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釋印順否定、曲解、割裂真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使用的手段
第一節 否定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一)
在第二章裡,將分節詳細說明釋印順否定、曲解、割裂真心第八識所使用的手段,首先談釋印順在書中否定一切有情皆有的真心第八識,由於文長,將分二節來說明。在說明之前,先引經據典來證明如下:
(一)一切有情各個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真心第八識存在。
(二)一心共有八個識。
(三)真心第八識在一切有情身中,本性清淨,與佛無異。
(四)真心有種種異名,都是指稱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階位或從不同層面來說而有不同的名稱。
於上面四點一一引用經典來說明之後,再來引用釋印順書上的說法,就會知道釋印順否定真心第八識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到底離不離譜了。
首先談(一)一切有情各個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真心第八識存在。正如 釋迦世尊在《大方等如來藏經》的開示如下:
復次善男子!譬如女人貧賤醜陋,眾人所惡而懷貴子,當為聖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經歷時節,常作下劣生賤子想。如是,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輪轉生死受諸苦毒,其身皆有如來寶藏,如彼女人而不覺知;是故如來普為說法,言:「善男子!莫自輕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進滅眾過惡,則受菩薩及世尊號,化導濟度無量眾生。」1
釋迦世尊已經很清楚開示:一切有情皆有如來藏、皆有佛性(成佛之性)。但由於有的有情福德不足、正知見缺乏等,不聞、不知、不證這個能使眾生未來成佛的如來藏,猶如貧窮下賤的女子一樣,不知身中懷有能王四天下的金輪王貴子,所以眾生常作貧窮下賤想。如果有情能夠建立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的正知見,精勤修行得以滅除眾罪及過失,不久之後,就能夠證得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佛性,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摩訶薩,未來窮盡將近三大阿僧祇劫的精進修行,就能成就佛道而化導、救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從 釋迦世尊的開示可知:如果不是每一位有情都有真心第八識、如果不是每一位有情都有唯我獨尊的佛性,一切有情就不能成為有情而是無情了,所以經中才會開示: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皆有佛性。
這個心、如來藏、佛性既然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當然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之所依止的法體,也是一切法的根本,正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三引契經 中的開示如下:「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2
玄奘菩薩已經很清楚開示:因為有這個無始劫以來就存在的真心第八識,眾生所了知的一切法,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以及在六道受種種苦樂及不苦不樂的一切眾生,也包含了二乘人所證的二種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佛菩薩所證的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等在內,都是以祂為依止、為依歸;如果離開了這個常住真心第八識所生的蘊處界及諸法等的範圍,那是無餘依涅槃的境界,也是真心第八識獨處於迥無一法存在極寂靜的境界,還有可能證得一切法、還可能有六道眾生、三乘涅槃等事嗎?由此證明:世間所有的一切法,以及六道眾生、三乘人所領受的種種法、三乘人所證的涅槃等等,都不能離開這個常住真心第八識而有,離開了這個法—真心第八識、佛性—而有、而領受、而證得,那都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法。如果有人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的存在,當然是經中所開示的斷見外道無疑了。
接下來談(二)一心共有八個識。如 釋迦世尊在《入楞伽經》卷八〈剎那品 第十四〉開示如下:「大慧!言善不善法者,所謂八識。何等為八?一者阿梨耶識,二者意,三者意識,四者眼識,五者耳識,六者鼻識,七者舌識,八者身識。」3
釋迦世尊已經很清楚開示:有情共有八個識,那就是眼等六識、意、阿梨耶識(阿賴耶識的別譯),其中意是意根、第七識,阿梨耶識是第八識。第八識是真心,前七識是從真心第八識藉緣而出生且生滅不已的妄心,而這八個識和合似一,所以古德有「一心唯通八識」之說。由於常住真心與生滅性的七識妄心和合運作,二者非一非異,所以有時以阿賴耶識名含攝八識,又稱真妄和合識。又八個識和合運作當中的每一識各有其了別性,尤其是五俱意識能了別六塵諸法,才能成就吾人對世間諸法的領受及分別,包括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在內,然而背後都要有第八識流注七識及各類種子、以及有第八識的現行識來配合,因而成就「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正理。由此可以證明: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一心共有八個識的八識論才是正確的說法,外於八識論而說種種的法,不論是少於八個識的說法,或者是多於八個識的說法,那都是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六〈真實義品 第四〉所指斥的外道法:「於實有事起損減執、於實無事起增益執。」 4 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於實有的八個識當中加以損減成為七個識的七識論,或者加以損減成為六個識的六識論,那就是損減執的外道法;對於生滅不實的六識心加以增益,妄說為常住法,即是增益執。例如喇嘛教應成派中觀的宗喀巴、達賴喇嘛及釋印順等人,否定了一切有情七、八二識存在,使得 釋迦世尊的八識論成為六識論,那就是標準的損減執外道。如果有人於實有的八個識當中的某些法加以增益或者另外建立真實法,那就是增益執的外道法,例如達賴喇嘛將意識分為粗意識、細意識、極細意識,釋印順將意識分為意識、細意識,多識仁波切將意識分為意識、細微意識,佛門中有人將意識分為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或者有人在八識之外又建立第九識、第十識等等,那都是標準的增益執外道法,全都屬於凡夫妄見。
接下來談(三)真心第八識在一切有情身中,本性清淨,與佛無異。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九〈如來無過功德品 第八之四〉曾開示,真心在一切有情身中的記載如下:
(嚴熾)王言:「大師!如此法身,當依何法作如是觀?」(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答言:「大王!當依一切眾生煩惱身觀,當依貪欲、瞋恚、愚癡眾生中觀,當依四顛倒見眾生中觀,當依陰界諸入中觀,當依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阿修羅等諸身中觀。何以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大王當知:一切煩惱諸垢藏中,有如來性湛然滿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寶、如模中像、如孕中胎、如雲中日,是故我言:『煩惱身中有如來藏。』」5
示現為外道身的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對嚴熾王開示:「自心如來藏就在一切有情身中,如果菩薩想要親證自心如來藏,應當在貪瞋癡三毒的眾生五陰身心中去觀察;應該在四顛倒的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的眾生身心中去尋找;應該依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有情當中去觀察;應該在地獄、畜生、餓鬼乃至於在阿修羅身中去尋找。所以有情想要尋找自心如來藏,應該在一切煩惱汙垢的眾生身中去找。自心如來藏雖然含藏了一切煩惱垢染的七識相應的種子,但是祂心體自身本來就具足了自性清淨圓滿的法性,如是處於不淨的五陰身心之中,這就好像石中含藏金子等譬喻一樣,所以我說:『這個煩惱身中就有清淨的如來藏啊!』」從大薩遮尼乾子菩薩摩訶薩的開示可知:如來藏就在一切有情身中,並不在身外,因此有智慧的人應該在三毒、四顛倒、陰界入,乃至於在六道眾生五陰身中去找,不應該離開五蘊身心去觀察、去尋找;如果有人像達賴一樣,離開這個五蘊身心去找自心如來藏,就算窮劫精進地修行,也是找不到祂,猶如煮沙欲成飯一樣,終究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禪宗六祖慧能法師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才會開示如下:「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6
然而在這世間裡,偏偏就有主張自心如來藏獨立於自身的五蘊身心而存在的外道,例如喇嘛教應成派中觀的達賴喇嘛,他主張一切有情的真心「獨立於身體之外的」7 虛空,像這樣的說法,就是經中所開示的虛空外道。又譬如 釋迦世尊在《大方等如來藏經》曾開示,真心在一切有情身中,本性清淨,如下:
如是善男子!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8
釋迦世尊已經很清楚開示:一切有情身中都有真心如來藏存在,本體是清淨的,但由於眾生的如來藏所生的七轉識並不是究竟的清淨,如來藏心體中還有七識相應的染汙種子存在,並不是如佛地的無垢識(包括前七識在內)一樣連同種子也究竟清淨,而是第八識心體現行時本身從來就是清淨性的,所以 釋迦世尊才會開示:「儼然清淨如我無異」—如同我一樣清淨而沒有任何差別。不僅如此,釋迦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一〈歸依三寶品 第一〉也開示,這個如來藏本性清淨,如下:
眾生悉有如來藏,三寶於是現世間;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淨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一切眾生本清淨,三世如來同演說。9
釋迦世尊開示:因為有真心如來藏的存在,所以佛法僧三寶就在世間裡出現了。如果菩薩能夠證悟自心如來藏,也就是親證了真如,可以現前觀察祂的真如性—真實存在及如如不動的法性,知道祂從本以來自性清淨,與佛地的無垢識無有差異。菩薩親證了常住的真心如來藏而轉依祂以後,就會發起般若的智慧,漸次修證未來就可以成就佛智。諸佛的無垢識、眾生的自心如來藏,這二者的自性都是清淨的,由於凡夫沒有正知見,因此不聞、不知、不證本來自性清淨的自心如來藏;證悟的菩薩則可以現前觀察祂真實存在、現前觀察祂的本性是清淨的。由於這個自心如來藏本性清淨的緣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都是異口同聲開示這個清淨法而沒有任何差別。從 釋迦世尊的開示可知:這個自心如來藏在一切有情身中、本性是清淨的,與諸佛的無垢識沒有差別。如果有人能夠親證這個自性清淨心,就能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10,簡稱為菩薩,而且是勝義僧、菩薩僧,位在佛教沙門之中,不論身相。以此緣故,如果不是親證從本以來自性清淨的真心如來藏心體,而是親證有時清淨有時染汙、有時生起有時斷滅的有念靈知心、離念靈知心、斷際靈知心等意識心的變相,或者是意識所攝而假名為第七意識、第八意識,或者是意識細分、細意識、極細意識等等,而說他是已親證般若的菩薩,乃至於自稱已經成佛了,那都是大妄語人,果報非輕。
接下來談(四)常住真心第八識有種種異名,都是指稱同一個心,只是在不同修行階位或從不同層面來說而有不同的名稱。正如 釋迦世尊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 第二之下〉的開示如下:
大悲菩薩化世間,方便引導眾生故,內祕一乘真實行,外現緣覺及聲聞。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11
釋迦世尊開示:這個真心又名如來藏、菩提、阿賴耶識、異熟識、如來常住法身,就是成佛後的無垢識;在般若中觀的諸經中,佛則說為非心心、無心相心、不念心、金剛心、無住心;可見常住真心第八識有種種不同的名字,只是在不同修行階段或從不同層面來說而有不同的名稱而已,都是在指稱同一個心,而不是有許多個不同的心。如果這許多的名稱不是指同一個心,而是像釋印順說的那樣有很多個不同名稱的心,則表示實相法界有多個,那就違背 釋迦世尊在經中的開示:法界實相唯有一種的正理。此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三也開示真心有種種的異名如下:「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 12
也就是說,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常住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祂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所以 玄奘菩薩才會在論中稱之為心、所知依、種子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在《解深密經》中 世尊說為阿陀那識,都是從不同的層面來描述祂,或者是在不同的修行階位來顯現祂的差異性而有不同的名稱。
從上面(一)至(四)的說明可知:一切有情的常住真心是真實存在的,都是唯我獨尊的,祂在一切有情身中,本性清淨、有種種不同的名稱,包括了如來藏、法身、佛性、第八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異名,只是在不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或是從不同的角度及差別性來描述祂,都是在指稱同一個心,而不是有多個真心存在。
接下來說明釋印順在他的書中所說的,到底有沒有違背佛菩薩的開示?釋印順明明知道在經中與論中,佛菩薩都開示一切有情皆有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他自己在書中依文解義時也白紙黑字述明真心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可是他卻不相信大乘是佛說,因此又昧著良心而公開否定之,譬如在他的《勝鬘經講記》一書中明白寫著人人都有真心如來藏,如下:
其實,究竟的真如,是常恆不變;智慧與無邊功德,也是不離於真實而本有此功德勝能的,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即佛性)。如來藏即一切法空性,即一滅諦;而為功德勝能的所依因。人人有如來藏,因而人人都可成佛。從如來究竟的境智,推求到根源,即指出如來究竟所依的如來藏。13
釋印順所說雖然只是依文解義,但已經很清楚表示: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佛性,有情證此真心如來藏,未來就可以成就佛道。又譬如在他的《攝大乘論講記》一書中,明白寫著「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就是真心第八識、阿賴耶識、異熟識,如下:
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束俱時而轉。」假使「離異熟識」,那「識與名色」的「更互相依,譬如蘆束相依而轉」的聖教與事實,就「不」得「成」。識,是阿賴耶識;名,是非色的受等四蘊,轉識也都攝在名中;色,是羯羅藍。名色以識為緣,識又以這名色為所依止,相續而轉。假使沒有根本識,與名色相依而轉的識是什麼呢?若說識是意識,名中的識蘊是五識身,這也是講不通的,因為羯羅藍位,還沒有前五識。有識支的識,有名中的識,同時相依,如二蘆束,不能說它同是一識。這樣,非在名中的意識以外,別立異熟識不可。14
釋印順早期依文解義而在書中已經很清楚告知:一者,「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其實就是真心第八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當中的名色是為「識」所生,是為「識」之一部分,不能離開「識」而有,所以名色與「識」展轉相依,猶如蘆束一樣俱時而轉。二者,他很清楚知道名色當中的「名」已 經包括了意識在內,因為他知道「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當然不可能是意識,而是有別於意識之外而能生名色的心,所以才會在書中說:「非在名中的意識以外,別立異熟識不可。」又譬如在他的同一本書中也說,入胎識就是阿賴耶識,不是意識,如果入胎識就是意識的話,一位有情身中不可能同時具有二個意識,如下:
假使不承認有阿賴耶識,誰與羯羅藍和合呢?假「若」說:「即意識與彼」父精母血「和合」,「既和合」了以後,又「依止此」和合的意「識」,「於母胎中」復「有意識轉」起;那麼,「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了。最初入胎時的意識,有攝受生命自體的力量,當然 不能失掉;依止它再生起一個意識,這不是同時有兩個意識嗎?在一身中,同時有兩個意識生起,這是不可能的,契經中有明白的證據。15
又譬如在他的《華雨集》第三冊一書中,依文解義明白寫著如來藏就是真心、真實我、第八識、自心如來,也是「真常唯心論」所闡述的真心,更是未來的無垢識,如下:
真實我與丈夫第八識,是如來藏異名,所以「真常唯心論」,是真心,也就是真我;離垢清淨,就是如來。16
又譬如在他的《大乘起信論講記》一書中,同樣依文解義明白寫著一切眾生及諸佛皆有如來藏,兩者自性清淨平等平等而沒有差別,其文如下:
三、真常大乘經論,不但約心性說,而約法性(法界)說;但這是不離心性的。如《無上依經》說:『眾生界、菩薩界、如來界,平等平等。』界,即是藏。如如來藏、法界藏,《勝鬘經》即稱之為自性清淨心。這是生佛平等的。在眾生名眾生界,與本論所說的眾生心一致。17
又譬如在他的《大乘起信論講記》一書中明白寫著「真如自體相」在一切有情身中,如下:
真如自體相,在「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身中,都是一樣的。聲聞、緣覺、菩薩,是修行過程中的三乘聖者;凡夫,是沒有修行或修行而沒有得證的具縛眾生;諸佛,是究竟圓滿的大覺者。即使成佛,無盡功德顯現,也沒有增加什麼;流轉生死苦的眾生,也沒有減少什麼。一切凡聖,都是這樣的,所以「無有增減」。18
又譬如在他的《攝大乘論講記》一書中,明白寫著三乘法都要依法界、如來藏而有,如下:
(六)、「法界」:三乘聖法,依此而有,所以名為法界。此自性清淨,即在纏真如,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19
在釋印順的種種書中,都已經證明他是很清楚知道經論中佛菩薩都開示:一切有情皆有一個真實心存在,那就是如來藏,又有第八識、真如、佛性、阿賴耶識等異名;而且釋印順也知道經論中說這個真心心體在一切有情身中,與佛地的無垢識一樣,本性都是清淨而沒有任何差別,三乘法都依之而出生。身為出家人的釋印順,本來應該要相信並且依照佛菩薩的開示如實地、如法地為眾生開示及教導,可是釋印順後來偏偏不相信大乘經典是佛菩薩的開示,所以他不但不依照佛菩薩的開示而行,反而昧著良心而否定第八識真實心的存在,以此錯誤的知見來教導佛門四眾,讓佛門四眾走上斷見外道法中,根本沒有身為出家人應有的慈悲心行與風範。以此緣故,筆者接下來一一舉示釋印順在他的書中否定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存在的種種內涵,讓佛弟子們知道釋印順一直都是昧著良心在說謊、在欺騙眾生、在誤導眾生、在戕害眾生的法身慧命。譬如在他的《成佛之道》一書中,直接否認第八識真實我的存在,認為眾生僅是蘊處界的受報者而在世間運行而已,其文如下:
眾生成就的身心自體,經上每說:「得蘊,得界,得處」,這是眾生苦聚的一切。有了這,就有了生命(約通俗說),也就有了苦迫。這正如老子說的:「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但在外道的思想中,除了這身心現象而外,還有永恒不變的「靈」,或者叫「我」,才是流轉於地獄、人間、天國的主體。其實,這是眾生愚癡的幻想產物。「世間」眾生在生死六道中受「苦」,苦因苦果的無限延續,更沒有別的,「唯」是這蘊、界、處而已。20
釋印順在這裡改變說法,不再依文解義了,他認為眾生在六道生死中,根本沒有一個流轉生死的主體存在,若有即是外道的靈我思想,認為眾生只是蘊處界的受報者在受苦而已。又譬如在他的《空之探究》一書中,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存在,其文如下:
經中,以眼等六處的生滅,說明生死相續流轉中,有業與報(報,新譯作「異熟」),而作者(kāraka)是沒有的。這是明確的「法有我無」說。沒有作業者,也沒有受報者(作者,受者,都是自我的別名),所以不能說有捨前五陰,而續生後五陰的我。不能說有作者—— 我,有的只是俗數法。21
釋印順認為眾生在生死流轉當中,沒有一個真實我(第八識)的存在,也沒有真實我的法藉著無明、業種等為緣成就異熟果報,讓有情在三界中受苦;他所認知的「法有」本質上就只是五陰中的法而已,但五陰其實只是世間人為施設的「俗數法」(世俗的算術、數學),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又譬如釋印順在他的《如來藏之研究》一書中,更是否定了真心第八識的存在,其文如下:
八識,是瑜伽學者的創說。識藏,就是藏識——阿賴耶識。約特殊的意義,第八阿賴耶識名心(citta),第七識名意(mano),前六識名識(vijñāna)。經上說「八識」,又說「如來藏名識藏(心)」,這是將如來藏與阿賴耶合為第八識了。魏譯本雖只說「阿梨耶識」,而下文說:「阿梨耶識名如來藏」,也表示了「如來藏名識藏」的意義。《楞伽經》以真如為如來藏,與阿賴耶的含義,當然是並不完全一致的,但到底結合為第八識了。22
釋印順認為第八識是瑜伽學者的創說,也是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結合體;既然是相結合的法,當然是因緣所成法,未來一定會壞滅,這就表示他打從心裡根本不承認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存在,所以才會在他的書中處處否定真心第八識、如來藏。又譬如釋印順在他的《唯識學探源》一書中,他所認為的「真心」是依意識建立的「細心」,是由第六意識建立第七識以後,再由第七識建立第八識,如下:
這集起心,與唯識學上的本識,幾乎無從分別。但切勿以為這就是第八識;第八識,要別立第七末那後,才開始成立。這經為量者的細心說,只可說是瑜伽派賴耶思想的前驅(與《解深密經》說相近)。細心說的發展,是從六識到七識,從七識到八識。這中間的發展,是多邊的,分離而綜合,綜合而又分離的。所以部派佛教的細心說,有種種不同的面目。大乘佛教的七心論與八識論,也自然有著很大的出入。23
釋印順已經很清楚表明:他不承認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認為第八識是從第七識別立出來的法,而第七識則是依於第六意識所建立的法,亦即第八識不過是第六意識的一部分,也是由意識輾轉出生的法,所以在他的《佛法概論》一書中,認為第八識也「不過是意識的細分」,其文如下:
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那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24
後期的釋印順已經很清楚表明:他認為第七識與第八識都是意識的細分,大乘經典所說的常住「真心」第八識,其實只是第六意識的一部分;他認為佛法經過演變,第八識是從六識發展成為第七識以後再演變出來的,其實七、八二識都是意識心所攝,是為意識的一部分,根本不存在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這等於是後期的釋印順掌嘴前期的釋印順,如此自打嘴巴的不同說法,卻都容納在他的書中而同時流通,令人極為詫異!也或許他根本不認同自己前期依文解義之所說,因為他從來不相信大乘是佛說。釋印順不僅從根本否定了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的存在,而且也否定了第七識意根的存在,所以他才會在書上處處暗示如下:「第八識只是瑜伽派賴耶思想的前驅,根本沒有佛在經中所開示的第八識存在這件事,經中所開示的第八識,那是佛的方便說,其實第八識是由意識演變出來的。」
然而佛菩薩都開示:一切有情都是八個識具足,而且每一個識都各有其自性,譬如前五識之每一個識於各自現前的境界有其了別的自性,第六識有能了別五塵上的法塵的自性,第七識意根則有處處作主的自性,第八識則有不了別六塵的清淨自性,稱為無分別心、無名相法而成為無覆無記性。筆者就要請問釋印順的徒眾們以及跟隨釋印順腳步的學者們:「彼所主張第八識是為意識的一部分,那第八識如何從意識能了別六塵的自性而轉變成不了別六塵的自性呢?」因為意識離念時也仍在了別著法塵,所以走路離念時不會碰撞電線桿、不會踏到狗屎、不會走入水溝裡,意識離念時仍與五別境心所相應故;所以當筆者提出這樣的說法時,這些人都只有閉嘴的份,根本提不出任何證明來反駁。為什麼?一者,不論經中與論中都開示:一心共有八個識,第六意識是第六意識,第八識是第八識,兩者本來就是各自獨立不同的法及有不同的自性,彼等主張第八識是從第六意識別立出來的說法,與佛菩薩及實證第八識者的現觀顯然違背,實證者皆能現觀意識是從第八識中出生的,那麼釋印順的主張又如何能夠成立呢?既然不能成立,又如何可能實證?二者,既然彼等主張意識可細分為意識、第七識、第八識,且各具有其自性,請問:「可否舉示佛菩薩的開示來證明意識同時具有這三種自性?可否舉出自己的現觀來證明意識同時具有這三種自性?」當筆者提出這樣的質問時,就算彼等翻遍了整個《大正藏》、《續藏》、《龍藏》或其他經藏,也找不到任何證據來證明意識同時具有這三種的體性。三者,佛菩薩都開示:第八識藉緣而出生了意識,猶如母親出生了女兒一樣;如果彼等「第八識為第六意識所攝」的說法能夠成立的話,就表示能生的第八識是所生第六識的一部分,這意思是不是第六識出生了第八識?那是不是代表女兒由母親出生了以後可以反過來出生母親?像這樣的說法,還能符合世間的常理與邏輯嗎?像這樣的說法,非但不能成就世間的常理,反而還會鬧出很大的笑話,不是嗎?那又怎麼可能是法界的真實理?
又譬如釋印順在他的《大乘起信論講記》一書中,他認為真心第八識是妄識、是生滅法如下:「本論明心、意、意識,大體同於古代地論師,與真諦、玄奘不同。地論師分心識為三類:(一)、事識,即前六識。(二)、妄識,即第七識。(三)、真識,即第八識。真與妄,眾生位中實是不相離的。但指妄識中的真心為第八;不離真心的妄識—以無明為主的妄心為第七識。」25
釋印順舉地論師所說「真識即第八識」(案:雖然地論師所說法義多有淆訛,但他們主張阿賴耶識為真識),卻因為他有「第八識為意識細分」之定見,所以誤會地論師所說的法義,將之解釋為「妄識中有一分是真心即為第八識」,也就是說他認為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是妄識,要依於第七識而有。然而在真實佛法裡,以及實證第八識菩薩們的現觀中,第七識是依於真心第八識而有,本是生滅法,不是常住不滅法;釋印順誤會地論師的說法,認為第八識要依第七識而有,所以認定第八識是生滅法、是妄識,直接將真心第八識從根本否定了。然而讓人好奇的是,一者,前面說釋印順認為第七識、第八識都是從意識分割而演變出來的,都屬於同一個意識心所攝,只不過是將意識分成三分(意識、第七識、第八識);釋印順如是否定了第八識,卻又不願意被說為斷滅見者,所以他勢必要建立意識或意識的一分為真心。但是以常理來說,意識如果是本來常住的真心,從意識分出來的第七識、第八識當然也是真心無疑,那就有三個真心了。然而這樣的說法,分明違背 釋迦世尊在經中的開示:每一位眾生都只有一個唯我獨尊的真心,不是嗎?二者,如前面所說,釋印順的主張會導致「真心」有三個,而且都為意識心所攝;然而他在書中又說第七識、第八識都是妄識,而且他也說意識是剎那生滅而不是常住的 26,這證明了他所謂的能出生第七識、第八識的意識,其實也是妄識,不是嗎?而且佛菩薩在經中都開示:意識是藉意根、法塵為緣而由第八識出生的生滅法,這證明了意識不論多細也都是生滅的妄識,妄識中如何能有一分是真心?這與釋印順所主張真心第八識是意識細分的說法不是背道而馳嗎?三者,釋印順說「(第七)妄識中的真心為第八」,他的意思是說,妄心第七識含藏了真心第八識,在此請問釋印順的徒眾們及跟隨釋印順腳步的學者們:「有哪一部經、哪一部論曾經開示過妄心含藏真心的?有勞彼等舉示出來證明。」當筆者提出這樣的質問時,彼等只能杵在現場,各個都開不了口。為什麼?因為佛菩薩都開示真心含藏了妄心,而不是妄心含藏了真心。這證明了釋印順平常說法都是昧著良心在胡亂說法,所說的法都是自語相違而且是前後自相矛盾。如果是沒有智慧的佛弟子們,就會相信釋印順的話,因而墮入釋印順的斷見見及常見見中,今生今世乃至未來無量世都永遠沒有任何機會可以實證三乘菩提當中之任何一種菩提,導致在三界當中不斷地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唯除後來有一世滅除釋印順所教導的這些邪見種子。
從上面說明可知:釋印順為了否定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的存在,無不處心積慮而矯立各種違背佛菩薩開示的說法,反而曝露了釋印順連最基本的佛法正知見都闕如的窘相。像這樣的人,自稱已經成佛了,而且也被他的徒眾們及學術界一部分學者們尊稱為「導師」,每年都要聚會來研討他的思想,豈不是很無明、很顛倒嗎?然而佛法是實證的智慧而非思想,思想都是意識妄心思惟的所得,並非實證,年年聚會來討論他的思想,有意義嗎?成佛要有成佛的本質—已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且圓滿具足福德、智慧、禪定、神通等事;如果連成佛的本質都沒有,連菩薩最基本的明心見性也沒有,甚至連聲聞人最基本修證的斷我見也沒有,還有可能是佛嗎?又「導師」一詞,釋迦世尊在《證契大乘經》 卷下已經很清楚定義,那就是「持此如來藏者」27,也就是能為眾生開、示、悟、入如來藏的人,才能被稱為「導師」。反觀釋印順在其書中從根本否定了真心如來藏的存在,表示他不是持此如來藏者,還有可能是「導師」嗎?反而稱呼他是「倒師」比較適合。這已經很清楚證明了二件事:一者,釋印順被尊稱為「導師」,那是釋印順徒眾及學術界中一部分學者們因為無明的緣故,故意高抬釋印順身價的說法,讓無知的眾生墮在斷、常二見外道法中而無法出離。二者,顯然釋印順的徒眾們及學術界一部分的學者們比釋印順更沒有智慧,竟然不知道釋印順是一個連最基本的佛法正知見都闕如的人,所以才會尊稱他為「導師」,不是嗎?
不僅如此,他的徒弟釋昭慧也跟釋印順一樣,認同釋印順的說法,從根本否定了真心第八識存在,其文如下:
依緣起論以觀,凡有為法必當依因待緣而生,因此也必當在因緣變異時跟著變異,在因緣潰散時跟著毀滅,斷無一法可以恆常、獨立、真實而住。因此緣起論否認有任何有為法是不須依因待緣,竟可真實常住的。無論如來藏被稱作佛性、自性清淨心還是其他異名,無論如來藏指的是真我、真心還是其他的真實法,總之,只要跨越了無為法的界限,那麼,以真實常住之有為法,作為成立生死與涅槃,眾生與佛道的所依,這與「緣起論」在本質上就是不相容的。28
釋昭慧認為一切法都是緣起緣滅,根本沒有常住不滅法的如來藏存在,所以不承認有真心第八識存在。不僅如此,同樣是喇嘛教應成派中觀的多識仁波切在他的《中觀奧義詳解》一書中,也如同釋印順、釋昭慧等人一樣,直接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存在,其文如下:「比如他空見自稱為中觀,而且所宗的經典都是彌勒和無著的論著,但它認為如來藏常有,是永恆的有,這在實際上就墮入常邊。」29
又譬如多識喇嘛在同一本書中,說應成派中觀不承認真心阿賴耶識,如下:
那麼,說業、因、果,這業是誰造的呢?業果又由誰來承受呢?是自作自受,對不對?人是會受業力影響的,唯識論建立了一個阿賴耶識,說業把種子藏在了阿賴耶識中。「不許八識」,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應成中觀派不承認這個阿賴耶識。那麼業究竟依附在什麼地方呢? 就是在五蘊身以及依蘊成立的自我或者心續上,在名言諦中可以這麼說,業就依附在這個以五蘊身建立的「我」或者是依心續而建立的「我」之上。所以「依附業習」,善業惡業,都依附在上面。30
又譬如在同一本書中,直說沒有常存、不變的永恆的真心存在,其文如下:
佛教否定這個虛構的「我」,首先破除他的「常」。佛教從來就不承認這世界上有常存、不變的永恆之物。永恆就是一成不變,且不依賴別的東西而存在。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找不到永恆的事物。31
為什麼釋印順、釋昭慧、多識仁波切會有這樣的主張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繼承了宗喀巴的想法,而宗喀巴則是否定一切有情的真心第八識的斷見外道,同時又是認取意識為真心的常見外道,但他的主張同樣不是自己的創見,而是承襲自天竺聲聞法的部派佛教凡夫論師,主要是佛護論師及其繼承者;然後釋印順等人也跟隨宗喀巴腳步之後順理成章成為應成派中觀斷見外道及常見外道的繼承者,其所說法,當然不可能是 釋迦世尊的正法,而是外道法。(待續)
1《大正藏》冊十六,頁 459,上 7-14。
2《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14,上 13-14。
3《大正藏》冊十六,頁 559,中 22-25。
4《大正藏》冊三十,頁 488,中 14-15。
5《大正藏》冊九,頁 359,上 24-中 3。
6《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 第二〉,《大正藏》冊四十八,頁 351,下
7「在此我們將意識分為三層次:粗、細、與最細意識。如我們較早所 討論過的,心智越粗糙的層次,對身體的依賴越多。越細微的依賴越 少,而最細的層次則是獨立於身體之外的。」參 55,頁 273。〔參考書 籍 55:傑瑞米•海華,法蘭西斯可•瓦瑞拉編,靳文潁譯,《揭開心智 的奧祕》,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1996/6 初版。〕
8《大正藏》冊十六,頁 458,下 19-23。
9《大正藏》冊八,頁 868,上 7-10。
10《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大正藏》冊 八,頁 849,下 13-14。即親證無所得心的人,才能稱為菩薩。
11《大正藏》冊三,頁 305,上 9-15。
12《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13,下 7-8。
13 參 7,頁 7。〔參考書籍 7:釋印順,《勝鬘經講記》(精裝本),正聞出版 社(竹北市),2014/10 修訂版 1 刷。〕
14 參 19,頁 121-122。〔參考書籍 19:釋印順,《攝大乘論講記》(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3/8 修訂版 1 刷。〕
15 參 19,頁 118-119。
16 參 11,頁 185。〔參考書籍 11:釋印順,《華雨集》第三冊(精裝本), 正聞出版社(竹北市),1998/12 初版 3 刷。〕
17 參 20,頁 48。〔參考書籍 20: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精裝本), 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3/11 修訂版 1 刷。〕
18 參 20,頁 253-254。
19 參 19,頁 265。〔參考書籍 19:釋印順,《攝大乘論講記》(精裝本), 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3/8 修訂版 1 刷。〕
20 參 40,頁 153。〔參考書籍 40:釋印順,《成佛之道》(增注本),正聞 出版社(竹北市),2001/5 新版 1 刷。〕
21 參 14,頁 82。〔參考書籍 14:釋印順,《空之探究》(精裝本),正聞出 版社(竹北市),2014/10 重版 2 刷。〕
22 參 37,頁 238。〔參考書籍 37:釋印順,《如來藏之研究》(精裝本), 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6/8 修訂版 1 刷。〕
23 參 22,頁 83。〔參考書籍 22:釋印順,《唯識學探源》(精裝本),正聞 出版社(竹北市),2000/10 新版 1 刷。〕
24 參 38,頁 109。〔參考書籍 38:釋印順,《佛法概論》(精裝本),正聞 出版社(竹北市),2003/4 新版 2 刷,頁 109。〕
25 參 20,頁 169-170。〔參考書籍 20: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精裝 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3/11 修訂版 1 刷。〕
26《勝鬘經講記》:「意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如火焰一樣、流水一 樣,是前後相續不斷的,但並不是常住。」參 7,頁 7。〔參考書籍 7: 釋印順,《勝鬘經講記》(精裝本),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14/10 修 訂版 1 刷。〕
27《證契大乘經》卷下:「(海勝持深遊戲智神通菩薩言:)『世尊!誰與一 切眾生作大導師?』佛言:『正士!持此如來藏者。』」《大正藏》冊 十六,頁 663,中 23-25。
28 釋昭慧,〈「三乘究竟」與「一乘究竟」——兼論印順導師由緣起性空 論 以證成「一乘究竟」的可能性〉,第五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 踐——「印順長老與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文章,網址:http://www.ho ngshi.org.tw/dissertation.aspx?code=D0988E3114728F4F2E18F8D9B1399EE3,擷取日期:2017/1/24。 https://buddhism.lib.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115038.pdf
29 參 57,頁 55。〔參考書籍 57:多識仁波切,《中觀奧義詳解》,聖地文化 出版社(新北市),2015/5 初版 1 刷。〕
30 參 57,頁 191。
31 參 57,頁 219。〔參考書籍 57:多識仁波切,《中觀奧義詳解》,聖地文 化出版社(新北市),2015/5 初版 1 刷。〕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97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