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4.PNG 

            一、緣起

    我同修從公元1984年 開始接觸佛教,尋尋覓覓 的換了多處道場,但覺得 都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直 到公元 2004 年,偶然得到 一本薄薄的、不起眼的書 ─《無相念佛》,是由 平 實導師著,佛教正覺同修 會印行的。喜歡看書的 他,一看完之後就說:「這 書裡『有東西』,能寫出 此書的人一定是有實證者,才能寫得出這番道理、方法與次 第。」於是,求法心切的他就積極的找到正覺台中共修處(舊 址),開始了每週兩次(週二聽經、週四禪淨班)竹山←→台中往 來的求道路程。

    剛開始時我不以為意,還是像以往一樣,他修他的,我忙 我的工作,偶而唸幾聲佛號安安心。後來他常要邀我一起週二 去聽經,我總以忙為藉口,不跟他去。心想:「他這次找到的 共修處,大概會跟他以前去的一樣,反正不久就會離開了, 我又不是『櫻櫻美代子』(台語:閒閒沒事情),我不必跟他一起 瞎攪和、浪費時間。」

    轉眼二年半的課程快結束了,他不但沒有要離開,還要換到週六的進階班繼續上課,並極力遊說我去報名參加接下來新 開的「週四禪淨班」,並說願意載我去上課,我願意上多久,他 就載多久。也就是說為了載我去上課,他每週得多跑一趟台中。

    我這人一向迷糊、不積極、沒什麼企圖心,只要家庭、工 作能順利正常運作就很阿彌陀佛了,什麼是生命的實相?沒空 去想,也沒興趣尋找!但看他這麼熱心,就勉為其難的答應, 可是心裡是打算:「只是去聽聽看,不喜歡就不去了。」後來 才知道:「學佛,尤其能學大乘如來藏了義正法是難遭難遇 的」。聽說有師姊還得鬧家庭革命,才能如願去上課。而傻傻 的我何其幸運,不但備受同修鼓勵,還有專車接送呢!真不知 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德因緣啊!

          二、修學過程

    我在公元 1996 年時,曾學著手拿念珠持名念佛(念佛?當 時不知唸與念之差別)了一段時候後,覺得麻煩,自己改為不拿 念珠而用「心念心聽」的方式念佛;但因事忙又定力不足,念 佛念得斷斷續續的,想要念佛至一心不亂,真是不可能達成的 事。而我一向也不喜歡拗腿打坐修所謂的「禪定」方式,所以 多年下來,仍然功夫不得力,心識散亂,只在原地踏步。

    公元 2007 年 5 月 3 日星期四晚上「週四禪淨班」在台中 正覺講堂(已遷至現址)第一次上課。親教師上寬下道法師安排的 學習進度:講述學佛觀念、菩薩正道、修習無相念佛之知見和 方法,使學員能養成念佛之生活習慣,以達到淨念相繼,引導 學員動靜中皆能憶佛念不斷。

     上了幾週課之後,漸漸聽出興趣來了,經過親教師講授條 理分明、有系統的基本佛法知見及無相憶念拜佛方法之後,因 為有以前持名唸佛、心唸心聽,行住坐臥心中默念佛號的些許 基礎,「無相念佛」只要把心中的佛號聲音去掉,專注在憶佛 念上緩慢的拜佛即可。所以,學習「無相憶念拜佛」這種修持 方法時,就覺得很相應,也非常喜歡這種:「直接從意根入手, 以『無相憶念拜佛』方式,讓憶佛淨念相繼不斷,來訓練動 中定力的方便善巧法門。」這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 章〉所敘述的念佛圓通法門,所謂「憶佛念佛、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之境界。

    從此,「無相憶念拜佛」是定課,是運動,是休息,也是 心靈的充電時間。拜佛前,萬緣放下;拜佛時,繫心於憶佛之 念,身體放鬆、緩緩拜下……起身,全心融入浸潤在清淨的憶 佛念中;拜佛完,懺悔、發願、迴向後,離開佛堂,踏著輕快 的步履下樓,遍身舒暢,內心喜悅盈滿。

    但好景不常,到了 9 月學校開學之後,事情一忙,懶散放 逸的老毛病又犯了,拜佛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少到只有每週 禪淨班上課之前的幾分鐘而已。還自我安慰:「已會無相憶念 拜佛了(其實還差得遠呢!),等不忙些了,再繼續用功吧!」 (多像「龜兔賽跑」裡的兔子啊!)

    同修在 2008 年 4 月第二次上「禪三」被 平實導師印可明 心破參過關,在同年 10 月去「護三」之後,我自己一人在家, 覺得有點孤單,就隨手拿起他要我看而我一直都沒看的《我的 菩提路(一)》。我一看就捨不得放下了,是既感動又慚愧,流著眼淚看完的。雖然見道部分的道理都看不懂,卻會不自覺的 跟著起歡喜心而淚如雨下,讚歎於每位見道報告者的般若智 慧,也感動於他們對追求法的執著及精進用功的精神。相較之 下,自己真的像無知的井底之蛙,都到這把年紀了還一直渾渾 噩噩,自以為是「無所求」(如來藏才是真正「無所求」),全然不 知這就是活在無明當中啊!

    上了佛堂,在佛前痛哭懺悔之後,心甘情願的開始重新認 真的拜佛。佛堂位在頂樓,三面採光,景觀很好,意即太陽是 從升起照到下山的,尤其夏天時的佛堂像烤爐一樣,就算開電 風扇也是熱風;前段日子不想拜佛,這也是原因之一。但現在 因心境不同,沒想到居然也可以改變對熱的忍受度,甚至於可 以完全不在意。在拜佛時汗水不斷滴下,卻因專心憶佛而渾然 不感覺熱,直至約一小時後拜佛完,才發覺衣服已濕透了;可 是,真的不覺得熱,還輕鬆清涼呢!

    這次的拜佛經驗,讓我體會到親教師所說的:「想懈怠的 人,就會有種種的理由、藉口,如:太冷、太熱、太忙、太 累、沒時間……;想精進的人,就會儘量排除困難、找時間 修行,即使再忙、再累……,都會堅持把定功課作完。」、「俗 法:背覺合塵;佛法:背塵合覺。要能安忍,才能繼續精進 下去。」、「修行過程中一定會遇困難,但這是菩薩的莊嚴。 若能克服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則以後回味起來,都會是甘甜 的。所有的菩薩都是這樣經歷過來的,從沒有安安穩穩就能 有所成就的。」真是句句智慧良言啊!

    同修在「護三」之後第四天晚上很晚才回到家,我因看過《我的菩提路(一)》裡見道報告者的概略敘述,所以知道了 要能明心破參之難度,不但要定力、慧力、福德,最重要的還 要真正發明菩提心及種種的因緣皆具足,才能被印可明心破 參。而他才上二次「禪三」就能過關,以前因為他不能跟我說 「禪三」裡的事,而我不是好奇心重的人,所以至今我才知道 他這麼行,真是「近廟欺神」(不!不是神,是七住菩薩!)、有眼 無珠啊!他淡淡的回我說:「沒什麼!這才剛剛開始而已,以 後要努力的更多、要承擔的責任也更重呢!」  

    因為同修的明心破參,而使我對在正覺所學的:可對治一 般大眾攀緣躁動心念的善巧方便行門—無相憶念拜佛,起 了大信心,也更願意拜佛了。在拜佛時,偶而腦中會閃過已作、 該作、未作的事,而不斷攀緣著。剛開始還滿為此苦惱;但後 來已會一經覺察到有所緣念,便像 平實導師《無相念佛》書 中教的:「隨即收攝自心,使攝歸於憶佛之念,不讓悔恨或 責備之心來影響當下之修行。」若遇有外緣(聲音、……)干 擾,就稍「用力」作意持住憶佛念,使自己不受妄念影響。若 無外緣干擾時,就「輕輕的」看住、持著這一憶佛之念,不用 力、不作意,最後念而無所念,心中清晰明淨。這時,憶佛拜 佛對我來講,是享受,已不再是苦差事了

    慚愧的是放逸習氣使然,還常會有意識說服不了末那,或 因忙就找藉口不拜佛的時候。但在日常生活中,會儘量隨時提 醒、觀照自己是否看住憶佛念;雖然忘失憶佛念的時候居多, 但希望日久功夫深了,能「將這一憶佛念由點到線,再由線 到面、成片……最後能在二六時中、四威儀中持續不斷,將憶佛念時時刻刻自然存在心中,使眼根所見、耳根所 聞……,自然起念佛之心,莫非憶佛之念,最後能不憶而憶、 自動自發的無相念佛、直至功夫成片。

    但終究已浪費了一年,自己也不是利根性,禪淨班課程到 後段,親教師安排的學習進度:學員動靜之中皆能憶佛念不 斷、看話頭、觀行、起疑情、發起菩薩廣大願海,全力參 究、……。自我檢視之下,竟沒有一項能夠確實做到,越學越 心虛,離課程結束的日子越近,越知自己的定力、知見、慧力、 福德各方面皆嚴重不足,後悔沒好好把握時間修習而讓日子空 過,辜負同修專車接送的美意及辛勞,也已來不及了。硬著頭 皮交出「禪三」報名表,沒如實用功而心存僥倖,哪有可能有 機會?結果當然是如預期—沒被錄取!

    禪淨班課程結束,接著到「週日進階班」上了半年後,深 感學得吃力,就以「定力、知見不足,需重新修習」理由,經 親教師同意而轉回到「週三禪淨班」,重新回鍋溫習,以期能 提昇智慧、加強無相念佛定力功夫、增強菩薩心性。

          三、修學「無相念佛」心得

    修學「無相念佛」有以下幾點心得 :

1、「無相念佛」之淨念相繼,是心中的那一清淨之念,是離 卻語言、文字、形像的憶佛念。

2、要如實憶佛、念佛、拜佛才會有功夫。

    《無相念佛》:「近代人學佛參禪之所以不得力,多因定 力不足所致,尤以動中功夫之缺乏為甚。」憶佛念不得力,皆因常常斷斷續續,所以不得力。沒有如實憶佛、念 佛、拜佛就不會有功夫,這是很實際的問題。「修一分, 得一分」要老實修行,「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功夫是 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若憶佛念佛能「像滴水不斷的滴下 來,日久就產生穿石的作用」一樣的,念念相續不斷,即 能早日修成「無相念佛」,以後要學「止、觀、看話頭、 觀五蘊的作用」時,較容易得受用。 

3、拜佛只是施設來幫助憶佛念佛而已。 拜佛並不在於動作是否非常標準,不在於腰是否能彎 90 度,也不在於一拜是否可以拜 10 分鐘。 念佛、拜佛都是有相,是要讓我們慢慢熏習→漸漸與法 相應、契合→修學者能安住不亂,心能專一,即產生 「定」,則能定力越增強,性障、習氣越減→進入無相→ 至「一心不亂、淨念相續」的境界。

4、拜佛工夫成就不成就,還包括福德因緣、是否有正知正 見、發心。 例如:誦大悲咒要先發起慈悲心、發願,與 觀世音菩薩 之心、願相應,再持誦,那才會有大功效。所以,想學好 「無相念佛」之前,理念要清楚正確、要以將來願利益眾 生的慈悲心為出發點來修學,並常懷有「慈心念有情,願 眾生離苦得樂」之心,拜佛功夫才容易成就。

5、要時時作意憶佛念佛。

    除了以拜佛方式憶佛念佛,還可以坐禪方式憶佛念佛,平時在走路、等車、等紅燈、吃飯、作家事等,行、住、坐、 臥中,若不是必須要集中精神處理事情、工作之外,任何 時間、地點,無時無刻都可以無相念佛。 例如布施時,若能帶著憶佛念行布施,說不定能在布施之 中得「一念相應」而明心破參呢!(明心並不一定是在靜坐時 修定中才能得。)

6、透過實踐,才能得到所要的。

    「無相念佛」是行門,就是要透過身體力行去做、去實踐, 要能不怕遇困難、克服種種障礙,來提昇自己,而不只是 個理論而已。

    「來道場學法,是為了成佛,利益眾生。」要常「檢視自 己有多少時間是用功在這法門上,也要檢視自己有多少時 間是沒有用心在用功修行上。」有無成就,端視自己的發 心;是否能成就,就看是否能堅持;有多少成就,就看自 己有多想要!

          四、期許 

    我於第一次的禪淨班課程中,因為不夠精進用功,使該修 學的知見、該完成的定課、該具備的定力……都沒如期確實做 到,以致到進階班上課時,學得吃力而只好再重修禪淨班課 程。很慚愧!我算是一個「不良錯誤示範」,現在我不覆藏自 己之過錯,也不因才思不敏捷、文筆不佳而願意花很多時間(真 的很多),很努力的寫出這篇小小的文章,除了想「漏氣求進 步!」(台語)之外,最主要是希望能給大家有一點警惕、激勵作用,如果您是剛上禪淨班的學員菩薩,請您務必把握「說長 不長、說短不算短」的二年半時間,好好用功精進,學好「無 相念佛」。二年半時間一晃眼就過去了,真的是過得很快的, 千萬不要像我這樣,切記!

    祈願 世尊及諸佛菩薩慈悲,護祐弟子及所有同修菩薩 們—學法無礙!

          五、結語 

    常聽人說:「學佛一年,佛在心田;學佛三年,佛在天 邊。」有不少學佛人,早課、晚課、唸佛、拜佛、持咒、誦經 發心精進,但幾年下來,仍然妄念、煩惱不斷,習氣依舊,以 致後來熱情漸漸消失,就遠離佛而去了(其實佛從沒有離開過他); 也有些學佛人,精進用功了很多年(或許 10 年、20 年、30 年?), 卻一點消息也沒有,連「我見」都斷不了,茫然不知所向,內 心著急卻不知如何是好;還有的是跟隨附佛外道(心外求法者), 只修人天善法還以為這就是在行菩薩道;更甚的是修習西藏密 宗,最後只有成就下墮三惡道之果報,殊為可惜又可憐!

    以上所述,皆因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沒有得到真正的 善知識教導正知正見、引導明確可行、可證的方法行門所致。 學佛要有正確的知見、方向、方法、次第,才可能漸漸達到目 標,否則「就像打陀螺一樣,陀螺在原地打轉、就算轉得再多 轉,還是只在原地轉啊!」

    但來正覺就不一樣了,在正覺學佛是很幸福的!正覺是個 清淨的菩薩僧團,有證得甚深緣起的 平實導師演述殊勝的如來藏妙法,有已見道、謙和親切的親教師教導「無相念佛」以 拜佛的方式修習動中定力—能幫助學員實證一心不亂的工 夫,並且傳授佛學正確知見、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正理、第一義 諦法、參禪知見等……,循序漸進的讓學員具備紮實的佛學基 礎、定力、慧解力。學員在行六度中修集福德資糧,發起菩薩 種性,再為第二階段開悟明心、眼見佛性而努力,至第三階段 學習一切種智……。要學的、要用功的太多太多了,時間都不 夠用了,怎會茫然無從呢?

    我在正覺修習「無相念佛」三年多以來,深感獲益良多, 充實佛學知見之外,學會常保持憶佛淨念,所以當周遭環境、 事項不順心如意時,因定力、慧力的增加,會立刻返觀自省, 耐煩忍受力無形中增強,也使煩惱變少了,心性也調柔許多, 和家人眷屬之相處更和諧,孩子、學生們都更愛我呢!雖然明 心開悟還遙不可及,但我會無怨無悔的繼續在正覺努力打拼!

    在正覺,心中極為踏實,因知道所修習之法無誤而生起大 信心故,於修行路上不再徬徨。深感能進來正覺學習如來大乘 正法,真是非常有福報。這全都要感恩 平實導師因不忍 佛陀 聖教正法被誤謬、淺化、世俗化、藏密化……以致衰微,為救 護眾生得以回歸佛教正法,而發大慈悲心創立了正覺同修會, 使學人法身慧命得以有依止、安住之處。並感謝同修—陳新 布之成就我來正覺學佛及接送上課的辛勞,也要感恩佛菩薩的 加持,讓弟子我能順順利利地繼續在正法道場修學。慶幸並珍 惜此難得因緣之餘,但願所有有緣人皆能「經由修學此『無 相念佛』法門,進而親見『念佛是誰』的本來面目,並得以眼見人人本具的佛性,且永不退失,也都能心量廣大的饒益 有情。

    最後,誠心的呼籲所有尚未進來正覺的菩薩們,作個有智 慧的學佛人吧!來正覺修學大乘第一義諦正法,護持、弘揚正 法,行菩薩道!您就真正的走在「成佛大道」上了! 

          祈願諸位 色身康泰 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

                                        學員 林玉盃

                                         2011/01/28   

84.PN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84期目次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