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4.GIF

於《宗門正道》446 頁亦說:

    當鍛鍊覺知心,使生定力;定力生已,心轉細膩,復須熏習正確之佛法知見;具知見及定力已,即可參禪覓心——尋找自己本已離念之第八識真心。一旦撞著觸著真心,無妨妄心真心並行,從此自通二轉法輪般若諸經,不須人教;從此便可隨善知識修習種智,亦自能知假善知識所說唯識之錯謬所在,便於諸方大師之已悟未悟,心無疑惑,是名疑見斷。

    於同書 481 頁亦說:【「念佛到境空心寂時」,本應探究實相,已有定力故;徐居士卻令人需「了了分明」,返墮意識心中,非智者也。】

    同書 496 頁亦說:

    復次,欲求眼見佛性,須具三法,佛所明言:定力、慧力、福德莊嚴(詳《大般涅槃經》)。但有一緣欠缺,余亦莫能助之;豈如徐居士等未具看話頭定力者所能見性﹖徐居士目前尚不會無相念佛功夫故,會無相念佛者方能看話頭故,能看見「話之前頭」者必會無相念佛故。

    同屬公案拈提的《宗門正義》60 頁中說:【若人欲悟般若,必須先有求悟之心;有此心已,方有動機修學參禪應有之定力,方有動機聞熏參禪應有之正知見。】

    於《宗門密意》82 頁中說:【復有一種人亦不肯面對事實:自己久在真悟禪師座下而不能悟,咎在自己之慧力、定力、福德未具,卻不肯承認自己因緣未具足。】

    同書 149 頁說:

    平實多年來,不斷勸說諸方大師:應當殷勤進修基本定力,應當建立正知正見,應當早日勤求證悟如來藏,達成禪宗開悟明心之基本目標;後又於書中示以悟後進修之內容及次第。

    同書 371 頁中說:

    平實說真實言:欲證得上開初地菩薩之境界者,必須依「佛菩提道」之次第而進修之,不可躐等而行。謂須親於大乘佛法聞熏聞修,建立正知見,並修習十善業道,具足十信位功德;然後始入初住位中廣修布施,成就初住滿心功德;次入二住位中勤學戒法,嚴持戒法,成就二住位功德;復入三住位中修習忍法,能忍眾生惡心惡行(非謂破壞佛教正法之惡行),能忍聞所未聞深妙正法,不致生起誹謗之心,方得成就三住位功德;次入四住位中聞熏正精進之法義,遠離邪精進,成就四住位功德;復入五住位中進修基本之禪定功夫(譬如未到地定、無相念佛、看話頭功夫),成就五住位之功德;然後入六住位中,熏修解脫道真義而作觀行、以斷我見,進修般若實義,聞熏如來藏體性等正知見,聞熏參禪之方向與方法,如是具足六住位之功德已,方能證悟明心——親證如來藏。  

    平實於《阿含正義》套書中,亦曾說明定力之重要性,例如 155 頁中說:

    如是無量數劫累世修集極廣大福德,要須性障極輕微(已除煩惱障異生性與所知障異生性),已具足性種性與道種性;要須基本定力發起,要須深心發起十無盡願而力行不輟,要須悟後承事大善知識修學不已,然後始能證之,然後能了知成佛之道內容與次第,得入初地,故 名極難。

    於同書 1239 頁說:

    定解脫中,只有一種是滅盡定的真實解脫,其餘都只是解脫於欲界刺、聲刺、覺觀刺、喜刺、出入息刺…… 等,不是說修定可以得解脫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執,所以修定可以助成滅盡定的取證,故亦因此而方便名為定解脫。在已斷我見的前提下,證得定解脫中的初禪時(背捨未到地定),可以成為三果人;若無斷我見的前提,發起禪定時則與解脫三界生死輪迴的實證無關,只能說是解脫於下界境界的定解脫罷了,都仍在三界生死之中。

    復次,於《起信論講記》第一輯 18 頁中亦有說:

    不要老是怪親教師:「我來了這麼久了,怎麼都還沒有消息。」不要怪親教師,要怪自己,一定是自己福德不夠、定力不夠、慧力不夠,才會悟不了。

    第二輯 123 頁中說:

    言歸正傳,因此而說本覺相—菩提—不是從外來的,是眾生各人本來都有的;因為不是從外面來的,不是因修行而得來的,是本來就有的,所以本覺是依附於真心而從來不生的,所以它不會壞掉;見性也一樣,不可以因為現在定力退失了、看不見了,就說這個佛性現在消失了;那麼未來再補足定力時又看見了,那是從哪個地方再取來佛性裝進你心中的呢?所以才說現在重新再有佛性?當然不是這樣的。

    同書 245 頁中說:

    終於有一天遇見了一位真正能教人修習禪定功夫的善知識,修得一些禪定功夫,或者發起初禪,或者發起二禪,終於有了基本的定力,可以進修般若智慧了,可以將這個定力用來助益參禪而證悟般若。但是初禪與二禪的定境,對參禪證悟的幫助不大,所以我們是以動中定力的進修為主,不在初期教你修習靜中的初禪、二禪定境(作者按:初禪定境往往是在動中發起的,多數不在靜坐時的定境中發起);所以我們教導無相念佛的動中定,作為參禪證悟的助力。

    於《起信論講記》第三輯 125 頁中說: 

    然而這類我執種子是很難修除的,只有長時間修足四禪八定,而使這種俱生我執已經完全被定力所降伏,才能在斷除我見的當下就能取證無餘涅槃;這就是古時已具足四禪八定的外道們,當他們聞 佛說法而斷我見時,就當場證得俱解脫果而成為聖弟子。

    證明定力對證道者的助益與必要性。又於同書 139 頁中說:

    但是語言文字不斷的人,定力很差,很難悟入,所以我們施設無相念佛,幫助你降伏煩惱、制心一處而容易參禪明心,目的並不是為了與妄念、妄想對抗。

    復於 274 頁中說:

    其實不是這樣,得要觀察過去世和這一世的狀況,判斷學人所熏習的慧力夠不夠?定力夠不夠?信力夠不夠?然後還要觀察他的福德。因為唯一佛乘的菩薩想要證悟大法,必須要具足福德才能證悟,並不是只有信力慧力和定力就可以證悟了。

   《起信論講記》第四輯 63 頁中也說:

    所以《大般涅槃經》中 佛說:「十住菩薩雖見佛性,猶未了了;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能得明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你一定要有定力,而且必須是修習看話頭─無相念佛首楞嚴定—的基本定力;沒有這個基本定力,我再如何的幫忙,也是沒有用的,一樣看不見。

    同書 64 頁亦說悟後仍須繼續進修定力:

    當你在六住滿心位證得真如心性而轉入七住位了,接下來漸修福德、定力、慧力而到十住初心,努力求見佛性,最後終於眼見佛性而滿足十住心,進入初行位了,這時雖然只是少分見,但是已經取得真如法身的中品用的功德了,所以就一定會深信真如法身,就會確認如來身無去無來、無有斷絕;這時候所確認的如來身,就函蓋體與用二法了。

    同書 72 頁中亦說:

    見性的人在見性後的第一要務就是保持定力不退,以免眼見佛性的境界失去;但是有的人事務很忙,沒辦法繼續保持定力,所以必需強行規定,讓他繼續禮佛作功夫,先保持定力一段時間,讓他經歷很長時間的眼見佛性階段的體驗與領受。

    於《起信論講記》第五輯 159 頁說:

    我們印行的全部書中,從來都說:「想入無餘涅槃的話,一定要把十八界法,包括意識覺知心全部滅掉。」但是卻一直都這麼說:「想要證悟般若的話,得要以具有定力的覺知心意識,來證得另一個從來都不打妄想的第八識真如心,是真心如來藏與意識覺知心並存運作。」

    同書 328 頁也說定力的重要性: 

    有些人破參明心的時候,可能會覺得明心跟做無相念佛的功夫、做看話頭的功夫,似乎無關。確實是無關,但是也不能說無關;因為沒有定力的時候,心很散亂而粗糙,根本無法在參禪的法上用功,哪有可能破參明心、悟入實相?所以《大般涅槃經》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眾生的根本煩惱是牢不可拔的,得要先用定力把煩惱搖動、搖鬆,才好拔除;就好像一根很堅固的木椿,釘在地上牢牢不動;你想要拔掉它,絕對拔不動的;聰明人就先搖它,左搖右搖、前後搖動,把它晃動一段時間,它就鬆弛了,再拔時就起來了。同理,眾生的無明煩惱根深柢固,很難拔除;不如先叫他修定;修定的功夫就是用制心一處的功夫,把心猿意馬繫縛在法上,綁久了自然就乖了,不會再到處 攀緣種種法,才能專心一意用我們所教的智慧來參禪,才能破參明心而打破無始無明,才能同時斷除見惑煩惱;這就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的道理。

    同書 329 頁說:

    身心輕安的受用以後,專心一意的參禪時,就很容易悟了;當你有定力,能夠專心一意參禪,包括所有微細的部分都不會放過,就容易悟入。心細的人,去到禪三時會發覺說,原來主三和尚的一舉一動都是禪,終於他發覺了;其實等到他們發覺到的時候,其實都已經太晚了,都是累了很久、辛苦很久,最後破參明心時才發覺到這一點。但是能發覺到這一點的人,就表示他的心真的夠細了,所以每一個很微細的機鋒都可以領受到。所以想悟入般若禪的人,一定要先修止,要有能力讓自己的覺知心制心一處而不攀緣外塵。

    同書 331 頁亦說:

    因為事實確是這樣,所以在般若的修證以前,一定要先修定力,基本的定力具備了以後,你才有辦法明心;心很粗糙的人,是無法破初參的;因為定力發起了,你的心已經比以前細膩了,才有可能找到心真如而破參。

    同書 332 頁說:

    禪就是這樣子,佛菩提道就是這樣子,所以才會教你先修定力,用定力把煩惱根搖動、搖動,鬆動了以後再用智慧來把煩惱拔掉。所以先要教你修習基本的定力,使覺知心能夠制心一處、專心不搖動。

    求悟者為何必須先有定力,同書 345 頁中如是說明: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呢?這是因為他的定力還沒有發起來,這是指導老師的問題,沒有方便善巧對治他的睡眠蓋。這種人修什麼法門最容易對治呢:無相念佛!當你無相念佛很純熟的時候,一上座就不會被瞌睡蟲障住;睡眠蓋嚴重的人不能修打坐的靜中功夫,他只可以修動中的功夫;所以有睡眠蓋的人修我們這個法門不會有障礙,去學打坐,他就沒有辦法修,上座時不是在打坐,而是坐著睡覺。

    想要證得三果功德的人,必須有未到地定作基礎才能進修,才能在離欲時發起初禪而得實證三果,所以在 347 頁中說:

    初禪的發起固然主要是把五蓋除掉,但是還要具備未到地定的功夫,並不是單把五蓋除掉就可發起初禪。什麼樣的未到地定功夫可以發起初禪呢?如果你把無相念佛的功夫做得很好,時時刻刻都在憶佛的念當中,這個定力就夠你入初禪了;有這個功夫而仍然入不了初禪,是因為性障五蓋所障。

    平實於《勝鬘經講記》第五輯 122 頁則說:

    這意思是說:來正覺修學三乘菩提,不管是哪一乘的菩提法,想要修學時,親教師交代你的其他注意事項,你也要遵守、也要修學。如果你的老師指示:「你要把性障修除,也要修集福德,還要修習定力。」那麼這幾個部分就是次法了,這些法可以幫助你親證三乘菩提。

    123 頁也說明定力是見道的實證基礎:

    可是在證這個法以前,必須具足次法才能證得這個正法;次法就是修除性障、修集資糧、修習定力;這些次法能幫助你證得正法。

    於《楞伽經詳解》第八輯 153 頁中說:

    離念靈知心既然晨晨從自心如來而出現,出現之前實無此心,則知離念靈知心本無今有、乃是有來者,不離來相;夜夜眠熟無夢時復斷,則是有去者;有來有去者,則非 佛所宣示不來不去之實相法……未修無相念佛法門之前,未得此淨念相繼境界故,故仍是有來有去之法;必須以此定力,藉由禪宗觀行之法,而覓得第八識自心如來已,現見自心如來從無始劫以來本不曾來,故盡未來際亦將永遠不去,如是修證者,方是親證不來不去者。

    於《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 11 頁中說:

    可是有的人都不衡量自己:「我來同修會應該檢點自己的慧力夠不夠?我的福德夠不夠?我的性障消了沒?我的定力有沒有?我的信力具足了沒有?我對於這如來藏有沒有信力?萬一讓我證得,我會不會退轉?」都沒有衡量信力夠不夠,一心想著:「我來了就是要求悟啊!」

   《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四輯 36 頁中說:【一般菩薩是慧多而定少,所以來到我們同修會的第一步就是修習基本定力——無相念佛、看話頭,要讓你定慧等持。】

    同書 268 頁說:

    全球去找找看,有誰寫書出來可以證明他已經證得如來藏而說是開悟了?都沒有啊!都是落在意識境界中,你想要開悟就只有到正覺來了,當然要認知:開悟不是容易的事。既然如此,一次悟不了,那就再努力,檢討自己悟不了的原因:是盜法心態的問題?是福德的問題?性障的問題?定力的問題?慧力的問題?原因很多。

    這也說明,正覺同修會自始至終都主張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才能求開悟,符合根本論中的開示。《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五輯 135 頁也說:

    斷欲的人,離欲而不起貪的人,只要無相念佛的功夫很好,就可以發起初禪;因為無相念佛的功夫很好時,可以入未到地定。有了未到地定,又離欲界貪,初禪就自然發起了,真實超離惡覺觀,也叫作離生喜樂地。但這個離生不是離三界生,是離欲界生,這就是修禪定。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初禪修證的原理,每天在未到地定中耗時間,有時入定三天三夜才出定,但是初禪始終證不得,就是因為他沒有離欲界貪,所以未到地定功夫儘管很好,初禪永遠不現前。

    《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八輯 145 頁說:【初禪不難得:初禪之所以難得,大多在於性障,不在定力。無相念佛的定力只要很好,再把性障除了,初禪就自動出現了,所以初禪不難得。】

    於講解般若智慧金剛三昧的《楞嚴經講記》第三輯 312 頁,平實說:【精進禪三快到了,恐怕定力不夠,於是每天努力拜佛,能每天努力拜佛就可以一心不亂,所以定力沒問題。】

    於第九輯 56 頁中也說:【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快速「自得心開」,定力與正知正見的建立都非常重要,而這兩個部分卻是要假借各種方便來建立起來。】

    於第十輯 35 頁中說:【經由正確知見的熏習以及定力的鍛鍊,再生起疑情參究時,突然遇到某一個適當的因緣,自然就破參明心了。】

    同書 81 頁中說應該有定力相應才能真實證悟:

    這其實還是意識心,這可就比修定所得的離念靈知更差,因為他只有前念與後念中間的短暫一、二秒鐘離念,連基本定力都沒有。這樣觀察,就可以知道他們都不是真實證悟。

   《金剛經宗通》第八輯第 9 頁也說:

    因此,我們教大家修學無相念佛,轉成看話頭的功夫;我們只規定要有動中看話頭的純熟功夫,有這種動中的未到地定功夫就行了。如果要規定先證得初禪的條件,我看大乘了義法就無法傳下去了。

    以上所載談到定力之文字,多為套書中之所說,單本書中所說者僅於開頭列出《宗通與說通》一段文字為證,其餘諸多單本書中所說雖多,例如《大乘無我觀》……等,則不一一列舉。之所以必須如是不厭其煩列舉這麼多的講經記錄中的開示作為證據,是因為近年會中某師誣謗平實近來改變說法:以前沒有要求必須定力才能證悟,現在改為要有定力才能證悟。為免讀者或會中四眾誤會,是故不厭其煩列舉以上眾多證據,證明正覺同修會打從一開始弘法之最早期,甚至是正覺同修會尚未成立以前的個人弘法時期,便已要求必須修練定力才能求悟的事實;也藉此證明,若無定力者,縱使善知識幫助得悟以後,他仍然會因為惡因緣而導致退轉,證明他是沒有真如心的證轉功德。 

    這是因為若無定力,悟後不得受用,對於觀行所得無法生忍,即等於未悟;其所謂之悟只是知識而非實證,屬於 世尊所已指斥的「乾慧」。以無定力支持其所悟內涵而不能忍,致令觀行所得之智慧境界不能成為自己所轉依的境界,則其觀行所得智慧不能恆時運轉,故非實證者,即應收回以前對他所作的開悟印證。由是故說,必須有各該實證解脫果或實證大乘見道、實證大乘無生法忍必須相應之定力作為支持,所證方為真實,否則即無法證轉,皆是「乾慧」知識而非實證,並非實修定力後所作之觀行而無法成功轉依故。以此緣故,正覺同修會初始弘法之時,即要求所有學員必須有深厚之無相念佛動中修來之功夫,並且必須再轉為看話頭之深厚功夫,方始錄取參加禪三,助其證悟。最早期「悟入」者有多人並未經由禪三報名之審核(當時所有人皆得參加禪三,隨即助其證得真如),導致後來一一退轉,大多由於定力不足所致,亦有未修次法伏除性障即予引導悟入真如所致。由此緣故,隨即開始審核其性障之伏除、定力之強弱、福德之多寡……等, 然後方始助其證得真如,退轉之現象隨即消失。

    這都是正覺同修會成立之前的個人弘法時期,即已不斷經歷之事實;然而,平實如是作為,終究只是一己之見解,未覓得經論依據之前,不得明言:「證悟三乘菩提者必須有定力作為依持方能實證。」如是原則,於此以前實不便公然明言,只能依此見地於度眾時實行之。是故正覺同修會中之學員們,於會中修學三乘菩提之時,必皆要求深厚之看話頭功夫,以其屬於動中修得之未到地定故,如是要求及實行之後,得有次法支持而得漸漸上進,終不退轉。大乘真見道之證真如,依正覺同修會規矩之施設,認為必須有未到地定之定力(極純熟的無相念佛功夫或看話頭功夫),而使其證真如之智慧轉依成功,方能安忍於第八識之真如境界,則悟後方能得忍,不必也不欲別求其他證真如之想像境界,方是第七住之位不退菩薩。二十餘年來如是作為,即是主張必須有未到地定作為支持之實例。

    又如相見道位完成時,至少必須有頂級三果(中般涅槃)之解脫果實證作為支持,也就是必須已除五蓋性障而有不退失之初禪具足圓滿發起,其已具足之相見道位智慧及解脫功德始能證轉,能證轉之後始能入地。若還沒有各解脫果、大乘無生智慧果應該相應之不同層次定力支持,而竟倡言實證者,皆不能外於因中說果之大妄語業。

    如是之理,本應於初始弘法之時即大力宣說之;然而一時未能覓得經論依據,不能冒然大舉而說,以免少聞寡慧學人甫聞平實之語,隨即毀謗又增口業,只能偶爾方便略說,並如是要求會中所有學人。後因增上班中傳授《瑜伽師地論》至卷 53,見論中有如是言:「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初禪乃至四禪)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未到地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以此緣故,以此為據而於增上班課程及講經時明確說之,不意竟有會中某老師言:「導師最近講法已稍微在修正法義,說要有未到地定功夫才能說已證初果。親教師以前依講義教導學員這部分有誤,我第一個要對學員眾懺悔。宗門見道與教門見道不同……」 云云,視我會中禪淨班教材要求必須有動中定力之內涵為無物,而此教材是所有親教師授課時都必須教導給學員者,該親教師當然應知教材中這些規定與內容,竟然還作彼說,真屬顢頇之人也。 

    以此緣故,特將拙著諸書中語句摘錄臚列如上,證明余於初始弘法之時即已主張:必須有基本定力方有悟緣,若無定力即無悟緣,勉強助其實證之後皆無法轉依成功——證而不能運轉,即非真實證轉者,久後不免退轉,是故後來退轉時即應說彼並非真實證悟者。平實二十年來如上開示之文獻俱在,皆屬事實,並非遲至 2013 年方才開始有如是說;於今如是舉證而消弭其邪見,冀能使其懺悔而滅其口業。至於其 所言「宗門見道與教門見道不同……」等妄語,平實已於《宗通與說通》中詳實解說,該師仍未能讀懂,實屬憾事,本會將另行私下處理之。〔編按:該親教師已於 2014 年 8 月的親教師會議對眾懺悔。〕

    如是舉證,說明「斷三縛結應證應轉」之「證初果」者,必須有未到地定支持,方能轉依成功而獲得證轉之功德,成為實證之初果人而非因中說果。如是正理,一切學人皆當在意,依此檢視自己之實證果德方可開口言己所證;否則皆不免大妄語業,來世必入三塗,學人於此應須知之。(待續)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4期目次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