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3.GIF

    第二節 第六識—意識

    第六識名意識,攝屬於識陰;識陰六識就是能了別六塵的見聞覺知心,其中眼等前五識各自只能了別所相應的色等五種塵境的粗相,意識則能了別五塵的細相(亦即附屬於五塵上之法塵,又稱為法處所攝色)乃至定境中之法塵。識陰六識中以意識的了別性最為殊勝,祂不但具足五遍行及五別境心所法,也和善十一、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以及四個不定心所相應;也就是說意識跟五十一個心所法都能相應,所以意識通於善性、惡性、無記性等三種體性,而且意識能緣於現在、過去、未來,其所緣函蓋「現量、比量、非量」等三量境界,意識又可以了別「性境、帶質境、獨影境」等三類境界,所以《八識規矩頌》說意識是「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有情的思考、判斷、記憶、邏輯、推理等心理活動,以及喜怒哀樂等情緒感受,都是第六識意識的功能;意識心在不同的狀態及境界中有不同的心行變化,例如有念靈知、離念靈知、不離五塵欲貪的靈知、初禪中離於香味二塵的靈知、二禪等至位中離於五塵覺觀的靈知……,所以意識心具有種種的變相,一般人難以完全了知。就是因為意識具有種種的功德,其了別力非常猛利而廣泛,而且意識具有證自證分而能反觀自己,因此眾生都愛樂意識心的存在而執著不捨,乃至許多佛門外道也同樣認取意識心為常住不壞的真我而不願斷捨。 

    然而 佛陀在許多經典中已闡明「識陰是由第八識藉『根、塵』相觸為緣所出生」的道理,明確開示「識陰六識皆是因緣所生法」,例如《雜阿含經》卷 9:「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也就是說,識陰六識都有所依根—前五識的所依根是清淨四大所組成的五淨色根,是為色法;第六識的所依根則是第七識意根末那識,是心法;要有眼根觸色塵為緣,眼識才能出生;乃至由意根觸法塵為緣,意識方能從第八識生起。由於 世尊知道六識中最難認清的就是意識心,乃至預知末法時代會有許多附佛外道創立意識不滅、意識細心不滅、意識極細心不滅等各種邪說來誤導眾生,因此早於經中強調「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闡明不論是粗的意識、細的意識乃至極細意識,不論是有念靈知或是離念靈知,有欲貪的靈知或者離欲貪的靈知,全部都攝屬於意識,都是由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藉意根觸法塵為緣,才能夠生起及運作;如果沒有意根末那識觸法塵而起了別之作意,那麼不論是哪一種意識心,都不能由如來藏心現起。

    意識的現起必須要有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以及第八識所含藏的意識種子作為因緣,配合第七識意根的運作,當意根觸法塵而起意了別,促使如來藏流注出意識的種子,意識方能現行。也就是說,意識要能在三界現起,必須具足二個俱有依,一是根本依—第八識如來藏,另一則是染淨依—第七識意根末那識。因為根本識第八識是萬法根源,祂含藏著諸法的種子,意識必須依於第八識藉緣流注出意識的種子方得生起,所以第八識是意識的根本依。然而第八識如來藏是被動性的,祂不會主動流注出意識的種子,必須第七識意根觸法塵後,起了別之作意,方能促使第八識流注出意識種子。因此,如果離了第七識與第八識,意識即不能現起。而在欲界中,意識要能現起及運作,除了必須具足第七識與第八識這二個俱有依之外,還必須要有不壞的五色根存在,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這五根,至少要有其中一根的扶塵根以及勝義根不壞,以作為意識在欲界現起的所依緣,意識才能在欲界中現行;如果說這五色根全壞了,意識就沒有辦法現起及運作;如果五根有所損傷,意識也不能夠順利正常的運作。譬如眼盲的人或者耳聾的人,他們意識的運作多少會受到影響;又譬如頭腦中掌管記憶以及了別的部分如果受了損傷,或者說老化得非常迅速嚴重,意識的運作必然受影響。因此,以欲界人間的境界來說,意識現起還必須要依託於眼、耳、鼻、舌、身這五色根的扶塵根與勝義根。色界有情則離香味二塵而沒有鼻舌二根的勝義根,其意識覺知心的現起、存在及運作,也必須依於意根以及眼根、耳根、身根等四根為所依緣;無色界有情則能單憑意根以及無色定,使意識覺知心生起,並且安住在無色界的定境中。雖然意識心在三界不同的情況下,所依緣會有所差別,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離開意根與法塵,也永遠不能離開第八識如來藏及其所含藏的意識種子,而能有意識的生起、存在以及運作。因此,眼等六識皆是依他起性,隨缺任一因緣,前六識即不得現起,所以說識陰六識如幻而有,有因有緣則生,離因緣散則滅,非恆非常,非本來自在之法。

    意識是前五識的俱有依,前五識現起及運作時一定有意識同在,如是與五識俱起的意識又稱為五俱意識;例如眼見色時,一定同時有意識伴隨共同運作,眼識了別顯色的粗相,意識了別顯色的細相以及形色、表色、無表色的部分,如是意識與眼識共同成就了別的作用,稱為眼俱意識;耳俱意識乃至身俱意識也是同樣的道理。然所謂「五俱意識」並不一定都是同時五俱,可能一俱、二俱乃至具足五俱,完全視緣之多寡而定,例如生來眼盲的人沒有眼識現前,他最多就只有四俱意識;又例如證入初禪等至位中,離於鼻舌二識,唯有三俱意識。前五識一定要有意識相伴,但是意識則可以離於五識而單獨運作,不與五識俱行的意識就稱為「獨頭意識」,大略可分為以下四種:第一種,夢中獨頭—緣夢中境界的意識,多屬非量。第二種,定中獨頭—二禪以上等至位中,前五識不現,離五塵覺觀,唯意識住於定境法塵中,名為無覺無觀三昧;定中意識唯是現量。第三種,散位獨頭—這是在散心位中緣自心法塵境,可能是回憶過去,或者是計畫未來,或者只是胡思亂想,為比量或非量。第四種,亂意獨頭—例如在患病或顛狂、錯亂時所見,多屬於非量。

    又意識覺知心於五位必斷,即所謂五無心位:眠熟、悶絕、無想定、滅盡定、正死位。譬如以眠熟位來說,在我們 每天眠熟無夢的時候,意根末那識仍恆無間斷觸受各別五塵上所顯變動之法塵,剎那剎那思量不斷;若眠熟中法塵沒有大變動,意根就不作意讓意識現起,所以在眠熟無夢的時候,意識是斷滅的;除非眠熟中法塵有重大變化,意根才會起作意令意識現前來了知狀況,否則就是要一直到身根的疲倦消除了,意根才會起作意令意識現行。所以吾人在睡眠中,若身體不舒適時便能翻身,就是因為有意根末那識在恆審思量,當覺知法塵有異常,就令意識少分現起以作分別,了知身體壓久了不舒適而知翻身。如果沒有意根觸法塵而起作意令意識現前,意識就不能出生;所以意識必須「根、塵、觸」三事和合,方能現起;若此三事之中,有一事緣缺,則意識不起。意識於其他四位中必定斷滅之理亦復如是。然則意識心不論是粗意識,或細意識,乃至非非想定中之極細意識心,皆是依於意界末那為所依根,由第八識藉「三和合觸」為緣方能生起,即是有生有滅之心,不是常住不壞的真心。

    一般人從眠熟中醒來,或者是經歷悶絕的情況後又再度甦醒,乃至是證入無想定或滅盡定而出離定境後,識陰又重新現前運作時,都能夠記得曾經發生的事情,因為這時的意識覺知心是依同一個五色根為緣而出生的,所以在意識斷滅後又重新現起時,都能銜接上此前的記憶。然而識陰六識無法去到下一世,因為識陰六識所依緣的五色根都是當世的五色根,所以每一世的意識等識陰六識都是全新的,因此一般 人都不能記得前世的事,唯除證得或報得宿命通者,或者有 某一些特殊的狀況。假如意識是從前世轉移過來的,那就應 該每個人都會記得上一世所經歷的事情,但是事實不然,因為眾生於上一世捨報之後,經過正死位,上一世的識陰就斷滅了;下一世則是緣於不同的五色根而又有了新的識陰,所以每個人出生之後都還要重新學習說話、走路及種種的生活技能;因此意識等識陰六識都只能存在一世,不能去至後世,當然不是常住的真心。

    《楞伽經》卷 2〈一切佛語心品之 2〉云:「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 1 意思是說,意識覺知心乃是易起易斷之法,與分段境界相應。舉凡有境界法,皆必分段生滅;譬如禪定,必然有入定、出定之分段,必定有起時、有滅時;又如苦受,必有境界之分段,既有苦受現起之時,就必定有苦受壞滅之時;苦受如此,樂受、捨受亦然;又如五陰,必定有生時與死時的分段,凡是有出生的法,就會有滅亡之時;意識覺知心也是如此,必於如是境界分段之六塵中運為,意識自身必有生時與滅時之分別。若離境界分段之六塵萬法,意識即不能存在,因此意識不能住於涅槃中,涅槃非是境界分段之六塵法、涅槃中無有境界分段之六塵法故。意識之所以世世出生,皆因前世意識不能瞭解境界分段之虛妄,因而產生錯誤計度,以為意識自身真實有而不會壞滅,對意識產生貪愛執著;由於眾生不斷熏習這種誤計及執著的緣故,就增長了藏 識中所含藏之意識我見煩惱種子,使得依於後世五根而有之全新意識生起,此乃由前世意識所熏而成之意識種子流注而生現行,如是有世世之意識出生而輪迴不斷,名之為意識依境界分段之計著而出生。由如是道理可知,意識於境界分段之種種六塵萬法中之計著熏習,能長養藏識中之貪瞋無明種子,此即稱為意識習氣長養藏識。

    然而意識習氣之所以能長養藏識者,皆是因為有意根俱行的緣故;如果沒有意根同時同處運作,意識尚且不能現起,何況能有諸誤計與執著?意識以意根末那識為俱有依根及等無間緣,意識秉於意根之作意而現起,亦秉於意根之作意而斷滅,秉意根之作意而作種種分別,乃至秉意根之作意而修學種種出世間法之聞思修證;如果離於意根,意識覺知心便不能現行,何況能見聞覺知?而意識的種種熏習,也會影響 意根的習氣及執著性,因此,經由意識種種熏習的緣故,就能讓意識與意根的習氣轉變—不斷熏習貪瞋愚癡的世俗人益趨貪瞋愚癡,不斷熏習三乘菩提善淨諸法的修行者則益趨清淨有智。而有情之所以能讓習氣漸漸轉變者,根本原因是因為有藏識阿賴耶識攝藏諸法種子的緣故,由於意識之熏習必定會落謝回藏識中,因而能轉易藏識中之意識及意根相應的煩惱種子;如果眾生不斷熏習我見,就會長養藏識中之我見煩惱種子,使得藏識所含藏之意識相應我見種子不斷增長,是名意識由境界分段計著而生已,所熏習氣長養藏識種子;如是意識之我見習氣增長,必定增長來世之意識俱生我見;亦必增長意根之此世來世我執習氣,意根因意識之熏習而長養習氣故,意根之熏習所成習氣必令藏識所藏意根我執種子增長故。由如斯正理,說意識由「意俱,及我我所計著之習氣」而長養藏識,使得眾生捨報後必定再度隨業受生於三界六道。

    第三節 第七識—末那識

    第七識意根又名末那識,乃是攝屬於十八界法的六根之中;六根之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根)為有色根,屬色法,而第六根意根則是無色根,乃是心法,非是色法,不是如釋印順等人所以為的腦神經。阿含諸經中多將意根說之為「意」,第三轉法輪唯識諸經中則說之為「意」、「末那」、「遍計執識」等;意根為意識之俱有依,此心恆審思量、處處作主,無始來恆內執阿賴耶識為自內我,亦執意識覺知心為我,復執五根五識為我,又恆欲了別三界諸法,普遍計度而執為真實;以其具如是遍計所執性,故名遍計執識。因此意根無始來恆與「我見、我慢、我愛、我癡」等四煩惱共相伴隨,乃至眠熟無夢時,亦不暫捨此四煩惱及內外執著;一直要到真見道而不退轉後,方入菩薩第七住不退,始能漸捨這四煩惱及執著性。

    末那識不了知自身虛妄非真,普遍計度一切法為我、我所,無始來覆障真如心「不知我、不執我、不作主、不起慢、不貪五塵」等清淨體性,因此說意根末那識是一切無明的根源。末那識恆常現前,不斷審度諸法而處處作主、時時作主,所以依於末那識的人我執與法我執之斷與不斷而有成凡成聖的差別;雖然能修證解脫道的是意識心,但是意識不是作主的心,必須意根確實接受意識斷我見我執的思惟觀行,確實認定自己無真實不滅之自性,作主決定放捨對虛妄所計不實自我的執著,方能取證解脫果,成阿羅漢而不受後有。然而意根末那識必須依於意識之分別簡擇,方能作出正確的決定,因此三乘菩提的修學不可棄捨意識意根而修;如果尚未至無學位便欲棄捨意識意根,日日打坐修定欲求出離三界生死者,無異於緣木求魚。

    識陰六識於眠熟、悶絕等無心位中即斷滅消失,而意根末那識則無有間斷之時;意根末那識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俱有依,除第八識外別無俱有依;末那識的種子從第八識如來藏中不斷流注而出,無始劫來恆常運轉,於一切時中恆時不斷審度一切法而處處作主、時時作主,未曾剎那間斷,乃至六識不現前的無心位中亦然,故說末那「恆、審、思量」;如果沒有意根末那識,一切人都不能從睡眠中醒來,一切入於無心定者都不能從定中出離,乃至一切有情皆不能造作一切事業;必須有意根剎那剎那作主思量,方能有一切行為故。由於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恆審思量」的緣故,所以產生普遍計度執著的體性,也因為這種執著性,使得眾生不斷輪迴三界生死。而祂的這種執著性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由無量世以來被意識錯誤的熏習而來,熏習越久,意根的執著性就越強,所以意根是一個習慣性比重很大的執著心。雖然意根末 那識無始劫來恆審思量一切法而不曾剎那間斷,然而卻是可以滅除的—當二乘無學聖人斷了意根的我執煩惱,捨壽時就可以滅除意根自己而入無餘涅槃;因此恆審思量的意根末那識並沒有常住不壞的自體性,不是自在常住的真實法。

    意根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妙功德性,以下就舉《大乘起信論》中 馬鳴菩薩的開示作為說明。《大乘起信論》云:

    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不覺心動。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謂恆作意相應不斷,任持過去善 惡等業,令無失壞,成熟現、未苦樂等報,使無違越;已曾經事忽然憶念,未曾經事妄生分別。2

    馬鳴菩薩說,這個意根有五種不同的名稱,第一個名稱是「業識」。由於意根無始以來不斷被意識覺知心錯誤的思惟所熏習,使得祂與無明業力相應,因為祂與這些煩惱相應的緣故,就會讓覺知心常常現行;這就是因為無明和業力的關係,使得意根不知不覺就心動,而且意根的這種心動從來不曾間斷過。覺知心之所以會常常現行,就是因為意根不斷地執取覺知心和如來藏的無漏有為法的功德,不肯讓自己以及自己執為所有的意識之覺知性消失,所以祂就不斷作主造作種種的業行,因而導致自己不斷隨業受生,眾生因此永無休止地輪迴生死,所以意根是眾生輪迴三界生死的根本—造業的是祂,承受苦樂業果的也是祂,使業種的果報現行的還是祂,是故意根又名業識。

     意根的第二個名稱是「轉識」。意根業識由於無明不覺與業力而一念心動的緣故,使得意識現起配合祂運作,因而能使前五識也現起運作,就會有能見六塵境界的法相存在;因為意根在三界六塵當中不斷運轉,祂隨時隨地、剎那剎那一直運轉不停,即使在五無心位中依然如是,故名為轉識。第三個名稱是「現識」「現識」是說祂能顯現一切的境界相,意思是說意根是一切境界相現起的動力,如果沒有意根的作意,第八識如來藏就不會現起五塵及法塵,所以意根末那識又名為現識。第四個名稱是「智識」。意根不像第八識那樣完全離於六塵的分別,但是在五別境心所法中,意根只和少分的慧心所相應,也就是說意根本身了別境界相的慧心所極為低劣,所以祂不能如同意識般具足慧心所之功能而詳細思惟分別;然而意根在有意識共同運作時,由於意識的配合,加上原有出生以來的熏習,以及被教導後所產生分別性的過去記憶,使得祂可以非常迅速的分別染淨諸法,例如緊急煞車、接快速球等,而意根之所以具有這種能「分別染淨諸差別法」的功德,是依於過去的熏習,是從記憶所形成的慣性來的;就是由於意根有這種利用意識記憶的功能性,所以稱為智識。

    意根的第五個名稱是「相續識」。意根無始以來不曾有過一剎那斷滅,即使在正死位等五無心位中也是如此,雖然意識斷了,但是意根仍然不斷,才能在正死位中促使如來藏現起中陰身,然後又去受生而轉到下一世,所以意根是輪迴生死的罪魁禍首;除非入無餘涅槃,否則意根會一直相續不斷。但是如果離了意根,菩薩也無法成就佛道;菩薩證悟後,發願永不入無餘涅槃,生生世世自度度他,直至成佛,都要 有相續不斷的意根存在;只要意根有一剎那間斷,當下即成無餘涅槃。馬鳴菩薩說這個意根是「恆作意相應不斷」,「作意」是說祂永遠都有一個不願意讓自己消失掉的作意存在,希望永遠都可以這樣處處作主、時時作主,也就是我執。由於意根相續不斷的緣故,所以這個作意也就一直會與意根相應不斷;意根的作意,從過去無量劫以來,沒有一剎那間斷過,永遠這樣保持和延續著。「任持過去善惡等業,令無失壞」的意思則是說,意根能夠隨緣任運的執取過去所造的一切善惡業以及一切無記業的習氣,使得這些業種都不會失壞,所以因果律得以如實呈現。又意根對於曾經經歷的事情,會突然間一念使人想起;面對未曾經歷的事,祂則會指揮意識去妄生種種分別。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所以意根又稱為相續識。由以上所述可知,眾生都是由於意根具有這五種名稱所代表的五種體性,所以才能有阿賴耶識所收藏的一切法種現 行,才能夠有所見、所現、所取的境界相出現,也因此才能有三界中一切法的現起及運作,所以說意根是三界萬法現起的動力!(待續)

1 《大藏經》冊 16,頁 496,上 24-25。

2 《大藏經》冊 32,頁 585 下 26-頁 586 上 05。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63期目次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