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釋印順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存在,必然會由這一個大過失衍生很多其他較大的過失出現如下,至於比較小的過失,限於篇幅,則略之不談:
第一個過失:不相信業力、因果輪迴、天堂地獄,認為天堂地獄之說,乃是聖人(釋迦世尊)方便施設的,天界與地獄其實都不存在。
第二個過失:不會相信真心第八識含藏了七轉識相應的染汙種子。
第三個過失:必然會否定真心第八識的自性,以及將宣揚真心第八識有其自性的佛菩薩汙衊為自性見外道、外道神我、梵我論者,乃至於不承認歷史上真實有這些佛菩薩存在。
第四個過失:主張第三轉法輪的唯識增上慧學經典,是為不究竟、不了義的經典,其所開示的內容是只講虛妄唯識而不講真實唯識的第八識真如,然後認定第二轉法輪的經典是為最究竟、最了義的經典,但其所開示的內容只是緣起性空、性空唯名。
第五個過失:主張「大乘非佛說」,否定一切專說最勝妙法的大乘經典。
第六個過失:主張禪宗證悟的祖師所悟的心是幻心 1、所傳的法為野狐禪,使自己永絕於大乘真見道之外。
第七個過失:否定真心第八識以後,必然會落在現象界上而將生滅不已的緣生法的無常無自性空當作是真實法。
首先談第一個過失:釋印順等人必然不相信有業力、因果輪迴、天堂地獄,認為天堂地獄之說,乃是聖人方便施設的。釋印順否定了真心第八識以後,因果的存在便成為他心中所想的施設法,必然不會相信眾生造了善惡業後,會由真心第八識執持業種而帶到未來世,於因緣成熟時,讓眾生受種種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然而探究釋印順到底知不知道經論中說有一個真實心能執持眾生所造的業種而帶到未來世呢?他完全知道,不是不知道,只是無能實證而執意否定罷了。例如在他的《華雨集》第一冊中,明白表示有一個種子識能持一切種子而為有情業力所感的生命主體,如下:
一、「依」,依是依止。有情自體的依止,是業力所感的果報識,也是持有一切種子的種子識,形成有情的生命主體。依唯識學說,阿賴耶識就是依。《攝大乘論》中,第八阿賴耶識,名為所知依,是一切法的所依止性。2
又例如在同一本書上也表示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能執持眾生所造的業種而為業力所感的果報識,如下:「依唯識學說,依是阿賴耶識,是業力所感的果報識,現起一切的種子識,所知一切法的依住處,所以名所知依。」3
又例如在他的《勝鬘經講記》一書中,也很清楚明白表示能持種的心就是如來藏,如下:
所以,沒有如來藏,即「不種眾苦」,種下的苦種,即是招感三界生死的業;由善業感人天善果,由惡業感三惡趣果。今七識都是生滅不住的,這些善不善的業種,種在什麼處所呢?誰能保持它不失?生滅易脫的七識,不能受熏。本經說如來藏是常住的,是依、是持、是建立;善惡等熏習依於如來藏,善惡業不失而能感三界生死果。生死流轉,由此而能建立。4
諸如此等,釋印順明明知道聖教中說,有一個能執持業種的心,叫作種子識、阿賴耶識、所知依、如來藏、第八識等異名,能將眾生所造的善惡業種帶到未來世,讓眾生受種種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然而在釋印順不信聖教的八識正法又相信宗喀巴的六識論以後,對於第八識能執持業種而帶到未來世,讓造善業的人生天、讓造惡業的人下墮畜生、餓鬼乃至於地獄受苦,他當然不會相信,所以對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業力、因果輪迴及天堂地獄之說,他是持否定的態度,例如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書中,不認為有業力存在,如下:
不過《奧義書》的業力說,與真我論相結合,即「我」為自身的行為所限制、拘縛,從此生到他生,不斷的流轉於生死中。此業感說,對照於自我的真淨妙樂,特別的顯出迷妄與悲慘的姿態。這樣,業感論的悲觀,促進了自我解脫宗教的隆盛。此中的真我論,雖到達萬化同體的理境;神祕唯心的基調,不失為阿利安文化正常的發展完成(《梵書》已大體確立)。而業感輪迴說,確是時代的新聲。5
釋印順將外道奧義書的業力說與真我第八識相結合,認為業力說是外道法而不是佛法,所以對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業力、因果輪迴,乃至於造善業會生天、造惡業會下墮三惡道的異熟果報的道理,他是不相信的,這意謂著:他認為 佛陀講的常住不壞心第八識,本質也是外道法。縱使他在書中也提到有業力、有因果輪迴、有天堂地獄這些事,但那都只是隨順經論敷衍的說詞而已,他打從心裡根本不接受業力等開示,所以在他的《佛在人間》一書中,認為天堂地獄乃是聖人施設的法,根本不存在天堂地獄這件事,如下:
所以,可以肯定的指出:法,本是為人類而說的;一切是適應人類的情形而安立的。佛既沒有依地獄、天堂的情況而立法;如有地獄法與天堂法,那也只適合於地獄與天國,也不是我們——人類所能信行的。6
釋印順已經很清楚表示:他認為天堂地獄乃是 釋迦世尊方便施設出來的法,根本不存在天堂地獄之事實。然而讓人好奇的是,釋印順既然身現出家相,是為佛門的表相出家眾,當然要相信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法,可是釋印順卻處處與 釋迦世尊唱反調,顯然釋印順根本不相信業力、因果輪迴與天堂地獄真實存在的開示。又 釋迦世尊在經中都說欲界、色界、無色界有無量無邊的有情,往昔因為修十善業及禪定而往生天界得以享受天福,也開示有許多有情往昔造下惡業因而下墮畜生道、餓鬼道,乃至於下墮無間地獄、阿鼻地獄等地獄受大苦惱,釋印順豈可睜眼說瞎話而說沒有天堂地獄這些事?竟說天堂地獄是 釋迦世尊用來警惕世人行善不造惡之下所方便施設出來的法,根本不存在有天堂地獄之事,這還會是身為出家的佛弟子所應有的心行嗎?由此顯見他連世界悉檀都不懂,心中認定沒有天界也沒有餓鬼道及地獄。
釋印順之所以會有這樣離譜的說法出現,這都緣於他否定了真心第八識,他自己既沒有天眼而看不見天界、鬼道等有情,又因心中大慢而起自見,不相信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業力、因果輪迴及天堂地獄等開示,因而毀謗聖教,成為 釋迦世尊在經中所開示的主張無因唯緣的斷見外道,並以此斷見外道的邪見來教導座下的佛門四眾,使得這些人各個都成為斷見外道及常見外道,危害佛門非常嚴重。以此緣故,平實導師不忍心釋印順及其座下的佛門四眾成為斷見與常見外道,為了挽救彼等未來要下墮三惡道受苦,主動評論釋印順錯誤的說法,讓這些人能夠幡然醒悟、改正及公開懺悔滅罪,不僅救彼等不再造作破佛正法的大惡業而免於下墮,而且也能救彼等回歸正法而努力修行,於未來因緣成熟時,於佛法有所實證,成為經中所開示的真實義菩薩,從此邁向佛菩提道而不退轉。
又釋印順不相信今世造大善業、來世會生天,今世造大惡業、下一世會下墮的因果律,當然不相信十二分教 7 當中的《本生經》所談到 釋迦世尊過去無量世所造的因、緣和當世所受果報的事實,也是 釋迦世尊過去無量劫以前曾經歷過的真實事情,所以在他的《佛在人間》一書中,認為《本生經》所開示的種種內涵,是後人所編造的故事,其文如下:「菩薩成佛,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往昔因中的修行故事,即名為本生談。」8
又譬如在釋印順的《學佛三要》一書中,說《本生經》所開示的內涵是「傳說」,其文如下:「從傳記去看,釋尊的一生, 不外乎大慈大悲的生活,無非表現了慈悲為本的佛心。如進一步而推求釋尊的往昔修行,在傳說的本生談中,菩薩是怎樣的捨己為人!是怎樣的慈愍眾生!」9
又譬如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一書中,也說《本生經》所開示的內容是「傳說」,其文如下:「初期的結集,雖多少是偏於厭世的,但聲聞行者所認識的佛法,有關佛陀行果的菩薩法,也常不自覺的流露出來,特別是本生、本事的傳說。」10 又譬如在他的《印度之佛教》一書中,更說 釋迦世尊本行所結集的《本生經》,乃是「印度傳說而淨化者」,其文如下:【菩薩行與聲聞行異趣,以「本生談」最明。「本生」,即釋尊本行之傳記,多有取材於印度傳說而淨化之者。】11
諸如是等,表示釋印順都不相信 釋迦世尊在《本生經》所開示的種種內涵,認為 釋迦世尊過去無量劫以前身為菩薩所修的種種菩薩行,不僅是神話故事,而且也是傳說,更是印度傳說的淨化者,不能成其為經典,所以在他的書中,直接將《本生經》貶抑為「本生談」,以此來否定《本生經》的真實性,以此來貶抑 釋迦世尊往昔過去無量劫的菩薩行,想要使令學人不事實修而專作經文研究訓詁,永遠當個凡夫。以此緣故, 平實導師在《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對釋印順所謂的「神話、故事」曾評論如下:「神話的意思是說,編來當作故事講給人家聽著玩的。」 12
釋印順不相信《本生經》的開示也就罷了,可是為什麼在他的《印度之佛教》一書中,直說「本生談」源自於佛說,是為諸宗所共信的,其文如下:【所謂潛植其根蘗者,即「因緣」、「本生」、「譬喻」等,尤以「本生談」為甚。「本生談」等,經百年來之傳說,或渲染失實,然其源自佛說,則諸宗共信。】13 又譬如在他的《般若經講記》一書中,也說本生的修行無不是可信的,其文如下:「世人說話,常不免與事理不符,所以不能過分的信任。如來說法,一切是如實的,所以一切可信。法門的甚深,本生的修行,無不是可信的。」 14
既然釋印順都說《本生經》是源自於 釋迦世尊親口的開示、是可信的,為什麼釋印順有時又反其道而說「那都是故事、傳說、印度傳說的淨化者,那都是不可信的」。像這樣前後語顛倒、前文認同而後文否定的說法,正好顯示釋印順是一位說法極為顛倒矛盾的人。試問:「有這樣前後說法顛倒矛盾的佛嗎?」當然沒有!因為連初證悟的菩薩都不會這樣了,更何況 釋迦世尊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15,已經成佛而具足念心所了,從來不會說錯法,更不會前後說法互相顛倒及矛盾。如果真的有這種錯說佛法且自語顛倒矛盾的佛,那一定是「印順佛、凡夫佛、顛倒佛、妄語佛」,不是嗎?
綜合這一個過失的說明,作個結論如下:釋印順否定了常住真心第八識以後,當然不會相信能執持業種的真心第八識可以執持業種去到未來世,所以不相信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業力說、因果輪迴說,更不會相信造善業會生天、造惡業會下墮畜生、餓鬼乃至於地獄,所以釋印順才會認為天堂地獄乃是 釋迦世尊方便施設出來的,根本沒有天堂地獄可說,乃至於不相信《本生經》的開示,直說那是「本生談」、是神話、故事、傳說、印度傳說的淨化者。然而讓人好奇的是,釋印順身為出家眾,竟然會否定 釋迦世尊的業力等開示,顯然:一者, 他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二者,表示他對 釋迦世尊的開示還沒有具足信心,對 釋迦世尊的信根、信力仍然很微弱,在在證明他是十信位內的菩薩,而且還是在十信位很前面幾個階位的新學菩薩,修學佛法不過十世百世、一劫二劫而已,乃至於可能連十信位的格都沒有,根本不是經歷多生多劫的久學菩薩;因為久學菩薩早已經離開十信位的階段、早已經往十住位的六度萬行邁進,斷然不會公開否定 釋迦世尊的業力、因果輪迴、天堂地獄之聖教,乃至於否定《本生經》等開示。
接下來談第二個過失:必然不會相信常住真心第八識含藏了染汙的種子。凡是具有正知見的佛弟子都知道一心共有八個識,那就是眼等八個識,八識各有不同的職司,眼識分別色塵之顯色、耳識分別聲塵之聲音、鼻識分別香塵之香臭、舌識分別味塵之味道、身識分別觸塵之冷暖……等,意識不僅領納前五識粗相的分別,而且還有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細相分別(例如形色、表色、無表色……等);意根僅能在法塵上作粗相的分別,細相則交給意識去作詳細的分別;第八識則不在六塵上作分別,只了別六塵外的諸法。也因為一心共有八個識,而且各有不同的職司,所以就有一首偈來形容八個識之間的關係:「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作買賣,一個家裡把帳開」,也就是說,一心共有八個識,第七識與第八識互為難兄難弟,其中第八識不在六塵上分別,表現得「如愚如魯」16,故名為「呆」。意根從無始劫以來到處攀緣法塵的粗相分別而剎那剎那作主,配合意識的分別,則表現得非常機敏,故名「伶俐」。前五識則在各自所依根門攀緣色等五塵作種種的粗相分別,所以說之為「門前作買賣」。意識就在前五識所執取的外境中廣為分別而斤斤計較,不僅領受前五識的粗相分別,而且也作前五識對五塵所不能作的細相分別,猶如管家一樣,一五一十詳細地分別、分析、歸納、整理家裡的帳務,所以說之為「家裡把帳開」。也因為眾生執取六識心能取「外境 17」的自性為真實有,因而有了種種煩惱的現行,眾生就在這些現行的煩惱中造作了種種善惡業,導致有了未來的五陰身心出生而要受種種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這也是佛門中所說眾生有種種煩惱之煩惱雜染,因而造作了種種善惡業之業雜染,就會有種種後有身出生之生雜染出現,導致眾生一直在三界當中輪迴不已而無法出離。這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凡夫眾生的前七識是有染汙的,其中前五識雖然僅是分別現前的境界(即自性的境界及現量境),可是背後為意識所操控,還是有意識的三性(善性、惡性、非善非惡性)存在、還是有雜染存在,因此唯識學稱五識的體性為性境現量通三性 18。意識不僅操控前五識,而且本身還能廣分別,所以有三性的雜染性。意根有處處作主的體性,正是一切有情流轉生死的主體,卻是生滅法,但常為意識所誤導拖累而作錯誤的決斷,本身還是有染汙性而自以為常住不滅。第八識於六塵都不分別,所以是清淨的,這也是 勝鬘夫人在《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所開示「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正理,亦即第八識自性清淨卻含藏了七轉識染汙的種子,如下: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19
勝鬘夫人開示:如來藏不在六塵中作分別,所以祂不接觸煩惱,故說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煩惱也不接觸如來藏,而是七轉識在六塵上各自分別而有種種煩惱的出現,使得七轉識的種子有了變異、有了染汙的煩惱出現,故說七轉識有了染汙的種子收藏在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心中。這就是說,第八識心體雖然從本以來是自性清淨心,卻含藏了七轉識的染汙種子,故名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當勝鬘夫人作了如是開示以後, 釋迦世尊則隨後讚歎如下:
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20
釋迦世尊讚歎說:「就是這樣子啊!就是這樣子啊!自性清淨心含藏了七轉識染汙的種子,真的很難讓眾生相信及了知。有二種法很難讓眾生了知,那就是自性清淨心的行相很微細,真的很難讓眾生親證而了知祂的存在;那個自性清淨心卻含藏了七轉識相應的染汙煩惱,也很難讓眾生相信及了知。這二種法,只有你勝鬘夫人以及至少是明心的菩薩摩訶薩才能隨著聽聞而受持,其餘的凡夫菩薩及聲聞人,只能相信及接受佛語的開示。」 釋迦世尊已經很清楚開示:至少是明心的菩薩摩訶薩才能了知如來藏本性清淨卻含藏了七轉識染汙的種子,這也是菩薩摩訶薩唯證乃知的境界,並不是二乘聖人及一般的凡夫聽聞 釋迦世尊的開示以後所能了知的境界,更不是釋印順及其徒眾們等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然而釋印順否定了真心第八識的存在,對於 釋迦世尊及 勝鬘夫人的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開示必然不會相信,因此在他的《勝鬘經講記》一書中,提出了用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來淨化七轉識的創見,其文如下:
若更微細分別,心是心王,煩惱是心所;煩惱不起時,不能說心為煩惱所染污。就是煩惱現前時,煩惱心所與心,雖緣起相依,而實互不相及。一念現前時,煩惱不能滲入淨心;淨心也不能滲入煩惱,怎能說煩惱染污淨心?何不說淨心淨化煩惱?「心性本淨而為客塵煩惱所染污」,這是佛法共有的教說,而實在甚深甚深,極難思議!21
然而釋印順這樣的說法是有過失的,一者,自性清淨心從無始劫以來不在六塵分別,本身無境界、無所得,又是無覆無記性的完全被動性,又如何用祂自己來淨化祂所含藏的七轉識染汙的種子呢?實際上是行者悟後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性而在歷緣對境中,透過染汙的七轉識來修行、來汰換、來清淨七轉識染汙的種子,使得如來藏所含藏的七轉識染汙種子得以汰換清淨,乃至於究竟清淨而成為具足一切種智的佛陀,這時的無垢識所含藏的七轉識的種子不再變異而究竟清淨。二者,既然釋印順認為要用自性清淨的如來藏來淨化七轉識的染汙種子,表示他根本沒有實證如來藏,而是用意識思惟想像來猜測到底什麼才是如來藏。而他所認知的如來藏其實就是「緣起性空」(編案:他說的其實是緣生性空,這將於本節後面說明),但他有時又說就是直覺(編案:將於第四章第二節說明),所以他不相信自性清淨心含藏了七轉識染汙的種子。三者,佛法中永遠不能有創見,永遠要依照 釋迦世尊的開示如實地、如法地去修行。如果有創見的話,就是異於 佛說,將會走入外道法岔路中,今生今世永遠不可能於三乘菩提之任何一個菩提有所實證。既然釋印順否定真心第八識以後,對於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開示必然不會相信,這也是釋印順否定真心第八識以後所衍生的過失之一,而且也是釋印順必然要面對的後遺症之一。
綜合這一個過失的說明,作個結論如下:釋印順既然不承認有真心如來藏的存在,不僅不相信真心如來藏含藏了無始劫以來七轉識染汙的種子,而且也證明了他就是《勝鬘經》所開示的異生凡夫。為什麼?因為聲聞人尚且相信佛語的開示而了知有一個無餘涅槃中的本際識存在,釋印順連 釋迦世尊在四阿含這個開示都不相信了,更不用說會相信大乘法的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正理,當然是異生凡夫無疑,這證明了釋印順自稱是佛,那是不如實語,而且也成為因中說果的大妄語人。
接下來談第三個過失:他必然會否定真心第八識的自性,以及將宣揚真心第八識有其自性的佛菩薩汙衊為自性見外道、外道神我、梵我論者,乃至於不承認歷史上真實有這些佛菩薩存在,至於今時現世仍有菩薩示現的事就更不會相信了。譬如釋印順在《中觀今論》一書中,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有一個真實、不變、獨存的自性存在,其文如下:
智慧與慈悲,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於緣起的正覺。從智慧(真)說:一切是緣起的存在,展轉相依,剎那流變,即是無我的緣起。無我,即否定實在性及所含攝得的不變性與獨存性。宇宙的一切,沒有這樣的存在,所以否認創造神,也應該否定絕對理性或絕對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實在自體。唯神、唯我、唯理、唯心,這些,都根源於錯覺——自性見的不同構想,本質並沒有差別。22
又在他的同一本書中,亦不承認真心有其自性,其文如下:「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體存在或自己規定自己的意思。現在說一切都是關係的存在,是依緣所起法,這與自性——自有、自成、自體存在的含義,恰好相反。所以凡是緣起的,即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即名之為「空」。緣起即空,是中觀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論題。自性,為人類普遍成見的根本錯亂;空,即是超脫了這自性的倒亂錯覺,現覺到一切真相。所以空是畢竟空,是超越有無而離一切戲論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復存在,這不是常人所認為與不空相待的空。23
又譬如在他的《般若經講記》一書中,認為所有的法,包括真心在內,都是無自性,其文如下:
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與相,佛典裡沒有嚴格的分別,如實相、實性,譯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是以無自性為自性,自性即是無自性的。24
又譬如在他的《成佛之道》一書中,認為凡是有自性的,就是我、我執的著處,其文如下:
上來已一再說到,自性有,是我我所執的著處;如起自性分別,就不能達我法空,而離我我所執了。所以,應分別、抉擇、觀察,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一絲毫的自性有都沒有,才能盡離自性有分別。離此自性有分別,就是觀空——無自性分別。25
又譬如在他的《中觀論頌講記》一書中,認為凡是有自性的見解,名為自性見,是為妄見,其文如下:
一切法從因緣生,緣生的只是和合的幻相,從真實的自性去觀察是沒有絲毫實體的。沒有自成、常住、獨立的自性,叫性空,性空不是否定破壞因果,是說一切都是假名。從緣生無自性下手,可直接擊破根本自性見。存在的是緣起的,緣起是性空的,到達了徹底的一切空,不會拖泥帶水的轉出一個不空來。自性,出於無始來熏習的妄現,而由不正確的認識加以執著,緣起法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根本是一種顛倒。所以,把他破除了,只是顯出他的本相,並沒有毀壞因果。學教者,從種種方法,了解此自性不可得;修觀者,直觀此自性不可得;消除了錯誤的根本自性見,即可悟到諸法的無自性空,進入聖者的境地。這是性空觀,是佛陀說空的真意。26
至於他的徒眾釋昭慧、釋性廣也如同釋印順一樣,譬如釋昭慧不承認真心有其永恆的自性存在,其文如下:
一切只不過是因緣的湊泊,那永恆不變、單獨形成、真實不虛的自性並不存在。但我們卻一直有素樸而堅固的自我感(「自性見」或「我見」),所以在生存的本能活動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漠視相與成就的因緣。27
譬如釋性廣則主張沒有本有、常存、不變的自性,其文如下:
至於空宗(大乘根本中觀見),則從空相應緣起義中,直接徹見一切法的無自性。無自性不是甚麼都沒有的惡取空、頑空,而是諸法緣起幻有故空——無本有、常存、不變的自性——一切畢竟空。在緣起如幻,當體即空的般若深觀中,中觀空義並不需另外立一「不空的實在」—— 如圓成實性、真如本淨等,以為諸法空的本源。28
然而釋印順等人並不是不知道 釋迦世尊在經中曾開示過:真心第八識有其自性存在,那就是無漏有為法的自性及真如性—真實與如如的法性,也是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 十所開示的:「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29 當中說的真實的法性,是說常住真心如來藏真實存在於一切有情身中,並且有其自性而使有情能具足成為有情,而為明心者現前親證及證實有這樣的自性存在,現前體驗其無漏有為法的自性。至於如如的法性是指證悟者可以現前觀察、領 受、體驗常住真心於六塵都不分別的體性,於六塵境界永遠如 如不動其性而示現其各種無漏有為法,且無一法可壞此自性清淨心故名為真。如是親證第八識真實法性與如如法性的菩薩摩訶薩,不僅能夠現前觀察自己五蘊身中的真如性,而且也可以現前觀察別別有情五蘊身中的真如性與己無二無別,正如禪宗祖師在《人天眼目》卷三的開示一樣,其文如下:「頭角混泥塵,分明露此身;綠楊芳草岸,何處不稱尊。」30
也就是說,菩薩親證第八識真如以後,一腳踏在現象界,現觀自他有情的五蘊世間真是虛妄而發起一分解脫的功德(解脫德);另一腳則踏在實相界,現觀真心第八識的真如性所發起的能生萬法及真如法性的功德(法身德);以及現觀自己及他人的真心皆有真如性而與所生法五陰非一非異,故發起了般若智慧的功德(般若德)—下品的妙觀察智、下品的平等性智生起,名為根本無分別智、總相智。
又 釋迦世尊在第三轉法輪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也開示: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的自性有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二種無我 31,五法為相、名、分別、如如、正智 32,當中的「如如」則是闡述真心第八識不在六塵分別的體性,祂於六塵都不動其心,所以稱之為「如如」,與 釋迦世尊在初轉法輪開示的「如」(編案:譬如《雜阿含經》卷十六之「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等)、第二 轉法輪的《心經》、《金剛經》等經開示的「無所得心」、「無住心」等互相輝映。釋印順既然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及其真如性以後,必然會落在六塵有為的境界中,離開不了六識對六塵的了別,尤其是意識的了別,所以才會認為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緣起緣滅,也才會認能覺知法塵的意識心或六識的自性「直覺」為「真心」,乃至於主張意識細心、直覺等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像這樣於六塵了別而動心的心、於六塵了別中時而清淨、時而染汙的意識心、於六塵了別而能廣造種種善惡等業的心,當然不是 釋迦世尊所開示於六塵都如如不動的自性清淨的真心。又意識有了別法塵的體性,這就是意識的自性,既然釋印順對世間所有的法的自性 都徹徹底底否定了,當然也要包括他所認知的第六意識的自性在內,可是他卻反執意識心的自性「直覺」就是「真心」的自性,豈不是很顛倒矛盾的說法嗎?如是自語相違的說法,又如何能取信於佛門四眾而為其徒眾們等人所尊稱的「導師」,乃至於成佛呢?當知釋印順及其所有信徒們都是一群顛倒見者。
又五法當中的正智,也就是正確的智慧,是闡述證悟者現觀真心如來藏不在六塵了別而發起的無分別智慧,也是明心證悟者親證法界實相的真如性所發起的般若智慧。然而釋印順都否定了真心第八識及其自性的存在,當然不可能實證真心第八識而能現前觀察祂的自性而發起般若無分別的智慧,必然會落在能分別善惡、時而清淨、時而染汙的意識心中,又如何是 釋迦世尊所開示恆時清淨的真心第八識呢?又如何發起正智而來成就佛道呢?由此可以證明:釋印順等人不僅否定了真心第八識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真心第八識的自性存在,當然不可能於佛法有所實證而發起般若智慧,更不可能斷我見而證解脫果;連初果都不能實證的凡夫,其所說的法當然是錯誤百出、互相矛盾,而且也衍生很多的過失出現,當善知識出現於世而演說正法時,必然讓他們陷入種種的困境中而無法自拔,以及面對實證者之法義辨正毫無任何辯駁的能力,只能暗中私下毀謗以及興起世間的訴訟等作為,來挽回他們難看的面子而已。(待續)
1 「心是什麼?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雖現現成成的有心,有分別,心相是了不可得。心是如幻性空,並非不可得中,別有什麼微妙的, 真實的心。」參 16,頁 176。〔參考書籍 16:釋印順,《寶積經講記》(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00/10 新版 1 刷。〕
2 參 9,頁 225。〔參考書籍 9:釋印順,《華雨集》第一冊(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1998/12 初版 3 刷。〕
3 參 9,頁 227。
4 參 7,頁 246。〔參考書籍 7:釋印順,《勝鬘經講記》(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4/10 修訂版 1 刷。〕
5 參 27,頁 47-48。〔參考書籍 27:釋印順,《以佛法研究佛法》(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3/1 修訂版 1 刷。〕
6 參 25,頁 25。〔參考書籍 25:釋印順,《佛在人間》(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00/10 新版 1 刷。〕
7《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百三〈初分魔事品 第四十一〉:「復次,善現!能說法者專樂廣知十二分教次第法義,所謂契經、應頌、記莂、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大正藏》冊六,頁 547,上 29-中 3。
8 參 25,頁 60。
9 參 26,頁 118-119。〔參考書籍 26:釋印順,《學佛三要》(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00/10 新版 1 刷。〕
10 參 27,頁 180。
11 參 41,頁 181。〔參考書籍 41:釋印順,《印度之佛教》(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04/10 重版 6 刷。〕
12 參 72,頁 189。〔參考書籍 72:平實導師,《法華經講義》第十六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市),2017/11/30 初版首刷。〕
13 參 41,頁 147。
14 參 15,頁 93。〔參考書籍 15:釋印順,《般若經講記》(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4/4 修訂版1刷。〕
1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冊八,頁 750,中 27-28。
16《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大正藏》冊四十七,頁 515,中 10。
17 其實是自心如來藏所變生的內相分,但誤以為是外六塵境界。
18《八識規矩補註》卷上,《大正藏》冊四十五,頁 468,上 17。
19《大正藏》,冊十二,頁 222,中 22-下 1。
20《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章 第十三〉,《大正藏》冊 十二,頁 222,下 3-7。
21 參 7,頁 252。
22 參 21,序文頁 7-8。〔參考書籍 21:釋印順,《中觀今論》(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5/3 修訂版 2 刷。〕
23 參 21,頁 1-2。
24 參 15,頁 184。
25 參 40,頁 366。〔參考書籍 40:釋印順,《成佛之道》(增注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01/5 新版 1 刷。〕
26 參 18,頁 24。〔參考書籍 18:釋印順,《中觀論頌講記》(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00/10 新版 1 刷。〕
27 釋昭慧,〈戒律之原理——以不殺生戒為例〉,《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1996/10 月出版,頁 71-92。網址: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NX027/new5_3.htm,擷取日期:2017/1/24。
28 釋性廣,〈印順導師對變質禪法之批判及對禪宗之肯定〉,網址:http://www.hongshi.org.tw/forumview.aspx?nono=13,擷取日期:2017/1/24。
29《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59,上 15-16。
30《大正藏》冊四十八,頁 318,下 15-16。
31 詳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冊十六。
32《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剎那品 第六〉:「五法者,所謂相、名、分別、如如、正智。」《大正藏》冊十六,頁 620,下 6。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5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