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念佛觀念及念佛方法介紹─高正國老師

0395544939  


在此篇短文中,希望藉由幾個重點的介紹,提供大家建立有關念佛的正確觀念及方法。為了讓大家有整體的認識,我們先依據一般人思考的順序,分別來探討「我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佛觀念與方法」,最後再來討論應該要如何次第轉進以及快速成就念佛法門的方法。相信這幾個內涵會是所有修學念佛法門的人都必須要去注意及思考的,如果能夠去正視這三個問題,相信大家的學佛之路都會很順利而且可以快速成就,而不會有在學佛一、二十年以後才驚覺所學的法並不是自己所要的,或者修學不得力、進步緩慢,乃至無法達成自己當初修學時所設定的目標。

 

壹、我為什麼要念佛與念佛的目的

一般學佛者修學佛法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他能夠覺醒到現在的狀況不理想、身心痛苦、不符合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想要探討宇宙實相,或者對於將來與未來世有著未知與深深的恐懼,因而想要透過某種方法來達到自己認為的理想狀況。對於具備正確知見的學佛者而言,通常是選擇能夠達成解脫三界生死煩惱與能夠救護眾生成就佛道,作為他希望達成的理想狀況或目標;但如果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時,那他設定的理想狀況或目標就會產生錯誤或者不究竟,當然也就無法真正而確實地改善他的狀況及達成他所設定的目標。而知見不正確者,譬如有人以升到欲界天而能夠永遠在那裡生活為終極目標,或者有人希望色身能修練成永遠長生不老,或者希望與一個虛妄建立的本靈合併等等,種種邪見.......


基本念佛觀念及念佛方法介紹─高正國老師─

在此篇短文中,希望藉由幾個重點的介紹,提供大家建立有關念佛的正確觀念及方法。為了讓大家有整體的認識,我們先依據一般人思考的順序,分別來探討「我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正確的念佛觀念與方法」,最後再來討論應該要如何次第轉進以及快速成就念佛法門的方法。相信這幾個內涵會是所有修學念佛法門的人都必須要去注意及思考的,如果能夠去正視這三個問題,相信大家的學佛之路都會很順利而且可以快速成就,而不會有在學佛一、二十年以後才驚覺所學的法並不是自己所要的,或者修學不得力、進步緩慢,乃至無法達成自己當初修學時所設定的目標。

 

壹、我為什麼要念佛與念佛的目的

一般學佛者修學佛法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他能夠覺醒到現在的狀況不理想、身心痛苦、不符合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想要探討宇宙實相,或者對於將來與未來世有著未知與深深的恐懼,因而想要透過某種方法來達到自己認為的理想狀況。對於具備正確知見的學佛者而言,通常是選擇能夠達成解脫三界生死煩惱與能夠救護眾生成就佛道,作為他希望達成的理想狀況或目標;但如果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時,那他設定的理想狀況或目標就會產生錯誤或者不究竟,當然也就無法真正而確實地改善他的狀況及達成他所設定的目標。而知見不正確者,譬如有人以升到欲界天而能夠永遠在那裡生活為終極目標,或者有人希望色身能修練成永遠長生不老,或者希望與一個虛妄建立的本靈合併等等,種種邪見不一而足。

 

因此,學佛者在認知自己確實需要修學佛法,並且往自己所設定的理想目標前進後,接下來他就會開始尋求可以達成自己所設定目標的方法,而念佛法門就是其中最普為大家所接受的法門。簡單地說,希望改善目前或未來的狀況,而達到能夠解脫三界生死煩惱與救護眾生成就佛道的目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念佛的原因與目的。當然每個人所設定的目標,會隨著個人的因緣及修證層次的不同,而有所偏重或有層次上的差異。這其中也有一部分學佛者,並不曾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們憑藉著多世以來修學佛法的善根福德,在一開始接觸佛法時便覺得非常歡喜,因此就一腳踏進了學佛之路,這樣的情形是很令人讚歎的!然因時值末法時代,邪說氾濫,修學者如果能夠好好去思惟自己學佛的原因與目的,就比較能夠以客觀而理智的心態來揀擇各種不同的法門與善知識,而不會一窩蜂的人云亦云或盲目崇拜假名善知識,這當然會使自己的學佛之路比較有保障,也不容易誤入歧途。

 

有了上述的思惟之後,接著我們就要來瞭解,為什麼經由念佛法門可以達成上述所設定的目標。總括來說,主要是因為可以藉由各種不同的念佛方法,使修學者心中產生對於佛菩薩的景仰和依靠,對於佛菩薩的教導能夠心生歡喜和憶念,並願進一步效法諸佛菩薩的大悲願行,因而能夠獲得諸佛菩薩的攝受護念,使自己的修證層次也因此得以提升。但是在念佛能夠得力之前,也必須深信諸佛菩薩始終都在不斷地攝受我們,因為祂們都是經由救護眾生的大悲願行而得以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諸佛菩薩同時也慈視一切眾生猶如獨子,因此只要我們能夠憶佛念佛,並且依佛菩薩的教導而實際去身體力行,就能夠常常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得到諸佛菩薩的慈悲護念,使自己的福德智慧因此能夠快速的提升。

 

因此不論藉由哪一種念佛方法,其目的大致上就是希望能夠在內心中產生以下幾種功德受用:

 

一、因為內心對於諸佛菩薩至誠的歸向、憶念、與依止,因此能與諸佛菩薩的大悲願行相應,而得到諸佛菩薩的救護攝受,或者將來得以如願往生諸佛淨土。例如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卷2〈9 稱佛名號品〉中的開示:【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號,功德無量,何況多名?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又如平實導師在《無相念佛》第 61 頁的開示:【念佛一聲,尚且罪滅河沙,何況拜佛時一心不亂、定心憶佛,滅罪難量。】因此如果能夠發自內心真誠懇切地念佛,而且也願意深刻懺悔與改過修善,必定能夠獲得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受。

 

二、對於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以及大悲願行,能夠生起景仰與效法的決心,才能在漫長的成佛過程中,能夠不畏艱難、精進勇猛地向前邁進。就像釋迦世尊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希望其他菩薩在聽聞到祂的大悲願之後,也能夠生起希有之心,並且也能增廣慈悲心,因而發起廣大誓願,如《悲華經》卷6〈4 諸菩薩本授記品〉:

 

我今最後發大誓願,成就菩薩所有大悲,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若有眾生聞我大悲名者,悉令生於希有之心,……我乃至般涅槃已,十方無量無邊百千億諸世界中,在在處處現在諸佛,於諸菩薩大眾之中稱讚我名,亦復宣說我之善願,令彼菩薩以大悲勤心,皆專心聽聞是事已,心大驚怪,歎未曾有,先所得悲,皆更增廣……。

 

也就是說,對於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智慧功德及大悲願行的景仰,也是增上念佛功德的一種方式。

 

三、藉由念佛及思惟佛所教導的種種法義,能使行者定力、慧力提升,依次第而能確實依教奉行、持守清淨戒律,遠離六塵攀緣與執著,乃至證悟生命實相,漸次圓滿菩薩六度萬行。如《佛說法集經》卷4 云:

 

又善男子!何者是菩薩念佛?……(中略)……念諸佛如來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彼諸佛法我必成就。復能念彼諸佛如來有如是念,不可思議廣大清淨無垢光明,離一切使煩惱及斷煩惱習氣……(中略)……。復次,善男子!諸佛如來以大功德智慧莊嚴,以大慈大悲為行,以度眾生聚以為救者,為大醫師,拔煩惱刺,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常在寂靜三昧境界,不住離世間、涅槃,到一切煩惱障、智障彼岸。……(中略)……諸佛如來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菩薩念彼諸功德已,為成就彼功德故修行,為成就彼功德故正念,是故名為念佛,是名菩薩摩訶薩念佛處。

 

又如平實導師於《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第22 頁亦開示:

「因為念念是成佛,念念是度眾生,念念不離十方諸佛」這個心稱為念佛心。對一位立志成佛之修行人而言,這念佛心,一直到成佛為止,不曾離開過我們。所以說一切法門都屬於念佛法門所函蓋的範圍。

 

因此念佛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藉由念佛,使修學者心中能夠牢牢記住諸佛菩薩,及諸佛菩薩的種種功德與教導,然後經由修行來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念佛法門從最基本並且易於修學的持名念佛開始,就有非常直接而且可以讓修學者離開染法轉向淨法的功德,同時可以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功德智慧與大悲願作為依止及歸向,因此它是許多初學佛者的最佳選擇;而事實上,即使已經修行多年而有所成就的人,也是無法離開念佛法門的。由以上說明可以知道,念佛法門所含攝的範圍與層次非常廣泛,幾乎函蓋了佛教中各宗派所必須修學的內容;也會隨著個人修證層次的不同,使佛弟子心中之所念隨著改變,而不斷次第轉入更高更勝妙的內涵。

 

貳、正確的念佛觀念與基本方法

認識了念佛的原因與目的之後,下一步就是要瞭解應該如何正確的念佛。念佛法門含攝的範圍很廣,雖然基本的念佛很容易入手,但是大家還是要先瞭解正確的念佛觀念與基本方法之後,才能正確掌握重點而能有效地修學念佛法門。如同上面的說明,念佛的目的就是要藉由念佛,而使修行者能夠於內心中產生種種的功德受用,進而達到學佛的目標。因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念」佛就是要把佛菩薩及與佛菩薩有關的種種內涵牢牢記住,並且能夠顯現在心中,這就是「念」的真正意思。例如念佛純熟的人,無論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他的心中隨時都是有想佛憶佛的念存在,也因為心中隨時有憶佛的淨念,所以除了對佛菩薩的護念有絕對信心之外,也會以佛菩薩的智慧功德與大悲願行作為效法學習的對象,因此而得以逐漸轉化自己染污的身口意行。

 

首先來探討大家最熟悉,而且也是最多人修學的「口唸耳聽」的持名念佛方法。有些人「持名念佛」的重點是在於用嘴巴唸出佛菩薩的聖號,而不重視心裡面到底有沒有想著佛菩薩,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往往在唸佛的時候,比較注意聲音的語調、快慢、大小、次數等,反而沒有著重在心裡面是否有想著佛菩薩,因此雖然多年長時唸佛,卻因為在唸佛時心中總是妄想紛飛,而無法在心中生起上述的種種念佛功德,以致多年下來念佛功夫始終不得力,造成在定力與慧力上面都無法有顯著的進步。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只有嘴巴在唸佛、唱佛,心裡沒有在想、念或憶著佛,那就不叫念佛,而是落入無記或妄想之中;必須是在心裡想著、憶念著佛,那才叫作念佛。我們也可以理解如果只是口中唸佛號、唱佛號,心裡沒有在想念著佛,那就跟用錄音機播放佛菩薩的聖號沒有甚麼差別了,變成只是存在於外面的聲塵而已,因為內心並沒有真正去領納佛菩薩聖號,相對地也就無法在心中生起念佛的種種殊勝功德。

 

為了使大家能夠更加瞭解以上所說的道理,我們來恭讀釋迦世尊對於往生極樂世界下品下生的開示: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1

 

由以上世尊的開示可以瞭解,有些人在臨命終時,因為色身病痛而即將四大分離,或者不捨最親愛的眷屬與財產,或者業力現前的關係,因此而產生種種身心劇苦,而使臨命終者因為領受極大的身心之苦,其意識心便無法安住於思念佛菩薩之淨念中。然而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世尊,深知五逆十惡的眾生,在捨報前往往有這樣身心劇苦的現象,因為不捨一切眾生的關係,因此阿彌陀世尊發廣大悲願:雖然這些眾生因為身心劇苦的關係無法於臨終前在心裡面憶念著祂,但是在這樣痛苦的情況下,只要臨命終者能夠用嘴巴唸出十聲「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一定會攝受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由以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開示,我們就可以更加瞭解,念佛一定是要在心裡面有憶念佛菩薩的念存在,才能真正稱為念佛。而持名念佛真正的目的,也是要透過誦唸佛菩薩名號而產生內心的想佛之念。

 

當然在這裡也要特別說明,我們並不是否定持名念佛以嘴巴誦唸佛號的殊勝利益,因為事實上,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眾生修學念佛法門時非常好的入手方便,而這裡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用嘴巴唸出佛菩薩的名號,目的是要利用名號的聲音當成工具或媒介,來引生出心中對於佛菩薩的憶念,這才是持名念佛真正的目的所在。若口中唱唸佛號而心中沒有憶念著佛,就會成為持名而無念佛;因此您若無法直接安住在對於佛菩薩的憶想之念,那麼透過持名念佛口誦名號的音聲作為方便,來引生對所唸誦佛號的那一尊佛的憶念,也是非常好的,必須注意的是此時心中一定同時要有憶佛的念存在。

 

參、念佛法門的轉進與抉擇

瞭解了念佛的目的及正確的念佛觀念與基本方法後,接著我們要來探討如何使念佛功夫能夠隨著定力、慧力的提升而一步一步轉進,以及能夠正確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念佛方法。

 

1. 多數的念佛行者,是以最基本「口唸耳聽」的持名念佛方法為入手處,採用口中唸誦佛號而耳中專注聽受的方式,一方面口誦可以使佛號不容易間斷,同時因為有耳聽與心聽的關係,因而有降伏如猿猴般喜歡攀緣的意識心與第七識意根的作用,因此一般人在每天持名念佛一段時間之後,也可以使妄念及煩惱逐漸減少。如果作詳細之分析比較,假如是誦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那單單一句佛號的過程,就必須起六個心念來唸出六個字,同時必須經由口腔、舌頭、胸腹與呼吸之密切配合,才能把正確的佛號聲音與節奏唸出來;接下來還包括聲音先傳入耳根,再由耳識分別佛號的聲音,以及意識心了知誦唸的佛號及生起對佛的憶念想念等。假使採用這種方法,其六根、六塵、六識,涉入的程度多而且複雜,可以說是勞師動眾,因此內心要多分安住在對佛的憶念想念上就比較困難。同時因為口唸耳聽的整個過程要耗費比較多的體力與精神,一般精進者如果再要求自己一天要達到唸幾萬聲佛號的時候,往往多有身心疲憊的現象產生。在長期精進之後,他也會發現在心中出現的佛號其實不一定要依靠聽取口中誦出的聲音才能存在,猶如有時候某些人心中會出現自己所熟悉的音樂旋律一般,這時候他也會知道,只要心中能夠輕輕地默念著佛號及存在對佛的憶念想念,那外在的佛號聲音似乎是相對地粗糙、費力與多餘的,這時候他就可以轉入到比較細膩及省力的「心念心聽」階段。

 

2. 轉進到「心念心聽」時,這時因為由內心默念佛號,不需要由口中唸出聲音,也不需再聽取自己口中唸出之聲音,六根六識的動轉比較不會那麼強烈,因此採用這種方法比較省力;同時因為心中默念佛菩薩名號,以及定力增強而逐漸能夠排遣妄想,這會比「口唸耳聽」更容易多分內攝,因而得以把心安住於內心的佛號上。此時修學者如果沒有著重在內心的想佛上面,因為心專注於單純內心的佛號上,就比較容易偏於定,而往往會使憶佛想佛之念若有似無,甚至落入一念不生的定境之中,而使得佛號及憶佛之念都不在心中現起,這其實就已經離開念佛了,因為心中並沒有想佛的念存在。這個時候如果具備正確的知見,以及能夠細心觀察,行者就會注意到:除了內心的佛號之外,自己是否心中也有想佛的正念存在?如此才能使念佛的功德能夠生起,而非多分處於定中偏離了念佛的目的。行者可以經由細心觀察知道,應該也要使憶佛之念清晰地存在心中才對,因為這憶佛念才是真正念佛的重點,如此經過一段長時間修習之後,他就能夠逐漸轉進到比較符合真正念佛道理的「心念心憶」階段。

 

3. 進入到「心念心憶」時,這時候心中除了有佛號之外,也一直有憶佛的念存在,而藉著每一句心內的佛號來提醒我們正在想佛憶佛,此時心已能安住於想佛憶佛上,這想佛憶佛的淨念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內心能存在想佛憶佛的淨念才是真正念佛的重點。當佛號在心裡面不斷重複時,我們想佛的憶念也因為佛號不斷而使憶佛的淨念不斷。當憶佛的功夫漸漸純熟時,再加上正確的知見,就會知道憶佛可以是單純的一個憶佛念,不需要夾雜語言、文字、聲音、形相等等,因此心念心憶時雖然是在心中輕念著佛號而非口唸,但心中的佛號與單純細膩的憶佛念比較起來終究仍顯得粗糙、多餘而且費力。那是因為內心的佛號需要一句一句不斷重複出現,而且每一句都是由好幾個內心的不同音聲組合而成,因此深入念佛境界以後,會對於相對微細而且連續的憶佛淨念產生干擾而使憶佛念不清晰,並造成意識、意根多所動轉,無法繼續深入更深妙的念佛境界中。因此修學者此時就知道應該棄捨佛號,而轉進安住於純正的憶佛淨念之中,此時內心雖無佛號,但是憶佛之淨念仍然可以存在心中。到這個階段,如果比對前述念佛的目的就可以知道,無論是在「口唸耳聽」階段由口中誦出佛菩薩名號的聲音,或者是在「心念心聽」與「心念心憶」時由內心默念佛菩薩名號,這些都只是音聲而已,它本身並不是佛菩薩,因此如果在功夫上已經有能力直接安住在無形無相(註:因為只是純然的憶佛想佛,離開佛菩薩的形相、名號的聲音、名號的語言文字等,故稱為無相。)的憶佛淨念而生起念佛的種種功德時,就應該把念佛時內外的聲音、形相都棄捨掉,因為以有相的佛菩薩名號音聲、形相為方便而引生出內心無相的憶佛之念的目的已經達成,所以行者應該離開對於聲音名號、形相的執著;猶如已經過河者,就不需再揹負船筏行走一般。修行到達這個階段,是念佛法門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可以使念佛人由有相進入「無相的念佛」。

 

4. 此時配合善知識之教導,即可正確地轉進「無相念佛」,把內心佛號的聲音捨掉,只剩下憶佛想佛之念,不需要再靠外面或內心的佛號來維持憶佛想佛之念,經由逐漸練習並且掌握要領之後,就可以逐漸達到《楞嚴經》卷5〈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開示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境界—將眼、耳、鼻、舌、身、意都回歸到意根來,此時不需要再透過眼耳鼻舌身五根攝取五塵境界就可以生起無相憶佛之淨念,五根五識亦不攀緣五塵境界,同時意根可以安住及攝於憶佛淨念而保持不斷,這就是「都攝六根」;因為只是單純的把一個憶佛的念帶在心裡,不需要參雜其他外面或內心的聲音、佛號等等,因此學人只要練習純熟後,就可以將這一個憶佛的淨念,輕輕的、不需要太用力,就可以長時間的維繫在心中,可以達到「淨念相繼」而時時刻刻心中都有佛在,此時憶佛的淨念雖然離開語言文字形相等,仍然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憶念著哪一尊佛,如此就可以離開有相而成就無相念佛的淨念相繼功德;對於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行者,他也能夠同時確認自己真的有淨念相繼的功夫,而有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事實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與無相念佛類似的經驗,例如:當母親思念遠在外地求學的子女時,她不必藉由子女的名字、長相等,就能夠直接想念她的兒女,而且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她正在思念的是哪一位子女,完全不會弄錯。因此只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修學無相念佛的憶佛功夫實際上是不難的,只要有正確知見以及能認真修學,經過一段時間便可以成就。無相念佛憶佛功夫的鍛鍊需要由無相拜佛功夫做起,利用早晚專注地拜佛憶佛來鍛鍊動中定力,也就是拜佛時心裡面想佛,不用語言、文字、聲音、形相來拜佛,拜佛時提起憶佛的那個念,而不讓佛號、形相在心裡出現。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配合行住坐臥中內攝外緣均等的雙運功夫,將無相念佛的動中定力逐漸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因為是在動中修得,因此當修學無相憶佛成功之後,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皆能憶佛念佛,儘管是不停地在一切聲音和形色之中活動,這憶佛之淨念仍然可以相繼不斷,不受妨礙,而能夠達到如同禪宗參話頭「騎聲蓋色」的功德受用。有了動中無相憶佛的定力之後,不僅心中隨時有佛,不易攀緣六塵諸法引生種種煩惱,同時因為心離散亂而使得觀察力更加細膩,也可以在歷緣對境時讓觀行更加深細,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有關無相念佛的詳細解說,請大家參考平實導師的《無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學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門》等書,書中對於無相念佛有非常詳細及次第性的解說。

 

5. 無相念佛所憶念之佛為無形無相之法身佛,學人在無相念佛修學成功之後,能夠在四威儀中淨念相繼,如果善根深厚或有因緣值遇善知識,教導正確的第一義般若知見,通常會想要瞭解「到底什麼才是我的法身佛如來藏?」配合所熏習之般若與參禪知見,以及對生命實相的追求,他就會一心一意為了尋找自己的法身如來藏而轉入「體究念佛」階段。當他能夠真正地發起菩薩種性與菩薩大願,在福德因緣具足時就會有機會一念相應,親證自己的法身如來藏而成就果地無相念佛,此時才是真正的念法身佛。為什麼菩薩會想要去親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呢?因為祂是萬法出生的根源,是每一個有情名色出生的根源,修行者依此根源修行才能顯發如來藏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自性功德;又因為祂是不生不滅的生命本體,所以祂才是修行者真正穩當而又可以作為永遠依止的心體。到這個地步才是真正的念佛三昧──念自性彌陀,也才能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若能由此進一步得善知識之慈悲攝受繼續探究佛性,終於能開始遠離所住偏寂之如來藏空性,從一切的色、聲、香、味、觸乃至法塵之中眼見佛性,而進入即相離相、無相無不相,不即空有二邊也不離空有二邊的實相念佛境界。

 

以上從有相的口唸耳聽、心念心聽、心念心憶的說明,可以使修學者藉由定力、慧力之提升而逐步轉進,接著再捨離有相而進入無相念佛,再由對法界實相的追求,透過體究念佛親證生命實相,而進入真正的果地無相念佛與實相念佛。讀者可以在閱讀本文之後,依據自己實際的狀況來選擇適合而正確的念佛方法與方向。

 

除了以上所探討的種種念佛方法之外,其他尚有觀像念佛、觀想念佛、繫念思惟念佛等不同的念佛方式,這些方法各有其方便善巧及殊勝之處;由於本文篇幅有限,無法逐一介紹,有興趣瞭解各種念佛法門之詳細內涵及法義說明者,請參考正覺同修會平實導師與諸親教師的著作:《無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學次第》、《如何契入念佛法門》、《禪淨圓融》、《淨土聖道》、《繫念思惟念佛法門》、《淨土奇特行門》,以及「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電視弘法節目光碟。

 

肆、如何快速成就念佛法門

雖然採用基本的念佛法門,就可以功效宏大,並且有顯著的成果出現,但如果能再掌握上述的觀念與漸次轉進的方法,對於學人而言,當有更多利益可得。最後,我們要再來探討一個值得大家瞭解的重點,就是除了理解之外,還要對念佛法門能夠確實精進修學,才能產生實際的功德受用,同時可以使各種念佛法門的實修更加深入及得力。在《瑜伽師地論》卷3,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曾經開示我們,可藉由四種力量讓我們能夠心心念念作意於所用功的方法:

 

云何能生作意正起?由四因故:一由欲力,二由念力,三由境界力,四由數習力。云何由欲力?謂若於是處心有愛著,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念力?謂若於彼已善取其相,已極作想,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云何由境界力?謂若彼境界或極廣大、或極可意正現在前,心則於彼多作意生。云何由數習力?若於彼境界,已極串習、已極諳悉,心即於彼多作意生。

 

如果把它應用在念佛的功夫上,欲力就是藉由對於念佛的目的、利益與必要性有充分的瞭解,內心就必然非常愛樂念佛,無形中就會產生一直想要念佛的力量,並且會設法排除種種障礙來精進念佛;其次,對於念佛的道理及各種方法、內涵都有正確的瞭解,包括經由實際練習而清楚知道其微細及轉折處,或對於佛菩薩所開示的義理能夠產生勝解及心得決定,這樣就能對與念佛有關的種種內涵與重點產生憶持的念力,而達到正確又有效的念佛修行,也能夠因此更進一步增上喜歡念佛的力量;對於佛菩薩的種種功德、廣大悲願與教導,以及淨土的依正莊嚴有充分的認識,或經由實際練習後,念佛功夫逐漸純熟,對於念佛已產生實際的受用及利益,因此就能依據實際了知與體驗這些勝妙境界而產生的境界力,更加精進深入與安住於念佛境界上;常常念佛產生之數習力,則能讓功夫與修行更加進步與純熟,依此又更喜樂於念佛,也更能體會念佛的種種微細處及殊勝之受用與利益,依此又能層層轉進,而使念佛產生的力量更加廣大與勝妙,加上時常親近正法道場與聞熏善知識的教導,都可以讓自己的修學方向與理路更加正確,並能具備各種方便善巧,而使自己數數熏習與修行發揮更大的力量。因此依據上述之欲力、念力、境界力與數習力,就能夠讓自己心心念念都喜歡念佛及能長時安住於念佛的淨念與種種念佛法門之上。

 

伍、結論

以上我們所探討的念佛議題,依據大家平常思考的順序逐一從「我為什麼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以及「什麼才是正確的念佛觀念與方法」,到「要如何次第轉進及快速成就念佛法門」等內容都逐一加以分析及探討,相信大家已經有了

比較整體性的瞭解,也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及應該如何正確的漸次轉進。

 

修學佛法貴在於目的、目標及方法之正確,這完全有賴於親近正法道場及真善知識,例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2 報恩品〉聖教中的開示:【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因為往世深厚的福德因緣,才能在今生進入正法道場,並且值遇真善知識教導正確的佛法知見與修行方法,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才能依此而正確思惟法義、如法而修,也才能逐一親證而有真實的功德受用。所以學佛能否成就的真正關鍵在於值遇真善知識,因此才說「真善知識實難遇」;有了真善知識正確的教導之後,想要一一親證各種法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說「菩提妙果不難成」。

 

我們誠懇向大眾介紹由真善知識 平實導師所領導的佛教正覺同修會,是大家可以親近依止而且難得的真實正法道場,不僅可以傳授諸位各種念佛法門以及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見,也可以作為大家正確修學佛法的保證,這也是諸位踏進佛門中修學正法時最重要的第一步。在這裡我們也要再次強調並且鼓勵諸位,可以採用本文探討的次第去思惟:自己目前修學的法門是不是正確?可不可能達成自己今生所設定的目標?這樣才能夠確保自己是往正確的學佛方向前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1《大正藏》冊1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頁346,上15-22。

0395544962  

螢幕快照 2015-09-03 下午4.58.06  

螢幕快照 2015-08-27 下午4.41.21

 

引用文章來源:http://blog.roodo.com/miko5203344/archives/4735779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