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根就是第七識」談起(二)

凡是有見聞覺知的心  

在佛法的修行者當中,經常會提到「無常」兩個字。看到有人失去了親人,會安慰說無常到來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失去了想要永恆保持下去的覺受,例如愛一個人或被一個人所愛的甜蜜覺受,在失去以後,也會安慰人這是無常。但其實無常是剎那剎那的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例如細胞不斷變異而逐漸老化,大家可能會很不喜歡這樣的無常,但一個期待趕快長大的小朋友,他就會喜歡這樣的無常。又例如,如果把食物吃進嘴巴,永遠只能領受一種味道的常,嘴巴中永遠只有鹹,或者永遠只有甜,那大家可能就受不了了,這時就會喜歡無常了;因為舌識意識配合著舌根身根等的領受食物,了別著不同的味塵及其法塵,所以可以領受享受著食物味道的多層次變化,而產生了相應的樂受,這時大家就喜歡這種無常了。那到底該說無常是好,還是不好呢?無常的道理,大多數人都是要透過善知識的教導,才有能力作相對深入的思維與體驗,但其實最利根的獨覺,他只要看到落葉,就能深入體悟無常了。說了這麼多,那「無常」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呢?恭錄兩段聖教來作簡單的說明:

《大般涅槃經》卷10:「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已有還無,如是等物,悉是無常。」(CBETA, T12, no. 374, p. 422, c11-12)

聖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卷52:「無常性相,『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所顯。本無今有,是名為『生』;有已還無,是名為『滅』。」(CBETA, T30, no. 1579, p. 586, a16-18)

「無常」的定義就是「本無今有、有已還無。」也就是說,本來沒有、本來是不存在的,後來出生了、出現了;或者已經出生而存在著的,後來滅掉而沒有了,不再存在了,就是「無常」。因為「常」就是永恆的存在;或者更深細的說,永遠都不會有變異的,就是「常」。那「無常」當然就是說不會永恆的存在,終有壞滅的一天。

包括我們在內的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出生的那一天,但,為何會出生呢?原來是因為凡夫有情都不願自我消失,對自我都很執著,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存在且永遠保持著覺知;又因為在過去世中,為了追求喜歡的覺受而有身行、口行、意行的種種造作,而引生了後有的種子(當然包括了業種),因此在上一世結束以後出生了中陰身,又進入了母胎,所以才又出生了這一世的五陰(五蘊);所以我們這一世會出生的「緣」,就包括了父精母血、地水火風四大種、無明種、業種…等等。所以有句話說「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因為這麼多的「緣」聚合在一起,所以才有我們這一世的出生;到某一天,這些「緣」盡了散了,我們這一世就結束了,於是又往下一世邁進,又是另一段開始了。下一段開始的好與壞,又多分地取決於這一世所造作的好壞善惡;傷害其他有情眾生的事做多了,下一世就很慘痛;善事做多了,下一世當然就會相對富足喜樂。

五陰(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陰」是指陰覆、遮覆的意思,意思是五陰會遮覆自性光明的顯現;「蘊」是蘊集、積聚的意思,就是五蘊都是眾緣聚合而有的。從最基本來說,「色」就是我們的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簡單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想」就是知,知青知黃知苦知樂…等等。「行」就是身口意行為的過程。「識」就是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有時也方便將「意根第七識」攝歸於識陰,從不同的層面會有不同的說法。)以上只是簡單的說,並沒有談得很精準與深細,方便作說明而已,以下皆同。

我們的五根身又分為「五浮塵根」與「五勝義根」。五浮塵根就是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大部,所謂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偃月,還有身如肉桶。為何說是浮塵根呢?因為浮在身體的表面上,能夠被我們所看到。又或者說,五根漂浮在外,能夠讓五塵浮現出來。又或者可以說是扶塵根,五塵必須依靠五根的扶持才能被覺知心所了知分別。五勝義根簡單說就是大腦,例如眼勝義根就是大腦掌管視覺的局部、耳勝義根就是大腦掌管聽覺的局部…等等。勝義根又稱為淨色根:

《雜阿含經》卷13:【……佛告彼比丘:「眼是內入處,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耳、鼻、舌、身內入處亦如是說。
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意是內入處。』不廣分別。云何意是內入處?」
佛告比丘:「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CBETA, T02, no. 99, p. 91, c5-10)

五色根之所以稱為「色」,是因為是物質有形象,能夠被我們所看見,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聚合而有;而心法則是無形像,所以看不見。我們身體堅硬的部份,例如肌肉、骨骼等,就是地大;體內的水分、血液等,就是水大;溫度就是火大;呼吸氣息等就是風大。浮塵根浮在身體表面,可以讓我們看見,也因此會被外面的塵土所污染,所以我們得要天天洗澡。而勝義根卻是「四大所造淨色,不可見、有對。」是藉著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製造出來的清淨色,不會被外面的塵土所污染,也不可以肉眼看得見,但是卻可以面對它而感覺到它的存在。勝義根(淨色根 - 頭腦)雖然是色法,但是被頭顱所覆蓋而保護著,所以肉眼不看見它。意根卻是「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意根就像過去心、未來意、現在識的三世意識心一樣,都不屬於有色根,無法以肉眼看得見,也不能像意識一樣能讓凡夫眾生們感覺到,所以不可面對;因為凡夫眾生都無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無法面對意根。

從上面所恭錄的這段阿含聖教,五根中的淨色根是四大所造,但是意根卻是「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既然「意根非色」,意根不是色法,那意根當然不是腦神經;如果意根是腦神經,那就是四大所造的淨色了;然而聖教既然開示意根非色,就已經證明意根是心,那意根當然就是第七識 – 末那識。藏密黃派主張「唯有六個識,並沒有第七第八識。」那就是說,其實藏密黃派是連基礎佛法也搞錯掉了,所以後續的所修,全部背離了解脫道,越修就離解脫越遠了。

一般的心理學所說的「潛意識」,其實就是「意根末那識」極小的一部分功能加上部份意識功能的集合體,但心理學其實還是不知「意根第七識」的深細功能,這必須在佛法中進修到某個層次上,才能夠慢慢去觸知的。後續的文章中,在可談的範疇內,是可以談一些的。

朋友,好東西千萬別一個人獨享著,趕緊分享給朋友吧!  

 

引用文章來源:歐仁榮  Facebook.

 

arrow
arrow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