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典故事選輯.PNG

佛分半座與迦葉共坐因緣 1 (二)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眾說法,天、龍、鬼神、四輩弟子,嚴整具足,於是摩訶迦葉,垂髮弊衣,始來詣佛。世尊遙見歎言:「善來,迦葉!豫分半床,命令就坐。」

    迦葉進前,頭面作禮,退跪自陳曰:「余是如來末行弟子,顧命分坐,不敢承旨。」

    大眾僉 2 念:「此老道士有何異德,乃令世尊分坐命之?此人俊 3 乂 4 ?唯佛明焉。」

    於是如來察眾所念,欲決所疑,廣論迦葉大行齊聖,世尊又曰:「吾以四禪,禪定息心,從始至終,無有損耗;迦葉比丘亦有四禪,因禪得定意。吾以大慈仁愛一切,迦葉體性亦慈如此。吾以大悲濟度眾生,迦葉比丘大悲如此。吾以四禪三昧而自娛樂,無有晝夜。何等為四?一者、無形三昧,二者、無量意三昧,三者、清淨積三昧,四者、不退轉三昧;迦葉比丘亦有是三昧。

    吾本樂六通,今已得六通;迦葉比丘亦得六通。何等為六?一者、四神足念,二者、悉知一切人意,三者、耳徹聽,四者、見眾生本,五者、知眾生所趣行,六者、諸漏皆盡,今已無畏,三界獨尊。

    吾以四定表彰法御,何等為四?一者、解定,二者、智定,三者、慧定,四者、戒定,名色皆滅,梵跡 5 獨存,無憂嬉 6 想,生死根斷;迦葉比丘亦復如是。」

    世尊又曰:「過去久遠,時有聖王名文陀竭,高行暉世,功勳感動,忉利天帝欽其異德,即遣車馬,詣闕迎王;王乘天車,忽然升虛,天帝出迎,與王共坐,娛樂盡歡,送王還宮。」

    佛告比丘:「爾時天帝者,大迦葉是也;文陀竭王者則是吾身。往昔天帝以生死畏座令吾並坐,吾今以無上正真法御之座報昔功德。」佛說本昔,加以聖德顯比丘迦葉,一切解脫,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法教名遠,莫不樂受。

    在某個時節,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大眾說法,天、龍、鬼神以及四輩弟子們,皆是嚴肅整齊、威儀具足。這時摩訶迦葉尊者,垂著長髮穿著弊垢的衣服,剛來到此處面詣 佛陀。世尊遠遠看見迦葉尊者就讚歎說:「來得好啊!迦葉!我預先分好半邊床座,顧命令你就坐。」

    迦葉尊者進前且對佛頭面作禮,然後退回原處而胡跪,自己陳述說:「我是如來的末行弟子,您顧命分半床而讓弟子坐,弟子不敢承接旨意。」

    大眾全都一心這樣想:「這個年紀老邁的修道人是有什麼殊勝特異的德行,乃能讓世尊分與半床命其而坐?還是此人有什麼才智過人之處呢?這唯有佛陀才能明達吧!」

    於是如來察覺大眾所疑之念,想要決斷大眾之所疑惑處,因此廣泛討論迦葉尊者的偉大行誼,以及完備達到的聖境,世尊又說:「我釋迦牟尼是以實證四禪的禪定證境來止息心動,從始至終都無有損耗散亂;迦葉比丘也同樣有四禪的實證,因這個禪定實證而得決定意。

    我釋迦牟尼是以大慈來仁愛一切眾生,迦葉比丘的體性也是如此地慈愛眾生。我釋迦牟尼是以大悲來濟度眾生,迦葉比丘的大悲也是如此。

    我釋迦牟尼是以四種靜慮的三昧正受功德而自娛樂,這樣無有晝夜。是哪四種靜慮三昧呢?第一是無形三昧,第二是無量意三昧,第三是清淨積三昧,第四是不退轉三昧;迦葉比丘同樣也有這樣的三昧。

    我釋迦牟尼是本樂於六種神通,如今已得圓滿六神通;迦葉比丘也是同樣得證六神通。是哪六種神通呢?第一是四神足念的神足通,第二是悉知一切人意的他心通,第三是耳能通徹聽聞的天耳通,第四是能見眾生本生的宿命通,第五是了知眾生所趣行的天眼通,第六是於種種煩惱漏失全部皆盡淨的漏盡通,如今已經全部通達自在而無畏,是三界中獨尊。  

    我釋迦牟尼是以四種定,來表示彰顯對於諸法的統攝駕御,是哪四種呢?第一是對法的勝解得決定,第二是於盡所有性的智功得決定,第三是於如所有性的慧德得決定7 ,第四是於戒得決定,於名色的煩惱執著普皆滅盡,慈悲喜捨四無量的清淨梵行之跡是獨存潔白,無有憂愁嬉笑戲論叢鬧之想,三界生死後有的根源已經斷盡;迦葉比丘亦如是實證解脫。」

    世尊又說:「在過去久遠劫以前,那時有一個轉輪聖王名字叫作文陀竭,他崇高之德行乃輝映於世間,善功偉勳而感動於人天,忉利天帝欽仰這位聖王的殊異德行,即派遣天車天馬,前往轉輪聖王的宮闕來迎接文陀竭王;聖王即乘坐天車,這樣忽然升上虛空之中,忉利天帝就出宮來迎接,並且與轉輪聖王共坐天主寶座,這樣在忉利天中娛樂受用,並且盡情歡喜,然後才送轉輪聖王還回人間的宮闕之中。」

    佛陀告訴眾比丘:「那個時候的忉利天帝,即是現在的大迦葉;而那時的文陀竭王,則是我釋迦牟尼的前身。往昔的忉利天帝是以生死有畏的座位令我與他並坐,而我如今是以無上正真法御的獅子之座,回報往昔的功德。」佛陀述說這個因緣的本昔,並加以說明聖者德行來彰顯迦葉尊者,當時一切在場者皆實證解脫,並且全都發起誓願成就佛道的無上正真道意,世尊正法之教因此而名聞遠播,聽聞者莫不樂於信受。

 1《中本起經》卷〈大迦葉始來學品〉第十二 2 (CBETA, T04, no.196, p.161, a17-b20)

2 音「千」,皆也,乘也,眾共言之也。(節引自《增修辭源》,臺灣商務印書館)

3 大正藏用「㒞」,中國藏經宋元明版本用「俊」,「㒞」音「圳」,通「雋、俊」,才智過人者曰俊。(節引自《增修辭源》,臺灣商務印書館)

4 大正藏用「又」為錯植,依中國古本《趙城金藏》、《乾隆大藏經》更正為「乂」。「乂」音「義」,賢才之稱。「俊乂」謂才德出眾的人。

5 大正藏用「迹」字,今使用現代字「跡」代替。

6 大正藏用「憙」字,悅也(節引自《增修辭源》,臺灣商務印書館),今使用現代字「嬉」代替。  

7 《瑜伽師地論》卷 74:【問:諸菩薩慧云何?答:於所知境通達如所有性故。問:諸菩薩智云何?答:於所知境通達盡所有性故。】 (CBETA, T30, no. 1579, p. 709, a11-13)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94期目次11

 

擷取.GIF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