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點:菩薩修行時是在欲、行欲,卻不為五欲所染。
亦即菩薩身在五欲中,不離五欲,卻能超出五欲發起初禪等禪定而超越欲界─ ─ 梵行已立,住於人間五欲之中而不為五欲所染。二乘人恐懼五欲,深怕為五欲所染,所以想盡辦法趕快斷除五欲,並斷五上分結、證阿羅漢果,於捨壽時入無餘涅槃。菩薩了知真心無所著、離諸覺觀,也了知真心藉緣出生了自己的蘊處界,而由所生蘊處界我向外分別諸法境界;因此正知五欲六塵都是由真心如來藏所變現出來,再由自心自己去作種種分別,了知苦、樂、不苦不樂等境,本來就不真實,如《大乘入楞伽經》卷 3 開示:
佛言:「大慧!我了諸法唯心所現,無能取所取。說此有故彼有,非是無因及因緣過失。大慧!若不了諸法唯心所現,計有能取及以所取,執著外境若有若無,彼有是過,非我所說。」1
佛開示:「大慧!我釋迦牟尼佛究竟了知諸法都是由真心變現出來的,真心如來藏本身無能取與所取。因為有真心如來藏的緣故,諸法才能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現行、變異及消失,所以諸法並不是無因生,也不是藉著其他因緣由他自己出生,都是從如來藏出生,因此沒有無因生及單由其他因緣共生的過失 2 。大慧!如果無法了知諸法是如來藏藉著種種緣而出生,因此計著有能取的分別心,與所取 的種種境界相,就會執著外境或有、或無的種種虛妄分別, 這是有過失的。像這樣計能取與所取而錯誤執著的說法,不是我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正理。」從經文的開示可知,所謂的諸法,包括五欲六塵、蘊處界諸法等三界一切法在內,都是真心如來藏變現出來的。由於眾生不了知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藉種種緣而從如來藏出生,所以在一切法當中虛妄分別或有或無,因此落入常見與斷見二邊,乃至落入邪淫外道密宗的雙身法之中。
由於二乘人僅對蘊處界及其所引生的諸法,於苦、空、無我、無常之緣起性空加以現觀,不了知蘊處界及展轉所生諸法都是由如來藏藉種種緣所變現出來,所以覺得一切法真實有,覺得真實有外境存在,深怕被五欲六塵所染而輪迴生死不已。由於畏懼為五欲六塵所染,因此緣故,在未入無餘涅槃之前,於行住坐臥當中,都是威儀詳序、端視平涉 3 ,都是藏六如龜、防意如城4,以避免被五欲六塵所染汙。譬如在佛世,比丘在行走時,都是眼看前方地上幾尺的不遠處,攝心安住地走著。當比丘走到施主家門口,即振錫杖哐啷、哐啷響著告知施主,但仍然是自攝意端,不會到處攀緣。當男施主或者女施主布施食物於鉢中,也不敢隨便正眼視施主,仍然專心一意攝心著。於施主布施之後為施主祝願畢,便攝心走回精舍用齋。於用完齋後,不是在樹下、山洞裡專精禪思,就是聽佛說法、入禪定中等等。從上面種種事相可知:二乘人視五欲六塵為毒蛇猛獸,深怕為五欲六塵所染,因此,想盡辦法要把五欲六塵滅盡,於滅盡煩惱後,就心得決定要入無餘涅槃,不再於三界受生。
菩薩則不然,深知一切萬法,包括五欲六塵等法在內,都是自己真心如來藏變現出來的,都是七轉識見分的自己在作種種分別,因此才有苦、樂、不苦不樂等事,乃至有種種行(身行、口行、意行)出現。由於菩薩了知種種境界、種種心行,都是如來藏自己變現出來的,種種分別也都是由如來藏所生的七轉識分別而了知,不曾自外於如來藏,因此不畏懼五欲六塵,乃至可在五欲六塵當中打滾而世世利樂眾生永不停歇。譬如,菩薩在路上走著,雖然也同樣能攝心安住著,但也不妨路邊有好風景就隨緣欣賞一點、品味一點。在吃飯的時候有好吃的菜,不妨品味一下而不影響食量,既不貪愛更不畏懼,照吃不誤。聽到好聽的歌時,也不妨隨之歌唱,乃至隨興起舞等等,同樣不貪不懼。
這是因為,菩薩如實了知一切五欲六塵、一切所見聞覺知的諸法、一切諸行等等境界,都是自己真心如來藏變現似有外境的內相分存在,再由見分的七轉識自己去分別相分而有苦、樂、不苦不樂等事及種種心行出現。結果都是自己在玩自己,都是自己內在所行的境界,從來沒有外於自己的如來藏!所以,有什麼好恐懼的?有什麼好排斥的?譬如坐雲霄飛車,因為速度快的關係,讓人感覺到有「害怕」的這個心行出現;然而事實上是自己的七轉識虛妄分別如來藏所變現出來的似有外境的內相分,見分的七轉識自己分別相分後,認為雲霄飛車快速行走的境界真的會讓人很害怕、很恐懼,所以就有了害怕、顫抖等畏懼的心行表現於外,才有世間人所認知「害怕」的現象出現。究其本質,根本是自己在玩自己、自己在害怕自己,不是嗎?因此,就算菩薩去坐雲霄飛車也不會覺得害怕,反而會用來觀察及了知這個自心內住境界。同樣的道理,「高興」等事不也是自己在玩自己、自己在高興自己嗎?又何曾外於自己的如來藏?所以,菩薩當在應該高興時,也會覺得高興;但高興過了也就過了,不會去牽掛及執著。
這裡舉兩個例子,可以用來說明眾生從來沒有接觸過外境的事實。第一個例子:以國外各種比賽的現場轉播來說明。當國外攝影師用攝影機將比賽的現場情景一五一十地拍攝下來,然後透過訊號傳輸到轉播車、衛星,由衛星將訊號傳播到國內的電視台,再由國內電視台傳播到觀眾的電視機前,讓國內電視機前的觀眾可以即時觀賞比賽,如同國內觀眾親臨國外現場一樣,並且與比賽的實際情況完全一致。然而,在觀賞比賽當中,國內觀眾到底有沒有到國外現場呢?顯然沒有嘛!觀眾所看到的、所聽到的,乃是透過國外攝影機、訊號、衛星、國內電視台以及電視機等工具,將國外現場的實際情形顯現在國內觀眾的電視機前面,而讓國內觀眾看到了真實的現場一般。其實觀眾們根本沒有親臨國外的比賽現場,這就是說,眾生所接觸的外境,乃是我們的如來藏透過眼根攝取外境(如同攝影機攝取比賽情景一樣),然後透過視神經傳導訊號到大腦(如同比賽影像透過訊號傳遞到廣播車、衛星,再從衛星將訊號傳遞到電視台、國內觀眾的電視機前一樣),然後將外界影像顯現在大腦中,讓眾生七轉識的自己去作種種分別(如同國 內觀眾在電視機前,看到國外比賽的影像,就像自己親臨到國外現場一樣);其實根本沒有接觸到外境,可是眾生一直都是誤以為真實接觸到外境,不是嗎?
第二個例子:譬如航空業訓練機師,常常用飛行模擬器來作模擬訓練。當機師坐在飛行模擬器裡面,其設備與真實飛機駕駛艙設備一模一樣;所差別的,乃是眼見種種訓練的影像,都是事先拍攝,或者是用動畫等顯現在機師的眼前。當機師遇到某些模擬訓練的情形時,飛行模擬器將預設的影像顯現出來,有如外在真實發生的情景一樣,讓機師模擬真實碰到外境時該如何因應。然而,這些機師訓練的時候,真的有接觸到外境嗎?顯然沒有嘛!只是飛行模擬器所模擬出來情景影像而已,卻可以讓機師如同真實接觸到所模擬的外境一般,就在這些模擬的外境中作種種分別,其實根本沒有外境,不是嗎?
由上面二個例子可以證明:眾生所接觸的外境,只是如來藏像鏡子一樣,很忠實地將外在的相分境界,於大腦中顯現內相分境界,讓見分七轉識的你去分別,以此來連接外境,讓眾生誤以為真實接觸到外境,其實根本沒有接觸到外境。菩薩證悟如來藏以後,知道蘊處界及展轉所生諸法都是由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再由七轉識虛妄分別,起種種如理不如理、可愛不可愛等等心行;因此,菩薩轉依無我的如來藏,在日常生活中,不再虛妄分別似有外境而起種種煩惱與執著,專心在佛法上用功,不再到處攀緣,雖然菩薩身處在五欲中,卻不為五欲所染。如是了知以後,漸漸地將自己的煩惱斷除,乃至究竟斷除。這個道理,就好像花花公子一樣,歷盡世間種種五欲六塵後,一旦改頭換面,對於世間種種五欲六塵自然會平淡看之,這是因為花花公子已經在五欲六塵走了一回,已經有了免疫力、抵抗力,當然不容易被世間種種欲望所束縛,所以菩薩在欲、行欲,不為五欲所染而發起色界定。
第四節 三乘不共道:菩薩明心見性、發起般若智慧(二)
第六點:菩薩能斷二障:煩惱障、所知障。菩薩不僅斷一念無明現行,而且還斷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二乘僅斷一念無明現行,不斷習氣種子隨眠,更不能斷無始無明隨眠。無明有二: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一念無明是指前念甫滅已,後念又生,如是念念相續不斷,眾生不知道陰界入我有生有死的虛妄性,導致墮入三界境界中,執之不捨而無法出離,因此在三界中不斷流轉生死。像這樣,將剎那生滅的陰界入當作真實不壞我而遮蔽眾生的智慧,導致眾生於三界不斷輪迴生死的無明,叫作一念無明。又,一念無明可分為四種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我見、身見)、欲愛住地煩惱(欲界愛)、色愛住地煩惱(色界愛)、有愛住地煩惱(無色界愛)。
所謂見一處住地煩惱,就是眾生執著能了知諸法的意識心為真實我,或者執色身為真實我,也就是執著五陰中的任何一法為真實我不肯捨棄,是眾生輪迴三界最主要原因。譬如法國笛卡兒曾提出:我思故我在 5 ,認為這個能思量的「我」是真實存在的,就是落在能夠思惟的意識心上,當然我見就不可能斷除。又譬如在佛門中,有許多大法師、大居士,以及「假藏傳佛教」所謂的法王、仁波切等,各個主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打坐到一念不生」、「對境不分別,但了了常知」、「常寂常照」、「能知苦樂覺受的心」、「沒有妄想的心」、「活在當下」、「把握自我,作自己的主人」、「開悟就是在前後際斷之下,無念之真心現前而清楚明白」等等,全都是落在意識心相應的受想行中!為什麼?因為這些都不離六塵境。既然不離六塵,妄心的七轉識當然會在其中分別,不會不分別,否則怎麼會知道有「我」的存在,而且還反觀知道「我」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呢?佛在《增壹阿含經》卷 28 曾開示,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別,一旦分別就已經落入意識的想陰境界中,也就是落在我見的見一處住地煩惱當中。所以說,這些人所說的內涵,都是落在識陰當中的意識,誤以為這是真實不壞我而不肯捨棄,導致我見不斷,因而在三界中流轉生死。
又譬如,有人認為在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就是佛所說的無餘涅槃境界,然而在非想非非想天,意識心仍然存在,仍然有微細的了知,只是意識不反觀自己,已無證自證分故,仍然是意根、法塵、意識所行的境界,如《雜阿含經》卷 9 佛 的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6 經 中開示:不論是什麼樣的意識境界,譬如欲界粗糙的意識:五俱意識 7 、獨頭意識 8 ;中如色界的意識:超越粗重的欲界不離五塵的意識境界,乃是安住於定境法塵根本禪定境界(初禪到四禪)的意識;或者細到無色界非想非非想天的極微細境界,意識已經不反觀自己的存在,亦是 佛在《楞嚴經》卷 1 所開示的境界: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9 ,仍然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意識境界,本身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認取種種境界中的意識為常住不壞時,即是具足一念無明中見一處住地煩惱者。
欲愛住地煩惱,乃是對欲界五欲六塵的貪愛,貪愛欲界種種苦樂捨受,恐懼失去對六塵之覺受,尤其恐懼失去男女欲的受用。因為貪愛欲界法的結果,於是墮在欲界中,無法發起色界初禪而出離欲界。色愛住地煩惱,乃是對色界法貪愛不捨,譬如貪愛初禪等至位有覺有觀,貪愛初禪等持位胸腔等的身樂不捨。又譬如貪愛二禪等至位的一心不亂,離於五塵,住於無覺無觀的意識境界,貪愛二禪等持位心喜湧動之心樂不捨。又譬如貪愛三禪等至位的一心不亂,離於五塵,住於無覺無觀的意識境界,貪愛三禪等持位所生心喜及身樂,較初禪身樂、二禪心喜更加微細勝妙,是為世間至樂。又譬如貪愛四禪等至位中,離微細念,離心喜、斷息脈,無苦無樂,亦無極細之捨念、捨受的境界,以為這樣就是無餘涅槃境界而起貪著。如是貪著色界諸法,於是墮在色界中,無法發起四種無色界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而出離色界。有愛住地煩惱,乃是貪愛四空定之微細離念靈知心,以為是常住不壞法,以為是無餘涅槃境界,如是安住不捨意識境界,因而無法將意識滅掉而轉入滅盡定中,因此墮在無色界中而無法出離。如是四種住地煩惱,能障礙學人取證二乘解脫果的無餘涅槃,令眾生無法出離三界生死。
見一處住地煩惱又名見惑,於大乘菩薩一念慧相應見道時,不僅打破無始無明而明心乃至見性,而且於二乘所應斷的見惑於當下亦斷,是為見道所斷惑。欲愛住地煩惱、色愛住地煩惱、有愛住地煩惱名為思惑,是為修道所斷惑。行者於三乘見道後,藉著修行漸次斷除煩惱,單純修解脫道的二乘人快則一世(成就四果以及三種最頂級的三果人於中陰階段取無餘涅槃),多者七世(鈍根的初果人)。菩薩於見道時完成成佛之道的第一大阿僧祇劫之三十分之七,並於十迴向快滿心時,能斷盡一念無明煩惱現行的思惑,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但是為了成就佛道而必須修證無生法忍道種智,故意留惑潤生,一直到第二大阿僧祇劫之七地滿心時才不得不斷盡思惑,以及斷色陰、受陰、想陰之習氣種子隨眠,這也是 釋迦世尊在《楞嚴經》卷 10 開示的道理:【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10 這告訴大眾:三乘所斷煩惱及次第真的是有很大的差異,不是沒差異的。因為,斷我見之時也僅是一念決定心相應而已,屬於頓悟,是見道斷惑而有了見地。斷我執、我所執,則是修道所斷惑,屬於事修、漸修的部分,二乘人快者一世,最慢七世即能斷除。菩薩行者則不為求無餘涅槃之寂靜安樂,故於第一大阿僧祇劫圓滿入初地時才斷除此煩惱障之現行,菩薩是為了無生法忍的道種智,故意留惑潤生,一直到第二大阿僧祇劫之七地滿心,不得不將思惑斷盡,而且是斷除三界愛有漏習氣種子隨眠,以及一部分的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就是對生命實相不了知所產生的無明,包括:不知自己所接觸、所領受的一切法,都從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不知道覺知心的自己、處處作主的自己,都是從自己的如來藏出生;不知道一切法之根源就是如來藏;不知道所處的六塵境界及覺受都是如來藏所顯現內六塵相分及見分,是由見分去分別相分,眾生以為真實有外法可以接觸而生苦、樂、不苦不樂等覺受;不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11 的真實道理等等。這些煩惱包括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等等過恆河沙數佛菩提道中修所斷上煩惱,以致過恆河沙數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所生的上煩惱,這些上煩惱與修所斷上煩惱及所應證之法,從無始劫以來眾生心皆不相應,卻是從無始劫以來就在,所以稱為無始無明。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三乘菩提所斷的無明真的有很大的差異,二乘人僅斷一念無明之見惑、思惑,菩薩不僅斷見、思二惑,而且還斷二乘所不能斷的三界愛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如《勝鬘經》卷 1 開示:
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12
勝鬘夫人開示:四種住地煩惱之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是不同的,阿羅漢、辟支佛僅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仍然有離四住地的無明未斷,就是指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的無始無明,包括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隨眠。雖然阿羅漢已斷除三界愛煩惱現行,可是仍然有三界愛習氣種子隨眠仍未能斷除,但並不妨礙阿羅漢入無餘涅槃而出三界。又阿羅漢、辟支佛從無始劫以來沒有與無始無明相應,更不用說能夠打破乃至能斷除無始無明。然而,無始無明之存在乃至現行,皆不會遮障眾生解脫三界之分段生死;因此,不迴心的定性阿羅漢、辟支佛,雖然沒有打破無始無明,也不知無始無明,無妨解脫於三界之分段生死。菩薩則不然,如果沒有斷除無始無明,就會障礙菩薩成就大菩提果,因此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與無始無明相應,於一念相應慧明心時,不僅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而且也打破了無始無明,如是再經過將近三大阿僧祇劫的精勤修行,不僅斷除了一念無明現行之分段生死,而且也斷盡一念無明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又二乘四果人僅斷除見惑、思惑,也就是斷了煩惱障的現行,可是沒有斷習氣種子隨眠,這除了在前舉之《勝鬘經》中已明確的開示外,更有非常多的經論可為依據,說明如下:
昔有一鴿為鷹所逐,入舍利弗影,戰懼不解。移入佛影,泰然無怖,大海可移此鴿無動。所以爾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無大慈悲。佛習氣盡,舍利弗習氣未盡。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習苦行。以是因緣,鴿入舍利弗影,猶有怖畏;入佛影中,而無怖也。13
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6 開示:在佛世,有一隻鴿子被老鷹所追逐躲入舍利弗影子裡,牠仍然恐懼顫慄不已,後來躲到 世尊影子下,就沒有任何恐懼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因為 佛大慈大悲、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永斷習氣而成佛,所以鴿子入於佛影沒有怖畏。舍利弗沒有大慈大悲、未斷習氣、僅六十大劫修苦行,所以鴿子入舍利弗影仍然有怖畏。由此可知:佛永斷習氣種子隨眠,所以眾生依止於 佛就不會有任何恐懼,二乘人未斷習氣種子隨眠,所以眾生若依止阿羅漢仍然會有恐懼。
在經中還有一些例子,很清楚開示:佛永斷習氣種子隨眠,阿羅漢僅斷煩惱現行,未斷習氣種子隨眠,如《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4 開示:
時提婆達多白阿闍世王言:「佛諸大弟子等今皆不在,如來單獨一身,王可遣信,往請如來。若入宮城,即當以酒飲五百大惡黑象,極令奔醉。佛若受請來入城者,當放大醉象而踏殺之。」
時阿闍世王遣使往請如來,佛與五百阿羅漢即受王請,前入王舍城。爾時,阿闍世王即放五百醉象,奔逸搪揬,樹木摧折,牆壁崩倒,哮嚇大吼,向於如來。時五百阿羅漢皆大恐怖,踊在空中,徘徊佛上。爾時阿難圍遶如來,恐怖不能得去。爾時如來以慈悲力,即舉右手,於五指頭出五師子,開口哮吼,五百醉象恐怖躃地。14
提婆達多向阿闍世王進讒言,欲用五百隻大醉象害佛。當 佛與阿難、五百位大阿羅漢入城後,阿闍世王即放出五百隻大醉象,其所經之處,樹木無不摧折、牆壁崩倒,以及醉象所發出咆哮大吼之聲,眾人聽了無不恐怖。當時五百位大阿羅漢看了以後,覺得非常恐怖,因為怕死習氣的緣故,於是運 起神通躲到天上,徘徊在 佛陀的上方避開大醉象群。侍者阿難也覺得非常恐怖,卻因為沒有神通,只好躲在 佛的身後,而無法離開。當時 世尊以慈悲力,不疾不徐的舉起右手,在五指頭出現五頭獅子,各個開口吼叫,五百醉象聽了全都恐怖倒地不起。經中已明確開示:當醉象出現時,五百位大阿羅漢各個覺得非常恐怖及怕死習氣的緣故,運起神通躲到天上避難。侍者阿難也因為害怕而躲在 佛的後面。唯有 佛陀絲毫不怕,伸出右手,在五根手指頭出現五獅子來威攝這五百醉象;也就是說,這五百位大阿羅漢,雖然已斷除了三界愛煩惱的現行,可以了生脫死,但是未斷習氣種子的隨眠。所以當遇到恐怖危難境界,譬如五百醉象咆哮大吼地衝過來,所經之處樹木、牆垣無不摧折崩倒,這時大阿羅漢們的習氣種子隨眠相應而產生作用,所以顯得很恐怖也畏懼,於是各個運起神通躲到天上避難。阿難因為沒有神通,無法跟著躲到天上去,所以只好躲在 佛陀身後。佛已斷除三界愛煩惱習氣種子隨眠,遇到此種惡劣情形,不僅不為所動,而且還可化現五獅子來威攝醉象化解危機,這就是 佛已斷習氣種子隨眠,阿羅漢沒有斷習氣種子隨眠最好的案例。
此外在菩薩論中,也舉出 佛已斷習氣種子隨眠,阿羅漢沒有斷習氣種子隨眠的一些例子,開示如下:
如一婆羅門,以五百種惡口眾中罵佛,佛無異色,亦無異心;此婆羅門心伏,還以五百種語讚佛,佛無喜色,亦無悅心,於此毀譽,心色無變。又復旃遮婆羅門女,帶杅謗佛,佛無慚色;事情既露,佛無悅色。轉法輪時,讚美之聲滿於十方,心亦不高;孫陀利死,惡聲流布,心亦不下。……提婆達多於耆闍崛山,推石壓佛, 佛亦不憎;是時羅睺羅敬心讚佛,佛亦不愛。阿闍貰縱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華纓絡出供養佛,佛亦不喜。15
龍樹菩薩開示:佛永斷習氣,因此遇到謾罵聲、讚歎聲、如意事、不如意事,乃至有人要誣賴佛、要殺害佛等,心都無所動,這也是佛不共二乘的三念住 16,不會像世間人,遇到讚歎事、如意事等或歡喜或高興,遇到謾罵聲、不如意等事或悲憤或不高興,遇如意事或不如意事等參雜在一起,或時歡喜、悲哀,或時高興、不高興,完全被境界所轉而不知,導致在三界輪迴生死無法出離。(待續)
1 《大乘入楞伽經》卷 3〈集一切法品 第 2〉,《大正藏》冊 16,頁 603, 上 9-13。
2 龍樹《中論》說:諸法不自生、不共生、不他生、不無因生。諸法是指 蘊處界等萬法。單由父母、四大諸緣即能出生蘊處界,排斥「以如來藏為因、以父母及四大為緣」而出生五陰的說法,正是 龍樹所破的諸法「無因生」、諸法「共生」的外道見。
3 《雜阿含經》卷 5,《大正藏》冊 2,頁 35,上 25-26。
4 《法句經》卷上〈心意品 第 11〉,《大正藏》冊 4,頁 563,上 18-19。
5 法國笛卡兒提出的哲學命題:「I think, therefore I am」,翻成中文為:「我思故我在」,以此來證明「我」的存在。在佛法上,能作種種思惟的心就是意識心,因為意識有思惟、分析、歸納、整理的特性,因此,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說法,完全落入意識心行中,不離意識我的境界。
6 《雜阿含經》卷 9,《大正藏》冊 2,頁 57,下 20-21。
7 五俱意識,是指在醒時,意識出現,前五識也一定出現,因此稱與前五識同時俱行運作的意識為五俱意識。
8 獨頭意識,是指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行運作的意識,譬如在夢中,五根雖然仍在運作,但是意識僅緣內法塵、分別內法塵,不緣外五塵、不分別外五塵,所以前五識沒有現起,僅有意識現起及分別。
9 《楞嚴經》卷 1,《大正藏》冊 19,頁 109,上 10-11。
10《楞嚴經》卷 10,《大正藏》冊 19,頁 155,上 8-9。
11 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都是由共業有情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所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 19 曾開示:「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正藏》冊 10,頁 102,上 28-下 1。又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是由八個識和合運作而有的,故有萬法唯識的說法出現。但是不論是一切唯心,或者是萬法唯識,都是指陳第八識本體以及與所生七轉識和合運作,才能為菩薩親證及了知。
12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 1〈一乘章 第 5〉,《大正藏》 冊 12,頁 220,上 20-25。
13《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6〈優波離品 第 8〉,《大正藏》冊 3,頁 156, 中 9-15。
14《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4〈惡友品 第 6〉,《大正藏》冊 3,頁 147, 中 16-下 1。
15《大智度論》卷 27〈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25,頁 260,下 27-頁 261,上 15。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7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