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般若信箱1.PNG

      問一、學人色身轉易問題:人說看氣質長相可知其學佛有無成績,也有一定的道理。一個學佛人用功弄得頭髮花白,未老見衰,似乎不妥,難免引起無知者誤會,以為是吃素所致(當然肉食者問題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輕化,參禪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當勤精進,如救頭燃”而有愧),敬請師兄指導!? 

      答:依您信上用語觀之,您所謂的「氣質」,應是指一個人與他人接觸時,帶給他人的綜合感覺。按一般世俗之認知而言,氣質長相出眾者,往往比較容易贏得他人的喜愛,此中最鮮明的呈現,即是許多團體的忠實成員們,對其領導者的仰慕稱頌;即便是修行的道場,亦多有信徒傾心於其師之種種氣質(例如安詳自在、親和慈悲、甚或令人懾服等)。從此一現象來判斷,氣質長相乃與福德有關。 

      儘管如此,從世間亦有許多氣質長相出眾者,生活過得不一定比其他人來得好,或者不見得人人均喜歡同一類的氣質長相,乃至於其氣質長相令一部分人甚為喜歡,卻令另一部分的人甚為不喜的現象。以此常見的情形即可推知:氣質長相僅是福德的眾多展現方式之一;氣質長相良好者,可以表示一個人過去世累積了相應的福德;或者此世的生活因緣順遂,但是長相氣質卻不足以函蓋其全部的福德,尤其不是觀察其修行證果的依據;相對的,過去世累積了許多福德的人,也不一定會以此世人間大眾所喜好的氣質長相來展現。由此可知,以氣質長相來評斷福德的多少,是有偏頗的。那麼,以氣質長相來評斷學佛的成績,又是如何呢?所有的學佛人盡知,福德的來源是修習善淨業,然而在《華嚴經》中,佛卻明確地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謂魔業。」這表示,同樣是福德,有沒有以菩提心作為核心,那是天差地別的。由於氣質之類的福德乃是世間法所攝,佛道的修證乃是福慧兼具,若不知、不問、不管,或忘卻菩提心的前提與內涵,只是專顧履行善業的結果,至多只能是人天有漏有為的善業果報,是不能出於輪迴而有解脫的智慧,更不能知佛菩提道的智慧、功德;只有發了菩提心、持守菩提心,才能使所修的福德聚集在正修行上,進而求得真正的解脫及佛菩提智。佛法之所以珍貴,之所以異於外道,此為其一。氣質長相既然只是福德的展現方式之一,且福德又因菩提心之有無而截然不同,可見以氣質長相來評斷學佛有無成績,並不恰當。 

      從另一方面來看,菩薩道的內涵中必具六度波羅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的菩薩行,所以真正的學佛、行菩薩道,必然不能偏廢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與福德有直接關係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後三度儘管與福德也有關係,但卻是以福德作為基礎。由此可見,單以福德來衡量學佛的成績,已然失當,何況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氣質長相--來作為學佛得力與否的標準?

       再進一步思量,若外貌會反應出學佛的成績,何以僧團中儀表甚為出眾之難陀尊者,不是聲聞十大弟子?何以僧眾所著之法服─袈裟,其意為「壞色」?何以觀身不淨為四念處之入門?何以解脫道之觀行,以色蘊為首要觀破之對象?何以《金剛經》會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俗人重視外相,固然難免而可體解,學佛人卻不能不以智慧為自己抉擇正道!然則,欲度人者,不是應該因應對象的性情,善用方便而度之,正所謂「因勢利導」嗎?依一般世俗之認知,氣質長相出眾者,往往比較容易贏得他人的喜愛或敬重;以此可知,學佛人若有出眾的氣質外表,即意謂著度人時會有加分的效果,從度眾的立場來看,佛弟子難道不應該注重保養、修飾其外在,免得讓世俗人譏嫌而影響度眾?

       是的!基於度眾攝眾的立場,佛弟子的確應該要有一定的「威儀」。然而威儀並不等同於長相,只要行者善修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一度都努力如法的修持,這樣即便是頭髮花白、狀似老衰,甚至是外現重病者,照樣能在行住坐臥中,顯露出莊重、自在、與安住,這才是真正的「威儀」,才是佛弟子該關注之處;而增長威儀之道無他,勤修菩薩六度是也!至於以頭髮花白、狀似老衰來非議學佛人者,正同於以能否示現神通(甚至是粗淺的鬼神法)作為佛法證量之俗人。對此我們應該深思,儘管神通可以使此類人信服,佛陀卻不希望阿羅漢們任意展現神通;那是因為此類人通常離修道還非常遙遠,阿羅漢們儘管能以神通攝之於一時,但因其心深著外相,必難以在解脫道上前進。

       三明六通大阿羅漢既已難度此類眾生於解脫道中實修,作為菩薩道的初入門行者的我們,又如何能藉神通有效攝受此類深著外相的眾生歸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菩薩道呢?是故,對於此類眾生,正應順其因緣,待時節而度之,而非為其勤於保養光鮮亮麗的外貌;若因此而耽誤了應該勤求道業的時間,那就是得不償失了。乃至歷代甚多不可思議的大心大願菩薩,都是不吝身命的為救護眾生而努力,乃至到了夙夜匪懈的地步。如此日夜操勞的為眾生的法身慧命、為正法的久續流傳而努力,這樣日夜顛倒的生活能夠不頭髮花白嗎?但是為了眾生、為了正法,這是菩薩該做的事情與行誼,亦是菩薩道行者道業增上的契機。所以從色身表相來看智慧及解脫的修證常常容易錯會,當以實證的內涵與功德來論。至此,相信您應該已知道不能由色身容顏等執取為學佛有無成績。至於「如何改良色身、使身心年輕化」,乃至「參禪前修之可否」,若發菩提心,具正知見修一切善法、次法,則事事無礙,皆不失精進,理應甚明;又觀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一一好有無量好,皆屬福德之業,可知相好莊嚴非不修也;然事有緩急,道有次第,法有多門,如何安心從現樂到後樂乃至究竟樂,就請您自行斟酌了。

      問二、導師曾開示:「不承認八識的六識論者無法成就解脫道,成就解脫道者必須先承認第八識。」請問老師:為何成就解脫道的阿羅漢所結集的四阿含經中不明說這一點呢?再者,若有專弘聲聞解脫道的道場主張:「第八識如來藏非佛法」,是否在這樣的道場中修學將永遠無法成就斷我見、我執的解脫道呢?如果有一天他們承認有第八識如來藏,而繼續弘傳解脫道,是否會因為無法開示第八識如來藏的內涵與法義,而無法攝受大眾,而無法真正弘揚解脫道? 

      答:1.四阿含中確實有第八識的說法,而且是甚多處有提到,只是不用「第八識」三個字來說而已;但是結集阿含經典的聲聞阿羅漢及聲聞凡夫們不能通達其中的道理,因為他們沒有實證第八識,雖然有隨同眾菩薩們聽佛開示第八識的正理(如二、三轉法輪經典),因為沒有實證的關係,故無法成就大乘法的念心所,是以結集經典的時候,往往將所聞大乘經中的第八識以一語帶過,乃至將原本是大乘成佛之道的內涵,結集為聲聞解脫道的經典,平實導師在《阿 含正義》序文中即已開示相關的法要:「聲聞人智慧狹劣,或不信、不解、不證大乘法,故其所結集之經典中,其實雖有許多本是大乘經典,然因聞而不解故,對大乘法義的念心所不能成就,則不可能憶持大乘經典,只能以解脫道之觀點而結集成為小乘經典,絕不可能兼含隱說之大乘法義而結集之。由是緣故,四阿含諸經結集完成後之所說者,必定偏重於二乘聖人所修證之解脫道,必定因此而昧略二乘聖人所不能修、不能知之大乘菩薩修證之佛菩提道,此乃必然之結果。」1 

      因此結集阿含聖典的聲聞凡聖們,因為沒有實證第八識,並且他們是以解脫道的實證為其修行的目標,依此目標而結集出來的經典,當然是以聲聞法為主,當然不會以第八識為主要述說對象,故無法明說此心的種種功德體性,因此無法結集出明說第八識的法義;乃至本是二、三轉法輪的大乘經典,亦被這些聲聞人結集成為聲聞解脫道的經典,平實導師於《阿含正義》序文中說:「四阿含諸經中,本有許多是大乘法義之經典,大乘法義則因廣被省略而隱晦不明;然而其中卻隱藏極多大乘法義之總相,非是二乘聲聞聖人所能棄捨者。

      2. 此亦為 平實導師寫作《阿含正義》的緣由之一。礙於篇幅關係,詳細辨正 的開示與舉證,請您至各大實體書局及網路書局請購參閱。 2.由於 平實導師多年來的開示及書籍的出版流通(編案:至目前為止,平實導師及正覺同修會諸弟子們出版的書籍已經百來本,而且還在陸續增加中),就是在建立佛弟子們八識論的正見,已在甚多處透過理證及教證來說明第八識如來藏之體性,也開示更為深入論證的法要;透過這樣長期的熏習證明,一般正信佛教的道場以及理智的學佛人,應該也都有所知悉與接受;在此一情況下,若仍然主張「第八識如來藏非佛法」者,顯見其對於第八識如來藏之存在與體性難以信受,則必墮於六識論的窠臼。主張六識論者必定會以識陰(尤其是意識)的變相當作真實常住不壞之心,因此他們主張一切法空以後使自己的六識論主張成為斷滅論,為避免落入斷滅論中,不得不再建立細意識(如釋印順等)、極細意識(如達賴喇嘛等)為貫串三世、實現因果的主體,這樣又墮於識陰意識中,不離我見而落入常見外道中,雙具斷常二邊的外道見,必定違背佛陀至教量及現量的事實;這樣的六識論者,如何能夠斷除我見?

       因此這類否定第八識者,必在斷我見的最後關鍵上面臨困境,必定於內有恐懼、於外有恐懼而無法斷盡一切蘊處界法而入於無餘涅槃;此乃因不承認第八識如來藏者,必將無法圓滿解釋一旦入涅槃時蘊處界斷盡之後,究竟如何能不同於灰飛煙滅之斷見外道。由於未能圓成道理之故,心必存疑而不能與無餘涅槃相應;疑見俱在故,乃至其中之疑念細如絲縷,仍會是明確的繫縛,必不能成就斷盡我見與我執的基本功德——不能斷除三縛結。如此未斷我見、疑見者,必定無法實證解脫果,因此否定第八識如來藏的六識論者,必定無法實證解脫。詳細的論證開示, 平實導師亦於《阿含正義》及《識蘊真義》中開示,篇幅有限,期請讀者自行請閱之。

      3.只要信受佛語、信受如來藏的存在,就已經具備了斷我見、斷我執的基礎,此即何以阿羅漢們不知道如來藏的內涵與法義,但卻能傳授解脫道的原因。所以若某一道場承認有第八識如來藏,那麼即使其無法開示大乘法道的內涵與法義,若能夠依據《阿含正義》中的開示,如理作意的去思惟觀行實踐,還是可以傳授解脫道的正知見;但是要能夠實證解脫道的斷我見及斷我執,必須先排除以前否定第八識的障難罪業,例如如法懺悔改過;並且收集實證解脫道應有的次法資糧,例如從「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去熏習精進,再依《阿含正義》開示的內涵去觀行,想要斷我見才有機會。如此才是真正的能夠傳授解脫道的法,才是阿含解脫道中 佛所定義的「法師」。

        問三、後學於某網站上看到有人提問:「佛說萬法唯心,又說非青非紅,無形無相,又說覓心不可得,這是不是矛盾,究竟心有沒有?」該網站回答:「此非矛盾,實則此事難以形容,故有時說有,是說本性;有時說無,恐著跡相,語皆真實。凡夫多數,泥跡迷本,若再誤會此解,則易顛倒矣。萬法唯心,是顯本性;非青非紅,是掃跡相;明乎此,有與沒有,豈得漫無分限,貿然執一。」 但這樣的回答卻讓後學更加迷惑不解,真實佛法當是義學;看過此解答反到讓後學覺得佛法卻成了玄學,懇請貴刊慈悲為學人解惑!

       答:對於這個問題,平實導師於諸論著中開示甚多,但是凡夫眾生都被「有無」所繫黏,對於唯識妙理中「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及「真實如來藏」的總持法要多所誤會。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7 開示:【譬如生盲不見日,非為無日出世間,諸有目者悉覩見,各隨所務修其業;大聖光明亦如是,或有眾生見不見,邪見惡害所不覩,勝智慧者乃能見。】因為此屬唯證乃知的事實,若形之於文字,多為諸佛菩薩的慈悲譬喻與說明;但是此分現量的事實,卻非凡夫異生及二乘聖人(愚人)能知,唯臆測爾。然而這個法要的實證與了知,卻是真實證悟者方能開始於總相、別相上少分的領會與體驗,地上菩薩更能於種智上多分現觀了知,因為地上菩薩在十迴向位滿心後,證得初地法無我智開始,方能多分現觀了知與體驗此中真義;初地菩薩尚且有許多法無我的現觀待修,及至佛地才能滿分驗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總持。如您所說的「真實佛法當是義學而非玄學」,卻是需要一步一腳印,真修實證方是正途;否則終究只能依文解義而且錯解了經論中的真義,無法確實利益學人。欲實知此總持之真義者,當勤求證悟實相。也就是依 佛於經中所開示的「施論、戒論、 生天之論……等」次法福德上勤修,如是積集證悟所需福德以後,再加上善知識正確知見的加持下,待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現前,悟後方能以般若智慧為基,漸次真啟唯識妙理的圓滿實證。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76期目次12

      76.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