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1.PNG

                                (連載九)

    聲聞行者因為信受 佛說無餘涅槃中有「本際」不滅,相信名與色都滅盡了以後不會成為斷滅空無,還有一個「名色在三界中所緣的識」獨自存在不滅故,因此無懼於將自己的名色五陰全部滅盡,而能確實斷盡我見與我執,證得解脫道極果而取證無餘涅槃。既然「」含括識陰六識及第七識意根等七個識,則名色所緣的識一定不是這七個識,當然就是第八識了。因此名色滅盡了以後,無餘依涅槃裡面就只剩下那個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所以常住心第八識就是涅槃的實際—祂就是涅槃的本際。決定性的聲聞阿羅漢未入無餘依涅槃以前,不知自己的第八識本際何在;捨報時滅除了十八界自我入了無餘涅槃,依然不知無餘涅槃中的第八識是什麼;至於入了無餘依涅槃以後,能覺能知的我都已經滅失了,名色「我」都已經不存在了,又如何會有「我」可以知道無餘依涅槃裡面的實際是什麼呢?所以阿羅漢是因為信受佛語的緣故,雖未證知涅槃本際,卻能信知無餘涅槃非斷滅,才能因於內無恐怖、因於外無恐怖,故能確實斷盡我見我執,而取證無餘涅槃。  

    反觀菩薩就不一樣,多數菩薩是在還沒有證得有餘依涅槃時,就先找到了無餘依涅槃的本際—第八識如來藏,體驗整理以後就知道:將十八界「」滅盡之後,就是無餘依涅槃;勝義菩薩清楚知道滅盡自己的十八界以後,剩下的第八識是什麼。乃至六地滿心位菩薩證滅盡定,七地滿心位更斷盡了故意保留的最後一分思惑,我執與習氣隨眠永斷,念念入滅盡定,同樣是證得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只是願 力所持故,不入無餘涅槃。因此菩薩能知道無餘依涅槃裡面的實際是什麼,而不迴心大乘的決定性阿羅漢,卻永遠都不能證知無餘依涅槃的實際,當然也就不知道無餘依涅槃是什麼境界了。而菩薩在明心之後,未斷盡我執之前,已都能了知無餘涅槃中的實際,所以才說「菩薩智慧不可思議」。 

    因此說大乘菩薩的涅槃解脫,與二乘聖者的涅槃解脫,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但是三乘聖者所證的涅槃,也有相同的地方:如果菩薩退轉於成佛之道而退回小乘法,或者七地滿心時沒有獲得佛的加持(這是假設,以方便解說涅槃),而取證了無餘依涅槃,則與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一樣,也同樣是滅盡十八界、滅盡五陰及六入。換言之,無餘依涅槃的境界是沒有三乘差別的,三乘完全一樣,都是唯有第八識心離見聞覺知、離思量性、離作主性而獨存;也就是說,三乘聖者進入無餘依涅槃時的境界,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但是由於菩薩能現觀而知道入無餘依涅槃後是怎麼回事,而阿羅漢卻不知道入無餘依涅槃以後是怎麼回事,因此,雖然入無餘涅槃後的境界都一樣,二者並無差別,然而在尚未進入無餘涅槃前,是否了知無餘依涅槃的那個「無境界」的境界,菩薩與二乘聖者於此的「智慧境界」則是完全不同的。這正是因為三乘聖者對於涅槃體證的智慧大不相同的緣故,所以說,大乘所證的解脫與二乘所證的解脫,有異也有同。

           第三節 滅盡六入、滅盡五陰、滅盡十八界方是無餘涅槃

         第一目 滅盡六入方是無餘涅槃 

    涅槃是可知解可實證的,阿羅漢對於如何親證二乘涅槃都確實瞭解,並且也能具足為人宣說。不像有些「大師」總常暗示徒弟說:涅槃是不可知不可實證的,是無法說出來的;由此就可以確知,他們是完全不知道涅槃正理的人!

    涅槃共分為四種:一、有餘涅槃,二、無餘涅槃,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四、無住處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是大乘共二乘聖人之所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大乘七住不退以上菩薩所證,無住處涅槃則唯佛地乃證。大乘七地以下乃至初地的菩薩皆是能證無餘涅槃而不證,特地保留一分思惑不斷,藉以滋潤未來世再受生的種子,而得繼續在人間受生,世世自度度他,直到七地滿心才滅除最後一分思惑。七 地滿心菩薩滅盡思惑已,必蒙諸佛加持授與引發如來無量妙智三昧功德,以是斷除涅槃貪而不入無餘涅槃,復依大悲願轉入八地繼續修學一切種智、利樂眾生邁向佛地。初地入地心菩薩已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或至少是頂極三果而能取證中般涅槃,可說都是已得有餘涅槃者;但因願樂不在無餘涅槃的取證,因此故意不斷盡五上分結中的我慢;初地以上乃至七地滿心位前之菩薩,皆因悲願而保留最後一分思惑不斷, 雖世世都有能力斷盡最後一分微細我慢而在捨壽後入般涅槃,卻終不取無餘涅槃。縱使七地滿心菩薩已斷盡三界愛習氣種子隨眠,念念入滅盡定,非三明六通大阿羅漢所能臆測,亦因無意取證無餘涅槃而說為不證無餘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不共二乘的修證內涵,菩薩從第七住位初明心開始,就已親證而能現觀,即使三明六通大阿羅漢亦不能知之。這「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是依本識第八識如來藏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而建立,故說一切眾生本有而不知不證,只有親證本識的菩薩能多分少分現觀第八識的存在及其體性與運作,才能現觀本識的本來自在性、本有能生萬法等自性性、本來清淨性、本來涅槃性, 因此而成為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賢聖菩薩;這種涅槃只有菩薩才能親證,不是二乘聖人所能證得。菩薩悟後依止此涅槃進修,漸次圓滿三賢位的修行而得進入初地,開始深細進修一切種子的智慧(一切種智未圓滿前就稱為道種智),並且逐漸修除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如是地地轉進而究竟圓滿十二地(菩薩十地、等覺地、妙覺地)的修證,圓成一切種智而成就究竟佛果。圓成一切種智時,即成就四智圓明—具足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連同因地已證得的法界體性智(即般若總相智)而五智具足,即成究竟佛果。從此以後,既不住於生死中,也不住於無餘涅槃中;如是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就名之為「無住處涅槃」,即是諸佛獨有的特勝涅槃。但是在這一節中,我們將著重在說明二乘涅槃—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實證,因此就不細說大乘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不細說諸佛所證的無住處涅槃。

     行者若想實證無餘涅槃,就必須先證有餘涅槃;而有餘涅槃的實證,必須斷盡見惑(見道所斷惑,即見一處住地煩惱)與思惑(修道所斷惑,即欲愛、色愛、有愛等三種住地煩惱);必須已斷見惑,才能斷盡思惑。見惑的根本就是我見無明,眾生由於我見而引生三縛結,因此不斷地受生而輪轉生死無有窮盡;只要斷除我見再進而斷盡我執(思惑),就是實證有餘涅槃,可以不受後有,自知捨壽後可以滅盡自己而不再受生,當然也就是實證無餘涅槃的聖者。所以,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說,「無餘涅槃」就是滅盡蘊處界萬法後,本際獨存的「無境界」之境界;一切實證聲聞四果(能現般涅槃)及頂品三果(能中般涅槃)的聖者都知道如何取證無餘涅槃,而諸地菩薩不但同樣熟知無餘涅槃的修證內容,更能現觀聲聞聖者所不知不證的涅槃本際,然菩薩對取滅都不會有所愛樂。

    斷盡思惑而實證有餘涅槃後,捨壽時必須滅盡六入才能取證無餘涅槃;換言之,若不能斷滅六入者,就不可能進入無餘涅槃,必定要受後有,繼續受生,不離老病死、愛別離等眾苦。六入其實是與識陰覺知心的心所有法功能相應的,攝屬五陰函蓋之功能,攝歸於五陰之中;因此,只有在五陰滅盡時,六入才能滅盡,這時才是無餘涅槃。譬如以定為禪的修行人,誤以種種定境為涅槃境界,由於他們不能滅除定 境法塵,仍然想要保有定境法塵的入,當然就不可能滅除六入,不可能取證無餘涅槃;六入中的法入,是這些以定為禪的修行人所不能了知的,更何況能知道應該要滅除?何況能證無餘涅槃?茲舉《增壹阿含經》之經文為證: 

      聞如是:一時,佛在摩竭國、憂迦支江水側;爾時 世尊詣一樹下,躬自敷座而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有一梵志往至彼處,是時梵志見世尊腳跡為妙,見已便生此念:「是何人之跡?為是天龍、鬼神、乾沓和、阿須倫、人、若非人?為我先祖梵天耶?」是時梵志 即逐跡前進,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見已作是語:「為是天耶?」世尊告曰:「我非是天。」「為乾沓和耶?」世尊告曰:「我非乾沓和也。」「為是龍子乎?」對曰:「我非是龍也。」「為閱叉耶?」 佛報梵志:「我非閱叉。」「為是祖父耶?」佛報曰:「我非祖父。」是時婆羅門問世尊曰:「汝今是誰?」 世尊告曰:「有愛者則有受,有受則有愛,因緣合會,然後各各相生如此,五苦盛陰無有斷絕時。以知愛已,則知五欲,亦知外六塵內六入,即知此盛陰之本末。」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世間有五欲,意為第六生;以知內外六,當念盡苦際。

      「是故當求方便,滅內、六外事。如是,梵志!當作是學。」爾時彼梵志聞佛如是教,思惟翫習,不去心懷;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

      此段經文白話語譯如下:【我所聽聞的道理是這樣的:當時 佛陀正在摩竭國的憂迦支江河邊;那個時候 世尊走到一棵樹下,親自敷設了座位而靜心安坐,端正色身也端正心意,繫念於現前的定境中。那時有一位外道在家修行人走到了那個處所,當時這個婆羅門看到 世尊不久前走過時留下的腳跡是非常微妙的,他看見了以後便生起這樣的念頭:「這是什麼人留下的腳跡呢?是天龍、鬼神、音樂神、 阿修羅、人類、或者非人?或者是我的先祖大梵天呢?」這時梵志隨即尋逐著那微妙的腳跡向前步進,終於在遙遠的地方看見 世尊在一棵樹下靜坐著,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梵志看見了 世尊以後就這樣問:「您是天主嗎?」 世尊告訴他說:「我不是天主。」「是天上的音樂神嗎?」世尊告訴他說:「我不是音樂神。」「您是龍神的兒子嗎?」 佛回答說:「我不是龍神的兒子。」「那麼您是四王天中的 夜叉嗎?」佛陀回答這婆羅門說:「我不是夜叉。」「那麼您是我的祖父大梵天嗎?」佛陀答覆說:「我不是祖父大梵天。」這時梵志又問 世尊說:「那您究竟是誰?」世尊告訴他說:「有貪愛的人就會有各種覺受,有各種覺受的人就會有所貪愛,種種因緣和合聚會的緣故,然後才有種種有情互為親屬而相互出生彼此,如同世間尋常可見互為父母子女一般,因此就使得五種苦盛陰沒有斷絕的時候。由於 了知貪愛的性質以後,就能了知五欲,也能了知外六塵與內六入,就能了知這個熾盛的五陰生起與滅壞的本末了。」 當時 世尊隨即說了這一首偈:世間有五欲,意為第六生;以知內外六,當念盡苦際。 

      「由於這個緣故,應當尋求各種的方便,滅除內六入,不要再領受外六塵。就像是這樣子,梵志!你應當像這樣子修學。」當時那位婆羅門聽聞 佛陀這樣的教誨,心中開始思惟並且反覆的體會修習,不讓這些義理離開他的心中;然後他就在座位上把種種塵垢都滅盡了,獲得法眼淨而證初果。當時那位外道梵志聽聞了 佛陀所說的道理之後,歡喜地奉行著。】

      由這一段經文及阿含諸經中其餘多處的開示可知,佛陀都是教人要斷除內、外六入,才能實證涅槃。但是,當識陰六識對六塵了了分明時,就已經具足六入了!例如:當眼識對色塵了了分明時,雖尚未引生語言文字妄想或貪著,就已經具足眼入了;同樣地,當耳識對聲塵了了分明,雖然還沒有引生語言文字妄想或貪著,也已經是具足耳入了。鼻、舌、身識也是像這樣,乃至當意識對六塵或定境中的法塵境了了分明時,雖然尚無引生語言文字妄想或貪著,也已經具足意入了。然而古今多有錯執離念靈知心為常住真心者,竟不知離念靈知乃意識心之功能差別,而不論是欲界中最粗糙的意識心,例如藏密外道雙身法樂空雙運中的意識粗心,或如一般世俗人日常生活中與欲界六塵相應的意識粗心;或者是色界中的意識細心,乃至三界頂之非想非非想天中的最細意識心,都是本識藉意根觸法塵為緣所生的虛妄法,都不離六入 或法入,都是內六入、外六入所攝之法,怎可能是與涅槃相應的真實法呢?三界中最微細的意識覺知心,如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最細意識離念靈知,尚且還有法入而不離內六入,何況是欲界人間依內六塵而執著外六入的離念靈知意識粗心,又怎麼會是不了知六入的涅槃心呢?而諸錯悟大法師及藏密外道們,卻都想要以此虛妄的靈知心入住無餘涅槃,實在是癡心妄想啊!這正與 佛說「滅除一切粗細意識、滅盡所有六入方能進入無餘涅槃」的聖教相違,因為離念靈知心永遠都會藉內六入而間接與外六塵相應,即使進入非想非非想定中,也仍然會與定境中的法塵相應,仍然是與內六入中的定境法塵入相應,正是尚未滅盡內六入者,絕對與無餘涅槃不相應,所以離念靈知心絕非是外於六入的法界實相心。是故欲實證無餘涅槃,當滅盡六入。  

           第二目 滅盡五陰方是無餘涅槃

    所謂無餘涅槃,乃是滅除五陰,唯餘涅槃之本際(本識如來藏)獨存,所以五陰中的任何一法都不可能進入無餘涅槃中。佛說涅槃「真實」、是「常住不變」而非生滅的,故生滅之法絕對不可能是涅槃法;佛說涅槃中唯有真實本際,故生滅之法必定不可能存在於無餘涅槃中。譬如識陰六識皆是因緣所生法,是藉根與塵二法相觸為緣而由本識出生的;有生之法必定有滅,也就是說識陰中的任何一法都是有生必滅之法,都是絕無可能進住於無餘涅槃中的;而離念靈知心乃是意識,是由意根與法塵二法相觸為緣而出生的,是識陰所攝之法,當然絕無可能進入無餘涅槃中。在阿羅漢進入無餘涅槃時,識陰六識是要全部滅盡的,所以離念靈知心意識,永遠都不可能入於無餘涅槃。

    覺知心不論有念或無念都歸屬於識陰中的第六意識,為五陰所攝。譬如禪定等至位中的覺知心,不論是與五塵相應或不與五塵相應,都是意識心,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不返觀自己的極細覺知心,也仍然是意識心,都是藉根、塵相觸而生的因緣生滅之法,都屬於五陰中的識陰所攝,都不能進入無餘涅槃中,都不可能存在於無餘涅槃中。依大乘菩薩的現觀說阿羅漢已經滅除意根的我執,亦即定性阿羅漢的意識覺 知心已經決定捨壽時要滅除自己,而且能思量作主的意根自己,也願意自我滅除;則阿羅漢捨壽時,意識一旦滅除,意根也將隨之而滅,識陰六識及意根俱皆滅盡,永不復起,此時已沒有現識意根來作主導,本識就不會再於三界中受生而出生名色,三界中再也找不到他的本識所在了,這就稱為無餘涅槃。 

    由此緣故,應知無餘涅槃乃是五陰十八界一切諸法永遠滅盡無餘,此後本識不再受生於三界中,不會再有任何一界、任何一識、任何一陰生起,也就是不會再有來世的新五陰、新意識了,唯有涅槃本際獨存,這才是無餘涅槃的無境界之境界。再舉阿含經文為證,《增壹阿含經》卷 26 說: 

      世尊告曰:「阿難!色者,無為因緣而有此名;無欲、無為,名滅盡法;彼盡者,名曰滅盡。痛、想、行、識,無為、無作,皆是磨滅之法,無欲、無污;彼滅盡者,故名滅盡。阿難當知:五盛陰無欲、無作,為磨滅法;彼滅盡者,名為滅盡。此五盛陰永以滅盡, 更不復生,故名滅盡。」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色陰自身是無為無作的,必須有其餘四陰的配合,由於諸法的和合運作才會生起貪著而變成有為有作;若是滅除了色陰,就稱為色滅盡。同樣的道理,受想行識四陰,若是單獨一陰,也都是無為而無能作的,這四陰也都是依因藉緣而出生的磨滅之法;若能將名等四陰滅除了,就是滅盡。如上所說的滅盡,就是將五陰全都滅除,不再出生後有了,那就是無餘涅槃。

    我們可以詳實地觀察,眾生之所以貪愛執著六入,因此不斷流轉生死而受苦無量,都是由於識陰所熏習、所造業而導致的;若是識陰能夠瞭解自己是無常、生滅、無實的,能夠確實經由觀行而認知識陰自己的虛妄性,如實接受而不再認取識陰為「我」,就能實證解脫道之無我;只要我見我執斷盡,識陰就不會再執著自己,就不會再集藏一切導致後有的身口意諸行,不會再造作種種生死業,也不會再愛著自己所 有的六入,知道滅除名色自己是解脫生死的唯一途徑故;如此則識陰相應的一念無明滅除了,識陰六識不再造作種種行業,未來世識陰再出生的動力就不存在了,捨壽後如來藏不會再被意根帶著去入胎受生,就不會再有未來世的名色出生,就沒有十二處,也沒有六入了,觸、受、愛、取、有也都不會有了,世世不停流轉生死的痛苦將不會繼續出現,那就是無餘涅槃。因此,識陰及意根等七識滅盡了,就不再受 生,也就是名色滅盡了,就稱為無餘涅槃;所以說必須滅盡五陰,才能進入無餘涅槃;識陰六識或意識靈知絕對不可能存在無餘涅槃中。

           第三目 滅盡十八界方證無餘涅槃

    雖然阿羅漢斷盡了我見與我執,捨報後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但是在尚未捨壽前,都還有色身的冷熱痛癢等餘苦存在,因為還有這種輕微的餘苦作為此世所依,所以就稱為有餘依涅槃。如果是定性阿羅漢,他捨壽的時候就會把意識與意根的自己滅掉,永遠不再出現於三界中,從此以後,只剩下他的異熟識獨自存在,這個境界就叫作無餘依涅槃。所以阿羅漢尚未捨壽進入無餘涅槃之前,即是住於有餘涅槃的境界, 由於這時蘊處界都仍然存在,寒熱、痛癢、飢渴等也都仍然存在,因此說有餘涅槃位是相待而且是有對的境界;此時阿羅漢也仍有與無明相待的解脫明(解脫智慧)存在,因此阿羅漢在入無餘涅槃之前,有無生智而能為人宣說聲聞涅槃的道理,使得有緣的人能同證二乘涅槃,而無妨阿羅漢入滅前自身仍有寒熱痛癢等覺受存在。然而無餘涅槃卻是絕待而且無對的,所以無餘涅槃中,除了涅槃本際如來藏獨存之外,實 無任何一法可以存在,所以說要滅盡十八界法方能取證無餘涅槃。因此,假使有人想要以離念靈知意識心進入無餘涅槃中常住,那就是妄想要「攜帶」意根與法塵去進入無餘涅槃,也就是妄想有對而相待的世間法能於絕待而無對的無餘涅槃中存在,那一定是未知、未證涅槃的凡夫,也一定是未斷我見的凡夫,才會有這樣荒唐的想法與說法。

    在有餘涅槃位中是相待而且有對的境界,仍然有蘊處界存在故,有蘊處界存在才會有明(智慧)的存在;而無餘涅槃中蘊處界都已經滅盡了,是絕待而無對的無境界之境界,連意識心所依、所緣的意根與法塵都不存在了,何況能有離念靈知意識心存在,當然也就不可能還會有明(智慧)的存在,所以在無餘涅槃中是無有智慧、無有「」與「無明」可說的。這聲聞涅槃的道理,在般若正理中也是一樣適用,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2 勝義菩薩如是觀察到真心獨住的境界中無有一法可得,亦即阿羅漢所入的無餘涅槃境界中,惟有涅槃本際真心如來藏獨存,無有真心以外的任何一法可以存在;而禪宗真悟祖師也說真心的自住境界中「實無一法可得」,或說「實無一法可當情」,這意思是一樣的,都是在說明無餘涅槃中是絕對待的,是滅盡一切法的。

     當菩薩看清楚了無餘涅槃中無境界的境界,也就確實證知:凡是有取有捨的有所得法,都是蘊處界所得之法;例如明與無明、智慧與愚癡、富有與貧窮、解脫與生死、增減與來去、清淨與染污、生滅與常住等,都是意識心所分別,是意識心才能擁有的現觀智慧。菩薩也因此清楚了知,若自己如同阿羅漢一樣進入無餘涅槃時,一切法也將全部滅盡無餘,不會有任何一法可以存在。既然無餘涅槃中連智慧也都 滅盡而沒有明與無明可說,當然也就沒有無明的滅盡可說,所以《心經》說:【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3 菩薩由於親證了無餘涅槃的本際,現觀真心本身無智亦無得,從此 轉依本識真心而住的緣故,所以菩薩們心無罣礙,能不畏生死苦而世世自利利他,逐步邁向佛地,這就是《心經》說的: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4 菩薩就是因為已經了知無餘涅槃中本際自住的無境界之境界,所以 能依之次第圓滿佛道的修證而臻至佛地的究竟涅槃,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臆測的智慧。

    因此,證悟的菩薩都可以稱為「觀自在菩薩」,能現前觀察自己的真心不生不滅、本來自在故;真心無始本有、法爾如是,非因緣所生,不從此世的出生而有,也不隨往世的死滅而滅,是貫通三世的常住法,能出生有情世世的五陰,能與所生的七轉識和合運作而生顯萬法;有這樣的現觀就是能「觀自在」的菩薩,就可以稱為「觀自在菩薩」。大乘菩薩證悟明心所相應的內涵,就是現觀真心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性,現觀真心本識與五蘊不一亦不異,也是現觀能入胎、能出生名色的本識獨存不再出生蘊處界諸法時的無餘涅槃境界;要能如是現觀且心得決定,才能生起「觀自在菩薩」這種般若智慧,這就是證悟菩薩們明心後開始發起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智慧,即是《華嚴》所說的「本覺智」。反觀阿羅漢們,雖然捨壽後能入無餘涅槃,但是未證涅槃本際,不知本識在何處,既無法現觀這個本識自住的無餘涅槃境界,當然也不知本識是如何自在及運作的;所以說勝義菩薩智慧不可思議,非二乘聖者之所能知。(待續)

1 《增壹阿含經》卷 31 第三經,《大正藏》冊 2,頁 717 下 18-頁 718 上 12。 

2 《大正藏》冊 8,頁 848,下 11-14。

3 《大正藏》冊 8,頁 848,下 14。

4 《大正藏》冊 8,頁 848,下 14-17。 

     149.PN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49期目次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