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4)意識心不是我---黃鵬程居士

    我自覺是個很多煩惱的人。多年前,我第一次聽 蕭老師說法,就聽到「意識心不是我」這幾個字,那時的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我每天生活在這個感覺、那個感覺,對這個事情生氣、那個事情開心,這根本就是活在「虛假的我」當中。後來開悟之後,對治煩惱更是如虎添翼。

    在這過程中,同修會也有人出走,其中也有人毀謗正法,蕭老師曾說:「出走的人都有私心。」但依據我降伏煩惱的經驗,「出走的人起私心」,這不就是煩惱嗎?這不只是煩惱,還是大煩惱;不只是「意業」,也是「口業」、「身業」。但因為 蕭老師慈悲,僅僅用「私心」二字形容。

    在這過程中,有時候聽到「不必斷煩惱」「小心入涅槃」。有時候,我真的感覺同修們根本有大煩惱,卻沒有在伏斷煩惱上努力。煩惱不只是繫縛,尤其是慢心,進一步增長的時候,就帶著你去毀謗正法了。

    就以 老師所說的「意識心不是我」為例,蕭老師也說我們要承擔,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檢驗一下自己承擔到了什麼程度?

    以小時候爸媽要我們努力讀書為例,先強調,在這裡我們不是要討論應不應該努力讀書,而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小時候爸媽大都希望我們努力讀書,以努力讀書為目標。我只是以此為例,來說明什麼叫承擔。那麼,你當初,對努力讀書這件事,內心的反應是什麼?做到了什麼程度?

    一、聽了就算了,沒當一回事。

    二、一定要這樣嗎?我沒有這種想法。

    三、我想努力讀書,只要爸媽問,我一定會這樣回答,但沒有實際行動。

    四、我想努力讀書,也想有實際行動,但只要有人找我去玩,我就會忘記這件事,直接出去玩。

    五、我想努力讀書,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有人找我去玩,我就會開始用想讀書的想法,去對抗出去玩的想法,但都對抗不成功,所以出去玩。

    六、我想努力讀書,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有人找我去玩,我就會開始用想讀書的想法,去對抗出去玩的想法,但有時候能對抗成功,大部分都對抗不成功,所以出去玩。

    七、我想努力讀書,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有人找我去玩,我就會開始用想讀書的想法,去對抗出去玩的想法,大部分能對抗成功,有時候對抗不成功,所以出去玩。

    八、我想努力讀書,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有人找我去玩,我就會開始用想讀書的想法,去對抗出去玩的想法,大部分能對抗成功,有時候對抗不成功,所以無法專心讀書,但沒有出去玩。

    九、我想努力讀書,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有人找我去玩,我就會開始用想讀書的想法,去對抗出去玩的想法,都能對抗成功,專心讀書。

    十、我想努力讀書,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有人找我去玩,不必心裡對抗,就直接拒絕。

    就這麼簡單:在讀書和放逸這兩件事情上,你選擇了什麼?你對要好好讀書這件事,承擔了多少?

    接下來,把上面的步驟裡,「努力讀書」換成「意識心不是我」,「有人找我出去玩」換成「起煩惱」,你可以獲得以下內容:

    一、聽了就算了,沒當一回事。

    二、一定要這樣嗎?我沒有這種想法。

    三、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只要有人問我,我一定會這樣回答,但沒有實際行動。

    四、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也想有實際行動,但只要「起煩惱」,我就會忘記這件事,直接在煩惱中,也許好像有讓煩惱少一點、薄一點,但就是沒有完全停止煩惱。

    五、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起煩惱,我就會開始用「意識心不是我」的想法,去對抗煩惱,但都對抗不成功,所以落在煩惱中,也許好像有讓煩惱少一點、薄一點,但就是沒有完全停止煩惱。

    六、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起煩惱,我就會開始用「意識心不是我」的想法,去對抗煩惱,但「有時候能對抗成功」,大部分都對抗不成功,所以落在煩惱中,也許好像有讓煩惱少一點、薄一點,但就是沒有完全停止煩惱。

    七、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起煩惱,我就會開始用「意識心不是我」的想法,去對抗煩惱,「大部分能對抗成功」,有時候對抗不成功,所以落在煩惱中,也許好像有讓煩惱少一點、薄一點,但就是沒有完全停止煩惱。

    八、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起煩惱,我就會開始用「意識心不是我」的想法,去對抗煩惱,大部分能對抗成功,有時候對抗不成功,所以落在煩惱中,但是我很確認我把升起的煩惱侷限在很小的範圍,沒有擴大。

    九、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也想有實際行動,只要起煩惱,我就會開始用「意識心不是我」的想法(知見或見地),去對抗(對治)煩惱,都能對抗(對治)成功,完全停止煩惱。

    十、我想接受「意識心不是我」,也想有實際行動,不必心裡對抗,幾乎不起煩惱。1

    每個人也可以自我檢驗一下,你對「意識心不是我」這件事情,到底承擔多少?

    再者,老師說:「開悟的人還有我慢」。那麼請問:增上班的同修,有些「被老師明說」、有些「禪三時因 蕭老師引導,而被印證開悟」、有些「禪三前就開悟,但進小參室後,還需要 蕭老師花許多力氣攝受」、有些「禪三前就開悟,進小參室幾分鐘就出來喝茶」,這幾類人都只剩下我慢嗎?這幾類人「因開悟,所獲得離斷慢心的能力」相同嗎?這幾類人被印證開悟後,還要不要在除慢心上努力

    把問題擴大一些問:增上班的同修,有些「被老師明說」、有些「禪三時因 蕭老師引導,而被印證開悟」、有些「禪三前就開悟,但進小參室後,還需要 蕭老師花許多力氣攝受」、有些「禪三前就開悟,進小參室幾分鐘就出來喝茶」,請問這幾類人「因開悟,所獲得離斷煩惱的能力」相同嗎? 這幾類人被印證開悟後,還要不要在斷煩惱上努力? 

    同修會也需要想一想,如果這不是我問的,而是出走的人問的,同修會要如何回應?

    接著,我想問問我們同修,你自己覺得你還有煩惱嗎?或是你減少很多煩惱了嗎?你減少了哪一些煩惱?如何減少?現在剩下的煩惱到什麼程度?

    為什麼要這樣問呢?開悟是頓悟,但煩惱要漸修而斷,你所減少的煩惱,到底只是你自我感覺良好?還是你確實經歷了哪一種過程而減少? 

    就比如同修會有人說「好吃」沒關係,這到底是起煩惱?還是真的沒關係?

    一個人說「好吃」,大致有兩種心念,第一種是完全沒有好吃的感覺,也沒有在味道上有好、壞分別的執取,他只是順著問話的人,直接回答「好吃」而已。粗略來說,這不是煩惱。但大部分人的說好吃,都是內心有好吃的想法,不管是有一點好吃、味道不錯、還可以、很好吃等等,只要在吃這件事情上起了好壞、善惡、美醜的分別執取,這就是煩惱。我們受菩薩戒的同修,每次誦戒的內容,就有下面這一條:

    復作是願:「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再者,如果你叫一個想要證得初禪的人,一直起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的分別,想著「等一下要吃什麼東西比較好吃」,甚至努力去起「這個女生漂亮,還是那一個女生漂亮」的分別,請問他能入初禪嗎?好吃,根本就是欲界的欲愛住地煩惱(財色名食睡)所攝,起這種「好吃」的分別執取,怎麼能用「沒關係」來形容?

    好好的瞭解哪些想法是煩惱,接下來就面臨一個問題:要不要斷煩惱?我沒有資格解釋佛法,沒有資格回答前面這個問題。但我提一個觀點:當所有煩惱升起後,我一秒讓它停下來,這也算斷煩惱吧?

    以下面說明為例:

    一、當你有「好吃」的想法,就用「意識心不是我」來對治,同時一秒內把這個分別停下來。到達彷彿剛剛完全沒有做這個分別的境界。請問我輩修行人該不該這麼做?做到這樣,算是斷煩惱嗎?

    二、「好煩」、「今天怎麼這麼熱?熱到受不了!」、「哎呀!這個人怎麼這樣?」、「兒女不聽管教」,這每一件事都是煩惱,起了煩惱,就用「意識心不是我」來對治,同時一秒內把這個分別停下來。到達彷彿剛剛完全沒有做這個分別的境界。請問我輩修行人該不該這麼做?做到這樣,算是斷煩惱嗎?

    三、當你身體有病痛,覺得痛個半死,這個「半死」就是煩惱,痛是真的存在,「半死」是意識分別,因為你不想要這個痛。所以當你有「痛個半死」的想法,就用「意識心不是我」來對治,同時一秒內把這個分別停下來。到達「還是覺得痛,但沒有心情不好」,安忍於這個痛的境界,彷彿剛剛完全沒有「痛個半死」的想法,先請問,大家做得到嗎?請問我輩修行人該不該這麼做?做到這樣,算是斷煩惱嗎?

    四、當你走在人行道上,你的視線死角方向,突然有一輛車高速往你衝過來,你會不會嚇一跳?「嚇一跳」就是煩惱。如果你沒有嚇一跳,完全沒有驚慌的感覺,很好!接著,車子撞上你了,當場血流如注、斷手斷腳,你會不會覺得「真倒楣」、「哎呀!我快死了,真不幸、真可憐……」、「哎呀!我家裡很多事沒有交代」、「我痛個半死」、「我不想死」……。這時候,你能不能用轉依「意識心不是我」來對治煩惱?如果開始對抗,能不能對抗一秒鐘,就回到彷彿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一樣?接著,「痛還是痛,但沒有不好的感覺」、「快死了,死很自然啊,沒關係」、「隨時可死,沒有未了心願,沒有遺言」。如果都能做到,雖然前面起煩惱了,這也算伏或斷煩惱吧?

     上面就是我所說的修行目標:「當所有煩惱升起後,我一秒讓它停下來,回到未起煩惱前的狀態。」同時,我強烈的不想入涅槃,請問我會不小心入涅槃嗎?如果不會,那麼,前面所說的重要目標,這應該要成為我輩同修的重要目標吧?

    如果這是目標,蕭老師曾說的快快樂樂學佛,這個快快樂樂還在嗎?說實在話,我從來都沒有把 蕭老師說的快快樂樂當回事,老師修行遠在我們之上,他快快樂樂、不會升起煩惱,而我隨隨便便就起了一堆煩惱,要解決這些煩惱的時候,內心痛苦得不得了,哪來的快樂可言?但難道我能快快樂樂修行、我才願意修行?如果修行會痛苦、我就不修行?

    煩惱障是我們修行的障礙,也是同修會持續發展的重要阻礙,大家不可不慎!  

1 編案:須意根接受才能真正成就斷我見我執的功德,在我見未斷之前只能降伏煩惱而不能真正除斷煩惱。此中「實際行動」,對於尚未斷除我見者,應以正知見及未到地定為基礎,勤修觀行以斷除三縛結;已斷三縛結者,應轉依見地而住,深入思惟觀察煩惱的過患與虛妄,漸次伏斷煩惱。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82期目次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