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境界..........正安居士
佛教乃是兩千多年前,出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國的一位印度太子,名叫悉達多。後來他感受到生命中的生、老、病、死、苦等無常的痛苦,於是出家學道,最後證悟成佛。他的弟子們在他過世後,把他四十九年來所宣說的宇宙人生的真實情況道理,整理記錄了下來,並且成立了組織,然後以最誠懇最恭敬的心稱呼他們的老師“悉達多太子”,為釋迦牟尼佛,並且認為釋迦牟尼佛為他們這個團體最偉大的老師與創建者。這就是世間佛陀、佛法、佛教僧人,佛門三寶的由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
“諸佛境界不思議,一切眾生莫能測;
普令其心生信解,廣大意樂無窮盡。 ”
“佛不思議離分別,了相十方無所有;
為世廣開清淨道,如是淨眼能觀見;
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
永滅眾生痴暗心,大慧入此深安住;
如來功德不思議,眾生見者煩惱滅;
普使世間獲安樂,不動自在天能見。 ”
《菩薩優婆塞戒經》卷一:
“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
佛門裡有“不可思議”這樣的一句話語,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其實,不只是佛家,我們一般人也常常會說如是的言語,舉凡只要是遇到我們的智力所不能夠了解的事情,我們總是會不自其然地說出:“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這樣的話語。然而,世間上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這些事到底有沒有答案呢?換句話說,我們的疑問就是: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生命的實相是什麼?宇宙的真理又是什麼呢?
佛陀,又名世尊,他是真實的存在於我們的這個時空裡,他是真正能夠完全了知宇宙的真律、世間的真理,以及人生的真義與生命的實相,並且他一直在一個叫做“色究竟天”的地方不斷地在宣說教導為數很多的菩薩們這一些無上的真理。
什麼樣的人是跟佛教有緣的人呢?當我們有一天,對於生命的意義、為何要出生、活著是為了什麼、以及人死後會發生什麼事等等的問題產生了疑慮,想要了解這一些迷團的時候,就表示我們跟佛教有緣了。一般人,通常是要等待,一直到進入老年時,因為感覺到自己將要不久於人世,對於死後感到恐懼;因為要尋找一個庇護,好獲得永久的安樂,因此才會有想要學佛的念頭興起,想要藉著宗教的不可知的力量,來得到安慰、得到安心。然而,大部分的我們並不了解:佛教乃是唯一真正能夠真實的解答一切“生活、生命、世間,與寂靜涅槃出世間的所有疑問”的一種教化。 “不可思議”這一句話,在佛門裡,是指宇宙生命真相的最真實真相意義的存在境界。大部份的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所碰上的無法解釋的現像或是不能夠理解的東西,很少有人會起心想要去把它給弄清楚、給想明白。因此,其實絕大多數的我們,對於佛教是不了解的。更進一步的說,對於宇宙與人生的切身問題,是漠不關心的。古人曾經說過:“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生、不知死,那麼我們活著的目的,到底是要做什麼呢?”
佛說,我們所生存的地球,只佔所有一切生命所居住的環境裡極微細極微細的一小點而已。一切生命又稱為一切有情,因為一切生命各自有種種不同的情感與遭遇,所以又稱為眾生。一切眾生所居住的環境不出三個地方: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欲界最低下,無色界最高,色界則處在中間。欲界又有十個不同的居住環境,色界有二十八個不同的環境,無色界則有四個不同的居處。我們一般人所嚮往的神仙天人們,他們大多分佈居住在欲界裡的上面六層裡;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由下面數上來的第四階層,居住的環境比起下面三層的地獄、餓鬼與畜生來說,好得太多了。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閻羅王,雖然統管地獄的大小事務,儼然是負責人一般,然而,閻王他依然是罪報之身,還是要忍受地獄刑罰加身的痛苦。佛陀告訴我們,閻王每個月,也要遭受灌飲熱焰滾燙銅汁的破喉之苦,因此閻羅王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認為他在地獄裡具有無上的權威,具有呼風喚雨,不可一世的形象;實際上是,閻羅王是帶罪之身,仍然要遭受到果報。帝釋天,又稱為玉皇大帝,則是居住在此欲界第五層(第二天忉利天)裡的天宮內,統管天上人間的文武百官,在天上享受著諸樂,身心歡愉。然而,玉皇大帝他對於自己的生老病死與自己生活上所必鬚麵對的煩惱卻是無能為力的;也就是說,他對於死與住這兩個境界,是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自己作主的。當面臨死亡來到時,大多數的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一神教的上帝雖有福報住在他化自在天,對生命、法界實相的了知,卻是遠不如玉皇大帝,幾乎是完全無知的;從他們的《聖經》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另外一個眾生居住的環境,是為色界的二十八個天界,那裡是只有已經斷除欲界愛樂的修行人,特別是指已斷男女二性淫欲之念的人,才能夠去出生居住的環境。這一類的眾生,他們完全是靠修習禪定,來維持色身的存在;在物質環境上,他們能夠享受眾多的慾樂喜樂;然而,對於死亡與久住這兩個境界,他們也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自己作主的,當死亡來臨時,絕大多數的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受生的。於死於住,皆不自在。
最後無色界的四天,則是那些不了解佛法,卻又極為精進修行禪定功夫的眾生們所出生居住的地方。住在這一個環境裡的眾生,他們沒有形像、身形俱滅,以類似科學上的說法來說,就是只剩下“精神體”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只有剩下意識的存在,六識中其它的眼、耳、、鼻、舌與身識通通都消失了。他們居住在那樣的境界裡,純粹是意識的寂靜狀態;然而,對於死亡與住於此種寂靜狀態時日的長短,跟欲界天與色界天的眾生們一樣,都無法加以操控,不能隨心所欲,無法自己作主,因此當死亡來臨時,他們也是要再次去投胎或受生的。於死於住,也是皆不自在。
這三個環境,統稱為三界,我們眾生就居住在這三界裡,依照著我們生前活在欲界裡的人間時,所做善業與惡業的多寡,來遭受報應,個個有不同的境遇。造善事多的人,則上升到天界內享受福報,造善事越多的人,上升的天界就越高,所能夠享受的慾樂也就越大;相反的,造惡業的眾生,就會投胎下墮到不好的三惡道中去,或做畜生、或成餓鬼;如果做了毀謗三寶、殺人放火等等的極大惡業的人,就會下墮到地獄去,去遭受無量無數的痛苦果報。在這樣的三界內,眾生若是做了善事,就投胎出生在天界,在天堂內享福;若是造了惡業,就要去投胎到三惡道裡受苦。如此眾生,一世生為人,下一世出生於天界,然後在善業福報享用完後,只剩下惡業果報,因此再下一世就出生為餓鬼,然後在餓鬼報儘後,再下一世上升出生為畜生,畜生報儘後,然後才有機會上升投胎當人,當人時,如果造了惡業,又下地獄去,如此反复地循環不已,形成了所謂的:“眾生六道輪迴、反復不停,無有出期的現象。” 佛,則是永遠出離三界的存在,永遠不受苦惱,永遠“常、樂,我,淨。” 佛的境界,極為殊勝、極為勝妙,不可思議,只有佛與佛彼此才能夠究竟了知這種無上的境界。
凡夫眾生因為具足了凡夫性,沒有生命實相的智慧,所以不能夠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以為生而為人就是生命的意義,認為人生如果能夠不做惡事,就很了不起了,如果能夠再做一些善事,那就真正對得起天地良心了。絕大多數的人是這樣的想法。然而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的追問:那麼,生而為人,為什麼會生而不平等呢?小兒時期的個性,有的小朋友頑劣、有的小朋友溫馴,長成後,資質發展,不肖賢良,個個的發展卻又有著明顯的不同;更常有的現像是:有人是含著銀湯匙出世,享樂一生;有人是貧窮出生,艱苦一生;又有人是豪富出世,中年破敗;更多人是貧困出生,晚年有成;做姦犯科者,竟然得果善終;循規守法者,往往顛沛流離;如此的眾多人間現象,我們又從哪裡可以看見生而為人的生命意義呢?
凡夫眾生對於這一些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不敢面對,更進一步地認為,其它人也跟自己一樣,不知道也不敢面對這些疑問,所以他們才敢提出:“世間只有自己的存在最真實,其它都是騙人的,是假的”、“佛教是騙人的,沒有佛、菩薩、聖人那種東西啦!不要被騙了”等等不知輕重的話,發出誤導別人的言論,不了解自己正在欺騙自己也在欺騙他人,因為會說這種話的人,往往又很迷信,他們會迷信於天地風水鬼神等等宇宙內的現象,對於風水師或是鬼神給予他們的指示,往往是遵照指示、言聽計從;對於神通境界的追求,是非常的嚮往。然而,追求這一些世間上現象的行為,對於要解答真正的疑問,生命的意義,是沒有幫助的。而且,追逐這一些感應神秘的事情,到了最後,通常不僅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別人。
我們真正應該要追求的是: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對於了解了生命的真實意義的人,我們通常會稱呼他們為聖人。在佛教裡,能夠了解生命真實意義的人有三種,他們是二乘人、菩薩與佛。二乘人是指聲聞人與緣覺人,他們以修學小乘、中乘佛法為主;菩薩以修學大乘佛法為主,菩薩所證知的境界與智慧,兩方面都高過於二乘修行人; 佛則是究竟圓滿者,完全了知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具有無上的智慧與能力,能夠降伏煩惱魔、蘊魔、死魔與自在天魔,並且永無止盡地興起大慈悲力救護無量無數的受苦眾生。
二乘人,努力的修行小乘佛法,如果他們始終沒有機會,或是有機會而不肯修學大乘佛法,他們最後的修行成果,就是“灰身滅智”,也就是把自己的身形與意識通通滅失掉。二乘人等到死後,修行的成果就是不再讓自己的身體與意識出生,把自己消失在三界裡,如此一來,任誰也無法在三界裡找到他,因此說,永遠離開一切煩惱與苦受,真正達到無我的境界,證實了佛法:人無我、涅槃寂靜的法義。
菩薩則是更進一步,不必把自己的身體與意識消滅,不必把自己消失在三界裡,就在這個具有煩惱與苦受的身體與意識境界裡實證寂靜涅槃,了知與掌握到宇宙與生命的本來真相。因此,菩薩的修行境界對於二乘修行人來說,屬於“不可思議”的境界,超越二乘人所能夠理解的能力範圍之外。二乘的修行人想破頭也弄不明白“為什麼菩薩能夠不入涅槃而證涅槃、不證涅槃卻能夠常住涅槃”的道理。所以說,菩薩的境界是超過二乘修行人的境界的。
佛地境界,相對於菩薩境界來說,屬於“殊勝、極妙、無上、不可思議的境界”,遠遠超越最後身菩薩所能夠了解的能力之外,一切大小菩薩與二乘人、凡夫眾生都不能夠了知佛地所證得的無上勝妙境界。諸佛所證得的“無住處涅槃”,只有諸佛能夠互相了知;因此,《讚佛偈》云: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4期目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