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6.GIF

    這個議題,雖然在多年前就已經有人同樣因為誤認大乘真見道是在初地,而已經被 平實導師依據聖教多方面破斥過了(詳見《燈影》等書),然而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人又重蹈覆轍,多次在網路上貼文主張大乘真見道是在初地,譬如:【讀經人曰:不管是大乘真見道還是大乘相見道,都是初地(以上)的事……。】1 值得留意的是在此篇貼文中,作者非常辛苦的列舉許多經論欲證明見道位是在初地,然而作者「增上班讀經人」卻不知道這些聖教所指的「見道位」是「見道通達位」,因此誤會「真見道位」必須入地方能證之,並以此來質疑正覺增上班明心菩薩,然其結論明顯違背《成唯識論》所開示的真見道位、相見道位與見道通達位之先後次第。

    又譬如:【我否定的不是「真見道」,是蕭導師自創的「真見道」,《成論》的「真見道」在初地,所證的是屬於無為法的真如,不是屬於有為法的阿賴耶識。】2 也是一樣誤認為「真見道位」必須在初地,並且誣指「七住位真見道」是「蕭導師自創的『真見道』」。在瑯琊閣網站多篇貼文中,如同上述所引〈琅琊隨筆(40)〉一樣,誤認種子識阿賴耶識是有為生滅法,這個嚴重的誤解導致瑯琊閣寫手們必須否定正覺依聖教所說之「七住真見道位證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正確說法,主要原因是瑯琊閣寫手先誤認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因此當然不會認同真見道是證他們所誤認為的有為生滅法第八識,連帶的也不會認同禪宗明心開悟所證的也是第八識(因為不會有人接受證悟的內涵是一個生滅法);然而瑯琊閣寫手們(也可能很多個名稱其實都只是一個人的化名)都錯了,因為他們誤把不生滅法第八識當成生滅法,因此衍生出後續的許多錯誤而難以收拾。而因為瑯琊閣寫手們堅持主張真見道在初地,同時誤認見道需具備四禪證量,他們為了避免這樣的主張會造成毀謗多數的禪宗祖師沒有明心開悟,因此竟主張:

    還有一個關鍵點,禪宗開悟乃是機緣之下,當下大悟,發明心地,見性成佛,乃是【教】【外】別傳,不同於唯識見道之過程……所以,當我們將禪宗明心開悟與教門之見道區別開來之後,蕭平實在其中故意攪混而糾纏的機會就再也不可能了……這樣,禪宗明心開悟是頓悟佛性,見性成佛,不落階級(當然也不要理解為教下的修行成佛的意思,而是心佛眾生如如平等),自然不存在禪定的要求……。3   

    也就是瑯琊閣寫手們企圖將禪宗明心開悟所證與七住真見道位證唯識性區隔開來,認為禪宗「不同於唯識見道之過程」,而且主張因為「不落階級」「不存在禪定的要求」,期望能免除落入毀謗禪宗祖師的困境。然而實際上從來是「以心傳心」「楞伽印心」之禪宗明心開悟所證,與七住真見道位證唯識性是完全相同的,同樣都是證第八識心,譬如五祖弘忍大師對六祖大師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4 亦如初祖菩提達磨以《楞伽經》印證二祖,亦如永嘉玄覺所悟為第八識如來藏,亦如看話禪及默照禪的創始者大慧宗杲及宏智正覺同樣以證如來藏為開悟;因為無論是唯識見道或禪宗見道都是證法界實相心,而法界實相心從來只有一種,因此瑯琊閣寫手上述說法表面上似乎可以巧妙避開毀謗禪宗祖師的困境,然而實質上還是無法避開,因為與實際情形違背。

    而實際上瑯琊閣所謂的「見道應證的真如無為」卻是「可以在無餘涅槃時離開八個識而獨存」的(因為誤認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當然這明顯違背《成唯識論》開示之「是故一切有為無為若實若假皆不離識」的正理,而其想像中的「真如無為」不能出生諸有為法,因此在瑯琊閣網站貼文中張志成說 【「真如」是無為法,無法出生有為色、心諸法……有為法生有為法、真如是不變易的無為法,不生他法。】5 如此在錯會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的邪見影響下,將本來一體的真如與第八識及其所生的諸法,強行分割為無關的有為法與無為法二邊,明顯違背在《瑜伽師地論》卷 75 中的開示:「一切法者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6 也就是第八識雖然一般說祂具有無為性,但又能出生諸法,所以第八識實際上是「非無為非有為」之中道實相心,而有為生滅之法,因為 都是第八識所生,故可攝歸於無為性之第八識;因此不可以 強行將第八識攝歸於有為法,而否定祂的不生滅性、無為性與真如性。因為真如只是第八識的所顯性,離識即無真如故,所以《成唯識論》卷 10 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7 張志成等人不信真如是第八識的所顯性,硬將非一非異的真如與第八識拆為二法,顯然是讀不懂上開《成唯識論》的文義,重蹈 2003 年退轉的楊先生等人後轍;他們將佛法這樣拆解,就會變成聖教所斥責的:「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為無為,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8 所以依據瑯琊閣寫手的理論架構,可以肯定是無法證得三乘菩提中的任何一乘。因此建議瑯琊閣寫手應先求讀懂經論,有所實證了然後建立自己正確的理論架構,再來評論他人。

    雖然 平實導師在許多書中已有極多詳細闡明真見道位、相見道位與見道通達位之相關法義及開示,考量有些讀者可能無暇逐一閱讀,因此筆者期望利用此文再略整理一些真見道的相關法義,並對比瑯琊閣寫手之錯誤知見,期望讀者能不被瑯琊閣寫手錯誤知見所誤導。

    首先,我們先略述「見道」的意思,以利讀者理解本文所述之內容。所謂「見道」,依據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之差別,可以簡單說,二乘菩提之見道是親見「出離三界生死之道」, 而大乘菩提之見道則是親見「成佛之道」。至於以整體來說及二者之相互關係,建議讀者可以參考 平實導師所製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二道並修,以外無別佛法〉,此概要表把佛菩提道與解脫道次第及相應的各種現觀,作了清楚的重點說明,亦包含二種生死、五陰盡之法義,實乃驚天地、泣鬼神之作,對於學佛者來說是一張極為明確的修行地圖,真正識貨者必定同意筆者的說法,而這是 平實導師二十幾年前就寫出來的深妙法義,符合三量。能夠製作出這樣的概要表,背後也顯示出至少必須具備大乘見道通達位的智慧,才可以正確了解成佛之道的歷程與內容;而初地菩薩至少已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對於二乘解脫道的了知與親證自是不在話下。

    而如果以聲聞見道來說,基本上就是他要能夠正確瞭解及確實觀行四聖諦,所以對於能夠出離三界生死的道理都已經明瞭而心得決定了,再加上已經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因此這個時候就能夠稱為證得聲聞見道位,也就是已經證得初果,而能夠在七次往返人天之內出三界。在《瑜伽師地論》卷 55 中用「重病、病因、病愈、良藥」來形容四聖諦及其次第,同時開示:「謂如世間遭苦次第,當知建立聖諦次第。所以者何?如諸世間曾所遭苦,即於此處先發作意,次於遭苦因,次於苦解脫,後於解脫方便發起作意。」9 也就是說透過四聖諦的修學而令斷除我見之觀行心得決定而證聲聞見道之初果,這時對於三界生死輪迴及解脫的道理已經很清楚及確認了,因此必會產生力量,令初果人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出離三界,譬如在《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46 開示:「復次彼業力故能受七有,聖道力故不至第八;如為七步毒蛇所螫,大種力故能行七步,毒勢力故不至第八。」10 雖然初果人已經不造作新的惡趣業,但其仍有先前的業力存在,所以難於此世獲得四果解脫,但是因為聖道的力量已經生起,所以必定於七次人天之內解脫三界生死而絕對不會到第八次人天。

    然而大乘成佛之道就沒有這麼單純,一方面是因為佛地智慧廣大無邊,非阿羅漢所能比擬,所以菩薩所要修學之法亦無量無邊;另一方面,因為菩薩要在人群中利樂眾生,要弘傳正法、荷擔如來家業,因此需要面對各種眾生、修行者,包括外道,以及各種境界與挑戰,所以一直要到有見道通達的智慧時才有能力斷盡大乘見道所斷之異生性障;譬如在《正覺電子報》第 13 期,「般若信箱」中的開示:

    十行位滿心所斷的異生性,是指斷盡能從煩惱障中引生的異生性種子;也就是說,私心、虛榮心……等心相應的煩惱……。雖然心中已沒有私心……等不良心態,但是卻仍然還會有深重的法執,導致執著局部的小小邪見不捨,而有可能與上位菩薩或地上菩薩相諍,乃至 引生謗法、謗聖之事……就仍然還會因為謗法、謗聖的緣故,而落入三惡道中,所以在尚未入地之前,都還會有異生性障存在……。11 

    也就是說菩薩道是「火中出紅蓮」,因此在行菩薩道過程中所面臨的逆境與挑戰是非常多的,絕對不是二乘菩提所能比擬,譬如現今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以種種渲染不實之事相及誤解之法義來誣指 平實導師一般;而相對於二乘菩提,菩薩最後所成就的當然也是福德與智慧全都圓滿的無量無邊佛地功德。

    因此從異生性障的斷除來說,菩薩一直要到入地才能確保不會再墮入三惡道,所以入地後又稱為「行不退」,也就是他會往佛地的目標一直前進,也以清淨意樂發起十無盡願,因此不會再回頭了,也不可能再退墮入三惡道中;並且已經完成見道通達位,對於成佛之道的歷程與內容、對於如何修行才能夠到達佛地,心中已經確實了知了,也進入修道位之中,能夠配合無生法忍修學更深入的菩薩六度乃至十度。因為這樣的緣故,如果以「行不退」的標準來說,必須要到初地才能辦到,但這並不是說七住位菩薩不屬於真見道位,這是大家必須要留意的,這也是經中明文具載的聖教。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在經教中有時說見道位在初地,是指能夠斷除大乘異生性障,並且是「行不退」「見道通達位」,絕對不可因此而否定七住位的「真見道」或禪宗之明心開悟般若,因為菩薩之見道位含攝「真見道位、相見道位與見道通達位」。 而在不同說法前提下以同一名詞表達不同意涵,這樣的語言文字使用方式,在經教中處處可見,譬如「空」,可能是指「空性、空相、虛空、空無」等,或如「心」可能是指八個心識之一、或部分乃至全部,因此不應如同瑯琊閣寫手執著文字表相,看到有些經教說「見道位」在初地,就否定七住之真見道位,而違背 世尊「依義不依語」的開示。在《十住毘婆沙論》 卷 1 中聖 龍樹菩薩開示:

    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答曰:如得於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薩得是地,心常多歡喜,自然得增長,諸佛如來種;是故如此人,得名賢善者。「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12

    此處聖 龍樹菩薩是以初果斷二乘之異生性障—能「善閉三惡道門」,並且「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來譬喻歡喜地菩薩之斷除大乘之異生性障永不入三惡道,並且已得大乘見道通達故在大乘法上面亦能「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槃」,故稱為「行不退」。而瑯琊閣寫手竟依文解義說:【菩薩入初地的時候,會得到「如初果乃至永伏煩惱障【如阿羅漢】」的證量。】、【龍樹菩薩於《十住毘婆沙論》中指出初地的解脫證量如同初果,永不入三惡道……。】13 這是將譬喻當作正說,主要是不知道二乘與大乘在斷除異生性障之差別與緣由,以致有此誤解,同時亦錯會《成唯識論》中「彼障[煩惱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之義,因為既然已說煩惱障「伏盡令永不行」了,怎麼會說解脫證量如同初果,而尚未至二果之「薄貪瞋癡」

    而有關真見道位,在《成唯識論》卷 9 中開示:

    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14

    這段論文的詳細解釋,請讀者參見《燈影》中 平實導師詳細深入的開示,不需重舉,以免文繁;而這裡筆者主要想指出的是:(1) 相見道在「真見道後方得生」,(2) 相見道具有六現觀之「第四第五少分」,較真見道的「第四現觀少分」明顯要寬廣;(3)「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也就是具足真見道與相見道才能入地。從上面三點可以很清楚知道真見道尚未入地,而且還離得很遠;猶如說某人是國中畢業,那他就必是小學畢業加上國中畢業,而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人,誤把只有小學畢業當成是國中畢業,這麼單純的邏輯竟然會弄錯,著實令人驚訝!再者,很明顯的真見道只有「第四現觀少分」,尚未具足菩薩三賢位第四現觀之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行,如何可能證得初地菩薩無生法忍的「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的智慧境界呢?而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行也絕非是幾個剎那就可以完成之事,否則在《成唯識論》中施設第四現觀之「少分或多分」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因為實在沒有需要為了幾個剎那去作施設;實際的真相是,相見道的過程是要經歷菩薩三賢位的二十三心,是以「劫」作單位,不是幾個剎那的事。

    再想一想無數劫前的淨目天子、舍利弗、王子法才等三人,真見道後歷經一劫乃至十劫,以未得佛菩薩或真善知識攝受故,未能心心無間住於真見道的見地中,無間道不成就故又復退轉而下墮多劫,想想看真見道的完成需要多久方能心得決定,便知道張志成等人的邪見有多嚴重了,況且張志成自己也沒有實證,僅憑文字上的研究哪裡能夠洞澈法界實相呢?因此奉勸參加張志成「無生法忍群組」的菩薩們得要 在這裡好好思惟。

    我們再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 55 中,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

    云何名為第四現觀?……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從此無間,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 斷煩惱麁重。又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中雖有毘鉢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俱可得故,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15

    彌勒菩薩也說第一品心完成之後必須心心無間,方能進入第二品心的修行;第二品心完成後也必須心心無間方能進入第三品心的修行,唯識學中名之為無間道。對於這段論文, 平實導師在《涅槃》書中早就開示:【根本論這些文字中,已經說明真見道後的「非安立諦」三品心也屬於見道位,並且都具足止與觀故,已說是「止觀雙運道」故……。】16 也就是攝屬於第四現觀的非安立諦三品心是在入地通達位之前,而「此現觀即是見道」,所以可以證明具有「第四現觀少分」的真見道位當然也是攝屬於見道位,只是尚未具足第四現觀,同時因為尚未具足相見道位的「第四第五少分」之現觀,當然真見道位尚未入地,而且真的是還差得很遠。因事關多生多劫的法身慧命,瑯琊閣寫手們真的得要好好正視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在根本論中的開示。 

    實際上,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1 中,也已經明白開示:【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17 同時本經在卷 7 中亦開示:【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故,名不退住。】18 也就是菩薩先經六住位之「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並獲得「諸佛菩薩知識所護」就能進入七住之「不退住」(屬於七住「位不退」,尚未到達入地之「行 不退」),這與 平實導師的開示殊無二致。而六住位滿心菩薩因為已經有般若正觀,當然已親證法界實相第八識─第一義諦般若之法體,清楚知道真心妄心之差異與相互之關係,猶如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六住位正心住的菩薩有解脫思慧、解脫修慧等大乘解脫功德,已經斷除我見的緣故 19,不會認妄為真、認賊作父了,心地都不再歪曲,可以安住於正法中,所以六住位亦稱為「正心住」

    另外在《大寶積經》卷 112 中開示: 

    云何為正觀?所謂真實思惟諸法。真實正觀者,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觀色非常亦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20

這裡開示的「正觀」就是要觀察中道實相心是遠離「我、人、眾生、壽命」,而且能出生眾生生滅「無常」的色受想行識,可是色受想行識卻是攝屬於實相心,因此又是「非無常」,能夠這樣現觀才是「中道真實正觀」。所以這與《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的「正觀現在前」是完全吻合的。因此並非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人所誤解的【進入七住之「般若正觀」只是「相似觀慧」,並非是現觀慧或現證慧】21,會產生這樣的錯誤主張主要是因為瑯琊閣寫手誤解了《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開示的「相似第一義諦觀」之義,因為經中是以真見道位與見道通達位來作對比,而說七住位之第一義諦現觀是相似於初地之第一義諦現觀,這是因為現觀的層次不同故作是說,但都是依第一義心如來藏來觀察,故說「相似」;並不是說七住位之正觀「並非是現觀慧或現證慧」,聖教中明明已經說是「正觀」了,怎麼還會誤解呢,因此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人可以說真是被文字所障、誤會大了。  

    而經由六住位之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親證空性心如來藏,進入七住位就能入「無生畢竟空界」,也就是能現觀本來無生之常住法—「無始時來界」之阿賴耶識如來藏心,祂的境界中畢竟空而迥無一法;能夠逐漸深入現觀此本住之無生法,並且能真實轉依自心第八識真如,所以才能夠「心心常行」於「空、無相、無願」之大乘三三昧,譬如 平實導師開示:

    這表示真見道這個無間道啊,必須是個無間道,也就是心心無間,不管經歷多久,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都心心無間;當他可以心心無間的時候,真見道才算完成……真見道之後呢,你要能心心無間都無所疑。22

    而要能夠安住在「七住位」還得要有「諸佛菩薩知識所護」,這是因為七住位在解脫道的證量才相當於聲聞初果,都還沒有達到「薄貪瞋癡」的程度,同時在大乘見道的智慧方面尚未通達,也只有非安立諦三品心中的第一品心現觀的少分,無論在解脫與佛法智慧上面的力量都還不足以自己單獨修學,所以需要依止諸佛菩薩或善知識,有疑惑能夠隨時請教師父,因此才能於佛菩提道上面安住於「不退住」。因此有人在善知識幫助之下,雖能觸證如來藏,但是沒有真正轉依,同時因為慢心的緣故,無法隨順善知識的教導,那就不能真正進入「七住位」,此時所獲得的智慧無法發生力量,只能稱為「乾慧」,乃至如張志成等人退轉之後的所說全然不是佛法,成為五利使中的邪見。

    而般若正觀現在前,指的當然是親證第一義—實相心如來藏,也就是《入楞伽經》中所開示的「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23,或者在《大乘入楞伽經》中譯為「圓成自性如來藏心」,指的都是般若第一義的法體如來藏心,而這當然也是禪宗明心所證的內涵,所以禪宗初祖以《楞伽經》印心,就是印證禪子所悟是否為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非落入離念靈知心之中。除了上面所引六祖大師的開示之外,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也開示「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24,包括五祖弘忍大師亦開示:「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25 慧能大師也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同樣是指第八識。所以這些都明白顯示禪宗開悟明心所證就是眾生之「本心」,此心就是眾生生命的根源,祂「不生不滅」「本來清淨」,對於六塵境界「無有分別」,同時「自性圓滿」─具有圓成實性。因此絕對不是如同上述所引瑯琊閣寫手們所說的需要「將禪宗明心開悟與教門之見道區別開來」而認為前者「不落階級」「不存在禪定的要求」;相對的,要求後者需要四禪作為見道之條件。這是完全誤解禪宗開悟明心與《成唯識論》開示的真見道位之法義。

    在琅琊閣網站另一篇貼文中亦明顯顯示其種種之主張實屬虛妄不實:

    反過來,我們再說說為什麼正知而住要做到相續和周遍的問題,這個就是為了後面做五蘊觀、唯心識觀、真如識觀時提高現見人我空和法我空的能力。現見人我空 = 斷我見;現見法我空 = 禪宗開悟現見無生法忍(見法我空並能安忍)= 大乘見道開悟與大乘見道不是一回事 26

    也就是瑯琊閣寫手誤認禪宗開悟與大乘見道不是一回事,而說「二者皆同樣見法我空,差異在於禪宗開悟是現見法我空而不能安忍」,這種說法完全是誤解了禪宗的開悟明心。試想既然稱為開悟,一定是悟得「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也就是悟得眾生「生命的根源」;而第八識如來藏心或者稱為種子識,當然才是眾生之生命根源。並且悟後也要能夠安忍於真我如來藏之本來無生及蘊處界之生滅無常非真實我,同時能夠轉依於如來藏之無我清淨體性,這才是禪宗證悟之大乘「人無我」或「無生忍」。同理,釋迦如來也是因為禪法的開悟明心,以及夜後分看見明亮的金星而眼見佛性時,方示現成佛而為大眾講經;依張志成等人的說法,顯然 釋迦如來的開悟與所講的經教應該是無關的了,能有這樣的道理嗎?

    所以禪宗破初參開悟時所證,與《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之「七住位」「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27 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成唯識論》中所開示的真見道位。瑯琊閣寫手完全避開禪宗祖師開示的「以心傳心」,而以他們想像中的地上菩薩所證之「法無我」來談,同時不承認七住真見道位含攝於大乘見道位中,故而以錯誤的比較來誤導讀者, 說「開悟與大乘見道不是一回事」,落入凡夫異生的邪見中。而實際上,瑯琊閣寫手否定有不生滅之第八識後,如前所述令其所說的「真如無為」亦落入虛妄想之中,同時誤會第八識 攝屬於識蘊,亦形同成為六識論者,此時其所謂的「法我空」則落入無常空中;因為知道一切生滅有為法剎那無常生滅,這種從現象上假想的「法我空」與初地菩薩所證之以不生滅如來藏為根本、從現量上觀察實相與諸法之無生法忍,自是差距極遠,也不是禪宗明心所證之大乘「人無我」或「無生忍」。

    張志成同時否定「第八識是不生滅法」,亦令其所謂「大乘見道」之「現見無生法忍」「見法我空並能安忍」成為無常空,絕對無法依之而成就初地菩薩之無生法忍的法無我智慧。而瑯琊閣寫手們認為禪宗開悟與大乘見道都是「見法我空」,但是後者可以安忍,故得無生法忍,而前者僅「見法我空」而不能安忍;既然不能安忍,代表沒有經由觀行諸法而心得決定,那依照瑯琊閣寫手的說法,禪宗開悟就變成只是知道諸法都是因緣所生而已,成為二乘行者或世俗法中的老人,這與一般稍能理智分析事理的人有何差異?世間智者、科學家或哲學家也都知道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無常生滅,甚至知道「假必依實」,張志成等人竟然渾不知此;因此瑯琊閣這種說法,表面上好像抬高禪宗開悟的證量,實質上乃是貶低禪宗證悟祖師為只知道諸法無常空的俗人。

    接下來,在前面所引之《成唯識論》卷 9 中,開示「前真見道,證唯識性」,那論中「真見道」「證唯識性」,與七住位證第一義如來藏心有何關聯呢?我們來看《成唯識論》卷 9 中的另一段開示就很清楚了:

    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虛妄,謂遍計所執;二者真實,謂圓成實性。為簡虛妄,說實性言。復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為簡世俗,故說實性。28

    也就是說「唯識性」可以有二種角度的說法,但不論哪一種說法,「唯識性」都是涵蓋最根本的「圓成實性」;而要現觀「圓成實性」得要親證如來藏,也就是《大乘入楞伽經》中開示的「圓成自性如來藏心」。因此在七住位已親證如來藏,可以現觀如來藏心之圓成實性,當然是「證唯識性」,因為已經是三種自性都可以現觀了。從上述說明,就可以知道《成唯識論》所開示的真見道就是七住位無疑,也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2 中開示的「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29 之七住位「不退住」

    在《成唯識論》卷 3 中亦開示: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或復初句顯此識體無始相續,後三顯與三種自性為所依止:謂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性,如次應知。今此頌中諸所說義,離第八識皆不得有。30

也就是說三性,包括圓成實性在內,都是要依第八識阿賴耶識而有,絕非瑯琊閣寫手所錯會的所顯法「真如無為」具有圓成實性,因為「真如無為」只是第八識的所顯性,附屬於第八識,並無作用而無法出生一切染淨諸法,故說「真如無為」不具有圓成實性,這是要附帶說明的。

    我們從《攝大乘論》的開示,一樣也可以佐證菩薩在地前之「勝解行位」就已經「悟入唯識性」了,這也證明《成唯識論》的「前真見道,證唯識性」是在地前之「勝解行位」,而非如瑯琊閣寫手所誤解的「真見道位已經入地」。在《攝大乘論本》卷 2〈入所知相分 第 4〉中開示:

    何處能入?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31

也就是說依據佛菩薩以語言文字宣說的大乘法義(似法似義意言),能令修學者正確修學一切法唯識所現之大乘法義及觀行種種法相,而在四種修行位階皆可以悟入所知相,這四種修行位階分別為:勝解行地、見道、修道,以及究竟道。所以由《攝大乘論本》的開示亦可佐證在「勝解行地」已經「能入」「所知相」,而該論中的「見道」指的是能如理通達的「見道通達位」,所以由此處可以知道在「見道通達位」前之「勝解行地」已經能夠悟入「所知相」,也就是證悟三種自性或唯識性;而悟入所知相的關鍵就是經由觀察一切法唯有識性,也就是「萬法皆由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而出生,然而歸根究柢還是由萬法根源之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所以說「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32。經由上述說明大家就可以更加確信「真見道位」是在地前之「勝解行地」,而非瑯琊閣所誤會的初地。

    再者,七住位「不退住」為何可以稱為「真見道」?這是因為成佛之道實際上就是「菩薩六度」(或者地後開為十度),而七住位菩薩已經確實走過初住位到六住位所修的六度了,雖然與地上菩薩所修之六度比起來還是很粗淺,但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深淺廣狹有差異。因此無論如何七住位菩薩也已經確實走過初住至六住這基本的六度—基本的成佛之道了(故七住位又稱為「相似即佛」),包括也受了菩薩戒,並且已經親 證成佛之道的真正核心,同時也是諸佛最深密記之不生滅的如來藏心,故當然可以稱為「真見道」;因為成佛之道是以真實心如來藏為核心而修學六度,因此不會落於「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中,所以確實是「真見道」。同時成佛之道必須以不生滅之如來藏為核心、為根本,才能成就整個成佛之道的法義體系,也才有各階位的真如可證,所以在《楞嚴經》卷 4 中開示:「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33 也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剎中所出生的一切佛,全部是由如來藏妙覺明心所出生、所含育的。因此七住真見道雖然離初地見道通達位尚有很遙遠的距離,但仍然是見道位所攝。 

    同時也因為實證萬法根源如來藏心,因此菩薩才可以逐漸貫通諸法,譬如 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第六輯中的開示:「這也就是說,證得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時候,不管對三界內的什麼法,都能夠以如來藏妙真如性加以照明。」34 而這也就是《大寶積經》卷 25 中開示的「一切法海印三昧」:「住一切法海印三昧觀一切法,而能出生無量無邊大法光明。無邊慧!……又如大海一切眾流悉入其中,一切諸法入法印中亦復如是,故名海印;印一切法悉入諸法海印之中,於此印中見一切法同於法印。」35 所以菩薩實證萬法根源如來藏心之後,就可以現觀真如,離識即無真如可觀故;並且能入內門修學六度而逐漸貫通並通達一切法,並且能夠成就「一切諸佛所說悉能受持,能了一切眾生心行」而向成佛之道邁進,故親證如來藏心的菩薩當然可以說是證入「真見道位」無疑。因為實相心如來藏已經是諸佛最深密記,也就是《央掘魔羅經》中開示的「是如來藏勝一切法,一切法是如來藏」36,沒有一法能夠超越祂,任何法來到此第八識時都必須「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所以實證及轉依此心的真見道位菩薩就稱為「不退住」(或如《華嚴經》中稱為「不退轉住」);又因為已經不可能再找到另一個更殊勝、更屬根源的法,這個實相心的道理已經是最殊勝、最根本的了,所以稱為第一義諦,故說「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到十方世界也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是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若離此第八識,即無真如可以現觀,亦無般若可以親證;因此七住見道位實際上是非常珍貴的,千萬不要因為離初地尚遠而妄自菲薄。

    而有些人會否定有常住真心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不相信有不生滅「本住法」、「無生法」或「自在法」存在;因為他們六識論者認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有原因的存在,而不承認會有「沒有原因的存在」之本住法,這種人就是落入六識論一切法空意識思惟的結果與困境,也因此而違背聖教中不應思議「法爾道理」的開示。瑯琊閣網站甚至貼文說:

    但是,如來藏系經論說:《大般涅槃經》卷 7〈4 如來性品〉: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這樣的「如來藏、佛性」說有梵我論的影子,所以在印度佛教裏面不是主流,直到佛教傳到中國,如來藏和佛性才變成佛教的主流經論。37  

瑯琊閣寫手這樣的說法,實在令人驚訝,因為這顯然是在謗說《大般涅槃經》非是 佛說,正是犯了謗佛及謗法之重罪。有關這部分亦如正覺同修會陸理事長在會員大會之致詞所說:

    琅琊閣在法義上的錯誤,大抵是以印順及安慧的佛門外道邪見—意識戲論—為本,其實大多是言不及義,亦了無新意,說正覺所證「具圓成實性的阿賴耶識」只是有為生滅法,是虛妄唯識、是自性見,不是證真如,非真見道……。38 

故說瑯琊閣寫手確實是「意識戲論」無疑。而瑯琊閣寫手竟誣指 平實導師在正覺同修會會員大會栽贓誣賴瑯琊閣寫手為六識論:

會員大會上,導師給「琅琊閣與其兩位寫手」貼上「釋印順的追隨者、六識論、退轉回意識境界」的罪名,栽贓誣賴打烏賊戰,矇騙搞不清楚狀況的人。……作為資深學員的我在這裏坦誠沒有讀過釋印順的任何一本著作,但是琅琊閣和張志成老師的文章,哪來的「六識論」?……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六識論」,從會員大會的「六識論」栽贓,我可以確定的是:自稱三地菩薩的蕭導師是佛教的一場浩劫!39

    瑯琊閣寫手們不論如何化名無數,其實主要就只是張志成等兩個人在寫罷了;而實際上瑯琊閣寫手在主張「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攝屬於識蘊,並能了別六塵」40 時,就已經墮入六識論中而不自知,因為那正是意識心的自性;既然他們說的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而且能了別六塵,正是意識心,那就屬於十八界所攝,這應當是沒有爭論的,因為不會有第十九界存在;而證得第八識的一切人都有同樣的現觀,是故所有實證的人都說第八識是離見聞覺知而不會作主的。那瑯琊閣主張之「有為生滅法的第八識」是要攝屬於哪一界呢?當然一定是攝屬於意識界了。因為第八識也是心識而能出生五色根及六塵,故不屬於五色根與六塵;而前五識的了別對象很特定,故瑯琊閣也不至於將第八識攝屬於前五識;又因為瑯琊閣寫手主張第八識可以了別六塵,故其所謂的第八識就只能攝屬於意識了;故說「瑯琊閣主張第八識是屬於意識的一分」是絕對正確而沒有冤枉他的,這也難怪瑯琊閣寫手會主張第八識攝屬於識蘊;同時瑯琊閣也剝奪了第八識的圓成實性,所以瑯琊閣主張的生滅有為之第八識無疑是攝屬於十八界中的意識界。附帶說明的是瑯琊閣「第八識攝屬於識蘊」之說亦明顯違背聖教之「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開示。

    那還有第七識呢?因為瑯琊閣寫手主張意識才是作主的心,因此其認為的意識便剝奪了意根最具代表性的恆審思量之作主功能,其中包括不認同意根作主令意識現起或中斷之「意識之所依根」的角色;同時瑯琊閣寫手張志成也不承認六俱意根能夠同時緣於一切境界相,因此其意根的主要功能便為意識所取代而名存實亡了,這其實是在毀壞正法正教;更何況瑯琊閣寫手亦主張「第七識攝屬於識蘊」,是將意識的所依根攝屬意識,故其種種主張本質上變成為六識論了, 平實導師把他們在「燈下黑」的部分點了出來並無扭曲他們。至於瑯琊閣寫手是否為「釋印順的追隨者」?這在《正覺電子報》第 154 與 155 期之《空谷跫音》連載中有詳細說明,諸位讀者自行閱讀就可以知道了。因此由上述說明,可以確認 平實導師所說無任何過失;同時 平實導師多年來不斷以如來藏正法破邪顯正、救護眾生,正是佛門內及佛門外之「心外求法者」附佛外道的「一場浩劫」,張志成等人不能自外於這「一場浩劫」

    經由以上說明,諸位讀者應當就可以確信《成唯識論》所說的「真見道位」證唯識性就是《菩薩瓔珞本業經》中開示的七住位「不退住」,也是禪宗以心傳心、證悟本心如來藏的開悟明心;而且這些也都與 平實導師所開示的法義完全相同,因此佛子們千萬別輕信瑯琊閣寫手所說真見道位在初地之錯誤說法,否則此生好不容易遇到善知識、遇到正法而棄捨或退轉,那就真的太可惜了,也辜負了自己多生多劫累積的善根福德。

1〈《增上班讀經人:「大乘見道在初地」經文彙編 01-24》〉,Feb 19 Fri 2021,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0068968

2〈琅琊隨筆(40):蕭平實居士對張志成老師退會的回應〉,Jun 19 Fri 2020,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3998743 

3 瑯琊閣網站貼文:〈《燈影》之燈影:該為正覺同修會所謂 2003 法難徹底翻案了!法義辯論群漫談筆記之 2003 年正覺法難之法義今析─略析為什麼 03 年正覺法難沒有難到蕭平實?〉,Feb 24 Wed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0600631

4《大正藏》冊 48,《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頁 349,上 21-23。

5〈《我的菩提路》(五之十):「張志成─《成唯識論》中「自體」、「自性」的定義以及蕭平實獨家發明的「一心開二門」〉,Dec 15 Tue 2020,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5290134

6《大正藏》冊 30,頁 714,上 3-5。

7《大正藏》冊 31,頁 59,上 15-16。

8《大正藏》冊 30,《瑜伽師地論》,頁 714,中 21-24。 

9《大正藏》冊 30,頁 605,中 13-18。

10《大正藏》冊 27,頁 240,下 14-17。

11《遠惑趣道》第一輯,佛教正覺同修會,2013 年 6 月初版五刷。 https://books.enlighten.org.tw/zh-tw/g/g-name/385-g01_034 

12《大正藏》冊 26,頁 25,下 18-26。 

13 請參考瑯琊閣網站貼文:〈正覺法義辨正:大乘見道前不證初果?〉, Mar 21 Sun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3419731

14《大正藏》冊 31,頁 50,上 5-下 14。 

15《大正藏》冊 30,頁 605,下 17-27。

16 平實導師,《涅槃》下冊,正智出版社,2018 年 11 月初版四刷。 

17《大正藏》冊 24,頁 1014,中 29-下 4。

18《大正藏》冊 24,頁 1017 中 8-10。 

19《菩薩瓔珞本業經》卷 1〈賢聖學觀品 第 3〉,《大正藏》24 冊,頁 1013, 中 7-11。

20《大正藏》冊 11,頁 633,下 3-9。

21 參考:〈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 (3)〉, Oct 19 Sat 2019,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 

22〈平實導師開示─110 年度會員大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speech110  

23《大正藏》冊 16,頁 527,下 14-15。

24《大正藏》冊 48,頁 349,中 1-2。

25《最上乘論》,《大正藏》冊 48,頁 377,上 21-23。 

26〈琅琊閣微課堂─那些年我們練過的正知而住(上、下)聽寫筆記〉, Mar 07 Sun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1711312  

27《大正藏》冊 24,頁 1017,中 9。

28《大正藏》冊 31,頁 48,上 28-中 3。

29《大正藏》冊 24,頁 1017,中 9。

30《大正藏》冊 31,頁 14 上 13-中 20。 

31《大正藏》冊 31,頁 142 中 14-17。

32《攝大乘論本》卷 1:「三種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計所執自性,三、圓成實自性,說名所知相體。唯識性,說名入所知相體。」 《大正藏》冊 31,頁 133,上 7-9。 

33《大正藏》冊 19,頁 122,上 14-16。

34 平實導師,《楞嚴經講記》第六輯,正智出版社,2011年 7 月初版三刷。

35《大正藏》冊 11,頁 141,上 10-16。

36《大正藏》冊 2,頁 540,上 4-5。

37〈《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一):張志成─佛為什麼要講如來藏?〉,Mar 26 Fri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3968755

38〈2021 年會員大會理事長致詞稿〉https://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speech110-2 

39〈《琅琊快報》2021-04-01:理智師兄:2021 正覺會員「愚民」大會的教訓─遠離惡友與惡知識!〉,Apr 01 Thu 2021,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4484419

40〈正覺法義辨正:第八識的不了別六塵是「無分別」?〉:【蕭導師的「第八識不分別六塵」是錯誤的,違背《成唯識論》所說:因地第八識可緣慮了別五根與五塵的十有色處、法處所攝色中的定果色,亦即可了別色、聲、香、味、觸五塵。】Dec 05 Thu 2019,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421044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56期目次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