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緒論——佛法之總持
什麼是正覺?所謂正覺:「正」是正確、正真、不邪曲,「覺」是覺照、覺悟,亦即正確、正真而不邪曲的覺悟,名之為「正覺」。於佛法中之正覺方得名為菩提,此中包括三乘菩提的正覺: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解脫道之正覺,大乘通教菩薩佛菩提道以及別教菩薩佛菩提道之正覺等。總合而說即是攝歸為三乘菩提的正覺——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大乘菩提;然此三乘菩提皆總攝於唯一佛乘菩提,即是佛菩提。又此三乘菩提皆依第八識如來藏無始以來本有的,離見聞覺知而覺照一切法的功德—本覺—而有,或說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然因所悟(現觀)之內涵各有深淺廣狹之不同,故而有三乘之差別;如同《金剛經》中之開示「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即是此意。覺悟聲聞菩提者,即成聲聞聖者;覺悟緣覺菩提者,即成緣覺辟支佛;覺悟佛菩提者,即成賢聖菩薩乃至究竟佛。是故,唯有依此三乘菩提而修而證者,方可說為「正覺」,外此三乘菩提者皆不得正覺。
聲聞菩提解脫道所修斷之內涵,即是大乘所說的一念無明所函蓋之四種住地煩惱——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有愛住地煩惱。所謂「見一處住地煩惱」即是「我見」,謂一切凡夫眾生誤計色身為我,或誤計能知能覺的靈知心為常住不壞我,或誤計受、想、行為我等等;由於我見不斷故,導致有情輪迴生死,在三界生死海中流轉,頭出頭沒,受盡一切苦楚不得出離,而與三界二十五有諸有情眾生互為眷屬。佛陀以大慈憫故,示現受生於人間,八相成道而度眾生,為令眾生解脫生死苦惱,於是有三藏十二部經之先後開演。為了讓眾生得以斷除我見、證得解脫果,故先有解脫道之宣說,令諸眾生得以親證解脫,並能了知外道常見、斷見之虛妄不實,乃有四大部阿含傳世,此即為初轉法輪 佛陀為眾生建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一一說明分析諸法的虛妄無常,令諸學人聞佛音聲,依教觀修而得證解,斷除我見乃至我執,成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是為聲聞菩提。然而,四阿含諸經中所言的解脫之道,是含攝在大乘佛菩提道中;佛菩提道之實證內容含攝解脫道之內涵,此乃 佛陀於三乘諸經中俱皆如是宣說者。單修二乘菩提解脫之道者不可能成佛,唯知解脫而不解般若與種智故;一切修學成佛之道的聖者,必定兼攝阿含解脫道與般若中觀、唯識種智大菩提道故;如是具足三乘菩提之修行者,方得名為大乘佛菩提道之菩薩行者。
緣覺菩提覺證之因緣,乃依十因緣及十二因緣之思惟觀行而得覺悟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見黃葉離枝飄落,便悟世間無常而成辟支佛者;或有因見他人之老病死,便悟色身及覺知心無常而成辟支佛者;或有因……等種種不同之助緣而成辟支佛者;然而此等皆屬表相,其背後之實質則是往世觀修佛菩薩所教授之因緣法,而在此世緣熟時發起宿世種子方得實證。由於學人根器及願的差別,因此,無佛之世辟支佛出,各由別別觀行而成獨覺,所證緣覺菩提亦有淺深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緣覺(獨覺)菩提的實證,有因思惟而證得者,也有因觀行而證得者,但都不是依於聞聽法音而悟入,此是不同於聲聞菩提之處。緣覺菩提所思惟觀行之內涵,雖然不異於聲聞菩提之蘊處界苦、空、無常、無我、諸法因緣而起其性本空,乃至十因緣以及十二因緣等等,然以偏於因緣觀者為多;又因其不由他聞,乃自行思惟觀行而覺證,因此獨覺的智慧大多深利於僅修四聖諦解脫道的聲聞行者。若於佛世時經由 佛陀教導因緣法而悟入緣覺菩提者,則也通稱為聲聞,以仍是由於聞佛音聲而得證入的緣故。
佛菩提也就是大乘菩提,或名為大菩提。依之修行能成就佛果,故名佛菩提;由於成佛時劫久遠,於世世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得以自度以及廣度眾生的緣故,故名大乘菩提。佛門四眾弟子於初轉法輪證得解脫果已,世尊復為宣說佛菩提道之般若實相智慧,遂有般若諸經之宣說實相心。佛弟子證得如來藏已,依此實相心作諸中道之觀行,即得漸次發起般若實相之智慧,此為第二轉法輪般若實相正理。佛陀為令四眾弟子繼續邁向成佛之道,於四眾弟子所證般若實相智慧之基礎上,更益以一切種智——宣說八識心王諸法,示以成就一切種智修行之道;所謂十地菩薩所修四攝、十度等等佛菩提道之內涵,令諸菩薩次第增進,乃至未來究竟成佛——具足一切種智而發起四智圓明無上智果,成就佛地清淨法界;此乃第三轉法輪方廣諸經所說唯識增上慧學也。如是,函蓋此三轉法輪諸經所說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方得名為成佛之道。又,此大乘菩提至高無上、究竟無比,不共二乘故名大菩提;大乘菩提所具足實證之四種涅槃,函蓋二乘菩提—二乘菩提乃是大乘菩提的局部內涵—是故名為大菩提。
由於二乘定性無學只能以解脫道度化眾生,而且唯於捨壽前隨緣度眾,捨壽時必入無餘涅槃,十八界俱滅故,窮未來際不再受生,故不能盡未來際度化眾生成就佛道;而且其化度之眾生能出三界者數量亦極有限,以法小及所度眾生少故,因此說為小乘菩提而不名大乘菩提。大乘菩薩若得證悟,不論悟後是否已證有餘涅槃,皆必依於大悲心而發起世世受生之大願,永不入無餘涅槃,不惟世世自度,亦復以此教人轉度有情;如是直至成佛能度無量眾,故名大乘菩提。又,一切菩薩成佛後,應身示有滅度而入涅槃,然其三十二相莊嚴報身永不入滅,恆為十方諸地菩薩宣說種智,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所度眾生其數無量,故名大乘菩提。
佛菩提具足一切智與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解脫果,共有十智:世俗智、法智、類智、苦諦智、苦集諦智、苦滅諦智、苦滅道諦智、知他心智、盡智、無生智,此十智乃是一切三乘無學通有;通教有學、無學依此建立,顯示解脫果修證之位次,此法通於三乘菩提皆有,故名通教。二乘菩提唯證解脫果,而大乘菩提於解脫道之修證俱通此果,故大乘菩薩依此通教解脫果之修證,亦有四向、四果之分位,並非別教只侷限於五十二位階的分位而已。具足一切智之十智乃二乘菩提之極果,無過於阿羅漢與辟支佛之解脫境界;三乘無學之無餘涅槃皆同一境,解脫道的修證無過其上者。
一切種智則是佛菩提果,乃是八識心王一切種子(界——功能差別)之智慧,菩薩在觸證如來藏的見道基礎上,循序修學而歷經三賢位之般若總相智、別相智,通達見道內容進入初地後,漸次修證般若唯識種智—八識心王一切種之智慧—唯識百法明門、千法明門、萬法明門等等。一切種智修證圓滿,變易生死斷盡而圓成究竟佛果;一切種智尚未圓滿之前皆名為道種智。如是一切種智之修學,唯大乘佛菩提有,不共二乘定性聲聞、緣覺。大乘法道除了依於通教解脫果來顯示修證的位次外,還依於佛菩提果之修證,別於通教之外建立菩薩的五十二階位,函蓋凡夫及六種賢聖菩薩性——十信凡夫性、十住習種性、十行性種性、十迴向道種性、十地聖種性、等覺性、妙覺性;如是菩薩道的修證位階及次第,是依於佛菩提果之修證而建立,此佛菩提果之修證乃不共二乘,故名別教。
佛菩提道之真實義者,謂一切有情各自本有之如來藏,以及如來藏與所生七識心王和合運作而生顯之色受想行四蘊等世間乃至出世間一切法。此佛菩提道甚深極甚深,難證極難證,行者若欲入佛菩提智,必先求遇真善知識,隨學修習以建立正確知見,並求親證自身本有之阿賴耶識心體所在;行者若得一念相應而頓悟入理,方能悟後起修,漸次發起般若實相智慧,歷經三賢位之般若總相與別相智慧的具足修證,而發起初分道種智入通達位中;再依之次第漸修親證如來藏中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地地轉進增上無生法忍,同時修集無量福德,不僅斷除思惑而具足二乘解脫道果證,更進而斷盡變易生死,如是前後歷經三大無量數劫,福德與智慧都究竟圓滿方能成就佛果。於如是三大無量數劫修行成佛之道的過程中,必須同時斷盡煩惱障之現行與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隨眠,不僅要具足二乘解脫道的修證,更要斷盡二乘無學聖人所不能斷之習氣種子隨眠及所知障隨眠以後,方能圓滿究竟佛道;如是正理,一切行者皆應了知。
如上略說三乘菩提之差別,當知此三乘菩提之修證,皆須以第八識如來藏為依歸,若無真實心如來藏之本覺,則無三乘菩提可修可證,也沒有究竟佛道可成。然此三乘菩提之內涵不僅甚深微妙,更是浩瀚廣大無有邊際,復又錯綜複雜難解難證,學佛之人每每望之卻步,不知從何入手。 平實導師為慈憫今世、後世一切有緣之佛弟子,乃於公元 2000 年秋天,將佛法三乘菩提內涵之總持,以 世親菩薩的《大乘百法明門論》為根本架構,誦出此男女老少皆能琅琅上口之〈正覺總持咒〉,將三乘菩提之梗概以總持的方式呈現,期能以簡易之文句,為諸學人建立起正確、完整而全盤性的佛法正知見,令諸有情於修學佛法時,能繫念於心而易於修學得不忘失。
總持又叫作咒,咒又稱為陀羅尼。基本上,咒是有次第性的呈現其所欲顯示之法義內涵,所以持咒的目的並不是教人修定,而是要讓人了知及憶持法要不忘失的意思。平實導師在《大乘無我觀》中有這樣開示:
每一首咒都是一個總持—但護法神的感應咒語除外—一個咒裡面,每一句拆成兩字一組或者一個字一組,或者三個字一組不等;每組就是一個法門,一個法門就是代表一部經。所以你把咒文整個誦出來以後寫下來,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三部經,你就把第一部經誦出來,誦完再誦第二部,再誦第三部;第一句誦完,再依同樣的方式誦第二句的每一部經。所以陀羅尼咒又叫作總持咒。1
所以,總持咒是屬於總持智的顯現,也是總相智,都是攝屬於法智。平實導師曾經開示:
法智是總持智,也是總相智。譬如二乘菩提解脫道的法智,是說五蘊空相、十二處空相、十八界空相,這是緣起性空的法智。又比如四聖諦、四念處的觀行,也是屬於總相智,都是法智所攝。或如修行時的實踐法門——八正道,以八正道而含攝緣起性空的法智,這則是屬於總持智,總持智是將法智編成偈頌而容易記憶,以總持智含攝法智的法相總體。二乘法如是,大乘法的般若和種智亦復如是;若將般若或種智中的許多法相編成總持,而且能每天至少誦唸一遍,就可以保持不忘,這也是法智的一種。由於法智的總持是智慧的一種,所以在誦唸時會發出智慧光明,鬼神或具有天眼通的人都可以看見,因此邪鬼惡神遇見了唸咒不斷的人,怕被持咒之人的光明所照耀而感到痛苦,就會趕快遠離;而護法善神看見唸咒所顯現的光明時,則是樂於為光明所照耀,以及依於自己護法本願的緣故,因此就前來親近,當然也就不會容許邪神惡鬼來為害持咒的人了,這也是後來有人專門持誦咒語藉以趨吉避邪的道理所在。因此「咒」就是總持諸法的偈頌,總持咒就是法智中的一種,專門用來記持諸法。
〈正覺總持咒〉即是以如是總持的方式,將三乘菩提的梗概用七十個字,五字一句,總共十四句,貫串起來成為易於憶持的陀羅尼,使有情眾生能藉由誦持的功德而種下修學正法之因緣,於他日緣熟值遇正法時,得以相應而進入正法中修習佛菩提道。綜合而說,〈正覺總持咒〉前面四句:【五陰十八界,涅槃如來藏,般若道種智,函蓋一切法。】主要是在說無我法的真義——人無我與法無我;乃是分別從二乘法與大乘法的角度來顯示無我法。
所謂無我法者,分為人無我與法無我二種。二乘法的「人無我」,是純粹從觀察蘊處界諸法虛妄不實入門,觀察蘊處界諸法皆是幻起幻滅,並無常恆不壞之自體性,而名之為「人無我」。蘊處界即是眾生之人我故,蘊處界中之一一法,除了意根以外,皆是易起易斷之法;而意根亦是可斷之法,故皆不得謂為真實有我也。二乘之「法無我」者,亦悉以蘊處界之人我為中心而作觀行,現觀由人我所衍生之諸法皆無有實我存在其中,現觀如是諸法之無我性,名為「法無我」;然推究二乘法無我所說者,其實未曾稍離蘊處界之人我而說,故於大乘法中仍名之為人無我。
大乘法雖然亦依二乘法而說如是無我,然將如是二乘法所說法無我之內涵攝在大乘人無我內,是由於悉皆不離陰界入我而說諸法無我故。大乘菩提是由親證自心真實法如來藏,現觀如來藏之無我性、本來性、常住性、清淨性、涅槃性,此等無我觀非是從蘊處界而觀陰界入等之無我,而是從如來藏之法性現觀祂的無我,故名真實之法無我。復觀蘊處界及一切有為法,悉皆由此第八識自心如來藏直接、間接或輾轉而出生,現觀此等諸法實無有一法為具有真實自體而能恆存之常住不壞者,故非有我,是名法無我。
〈正覺總持咒〉後面十句:【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現。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此中前五句是唯識學中的總持,函蓋百法明門;是在說這個實相心如來藏含攝一切世間和出世間法,而這唯識五位百法是依次第而呈現的,更是由於這八識心王(一切眾生心)才能輾轉而有世間與出世間一切法。因此,這五位百法具足函蓋能使有情斷盡分段生死,得以出離三界輪迴的解脫法門;也具足函蓋能使眾生斷盡變易生死的大乘成佛法門。所以這後四句是表示,總持咒的前九句所含攝之佛法範圍,並勸勉佛弟子們依之修學;亦說明欲求成佛之道者,無一人能外於如是修學內涵。因此而說〈正覺總持咒〉具足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是一切欲求正覺的佛弟子們所應信受奉行者。以下先就這五位百法略作說明,使行者能先建立一個概略的知見。
【一切最勝故】是指一切有情的八識心王。因為前七識都是從阿賴耶識出生,所以這八識心王都歸結於一心阿賴耶識。三界所有的一切法,眾生所能運用的、每天在受用領納的一切法—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法、受用的一切法—全部都是從這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輾轉而有的。這八識心王是一切法中最為殊勝的,若無八識心王則無有一法可得,所以稱之為——一切最勝故。
【與此相應故】「此」是指八識心王。這一句是說與八識心王相應的觸、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心所法,欲、勝 解、念、定、慧等五別境心所法,以及十一個善法、六個根本煩惱法、二十個隨煩惱法、四個不定法等,總共五十一個心所有法;這五十一個心所有法,是由八識心王相應才能現行出來的;依於阿賴耶識心體的現行識,以及阿賴耶識所執藏意根種子的流注,意根就能促使阿賴耶識在心王、心所的配合下,變現許多法相出來。這五十一心所有法與八識心王或多分或少分相應,雖然各不相同,要皆不離於八識心王,因此說——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二」是指一切最勝的八識心王,以及與八識心王相應的五十一心所法。由於八識心王有這些心所有法,再配合無明、過去世的業種,以及此世父母的緣,四大元素的緣,所以才有色身以及六塵等十一種色法的出現;包括修定以後變現出來的一類法處所攝色,以及七地菩薩加行後所能變現出來的色法、八地菩薩不用加行就能變現的色法等等。這些都是由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心所有法的和合運作才能夠顯現出來—包括我們的色身、五塵及法處所攝色—所以說這十一個色法叫作——二所現影故;意指這十一種色法,乃是八識心王及其相應之五十一個心所法共生而顯示出來,只是暫時存在之影像,幻有、幻滅故名為影。
【三位差別故】由「一切最勝」的八識心王,「與此相應」的五十一心所有法運作,顯現出—有我們的色身以及我們所接觸到的六塵等十一種色法—這樣的影像;由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心所有法而變現出十一個色法,再由這十一個色法配合八識心王與五十一心所有法的運作,在這三位七十法中或多分或少分的法相互配合運作下,就有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等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的出現。因為這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是由前三種分位法的差別組合而產生,而且這二十四個法與我們的覺知心不直接相應,也因為它們是三位諸法或多或少的配合,而顯現有時間、空間、勢速、相應……等的差別,所以名為——三位差別故。
【四所顯示故】有了前面四位法的運作,就能夠顯示出六種無為法——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等;這六種無為法都是依附於自心藏識的真如性、涅槃性而建立的。這七轉識都是在第八識心體的表面來來去去而有生死的流轉,眾生卻不知其虛妄;如果能夠透過修行,把七轉識的我見、我執以及我所的貪著降伏乃至全部斷除,就能證得相應的無為法,讓第八識所含藏的無為法性顯現出來。在還沒有把這些導致輪轉生死之有漏有為的煩惱斷盡以前,第八識含藏的無為法性其實還是具足存在的,所以這六種無為並不是修得的,卻也不是不修行而能證得;譬如虛空無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在眾生身中恆常顯現,只是因為二乘愚人及凡夫眾生沒有明心開悟而被無明遮障了,所以都不曉得。因此說,這六種無為法,是前面之「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這四位九十四法所顯示出來的,所以六無為法就稱為——四所顯示故。
【如是次第現】這五位百法的現行是有其次第性的——要依八識心王為最先,由八識心王的存在才有五十一心所有法相應而出生;由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個心所有法,這二位法合起來共同顯現出十一種色法,但所變生的身根、六塵等色法,都如影像般的出現,而非真實自在。再由心王、心所、色法三位總合起來,依此三個分位諸法或多分或少分的差別配合,而有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的產生;復由前四法——心王、心所、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而顯示出六種無為法來;因此說這五位百法是有次第性的從八識心中輾轉出生和顯示出來的。
【具足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覺佛子,一切應受持】 這五位百法所包括的九十四種有為法與六種無為法,函蓋了一切世間與出世間法,佛菩提道及解脫道皆悉含攝其中。因此〈正覺總持咒〉闡述佛法的真實義理,是以實相心如來藏為核心,顯示如來藏本體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體性,以及其心體中所含藏之無量無邊染淨諸法種子,如何經由無量劫之修行,滅盡三界分段生死無明,斷盡藏識中一切煩惱障之習氣種子,以及斷盡所知障之一切隨眠、斷盡變易生死而成為究竟佛之歷程。同時也舉示出這八識心王一切眾生心,如何能含攝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又如何能夠顯示大乘的真正義理,因此而說〈正覺總持咒〉即是佛法之總持。
想要成就佛道的人,全都不能外於此〈總持咒〉的內容而修學;一切佛子若善根深厚、性障微薄、福慧具足,得緣值遇此〈正覺總持咒〉時,請千萬不要輕易放過,宜應細細思惟此中所演述之正真法義。如是,不僅可以為自己建立起正確的三乘菩提解脫道知見,更可進而深入探究成佛之道、明心證真,復可經由三賢位之修行、進至初地修學百法明門,更而進求二地千法明門、三地萬法明門……之現觀與親證,如是累劫次第進修而至成就究竟佛果,是故當略說〈正覺總持咒〉——佛法總持之大意,以利今時後世之廣大學人。(待續)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41期目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