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1)正覺總持咒略釋 -(連載四十六)---張正圜老師

                                                                                        第三則 不信心所

    何謂「不信」呢?「不信」就是「信」的相反,也就是心不清淨,對於諸法的真實義理、三寶的殊勝功德、菩提道的能得能成,不能勝解、不生愛樂、不起希望。《成唯識論》卷六云:

    云何不信?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惰依為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應知;然諸染法各有別相,唯此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是故說此,心穢為性。由不信故,於實德能,不忍樂欲,非別有性。若於餘事邪忍樂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1

    意思是說,對於諸法的真實理體、三寶的真淨功德、世出世善的能修能證,不能信受、不生愛樂欲求,能夠令心穢濁就是「不信」心所的體性;能夠障礙「淨信」的生起,成為「懶惰、懈怠」煩惱之所依止,這就是「不信」心所的業用;意思是說不信受三寶的人,大多不會精勤於斷惡修善的緣故。「不信」有三種法相,應當知道就是與「信」相違的「不信有實、不信有德、不信有能」這三相;然而一切的染污法都有各自的差別法相,只有「不信」非但自相渾濁,而且還會渾濁其餘的心與心所法,猶如極污穢的東西不但自身垢穢也會染污他法,因此說這「不信」心所,是以心地穢惡不淨為體性。由於「不信」的緣故,對於諸法實理、三寶淨德、善法力能,就不能安忍、不生喜樂、不想追求,不是另外有「不忍」、「不欲」等法的自性。如果對於其他不善法生起邪忍、邪樂、邪欲,那則是「不信」的因果,不是「不信」的自性。

   《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云:「云何不信?謂於佛法僧心不清淨,於苦集滅道生不順解。」 2 意思是說,「不信」就是對於佛法僧三寶不能生起清淨的信心,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不生勝解而不能隨順解脫。換句話說,不信三寶的人不會有實證解脫的因緣,因為不信三寶就不可能真的深信因果,不能深信因果就不畏懼惡業的不可愛果報,難免隨順諸煩惱而造作種種惡不善業,於是下墮三惡道就是漫漫長夜生死流轉中的尋常事。在《別譯雜阿含經》卷六記載了一段 世尊與 摩訶迦葉尊者的對話,就是在說明唯有淨信三寶者方堪受學三乘菩提妙法,而不信的人縱有少分善法也很容易退失,非但善法不能增長,還會相應於種種惡不善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住舊園林毘舍佉講堂中。時,尊者迦葉於日沒時,從禪定起,往至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 佛告迦葉:「汝可教授諸比丘等,當為說法。所以者何?我恒教授,汝亦應爾。我常為諸比丘說法,汝亦應爾。」 迦葉白佛:「是諸比丘,難可教授,不能受語。」 佛告 迦葉:「汝於今者,見何因緣,而不為說?」迦葉對曰:「若不信者,退失善法,便生懈怠,無有慚愧,愚癡無智,貪著他物,有恚害心,睡蓋所覆,掉動不停,於法疑惑,深著我見,具於煩惱垢污之心,喜瞋失念,心無暫定,有如是等種種不善惡法,決定具有。如斯等人,尚無少善,況復增進善法,無有退失?若復有人,具於信心,不退善法,精進不倦,能修慚愧,有智之人,具行善法,無有貪想,遠離瞋嫌,除睡眠蓋,心不掉動,無有疑惑,不著身見,心淨無染,不喜瞋恚,能住心念,具於禪定,善法不退,若有具上種種善法,我尚不說彼人善法停住,況不增長?如斯等人,於日夜中,善法增 長。」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若不信者, 退失善法,乃至如斯等人,尚無少善,況復增長?若復有 人,具信心者,不退善法,乃至我尚不說彼人善法停住, 況不增長?」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3

    眾生無始以來為無明籠罩,不斷隨業生死流轉無有出期,唯有佛法能教導我們如何斷除無明,使我們度過生死苦海而到達涅槃彼岸;因此,若要解脫於三界生死,乃至證得「生死涅槃無二」的第一義諦,就必須實證佛法,實證佛法的前提則是要依教奉行,而能依教奉行之人必定是對三寶具足清淨信者,換言之,要學佛首先就要建立對於三寶的信心。一個學佛人,從開始學佛一直到最後成佛為止,莫不是信的力量支持著,才能不斷勇猛精進。信根未熟者則不能深心敬三寶,雖然有時也會親近三寶,乃至也願受三歸依,然而對於三寶未深生淨信,因此若教其修習布施持戒,以集大乘見道之福德資糧,則不能信受奉行,此即是信根未熟之人。信根未熟者,當然也就不可能產生信力了。然而,信根的圓滿,乃至信心要能清淨鞏固而發起力量,非常困難,必須長劫熏習方得,因此在大乘法中,須至十信位圓滿,信根方能具足而初分生起信力,以信力生故,仰信諸佛菩薩之解脫及智慧境界,相信自己亦能修能證,心嚮往之,才能精進修學解脫與成佛之道的各種法門。由此可見,信心的具足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必須歷經一劫乃至一萬大劫修學信心,迨十信位滿足,方能於佛菩提道決定不退。

    對於想要求生諸佛淨土的行者而言,「信」更是最重要的條件。如若不信諸佛世尊福慧圓滿,不信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念佛法門,不信確實有極樂淨土、「彌陀四十八大願」,不信十方虛空有無量無數的佛世界,就不可能發願求生;不發願求生,就不可能至誠修持念佛法門,也不可能努力培植善根福德資糧,當然也就一定不能往生諸佛淨土了。所以說,求生諸佛淨土的信、願、行三資糧,當以「信」為首要,「信」是「願」與「行」的基礎。「不信」則是眾惡之根,如《雜阿含經》卷十九云:「如來所說,有不信者,是愚癡人長夜受苦。」 4 不信之人縱使「遊心法海」數十年,佛法於他卻永遠只是玄學,不能依教奉行故,佛道的修證只是空談,唯能繼續「長夜受苦」!(待續)

1《大正藏》冊三十一,頁 34,中 4-11。 

2《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二〈攝決擇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大正藏》 冊三十,頁 644,下 11-12。 

3《別譯雜阿含經》卷六第一一四經,《大正藏》冊二,頁 415,中 23- 下 17。

4《雜阿含經》卷十九第五○八經,《大正藏》冊二,頁 135,中 4-5。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91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