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3.GIF

      第二章 阿賴耶識

    第一節 小乘所認知之阿賴耶

    小乘部派諸師對於世尊所宣說緣起法十二有支之流轉分與還滅分,於識支之領解僅止於世尊所說因緣而起之六識身;關於世尊於《大緣方便經》密意所宣說入胎出生名色之識,彼等申論為結生之識—三世生死流轉中收藏結使之本識,本屬正確判攝,然而卻又以細意識思忖之、取代之,因此又偏離 世尊所說之緣起法正觀;譬如經量部主張有「一味蘊」為生死之根本,即是指細意識以及其相應之受想思心所法,合細意識及心所法為四蘊,想像此四蘊和合一味而展轉為生死之根本,落入五蘊我中,導致我見堅固難斷。

    又譬如分別說部,亦以其所知六識身之範圍,主張有心性本淨之細意識遍依身住,說「此細意識不依於定根,可隨依於境而分別」,同屬我見所攝—墮入識陰我之中。因此,彼等對於菩薩所觀十支因緣法「齊入胎識而還」之道理,亦誤解為「菩薩由於厭惡流轉的緣故,而重觀識陰一支以求能解脫於細意識展轉生死之過失」,成為解脫道中之非法。入胎之識或者小乘部派諸師所說結生相續之識,如果是意識之細分而稱為細意識,則意識乃是以根塵二法為緣而生之法,有生之法必定是可滅之法,亦必定要依意根與法塵二法為緣方能生起及存在;這個知見,一切修學阿含解脫道之小乘諸師都有共識,因為佛在《阿含》中說過「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即以曾經通達小乘部派諸宗而不信大乘,尚在聲聞法時之世親菩薩而言,於其未信受大乘前所造之《俱舍論》中,也未曾主張意識常住不滅。世親菩薩能從不信大乘轉變為信受大乘之最大關鍵,乃是聽聞其兄無著菩薩對其開示「所知依、入胎識、大乘法體即是阿賴耶識心體」之法要而生信;無著菩薩所造之《攝大乘論》,可以說是針對當時通達小乘諸部法要而不信受大乘之世親菩薩,所開示教導之大乘宗義的一個全貌。以下舉示部分論文說明之:

    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於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為說。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阿賴耶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為性、阿陀那識為性、心為性、阿賴耶為性、根本識為性、窮生死蘊為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1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皆生活於小乘部派異執之時期,無著菩薩為了挽救其弟世親免於造下誹謗大乘之重罪,於是以 世親所修學、所熟悉之聲聞背景,為世親廣解世尊所說法之真實義,以及聲聞人雖曾聽聞而不解其義之法;最重要者,即是所知依、一切種子識—阿賴耶識。無著菩薩舉示聲聞乘中曾聽聞世尊開示者所傳下來,世尊為讓一心求出離生死之聲聞弟子斷除執取阿賴耶識為我之我執染污,以異門密意已 宣說阿賴耶識,如所說之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聲聞弟子住於求解脫之心,依止於世尊所說之法而習行斷除三界愛之道業。如是聲聞小乘諸師將阿賴耶視為貪愛、我執煩惱,不能以現量而知世間眾生愛樂阿賴耶識之真實內容,不能領解世間眾生愛樂執取阿賴耶識何種法性為自內我,因此不能理解斷除三界貪愛即是斷除世間眾生執取阿賴耶識含藏我執染污煩惱之現行,誤將「斷除阿賴耶識心體 所執藏染污煩惱之現行」錯解為即是「應滅除阿賴耶識心體」,因此而誤認為阿賴耶識是應滅及可滅之法;說一切有部毘婆沙師所尊崇之《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中,亦妄說「阿賴耶者謂愛」 2 ,都屬誤會阿賴耶識心體自性而無法理解《阿含》所說根本識之正理者。無著菩薩又舉大眾部諸師曾聽聞 世尊說法者所傳承下來的《阿含經》中所說之根本識,一切法生起之根本如樹依根之道理,即是 世尊以異門宣說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生起之根本,是以根本識之法性密意而說阿賴耶識。化地部諸師曾聽聞世尊說法者所傳下來的《阿含經》中,所說之窮生死蘊,即是指能恆時不斷、相續生滅流注諸法之殊勝真實異熟果體,具有五蘊色心之種子功能者,即是阿賴耶識;雖然經過禪定之伏除加行功德,於無色界色法斷而不現行,無想定等無心位六識心斷而不現行,但阿賴耶識心中本自具有之色心種子功能,仍然依止不生不滅之心體而未曾斷除,仍有異熟功能存在而無法遠離分段生死苦。無著菩薩為世親菩薩解釋,說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心、阿賴耶、根本識、窮生死蘊等名,皆是以心體之異門法性而說,所指是同一阿賴耶識心體,如此廣大法性之阿賴耶識心體真實是佛所說之大乘法體,亦是二乘解脫之法體,否則二乘解脫即成斷滅;世親由是悟入大乘法體,乃至進修之後鄰於初地而住(由於曾謗大乘法故當世不得入地)。

    由於小乘部派佛教各派之異執,大眾部諸師乃是於阿賴耶識心體以外別執有根本識,也就是彼等所說之一味蘊細意識;化地部諸師亦是於阿賴耶識心體以外別執有窮生死蘊之法;犢子部亦於阿賴耶識心體以外執有一非即蘊非離蘊之補特伽羅實我;如是皆於不信受大乘真實法體以後,另立不存在之想像法;同屬猜測第八識法體而不能入於平等性,所說必然皆有過失,由此而互相諍論。因此無著菩薩特地將聲聞小乘人由於不知、不解、不證阿賴耶識心體,而於阿賴耶識心體之異門法性各有偏執之現象,為世親菩薩開示講解。 

    如同說一切有部之毘婆沙師將阿賴耶說為貪愛而不是如世尊所說為心體一樣,其他聲聞小乘部派諸師亦將阿賴耶說為身見煩惱,以是緣故,無著菩薩為世親菩薩如是舉示說明:

    復有一類,謂薄伽梵所說眾生愛阿賴耶,乃至廣說,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有餘復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於藏識故,作此執,如是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若不愚者取此藏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如是安立則為最勝。云何最勝?若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眾生一向不起愛樂,於中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捨離故。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恒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阿賴耶識內我性攝,雖生惡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蘊,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未嘗求離;雖生第四靜慮以上,於貪俱樂恒有厭逆,然於藏識我愛隨縛;雖於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3 

    略釋以上論文如下:「又有一類人,於佛所說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乃至廣說阿賴耶之教門中,於其中將五取蘊說為即是佛所說之阿賴耶;又有其他的說法,主張具有貪愛之樂受即是佛所說之樂阿賴耶;又有其他的說法,主張緣於五蘊之身見即是佛所說之阿賴耶。這一類小乘部派佛教諸師都是由於在教門不如實了知藏識阿賴耶識,以及未曾實證藏識阿賴耶識的緣故,各自都有所執而如是安立。阿賴耶的名相,隨於聲聞部派佛教諸師各自安立,他們安立後講出來的法義也都與真實道理不能相應。若實證藏識阿賴耶識之不愚癡菩薩,將此藏識依其貪愛生死種子的自性而安立阿賴耶之名稱以後,說出來的法義是與真實理相應而最殊勝的。為何這樣的安立最殊勝呢?假如像聲聞部派佛教一般將五取蘊立名為阿賴耶(阿賴耶是我愛執藏之義),然而生於三惡道中一向皆是最可厭逆之不可愛異熟果,眾生一向不愛樂於如是不可愛之苦果,若說五蘊即是阿賴耶而使眾生愛樂執藏如是純苦五蘊,這說法不會與真實道理相應,因為眾生常求儘速捨離惡趣五蘊故。若說與貪愛同時存在之樂受即是阿賴耶,然而四禪以上(含)一切有情已捨諸受、無有樂受;具有能出生於四禪天及四空天能力之有情常有厭逆貪俱樂受的心態,如果說這些有情仍有貪俱樂受而繼續執著不捨,這個主張不應道理,因為這些有情都仍有阿賴耶識而同時已捨貪俱樂受。若說緣於五蘊所生之身見即是阿賴耶,於佛之正法中信解五蘊無我者,對身見恆有厭惡悖逆之心,應當於信解之時即捨阿賴耶,竟說信解以後仍執藏身見而將身見名為阿賴耶,不應道理。事實上菩薩所勝解者,乃是眾生一向攝取阿賴耶識為自內我,雖然生於一向苦處之三惡道中,雖求離三惡道之苦受五陰,然而卻繼續執取阿賴耶識為內我,生起對於阿賴耶識內我之愛著而不曾一時捨離;雖然已經生於四禪天以上,對於有貪愛並存之樂受恆有厭逆,然而卻依舊執取阿賴耶識為內我而繼續生起我愛,繼續隨於對阿賴耶識功能的我愛而被繫縛;雖然有人於正法中已經信解無我正理而且厭逆我見,然而心中執取阿賴耶識為內我,繼續生起我愛而隨於我愛所繫縛,仍不能於信解而斷我見之時即滅除阿賴耶性。菩薩因為能夠洞見而如是勝解真實理,故而於未能斷除執取阿賴耶識為內我者之藏識安立阿賴耶識之名,完全不同於聲聞 小乘與真實理不相應之安立阿賴耶名,這樣成就底智慧才是最殊勝的。」

    無著菩薩如是開示教導世親菩薩:聲聞小乘住於求解脫之心,讀受世尊宣說眾生的愛阿賴耶以後,這些部派佛教諸師所領解之阿賴耶卻只是五取蘊、貪愛、薩迦耶見,是與真實道理不相應的,不能達於三界一切法而有不定之過失。又說:菩薩由於實證藏識阿賴耶識心體的緣故,不愚於世尊之法教與現量所證,因此對於內執阿賴耶識為實我之染污極重位,安立藏識為阿賴耶識而有阿賴耶之名;然阿賴耶性可經由修除三界愛而滅除,以是不再名為阿賴耶識而仍名異熟識,故名為「滅阿賴耶識」,然而菩薩道中對於藏識心體及色心等種子功能不應斷除,非屬修所斷之法,亦無方法可以滅除第八識心體,因為第八識心體是所知依、是一切法生起之根本故,得成就無漏有為法故。 

    從巴利文翻譯出來之南傳大藏經,於其經藏(Sutta pitaka)增支部(巴利名 Avguttara-nikaya)經典中,亦有如無著菩薩所提到,《增壹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等等經教語句,舉示如下:

    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四種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四者為何?諸比丘!有情愛樂(阿賴耶)所執處[1]、欣悅所執處、歡喜所執處[2],如來說示非所執處法時,彼進聽、傾耳,知喚起心。諸比丘!由於如來、應供、正自覺者之出現,此第一之希有未曾有法出現。

    註:1 愛樂所執處底本之 ālayarāmā,在暹作 ālayārāmā,正確。以下倣之。

         2 歡喜所執處底本之 ālayasamuditā,在暹本及其他作 ālayasammuditā,正確,以下倣之。4

    阿賴耶之梵文為 Ālaya,巴利文與梵文對於阿賴耶之拼音並無差別,因此上舉經文中之有情愛樂所執處即是有情愛樂阿賴耶,翻譯者於經文及註解中皆有說明,等同於 玄奘菩薩從梵文翻譯 無著菩薩於《攝大乘論》所說之「世間眾生愛阿賴耶」;如是欣悅所執處即是欣悅阿賴耶,歡喜所執處即是歡喜阿賴耶。

    世間眾生乃至聲聞小乘諸師,不能了知眾生執阿賴耶識為自內我,即是遍計所執處之法相,依止於此遍計所執煩惱,造作一切福業、非福業及不動行之業,即能成為牽引之因,執藏於藏識心體中,使得阿賴耶識心體引生依他起、無有自性之五蘊名色諸法。阿賴耶識心體具有本來清淨、真如無我之自性,又具有執持一切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種子之功德法性,具有能了別祂所執持之一切法並隨順因緣而成滿運行之菩提法性;世間眾生內執阿賴耶識為我而愛樂之、欣悅之、歡喜之,造作一切繫縛於三界之種種業行而將我執煩惱執藏於藏識心體中,縱然厭逆諸受而不能出離異熟苦果,這就是世間眾生及聲聞小乘諸師無明之處,故諸佛菩薩稱之為愚者。

    無著菩薩所說之不愚者,即是指能明了苦諦真實性之菩薩,意即逆觀十因緣齊入胎識而還,了知無有一法能超越入胎識而存在:入胎識即是一切法生起之根本,入胎識即是生蘊與死蘊所依之真實異熟體,入胎識即是能窮生死蘊之法體,入胎識即是能生名色五蘊之阿賴耶識。菩薩由於實證藏識阿賴耶識心體的緣故,能現觀阿賴耶識心體與由阿賴耶識幻化興造所成之名色五蘊,真妄和合似一;能現觀覺知心自我所 執之阿賴耶性,亦能現觀阿賴耶識心體隨順覺知心之真如清淨無我自性,這樣現觀所得之超越現象界蘊處界之法界真相智慧,即稱為實相般若。如來所說示之非所執處法,即是具有真如無我清淨自性之藏識阿賴耶識心體,是本來解脫、非修所成,是聲聞小乘所修出離三界生死之解脫實際,亦是施設聲聞涅槃之所依法體,亦是施設無窮生死流轉之法體;惟有實證阿賴耶識心體之菩薩能夠真實領解如來所說,不愚於如來所說而勝解依於藏識異門法性而安立之阿賴耶識、阿賴耶、阿陀那識、心、根本識、窮生死蘊等諸名稱之真實義;如是安立阿賴耶名者方屬智者,亦是三界最勝有情。

    第二節 阿賴耶識心體是般若理體

    世親菩薩從通達小乘部派諸宗法義及不信大乘之聲聞人背景,轉而信受大乘、弘揚大乘之轉機,即是親近善知識無著菩薩,經無著菩薩方便善巧之開示與教導,實證阿賴耶識心體而生起實相般若智慧,方能與世尊於阿含諸經所說之密意相應,能通達般若諸經所說之第一義中道實相,能勝解方廣唯識諸經所說佛道修證之次第內容與法要。世親菩薩後來所造之《唯識三十頌》,即是將其所通達證境,以頌偈之方式廣論八識心王之體性與相用,並經由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及究竟位等唯識五位,申論菩薩修學大乘佛道所證悟與所修之內涵。 玄奘菩薩將護法菩薩等十位論師,針對《唯識三十頌》之釋義雜糅為十卷之《成唯識論》,流傳至今; 玄奘菩薩於中印度曲女城立「真唯識量」無遮大會之歷史事蹟,乃是戒日王為即將返回中國之玄奘菩薩所設,廣召天竺解得法義之沙門、婆羅門及諸小乘外道等,奘師以真唯識立量,經十八日無人能破斥 5 。這樣的歷史事蹟表示著:實證大乘法的理體阿賴耶識心體者,依止佛於般若、方廣唯識諸大乘經典之至教量,以及善於修學實證阿賴耶識心體之賢聖實義菩薩乃至等覺菩薩依於自心現量實證後所造之論,必定能夠通達佛於阿含諸經密意所說之真實義,以及般若諸經佛以無自性密意所說第一義空真實義,也必定解了佛於方廣唯識諸經顯了而說如來藏識之法義,皆是緣於大乘理體阿賴耶識心體諸多異門法性之無二法門。今人平實導師亦依如是實證密意,於 2001 年元月公開聲明接受第一義諦無遮大會之法義辨正,今仍公布此一公開聲明於尚在流通之《邪見與佛法》書中,不曾中止;其實相般若智慧及其無畏之示現,皆由實證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而發起真如智慧所致。

    無著菩薩亦說,由於諸多異門法性成就阿賴耶識廣大法門,猶如大王路,因此阿賴耶識即是所知依、一切種子識,一切有漏無漏法種皆由阿賴耶識所執藏,蘊處界諸法皆由阿賴耶識直接或者間接展轉所出生,一切法依止於阿賴耶識而生住異滅,一切有為法、無為法之種種名皆緣於阿賴耶識之法性而安立,故說阿賴耶識是大乘法之理體,自然亦是二乘涅槃之所依理體,否則無餘涅槃即成斷滅空;菩薩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無學聖者所證有餘涅槃及無餘涅槃、佛地無住處涅槃等四種涅槃,亦皆依此理體而施設名稱。若欲信受大乘、入於大乘,首要就是信受有別於六識心之阿賴耶識真實可證,倘若猶如部派佛教諸小乘僧及後世之隨學者,主張阿賴耶識是意識細分之假名,主張阿賴耶識是諸法緣起無自性空之假名,主張阿賴耶識是貪愛、我執、薩迦耶見,主張 阿賴耶識是可滅之法、無有真實法體,則永遠入不了大乘法而偏離佛道,必然同時偏離二乘解脫道之實證,永遠將以意識心處於種種境界之分位視為無為法之法體;非唯如此,亦將無法斷除我見而墮於常見或斷見之惡見中。

    又由於部派聲聞及諸外道各各意識心所想像之萬法根本,皆是虛妄不實,非如阿賴耶識如來藏之可實證而令諸菩薩同法同見;由於部派佛教諸聲聞臆測阿賴耶識法性而非實證,因此不能如諸菩薩一般法同一味,導致部派佛教諸聲聞人互相之間不能證得法平等性而產生諍論,致有部派佛教諸小乘人之間互於所執欲摧破批判他派之歷史事件出現;然而此種互相摧破批判之現象,於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玄奘菩薩、窺基菩薩……乃至今天正覺同修會中,或如上至彌勒菩薩所造之論中皆未曾見,因為諸菩薩造論所依止之智慧皆是緣於親證阿賴耶識心體而得法平等性,前後菩薩之現觀皆是法同一味故,只有後得智乃至種智之深淺廣狹而於根本無有諍議,故諸菩薩之間不會產生後後否定前前之諍論事相,唯有聲聞羅漢法中未證之凡夫妄說大乘佛法時,方被菩薩指正而仍非諍論,菩薩所破及所立皆屬真實義故,所彰法義悉皆契合聲聞羅漢法及實相法界佛菩提道故。

    若不信有阿賴耶識心體真實可證,若不信阿賴耶識心體是大乘般若理體者,皆應以世親菩薩所經歷之真實過程為前車之鑑;再舉世親菩薩於釋義《攝大乘論》時所說法語證明之:

    論曰:云何為業雜染不成?行為緣識不相應故,此若無者,取為緣有亦不相應。

    曰:為辯業雜染不得成因緣,故次問:云何業雜染不成?「業為緣識不相應故」者,謂福非福及不動行生已謝滅,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當於何處安立熏習?如六識身,不能任持所有熏習,於諸煩惱雜染事中已具顯示。「此若無」者,謂若無有行為緣識;「取為緣有亦不相應」者,謂亦無有取為緣有。此復何緣?謂前諸行所熏習識,由取力故,熏習增長轉成有故;此中即業是雜染性,名業雜染;或依於業而有雜染,名業雜染。若不信有阿賴耶識,此業雜染亦不得成。6

    略釋上舉論文中,世親菩薩釋論部分:「釋曰:為了申辯他們所說之理在業雜染上面不得成就的因緣,所以接著問:為何業雜染不能成就?《攝大乘論》中解釋說『以業行為緣的六識心與業雜染不相應』的道理,這是說:當他們把阿賴耶識定義為福業之行、非福業之行以及不動行的行為識時,成為受熏識與行為識是同一識,當福行、非福行、不動行等業生起之後又謝滅了,所造的這些業種就不能存在了,若不信有阿賴耶識持種受熏時,應當於何處安立能熏與所熏的熏習道理?就像根塵二法為緣所生之六識身,無有自體而不能自在、常常間斷,不能任持一切種子而不受熏習—是能熏而非所熏;這個道理於前面申論種種煩惱雜染業行等事之中,已說明種子體非如六識身不能持種,亦即若無阿賴耶識常住而能執持福、不動業行等種子,則業雜染種子即不能成就,如是正理都已具體顯示了。『這個阿賴耶識心體若不存在』這一句話,是說明:假使沒有以行作為所緣的六識,則『以取作為所緣的後有也同樣不能與業雜染的道理相應』;這也同時是說明:若是別無阿賴耶識常住持種,必然也不會有以取作為所緣的後有了。這又是什麼緣故而這樣說呢?這是說在前面各種福、非福、不動行中被六識熏習的阿賴耶識,由於執取這些業行種子力量的緣故,被不斷熏習增長而轉成後有勢力故;這其中所說之善惡業是雜染性,所以稱為業雜染;或者由於造了善惡業而有雜染,稱為業雜染。若不信六識外別有阿賴耶識能夠受熏持種,諸善惡業雜染種子即不能保存,那麼這個業雜染的道理也不能成就。」

    世親菩薩於釋論中不斷地強調,若不信有阿賴耶識,則煩惱雜染、業雜染等都不可能成就;也就是說,意識等六識心都是有生有滅之法(夜夜間斷故),不能執持一切業行所成就的雜染種子(業雜染);若沒有阿賴耶識的真實存在,受熏而成就的業雜染之因果便不能成就。這是世親菩薩以其曾於小乘部派中不信大乘、不信有阿賴耶識時之親身經驗,後來因兄長 無著菩薩幫助而實證阿賴耶識心體以後,證實了這個真相;為懺悔以前尚在小乘法時所犯毀謗大乘之罪,如是語重心長地於釋論中闡述大乘法體阿賴耶識之妙義,藉以護持大乘法而滅謗法重罪。

    能夠履踐因位所造一切善惡業行而成就相應果報體者,必定是於因位時能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遍一切界而且遍一切識,每一剎那都不間斷地現行蘊處界功能,並執持相應之雜染法種而完成受熏過程,亦有功德法性能了別所持業種並予以變異成熟為果報體,這樣的法體就是無著菩薩向世親菩薩所開示的所知依、一切種子識—阿賴耶識,也就是 世尊在《阿含經》中所開示能攝持受精卵、攝取四大以長養五根之入胎識、住胎識。倘若不信而否定此阿賴耶識真實有,則無有能如實成就因果之法體,即無有能成熟所持業種之異熟識,亦無有能持一切種子不使失壞之識體,則諸佛所說之「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之所知依、一切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等,皆成為有名無實之戲論,如是則名為謗佛者。然佛乃是如實語者、真實語者、實證一切法者、一切法已究竟了知者,故應以具足信根之善而信受佛語,信受阿賴耶識是大乘法體,真實可證。 

    佛於《般若經》中說,若有菩薩摩訶薩聽聞「雖度無量無數眾生令至涅槃,而實無眾生有所度」,聽聞此說不生驚怖,此菩薩摩訶薩即是被著大乘鎧,以大乘法而自莊嚴,能安住大乘 7 ;所說者即是指實證大乘法體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之菩薩,能現觀一切有情都由阿賴耶識(如來藏)出生,一切有情各自本有具足的阿賴耶識心體,悉皆同為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有情眾生皆平等無二。眾生若被菩薩善知識所度而證得自心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即能現觀並安住於此本來性淨涅槃中,而此本來性淨涅槃乃眾生本自具足圓滿,並非從他而得,亦非修行之後始得;而菩薩善知識現觀五蘊法皆由自心如來藏所幻化、出生、含攝,無有一法外於自心如來藏而存在,以如是實相之智慧,觀五蘊法皆是假說而不可得,成就法智;並且等觀所度眾生之自心如來藏及五蘊法亦如是,成就類智,故能信受並勝解佛所說「度無量無數眾生令至涅槃,實無眾生有所度」之般若實相現量證境。

    五蘊法皆是被如來藏藉諸因緣所生之生滅法,五蘊法無有自體、無有自性,由如來藏藉因緣聚起而有,亦由如來藏依業種及異熟種將因緣散壞而無;五蘊法之本質乃是無常空,五蘊法緣起性空所說即是無常空,空故無我,無一法具有常住自體而非實相。實相者謂:定有一法不具蘊處界我之生滅性而無眾生我性,卻能無我性地常恆不滅而伴隨所生諸法不斷運轉,亦能獨處於無餘涅槃中不生一切法,絕對寂靜;如是法界中永不改變之常住法體,方是大乘法般若真智所說實相境界;故大乘法所指不是以五蘊等生滅法的無常空作為內涵,蘊處界之緣生性空不是大乘法之實相真空。蘊處界萬法緣起性空之無常空,乃是由一實相法第八識藉諸因緣而成就之現象,不能稍離實相真空一法而有蘊處界之生起,何況能有蘊處界之緣生性空?所謂緣起性空者,謂有一常住法藉諸緣生起蘊處界等法;若無主體者,是何法假借諸緣而生起蘊處界等?而蘊處界之緣生性空法,亦永遠墮於生滅無常之一邊,無有絲毫本來自在之法性,無有絲毫不來不去性、不生不滅性、不垢不淨性、不增不減性,故若主張諸法依緣即能生起,即成《中論》所破之自生或共生、他生、無因生之法;是故五蘊法之緣生性空無有本來性淨涅槃之自性,不是佛所說之般若實相真空。

    所謂實相空性者必屬妙有,以非世間有、三界有等世俗有故;乃是實相空性法體能幻化變生諸法,此法體同時含攝所變生諸法之生滅有為性,於時時不斷支應諸法之生滅有為中,能顯現法體自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無為涅槃性;而此實相空性於現行位中之法體,始終不墮於有漏法之一邊,亦不墮於斷滅無之一邊,卻有無漏有為法之法性,此種含攝諸法而不墮於有無二邊之法性,稱為不二之實性;於大乘法悟入之一切賢聖,現觀一切有情都同皆具有如是不二實性之法體,如是法體即是能生諸法之實相—如來藏心。大乘法之法體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即是能幻化變生蘊處界諸法、具有不二實性之法體;實證此阿賴耶識心體之菩薩,得到諸佛菩薩善知識之攝受,轉依心體的真如法性之後,生起了實相般若根本無分別智及少分後得無分別智,能現觀五蘊身確實是由阿賴耶識心體所親生;不生滅之實相心阿賴耶識心體函蓋所生之蘊處界萬法,二者不一亦不異。如是住於中道境界而作觀行時,即名成就中觀的行者,現觀五蘊身僅是阿賴耶識心體藉因緣所現行之生滅法相,故能勝解如是含攝有為無為諸法而不落於有無、斷常二邊之不二實性,非唯能證解五蘊身所由來之真實相,亦能證解法界實相現量境界,如是證知已,實相般若瞭然於胸,即稱為親證般若實相智,成實義菩薩摩訶薩。

    實證阿賴耶識心體者即能夠勝解五蘊生住異滅之真實相,亦即般若實相智緣於信受有阿賴耶識以及於阿賴耶識心體之實證,故說阿賴耶識心體是般若理體;亦因如是實證故,菩薩親自證實蘊處界緣起性空法及二乘涅槃法之所由,了知二乘涅槃實由此如來藏心而演述—所謂緣起者皆是由如來藏心藉緣而起,若無如來藏心即無眾緣之生起,則無緣起性空法可言;由是故說如來藏心亦是二乘菩提、二乘涅槃之理體。般若所言不二實性,歸屬於阿賴耶識心體如來藏,不二實性即是中道,不落於三界有,亦不落於斷滅無;非如小乘凡夫部派佛教所執之一向有,識陰六識皆不能往至後世而不得盡未來際故;亦非惡取空者所執之一向無,諸阿羅漢皆信有本識常住不壞故。 

    如是實證者,依止於般若實相智來現觀蘊處界諸法之緣生性空,以及現觀蘊處界本應歸屬於阿賴耶識心體之種子功能—若非阿賴耶識心體功能不斷運轉,蘊處界都無法有所作用故,而實相心體不生不滅、本來涅槃、本來無生;菩薩如是親證及現觀,故能勝解佛於《般若經》中為諸菩薩所說「蘊處界諸法亦本來無生」之大乘法要;如是緣於具有中道性之阿賴耶識心體而現觀蘊處界諸法之智慧,親證一切法中不離 世間、不即世間之中道現觀智慧,即是般若中觀智。無著菩薩為了拯救世親菩薩免於誹謗大乘之地獄業果報,述說了《攝大乘論》而引導世親菩薩信受大乘、親證大乘,此乃針對世親菩薩通達小乘部派諸宗而不著於各宗謬執的情境,以直接顯說阿賴耶識心體乃至轉進「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增上慧殊勝法要,使聰慧過人之世親菩薩能信受無疑並能實證;雖然其中般若中觀之闡述分量較少,然而皆是緣於同一理體阿賴耶識心體,而此乃 無著菩薩為世親菩薩所施設之方便,法因根器有深淺廣狹之運用善巧故。 

    龍樹菩薩與小乘部派佛教中之說一切有部迦旃延尼子之弟子等人同一時期,當時各部皆有其所執之宗義,而各部所宗皆是於蘊處界諸法計執有無。譬如分別說部計執細意識能遍依身住、緣起支性是無為法、過去未來非實有體;說假部計執十二處非真實;說一切有部計執三世別有實體、緣起支定是有為、無有實我法;雪山部計執有大天五事;犢子部計執補特伽羅為非即蘊非離蘊之實我;化地部計執佛與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脫;經量部計執有「一味蘊」細意識為生死之根本、蘊外有別體勝義補特伽羅實我。小乘部派佛教如是之計執者,皆是於無常、有為、生滅性之蘊處界法中增益計執有實我法、有實體法、有無為法,落入增益執中,如是部派佛教各部之所宗,皆不能相容而互有諍論(詳見說一切有部之《阿毘達摩毘婆沙論》);龍樹菩薩為破小乘諸部之所執以及諍論,運用其通達般若之方便善巧,並隨順於佛為小乘人先說阿含解脫道,次為度彼小乘人迴小向大以及為菩薩說般若實相之說法次第,因此造了《中論》五百偈,並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而造了《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於其中闡述般若實相以破除諸部之異執,瞭解小乘欲於蘊處界諸法中求決定相,聽聞般若所說諸法畢竟空而不能解了真實義,不能接受彼各別所執決定之法於大乘般若中皆是無常故空之無所得空法,因此而毀謗大乘為非佛說 8 。 龍樹菩薩觀察小乘執諸法一向有而不信大乘般若空、不信有阿賴耶識之背景,以及小乘視阿賴耶識為煩惱貪愛、為薩迦耶見之前提,故於《中論》及《大智度論》中皆未提及如來藏阿賴耶識之名稱,以免當代部派佛教小乘人生起煩惱,但直以諸法實相、大乘般若真空之異門而論述,如同佛於般若諸經中隱覆阿賴耶識密意而說,是同樣道理。

   《般若經》所闡述者,即是以阿賴耶識心體不二實性為基礎,宣說從阿賴耶識心體所變化出生之蘊處界諸法皆同樣無生、無所得空,故雖未顯說阿賴耶識之名稱,但不離本來無生之心體,名為非心心、無心相心、不念心、無住心……;如是等名所說心,所說非生滅、非無常性、諸法實相、畢竟空、中道性等,所指皆是阿賴耶識心體之法性。舉《大智度論》中, 龍樹菩薩隱說有不生不滅之心體能受熏為例:

    問曰:佛處處說觀有為法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云何言「無常墮邪見」?答曰:佛處處說無常,處處說不滅。如摩訶男釋王來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毘羅人眾殷多,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鬪人時,便失念佛心;是時自念:『我今若死,當生何處?』」佛告摩訶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若一切法念念生滅無常,佛云何言「諸功德熏心故必得上生」?以是故,知非無常性。9

    能持種受熏之心不能是無常性,否則即無持種受熏而令業種現行之功能,而意識乃是念念生滅具無常性之心,不能受熏持種,而且是能熏之心,故知必有另一心體非無常性,又是無覆無記,方能受熏持種,此心即是一切種子識阿賴耶識心體;於所舉上文中, 龍樹菩薩已隱說有一非無常性之心體能受熏,並非一切法皆是念念生滅無常而無有真實法體存在。又有一類從小乘部派分出,閱讀大乘經教但未實證解脫果及般若實相者,見般若諸經說諸法皆空,不能解了,自稱為已證阿羅漢果並修學大乘菩提,如執大天五事者,計執諸法皆空無所有, 龍樹菩薩訶責彼等為邪見人,如下所舉《大智度論》論文: 

    觀空人亦言真空無所有,與第三邪見有何等異?答曰:邪見破諸法令空;觀空人知諸法真空,不破不壞。復次,邪見人言諸法皆空無所有,取諸法空相戲論;觀空人知諸法空,不取相、不戲論。10

    取諸法空相戲論者,即是執取蘊處界諸法緣起性空之空相為真實,如是而說諸法皆空無所有,此乃說計執諸法一向空之惡取空者;聲聞部派佛教後人清辨、佛護,取緣生性空認作般若真空,主張:若論世俗諦,心、境俱有;依緣起性空勝義,心、境俱空。彼等認取諸法緣生性空無有自體、無有自性為勝義空,卻攀緣而聲稱承法於龍樹菩薩之《中論》;今之西藏密宗紅、白、花教承襲自清辨所傳者為自續派中觀,黃教承襲自佛護所傳者為應成派中觀 11,俱屬六識論者,同皆否定如來藏阿賴耶識,盡都是龍樹菩薩所訶責「取諸法空相戲論,破諸法令空」之邪見人。真空所說乃是般若實相,以不二之實性中道,現觀蘊處界諸法歸屬於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之本來無生;不同於小乘人以無常生滅之蘊處界緣生性空而壞滅諸法,說諸法皆空;緣起性空是依阿賴耶識常住的法性而有,緣生性空則是依蘊處界而有,謂蘊處界有生滅相、無常相、有為相,故緣生性空之所觀者乃生滅無常之蘊處界,非真實法性,故稱為戲論。

    諸法空相乃是諸法實相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藉眾緣所生蘊處界諸法之無常空相,倘若離於諸法實相而斷取蘊處界諸法緣起緣滅之空相以為般若者,所說般若正觀及中觀即成戲論;何以故?無有母法為因而僅有各別諸緣者,法不得成,故是戲論。若再於蘊處界諸法之緣起緣滅無有自體、無有自性之緣起無自性空計著,執取緣生性空之諸法空相而說一切法空,主張此「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所有」是諸法之因、是諸法之實相,則是於戲論上再妄加一重戲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12 是依不二實性之般若實相,現觀蘊處界諸法歸屬於阿賴耶識心體,阿賴耶識心體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之中道法性,而蘊處界諸法以及蘊處界能緣起緣滅之空相,皆是因阿賴耶識心體幻化而有,是阿賴耶識心體不二實性所含攝,因此而說蘊處界之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諸法實相才是般若,般若非指蘊處界等諸法之虛相,這才是住於涅槃本際本來無生之法,才是自始至終永處中道之真實法性,能如是現觀者方可名為中觀師,如是之法才可稱為般若波羅蜜,故 龍樹菩薩說諸法實相是般若波羅蜜 13,龍樹菩薩未曾說諸法空相等虛相是般若波羅蜜故。

    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即是以具有中道法性之阿賴耶識心體為諸法實相之般若理體,申論蘊處界諸法空相之真實法相,欲破除恆計蘊處界一切有之部派佛教小乘諸部所執,以及破除稱名為菩薩而計緣生性空、一切法空之假名修學大乘之部派佛教所執。若有以為《中論》所說為諸法空相之一切法空,以為緣生性空是《中論》所說中道之宗旨,則無法契入《中論》,無法入於大乘而不能於佛法真實修證;倘若更以所曲解之緣生性空、一切法空註解《中論》、述說中道者,則皆為 龍樹菩薩所訶責「破諸法令空」之邪見人,所說皆是戲論,言不及義故。一切欲解《中論》真實義者,都應詳讀第一章與第二章以後,再進入《中論》論文之釋義章節,即能以清晰之思路領解龍樹菩薩之法義開示。(待續)

 1《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藏》冊 31,頁 134,上 11-中 1。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145,《大正藏》冊 27,頁 746,下 14。

3《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藏》冊 31,頁 134,中 2-21。 

4《漢譯南傳大藏經》增支部經典二,第四集第 128 經,頁 220,上 2-6。

5《宗鏡錄》卷 51,《大正藏》冊 48,頁 717,下 28-頁 718,上 3。 

6《攝大乘論釋》卷 2,《大正藏》冊 31,頁 331,中 17-29。

7《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1,《大正藏》冊 8,頁 590, 上 20-24。

8《大智度論》卷 63,《大正藏》冊 25,頁 503,下 1-7。

9《大智度論》卷 18,《大正藏》冊 25,頁 193,上 17-29。

10《大智度論》卷 18,《大正藏》冊 25,頁 193,下 25-頁 194,上 1。

11 宗喀巴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 20,福智之聲出版社(台 北),2005 年 3 月第一版      十八刷,頁 405。

1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冊 8,頁 848,下 9-10。

13《大智度論》卷 18,《大正藏》冊 25,頁 195,下 16。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63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