 種子隨眠與所知障等,都與二乘人大不相同。這就是三乘法 教的相關聯(共道)與差異(不共道)的主要分野,至於三乘菩 提之共道與不共道詳細內容,將於第二章中再分章節加以說 明,在此從略。

    或許有人會懷疑:二乘有四果之分,菩薩真的也有四果之 分嗎?有什麼根據說菩薩有四果之分?基於此,筆者引經據典 來加以說明:

    善男子!須陀洹者亦名菩薩,何以故?菩薩者即是盡 智及無生智,須陀洹人亦復求索如是二智,是故當知 須陀洹人得名菩薩;須陀洹人亦得名覺,何以故?正 覺見道,斷煩惱故,正覺因果故,正覺共道及不共道 故;斯陀含乃至阿羅漢亦復如是。5

     《大般涅槃經》卷 36 開示:菩薩求盡智 6 及無生智 7 ,當 然也有四果之分,所以不論是二乘或者是大乘,兩者共同的 地方,都是依所斷除的煩惱程度不同而有初果到四果區分。 但是菩薩不共二乘最基本的地方,那就是二乘人沒有明心、 見性;雖然三乘都有見道之稱,但是二乘與大乘見道的定義 很不一樣。二乘的見道是觀察蘊處界虛妄後,將三縛結斷除 名為見道,大乘的見道是指菩薩明心證真如同時也斷三縛 結,名為真見道;也就是說,二乘人觀察蘊處界虛妄,包括 一切粗細意識我在內,也都是虛妄,不再認定意識我為真實我,名為見道;大乘的見道是指菩薩先斷三縛結得初果以後, 又進而參禪,於因緣成熟時,以一念相應慧找到真心如來藏, 發起了般若智慧,然後依真心的實際理地,以及所發起的般 若智慧,重新來觀察蘊處界虛妄,包括意識我也是虛妄,所 以確定真心才是真實我,意識我不是真實我,名為大乘見道。 由此可知:二乘與大乘的見道,真的有很大的差異,前者是 在蘊處界上用心,後者是在真心如來藏上用心。

    又二乘的見道是觀察蘊處界虛妄後斷了我見,然後依此見 道功德,進而將我所執、我執之煩惱現行斷除,成就聲聞、緣 覺四果之果證。大乘見道是行者找到真心第八識,也就是禪宗 所說的明心開悟,打破無始無明已同時斷了我見,然後依此大 乘見道及證初果的功德,伏除我所執、我執之煩惱現行,乃至 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以及多分、少分的將無始無明斷除,而成 就菩薩四果之果證。這樣的差異,導致二乘與大乘的修行大不 相同,此中的差異,將於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加以說明,在此 不再贅敘。由上面分析可知:三乘所斷者都是有煩惱障的現 行,也就是觀察蘊處界虛妄,將我見、我執、我所執斷除,成 就三乘四果之果證,此為三乘相關聯的地方;但是二乘人沒有 明心、見性,大乘菩薩有明心進而見性,是已經打破無始無明, 發起般若智慧等等,是為三乘菩提的最大差異處。

    第二個重點——二主要道到底應該匯歸於二乘的解脫 道?還是匯歸於大乘的佛菩提道?自古以來,總是有很多諍論 存在,到目前為止,佛門凡夫之中還有這種情形發生,還再繼 續炒這盤冷飯,因此有必要加以說明,讓未來佛弟子們不必再炒這盤冷飯,以免有人被錯誤教導而毀謗 佛所說的正法,若 以修學佛法、福德、智慧為先,卻造下誣謗如來重罪於後,豈 不哀哉?今舉經文來加以說明,如《勝鬘經》卷 1 開示:

    佛告勝鬘:「汝今更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勝 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即白佛言:「世 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 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 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 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 是故,世尊!住於大乘、攝受大乘,即是住於二乘、攝 受二乘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8

    佛告勝鬘夫人:「今天妳更應該說一切諸佛攝受眾生正 法的真實內涵。」勝鬘夫人向 佛稟白:「善哉!世尊!願聽 世尊教誨,演說一切諸佛攝受眾生正法的真實內涵。」接 著勝鬘夫人再向 佛稟白:「世尊!攝受眾生的正法就是摩訶 衍、就是大乘。為什麼?因為大乘法出生了一切聲聞、緣 覺、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閻浮提的清淨大池 出生了八大河,就像這樣子,大乘法出生了一切聲聞、緣 覺、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世尊!又一切種子要依大地 才能發芽、生長、茁壯,就像這樣子!一切聲聞、緣覺、 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都依於大乘法而得增長。世尊!安 住於大乘,用大乘法來攝受眾生,讓二乘法得以安住而不斷絕,可以攝受二乘人,可以攝受一切世間善法、出世間 善法。」從經文的開示可知:大乘法出生了一切聲聞、緣覺、 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也因為有大乘法住持的緣故,讓二乘 等法得以安住而不斷絕,所以二乘法、世間及出世間善法都要 依止於大乘法,才能延續而不斷絕。由此可知:二乘聲聞、緣 覺、一切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都要匯歸於大乘法,不能離開 大乘法而有、而存在,所以大乘法是小乘法的依歸處。如果沒 有大乘法來住持,不僅小乘法無法於世間弘揚,使得世間充滿 常見、斷見,乃至邪淫外道法來禍亂眾生,而且世間及出世間 善法也無法存在,所以小乘等法都要依止於大乘法才能存在, 大乘法是小乘等法的基礎。此外,大乘法才是 釋迦世尊所說 最究竟、最了義的正法,二乘法不是最究竟、最了義的正法。 又《勝鬘經》同卷裡,也作同樣的開示如下:【若如來隨彼所 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三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 者即第一義乘。】9

    一切諸乘都是從唯一佛乘、唯一大乘而出,三乘最後都匯 歸於唯一佛乘,而唯一佛乘就是演說明心與見性的第一義諦 乘。可以證明:大乘乃是 佛所說最究竟、最了義的正法,二乘 法要匯歸於大乘法,才能在世間弘揚。不僅《勝鬘經》如是說, 《妙法蓮華經》卷 1 也開示「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 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 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 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 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 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 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 支佛。」10

    由 佛的開示可知:諸佛開示眾生種種正知見,就是要讓 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就是明 心、見性,傳授眾生唯一佛乘,讓眾生能悟入大乘法而修行, 因此沒有所謂二乘(大乘、小乘)之分,也沒有三乘(聲聞乘、緣 覺乘、菩薩乘)之分,只有唯一佛乘(摩訶衍的大乘)而已,由於 眾生種姓、根器等等不同,所以 佛用種種善巧方便力,從唯 一佛乘分別演說三乘,讓不同種姓、根器的人得以相應成就。 由此可知:二乘法是 佛特別從大乘法中先析出來的法,專門 為二乘人急著解脫於三界生死而說的法;也是 佛觀察二乘人 根器,知道二乘人心性怯弱,若聞 佛說「成佛要經過三大無 量數劫修行才能成就」,必定畏懼久劫辛勤勞苦修行,因此不敢發大心、行大願,所以 佛以種種方便力,在佛菩提道中途, 施設讓二乘人有一個止息之處,為二乘人說二種涅槃(有餘涅 槃、無餘涅槃),即是 佛在《妙法蓮華經》所說的化城 11,讓二 乘人於此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待二乘人既得止息,無復 疲倦,佛即滅了化城,再告訴二乘人:「二乘的涅槃法只是在 佛菩提道中途所變現的一個化城,是中途暫時休息的地方, 不是最究竟的地方。真正止息及究竟處是大乘法,它非常殊 勝,有很多法寶可以啟發行者智慧,未來可以成就佛道。」 佛如是鼓勵二乘人迴小向大、發菩提心,二乘人見大乘法非 常勝妙,也不可思議,心生愛樂,因此迴小向大,發大心、 行大願、廣度一切眾生,而邁向 佛所說的成佛之道。由此可 知:小乘法的果證是 佛在佛菩提道中所施設的化城,是讓二 乘人止息的地方,讓二乘人可以實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待二乘人親證二種涅槃,對 佛的開示具足信心後,佛再為二 乘人演說唯一佛乘——摩訶衍的大乘法,讓二乘人發起勇猛 心而行菩薩道。因此緣故,小乘法是 佛為二乘人特別從大乘 法中所析出來的法,是為急求解脫生死而有胎昧的菩薩們方 便施設之法,本質仍是依於大乘法而有的法,也是修證大乘 法的副產品。先讓這些未離胎昧的菩薩們實證以後,再告訴 他們說大家本來就是久劫已行菩薩道的人,然後捨棄聲聞心 態而迴入菩薩道中,繼續為眾生演說大乘法;由於有菩薩出 來弘揚大乘法,才使得小乘法得以彰顯而不墜。現在二乘法 也是由正覺同修會的菩薩出而住持,才能繼續延續下來,五百多年來南傳佛法的實證解脫之道已經失傳的事實,才終於 由正覺妙法的弘傳而彰顯了出來,才能在《阿含正義》的細 說之下,開始聲聞解脫道的復興之途;既然小乘法尚且依於 大乘法方能彰顯,更不用說世間法及出世間法,當然都要依 大乘法而有,不能外於大乘法而有世間法及出世間法存在。

    此外,《大乘寶雲經》也如是開示,一切諸乘都是從唯一 佛乘、唯一大乘而出,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善男子!如是菩薩信於菩提、信佛出世,復作是念:「所 聞一乘、唯一佛乘皆是真實,非是欺誑,不虛不謬。所 以者何?諸乘皆從大乘中出,譬如閻浮提洲乃有諸洲而 相圍繞,各各名字皆悉屬於閻浮提洲,總說其名入閻浮 提。一切諸乘亦復如是,依大乘出,無二無三,是處不疑, 如是信於一佛乘道。」12 

    由佛的開示可知:所有諸乘都是從大乘中析出來的,所有 的法不論是小乘的聲聞法、中乘的緣覺法,都要匯歸於唯一佛 乘的大乘法。如果沒有大乘法,根本不會有二乘法存在,所以 大乘法是小乘法的基礎,實際上無有二乘、三乘之說。如果佛 門中,有法師、居士們提出這樣的主張,才是真正符合 世尊 的說法,這樣的人方可名為善知識;如果不是這樣主張,即是 魔說,名為惡知識。譬如有出家、在家二眾提出這樣的主張: 「小乘是大乘的基礎」13、「大乘佛教是在小乘佛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4、「小乘經是修學大乘的基礎,大乘佛法建立 在小乘之上」15 等,彼等認為大乘法是從小乘法出生的,所 以主張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等,那都是不正確的說法,完全 違背 釋迦世尊及諸大菩薩的說法。又大乘法函蓋二乘法,佛 所說初轉、二轉、三轉法輪必然是一脈相連,沒有任何矛盾或 不合乎邏輯的地方。因此,如果有假藏傳佛教的喇嘛行者主 張:「如果從小乘的觀點,分析大乘的詮釋,必然找不到矛 盾或不合邏輯的地方。反之,如果從大乘的觀點,檢查小乘 的詮釋,必然發現許多不合邏輯的地方。」16「佛陀有三次 重要的轉法輪——傳統上,佛陀對弟子主要的三次佛法教 示,傳統上稱為三轉法輪。嚴格地說,這三次轉法輪所開示 的法教是互相矛盾的——某些內容不相符合。」17 表示提出 這樣主張的人是佛法的門外漢,根本不懂佛法,完全違背 釋 迦世尊的說法,不僅違背了聖教量,也違背了三乘菩提親證者 的現量與比量觀察,成就了四阿含諸經所說誣謗如來的重罪。 

    綜合上面所說:佛法的二個主要道─解脫道及佛菩提道 ─是有關聯性,也有其差異性;而且二主要道,從現量、比 量、聖教量等三量的每一量來看,都要匯歸於佛菩提道;這也 正是大乘法是小乘法的基礎所在,是一切正信佛弟子的共識, 而且是萬古都顛撲不破的正理。如果學人能夠認清這二個主要 道的架構、內涵及差異處,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才不會走上 岐路,而延誤自己的成佛之道時程。(待續)

 1 參見成佛之道網址:(擷取日期:2011/9/20)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0-9/book999-7.htm 此外,正覺同修會、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書籍後面都列有〈修學佛道次第表〉三階段,可以作為學人暸解修學佛菩提道次第的參考。

2 《成唯識論》卷 3,《大正藏》冊 31,頁 12,下 18-19。

3 《雜阿含經》卷 6,《大正藏》冊 2,頁 38,上 28-中 15。

4 在中阿含、雜阿含中,佛對於說法顛倒的弟子們,譬如烏陀夷、阿夷哆、阿梨吒、鬘童子、槃禂、阿浮毘等人,曾當面訶責汝愚癡人。

5 《大般涅槃經》卷 36〈迦葉菩薩品 第 12〉,《大正藏》冊 12,頁 577,下 25-頁 578,上 2。

6 盡智,就是煩惱已斷,後有永盡的智慧。菩薩與二乘人的盡智有所不同,二乘人純粹是在蘊處界用心,將三界愛煩惱現行斷除。菩薩則是依於所證如來藏本來無生的體性,將煩惱現行斷除的智慧。二乘人有了盡智以後,就會想入涅槃,菩薩有了盡智以後,為了無生法忍道種智,不會想入涅槃。

7 無生智,就是知道如何不再出生三界,而為人宣說的智慧。三乘所說的 無生智有所不同,二乘人是將自己的蘊處界滅了,為人宣說不再出生三界的智慧,說之為無生智;可是菩薩是依所證得如來藏本來無生而發起 為人宣說的智慧,說之為無生智,所以說,無生智是三乘對所現觀對象不同而獲得不同的智慧,前者依蘊處界,後者依如來藏。

8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 1,《大正藏》冊 12,頁 219,中 5-15。

9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 1,《大正藏》冊 12,頁 221,上 16-18。 

10《妙法蓮華經》卷 1〈方便品第 2〉,《大正藏》冊 9,第 7 頁,上 29-中 29。 

11 詳見《妙法蓮華經》卷 3〈化城喻品 第 7〉。 

12《大乘寶雲經》卷 3〈平等品 第 3〉,《大正藏》冊 16,頁 258,中 25-下 3。

13 參見維基百科網址:(擷取日期:2011/9/20)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4%B9%98%E4%BD%9B%E6%95%99

14 淨慧法師於第一屆生活禪夏令營主講:大乘、小乘、生活禪,演講日期: 1993/7/21。參見柏林禪寺網址:(擷取日期:2011/9/20) http://www.bailinsi.net/03shc/01csrjqln/03ks/003.htm

15 參見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網址:(擷取日期:2013/12/2) http://ft.amtb.tw/dv.php?sn=15-013-0006&lang=zh_TW

16 第十四世喇嘛講述,鄭振煌中譯,《西藏佛教的修行道》,慧炬出版社(台 北市),2001.3 初版 1 刷,頁 23。

17 傑瑞米•海華,法蘭西斯可•瓦瑞拉編著,靳文潁譯,《揭開心智的奧 秘》,眾生文化(台北市),1996.6.30 初版,頁 71。

103.GIF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3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