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餘依界仍有識蘊? ..........冷無菸
近有楊蓮派諸師兄將阿賴耶識歸為大乘五蘊之識蘊,欲證成阿賴耶識同於前七識之生滅體性,以成就其毀謗阿賴耶識為生滅法之論證。且更有淨堂師兄者,謂平實居士“用小乘的說法將識蘊歸納為第六識,刻意將識蘊貶低為第六意識,隱瞞大乘的密意第八識生滅部份的識蘊,誤導眾生”。如是所說乃不如理不如實之說,應予駁斥辨正。
其實,平實居士曾於公開講經時說大乘的“廣五蘊”(非指安慧所造《大乘廣五蘊論》)有將第八識阿賴耶識歸為五蘊中之識蘊者,並無有隱瞞。依弟所解如是“廣五蘊”將第八識阿賴耶識歸為五蘊中之識蘊者,係因(一)五蘊十八界滅盡時,意根滅,阿賴耶識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集藏性(阿賴耶性)必失故。因阿賴耶識之阿賴耶性因意根滅時而可滅,方便將之歸為識蘊;(二)異熟識之異熟性亦因習氣滅時而可滅,方便將之歸為識蘊;(三)阿陀那識於佛地時其種子不再變異,不再受熏,為無功用行,故稱流注滅(非真不流注),方便將之歸為識蘊。 (依《大乘阿毘達磨集論》所說)故大乘的“廣五蘊”將第八識阿賴耶識歸為五蘊中之識蘊者,實為方便說。
再者,如阿羅漢未舍壽入涅槃前,其阿賴耶識(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了別集藏性)已滅而改稱異熟識(心體仍是阿賴耶識心體),但其前七識仍然未滅,故識蘊未滅。若阿羅漢尚有餘習未斷,異熟識仍具異熟性,則舍壽入涅槃後,前七識滅已,於無餘涅槃中,試問仍有識蘊嗎?若說於無餘涅槃中尚餘有識蘊,則違於三乘經典所共說:“於無餘涅槃中五蘊皆滅”之理,如何成就“涅槃寂靜”之義呢?若說於無餘涅槃中識蘊已滅,猶有具異熟性之異熟識未滅,則應識蘊未滅,如此便違楊蓮所立自宗:“賴耶異熟陀那屬識蘊”之說。如是無餘依界仍有識蘊之說非是正理,所說進退失據故,因此彼等強立阿賴耶識、異熟識、阿陀那識屬五蘊之識蘊者,顯非正義。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云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別。何等為心: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
《大乘五蘊論》:“云何識蘊:謂於所緣境了別為性,亦名心意。由採集故,意所攝故。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採集故。…言意處者:即是識蘊。”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大乘五蘊論》於建立識蘊時含攝阿賴耶識後,又定義識蘊唯有七識界而不含攝阿賴耶識,難道是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皆自語前後相違嗎?非也!此二論,係依“能積集諸習氣”、“種子皆採集”之可滅性,方便建立阿賴耶識、異熟識、阿陀那識在識蘊中;在建立識蘊後,皆立即緊接著釐清:“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言意處者:即是識蘊”,恐混淆方便說為正說也。因為三乘經典皆共說:“於無餘涅槃中五蘊皆滅”,若不如是界定識蘊,則違背此共說之理。
言此“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言意處者:即是識蘊”方為正說者,乃是說:五蘊十八界的樞紐為意根,意根滅則識蘊滅(或七轉識滅則識蘊滅),五蘊十八界亦皆滅也。前說因意根滅,而阿賴耶識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了別集藏性亦滅,方便稱阿賴耶識滅,亦方便將之歸於“廣五蘊”,實乃方便說也。阿賴耶識必因意根滅而滅,而方便歸於“廣五蘊”中;但不可唯因阿賴耶識之阿賴耶性可滅便將之歸為識蘊中,識蘊滅時阿賴耶識心體仍在也。
所以《大乘阿毘達磨集論》與《大乘五蘊論》所說相符,且符合三乘經典所說。而安慧所造《大乘廣五蘊論》將阿賴耶識正式界定在識蘊中,則異熟識與阿陀那識亦應同屬於識蘊中,如此便違背三乘經典所共說:“於無餘涅槃中五蘊皆滅”之理。
《瑜伽師地論》:“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1) 。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 (2) ,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上引《瑜伽師地論》雲:“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1) 者,即是前說阿賴耶識集藏分段生死種子的了別集藏性已永滅者。 《瑜伽師地論》接著又云:“阿賴耶識未永滅盡”者,其義有二:一者心體不滅;二者阿賴耶識識性未畢竟滅。前者心體不生不滅無有爭議,後者阿賴耶識識性未畢竟滅者,意謂:依佛地“自在”之義, 佛能自在於十法界示現身形,人間色身即分段生死阿陀那識性種子流注所現, 佛因種子不變異,不再受熏,故為無功用行,故稱流注滅,非不能流注分段阿陀那識性生死種子也。依於此義,“阿賴耶識識性未畢竟滅”,此即“阿賴耶識未永滅盡” (2) 者。
再者,同樣依佛地“自在”之義, 佛若不欲示現阿陀那識性分段生死種子流注所現人間色身,畢竟能自在永不流注分段生死種子示現流注。依於此義,阿賴耶識識性畢竟滅,此即“阿賴耶識亦永滅故”者。
如是依《瑜伽師地論》所說:阿賴耶識識性非生滅非不生滅者,皆依佛地畢竟自在之義,依其功能性本然而具之義而成就也。若成佛後,不能流注分段生死阿陀那種子至受生於六道眾生界中化度有情,則佛非自在,不應名佛。
所以《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及《大乘五蘊論》二論將阿賴耶識、異熟識及阿陀那識方便建立在識蘊中,乃依《瑜伽師地論》:“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1) 之種子不變易非不生滅流注而說;然此二論在界定識蘊時不將阿賴耶識、異熟識及阿陀那識納入者,乃依《瑜伽師地論》:“阿賴耶識未永滅盡” (2) 之非生滅而說。如此三論所說阿賴耶識非生滅非不生滅之理,成就中道實相之義,彼此相契相符,無有乖違,且符合三乘經典所共說:“於無餘涅槃中五蘊皆滅”之義理。因此,“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言意處者:即是識蘊”,確為正說;而安慧所造《大乘廣五蘊論》將阿賴耶識正式界定在識蘊中,使阿賴耶識全墮為生滅法之一邊,違於此三論所說阿賴耶識非生滅非不生滅之中道義理,實為邊見,非為正說。
《雜阿含經(一一三)》:“ 佛告羅陀:汝成實說(誠實依理而說),不毀如來(不毀謗如來),如說說(符合世尊的講法),如法說(按照事實真相之法義而說),法次法說(按照佛法的邏輯次序而說)。”
楊蓮派諸師兄及淨堂師兄謬引安慧所造《大乘廣五蘊論》先將阿賴耶識歸於識蘊,妄謂阿賴耶識體性同於五蘊,因五蘊體性乃生滅法,故謗阿賴耶識亦是生滅法。如是說法之邏輯次第違於《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及《大乘五蘊論》,故其所顯義理違於此二論之義,亦違《瑜伽師地論》所說阿賴耶識非生滅非不生滅中道之義,故非是“法次法說”(沒有依佛法的邏輯次第而說),故非是“如法說”(沒有按照事實真相之法義而說),亦非是“如說說”(沒有符合世尊的講法),是謂毀謗如來者,是謂真正誤導眾生者。
注:本文原發表於“角虎論壇”網站,於此刊登時略作修正。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4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