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9)《成唯識論釋》自序(中) ---平實導師

    玄奘於天竺受學之時,次第恢復更多往世之智慧,此事非唯驚覺戒賢菩薩,後來並廣破當時天竺勢力正盛之聲聞部派佛教、假冒大乘僧演說六識論表相佛法等僧眾,亦降伏當時五印一切外道,所憑皆是唯識增上慧學無生法忍之智慧也。又,玄奘在天竺隨諸菩薩遊學時,佛門凡夫論師們誤會唯識學之主要教派有四:

    一是小乘六識論的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主張色與心二法都是實有,落在常見中。

    二是六識論的聲聞部派佛教凡夫中觀論師一類,例如清辨、佛護等人的空宗一派,主張在勝義諦中,六識心與外境六塵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在世俗諦的境界中則是心識與六塵實有,如是雙說而自認為非有非空,自稱證得中道,本質是成為思惟想像所得的假中道;現代臺灣已故不久的釋印順以及西藏的宗喀巴,和《廣論》學者所建立之應成中觀學派,都是此一流類,實質上兼具斷常二見。

    三是攝性歸心而主張只有一個心,可以分成六種作用,不信受另有意根與如來藏各有自己的心性與作用,現代臺灣釋印順與古西藏宗喀巴及兩岸的《廣論》團體兼屬此一流類。

    第四種則是認為人類有眼識等六種心,各有不同的作用,但不會有心所法,更不會有八識不同心所法互相異同的現象,如是類佛門中及佛門外的外道,於現代佛教中已經絕跡。以上是當時天竺佛教主要的四種邪見,至於當時的重要外道則有常見、斷見、數論、勝論、極微等,各有不如理之主張。由於對生命及器世間的真相如是眾說紛紜,玄奘當時在天竺以「真唯識量」的意旨,用當地語文為大眾演說佛法義理,累積了許多過程與經驗,後來以當地文字寫成此論之資料,廣辨十大論師之正訛,作為與外道及部派佛教凡夫論師論辯時的提示,文義極為簡約,唯自所知。

    玄奘回到大唐譯經期間,由論法故曾與唐太宗言及此事,說明在天竺時曾依如是經歷與內容而寫作了評論十大論師的內容,綜攝佛門內外凡聖等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三十頌〉的解釋,將其中的證悟菩薩、聲聞凡夫僧及外道之說,寫下來一併加以評述辨正;本意是作為自己閱讀,以及與外道論辯時的提示之用,是故字簡義繁。唐太宗聽聞此事之後命其略說義理,聞後大悅而要求玄奘將評點十大論師之說,譯成中文流布;後因弟子窺基法師強力請求綜理十大論師之評而合集成一論,玄奘最後接受整理為一部,才有《成唯識論》十卷流傳於中國。

    然而從論中被玄奘辨正的錯謬對象來看,除了卷一至卷三談論了當年許多外道對生命及萬法來源的謬誤以外,卷四開始大部分是指正部派佛教諸聲聞論師,對大乘法義的錯謬主張。部派佛教那些聲聞論師,不知自己所學、所知都屬聲聞法,往往以大乘僧自居而妄說大乘法義,完全不知自己落入六識論外道法中,猶如今時海峽兩岸諸大法師住於聲聞法中而自以為是大乘僧。如是部派佛教諸凡夫僧妄將聲聞法說為大乘法,以證悟之大菩薩自居而各各造論流通;但因其聲聞法及所說大乘法之法義有誤,被人檢擇時即必須演變而有新說,如是事相流傳久之繼續演變之後,便有「大乘佛法弘傳演變」之歷史,並在二十世紀正覺出世弘法之後繼續演變;不明內情之釋印順等人舉之而說,振振有辭指稱「大乘佛法 前後演變至今不絕」。

    由於此事古今如出一轍,現代佛教界的大法師們亦復如是,同將不正確的聲聞解脫道法義,當作是大乘佛菩提道的法義;細觀此等人所說之佛法演變內涵或過程,其實都與親證大乘法之歷代菩薩眾無涉;正是不懂三乘菩提之異同,妄將二乘小法取代大乘妙法又誤解二乘法之僧人,並且所說的二乘菩提亦是落入常見或斷見之中,自稱是已證佛菩提之人,違犯菩薩重戒之大妄語業及謗三寶而虛妄說法,成為謗佛及謗法者,枉受三壇大戒。

    又,《成唯識論》是破相顯宗,也是攝相歸宗的增上慧學,是表顯「三界唯心、一切法唯識」正理的一部妙論,非有無生法忍者不能如實讀懂論中文義;若有文字障者,更無論矣!觀於平實弘法以來三十年中所見,諸多自認為懂《成唯識論》而評論平實所說錯誤之人,率皆如是錯解論中正義,無一例外;例如二○○三年正覺同修會中發動法難的眾人,無一出於其外;乃至近年退轉的琅琊閣、張志成等人,亦復如是廣於網路上貼文,然其所說略解《成唯識論》之文,都與論中所說正義恰好相悖,故說此論極難令人如實理解,即有註釋之必要,始能弘揚深妙法及救護眾生。而此論中破除世間一切相乃至佛法中六無為之相,分明顯示各階位中佛法真如之宗旨,高舉 釋迦如來之佛地本懷;亦綜攝佛菩提道完整而大概之正理,雖極簡略卻又包含、完括。

    云何平實言「《成唯識論》綜攝佛菩提道完整而大概之正理,雖極簡略卻又包含、完括」?謂本論所說全依《阿含經》、《楞伽經》、《楞嚴經》、《解深密經》正理而加以演繹,並且傍及諸經諸論,由解說相、名、分別、正智、真如而及於八識心王正義,再由八識心王及其心所之正義,聯結圓成實等三種自性;然後依三自性而與五事、五相、三受、三性、四種真實……等法,闡釋其間的互相聯結與含攝,具足顯示七種性自性及七種第一義;如是演繹此等諸法與五法八識之聯結,令知佛法體系中的一切法是如何互相關聯,成就「法住、法位」之智慧;再教導學人檢視自身是否具足增上緣二十二根善法,及解說十地與等覺地中所應斷之各一障與二愚及應證之法,末說三無性而達佛地真如境界;如是次第演繹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及七種第一義,具足函蓋一切佛法。

    再於最末後提出三無性正理,令知佛地真如之理,以及佛地三身四智之正理,最後究竟轉依佛地真如而得成佛,具足成就佛地一切種智功德,突顯「一切法唯識」之正義。《成唯識論》如是正理,若未證得無生法忍者皆所不知,又其文字極為簡略而含義甚廣,故說本論極簡略而包含、完括一切佛法,具足成佛之道。

    然而《成唯識論》中所說這些正理,都要經由實證第八識及第七識以後學之,方才有體;以能現觀論中所說諸法自性及行相故,所學亦有第八識真如心作為所依故,方免臆測想像而得次第邁向佛地。若無實證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之真如法性而轉依成功者,所學《成唯識論》終究無體,只是臆想而有的思想,或如學術研究一類思惟所得的玄學,皆非義學。如是以之炫耀於世俗人而求名聲者皆可成功,實質上則是誤導眾生者,若論佛道實證則無其分,連見道功德亦無。如是正理,學人應知。

    學人若能福慧雙修之後,再求禪宗之證悟,然後親隨大善知識受學,完整通達論中妙理而得各階段之現觀者,輔以廣大福德及解脫道之實證,即可入地,生如來家,成真佛子,不論身相。然論中法義甚深、甚廣,又復文言極度簡約,揉譯成中文時復因窺基主張教內和諧之故而未指名道姓以論,加以現代佛弟子不知本論寫作當時之佛教界時空背景,是故本論真義極難理解,非唯已入真見道位之證悟者仍難理解其義,古今亦多有世俗專作學術研究者加以錯會乃至謬解而梓行成書者,率多依文解義而成為錯解、謬註。

     即使宣稱親聞玄奘口述之後加以記錄之窺基法師,所作《成唯識論述記》(「述記」謂親聞之後憶念而作筆記)中之所說,亦不免偶有錯誤;何況末法時期未悟凡夫不曾實證第八識如來藏而僅作學問研究之人,終究未有一人能予如實註解。以是緣故,今有加以註釋之必要,以饗今世、後世一切如實證悟般若之菩薩眾,作為如是四眾悟後進修之資;亦擬註釋完成之後,親於正覺同修會增上班中述說時作為教材,再於述說達到足夠印成一輯時即予梓行,公開發售,以滿足喜愛唯識學之研究者、「專家」或修學者之所需。然於此一註釋中所說,當盡量依現代佛教界人士所知及時空背景而作釋義,於古昔佛教界之邪見及辨正不多作舉述,只舉其中重要的部分而作辨正,以利現代佛教界大眾悟後進修及加行位實修之資。復觀窺基於《述記》中所說,往往就論中後述之義而於論之前段先行旁徵博引,未作深入又淺白之解釋;加以其註釋亦為文言,而《大正藏》中對於《述記》之斷句錯誤連連,致令讀者不解《述記》之正旨,故於《述記》及《成論》論文正義悉皆不得如實理解;以是二故《述記》旁徵博引後,凡夫讀者閱之益增迷亂,反失宗旨;詳閱《成唯識論》後亦然,皆不能真解。然平實所觀《述記》內容其實瑕不掩瑜,今於此《釋》中,將每一段論文之正義先作語譯,然後一一解釋,以免邪人故意誣為扭曲;並盡量援引《瑜伽師地論》中的聖教為證,兼引其他經教旁徵;若窺基法師於《成唯識論述記》中,對論文之解釋符合論文原義者,即予援用,不再於書中解釋;但會在增上班中針對窺基法師的註解加以解釋,增進增上班已悟學員之道業。此外並側重於論文中的義理解釋,務令已悟如來藏者閱之,得以直接理解論文中所述正義而得如實證解,早日通達唯識性、唯識相及唯識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之正義,俾能助益悟後進修之道業。然而本書內容雖屬解釋,但文義仍非未悟或錯悟者所能全然了知,但能作為真悟而轉依成功者進修種智之用;至於論中部分文義之深入解說等詳細內涵,僅於正覺同修會增上班中廣說,讀者慎勿以為此書中所說已函蓋《成唯識論》中隱說之全部內涵。

    復觀窺基註解論文真義時所徵引之內涵,又往往係《成唯識論》中之後卷所釋義理,窺基竟於前卷先行引述,讀者未知論中後文所說正理,閱其《述記》文時自然難解,讀之益增困惑,竟無實益。乃至末法時代亦有少數證悟者,由於善知識輕易所助以致所悟極淺,悟後真妄不分,只是極少分觸證真如;又因自大而不肯請示善知識之故,閱讀《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時,亦不免誤會論意而對正法及善知識加以妄評,誣謗平實為不能如實勝解《成唯識論》,造下故謗三寶之大過;今於此《釋》書中則不隨之同作先引,庶免讀者益增困擾。

    復次,鑑於末法時代狂慢之人漫山遍野,平實不能不作如下之言:唯有真實悟入中國禪宗而且轉依成功者,依止第八識的真如法性之後,追隨真善知識如實聞熏般若妙法及種智妙義,方能稍解此一鉅論中之深妙義涵;然而悟入禪宗所證真如之前,必須先有四加行,令得「世第一法」之後方可求悟,否則悟後不能轉依真如時不免謗法、謗賢聖,招得來世極不可愛之長劫苦痛異熟果報,便如張志成一般救之無用,令人扼腕。

    但真實悟入之後亦未可便作入地之想,務須以非安立諦三品心及如幻、陽焰、如夢等「三種現觀」是否已證,以及「梵行已立」是否現前,以為入地之引證基礎;非唯如此,入地之前尚須加行大乘安立諦之十六品心及九品心,作為阿羅漢果是否已證而發起聖性,並作為相見道位已經確實完成之驗證準繩,以免大妄語而招得未來世長劫極不可愛異熟苦果。

    或有閱讀此一《成唯識論釋》者,因閱文中所說似有契入,其實都屬仍未實證之人,以未先修四加行及諸福德資糧包括定力故,六度之修集尚有欠缺故,尚未具足資糧及加行二位的功德,其所謂之悟便成大妄語業,縱使真悟第八識者亦屬於解悟而無實質。若有已入真見道位者,亦未可一悟便得入地,由未修得非安立諦三品心及發起地前三種現觀故,仍缺初分無生法忍;亦仍欠缺安立諦十六品心的實修,以仍欠缺親證解脫果所發起之聖性故;如是類人若自謂得悟或已入地者,即不免大妄語業,務必慎之!

    若是未悟或未能現觀如來藏真如法性之讀者,或者雖已確實觸知如來藏而真妄不分時,其實只是似悟者,更未轉依成功,仍非真悟,以致未能超越禪宗「毫釐有差、天地懸隔」等公案之考驗;皆應先求大善知識深入勘驗無誤,並加以鉗錘鍛鍊增上智慧而得轉依成功之後,讀之方免誤解,以免誤犯大妄語業而墮三塗。至於錯悟或解悟之人,則無論矣! 

    以此緣故籲請佛門四眾慎勿兒戲,必當顧念大妄語業後必得未來無量世極不可愛異熟果,以及未來無量世障道之業障,如《佛藏經》中 世尊所說;勿以短短一世之名聞利養或眷屬為慮,萬勿以為閱讀此《釋》文字表義而能理解時,即為親證唯識增上慧學,便向他人宣稱證悟乃至誇耀入地,免招未來多劫極不如意苦異熟果。是故本《釋》之用意,主要在於幫助實證如來藏而證真如,並發起般若智慧而得轉依成功之真見道位菩薩,作悟後起修之資,得廣增益相見道位後得無分別智;其中所說並非未悟、淺悟者所能現觀,一般聰睿學人讀之,慎勿自認能真理解,以其未能階於十種諦現觀故。若故作證解之言,示人以證悟或地後聖者之相,來世有殃在,特須留意。(待續)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79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