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般若信箱[第22期-目次8]--問五、六、七、八

般若信箱    

問五、菩提達摩《無心論》是否爲禪宗達摩祖師的著作?《無心論》的觀點是否正確?

 

答:《無心論》係敦煌寫卷,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經人整理出來,刊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冊的「古逸部、疑似部」中,除此之外,未見於中國所編的大藏經中,亦未見於近代日本所編的其他藏經中。

  此論主張無心,落於斷滅見,與禪宗謂真實證悟者,為「知有底人」的說法,恰恰相反,亦違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宗旨,與達摩大師教人親證阿賴耶識而且要以《楞伽經》印證的宗旨完全相反,違背大師傳來中國的禪宗宗旨,不可能是達摩祖師所作。所以《無心論》可能是唐人所偽作,因其義理錯謬,未見流通,卻藏於敦煌石室,而保存下來。

 

問六、蕭先生是否將能觀者的意識覺知心當成離念靈知?假如是的話,難怪蕭平實先生會錯將離念靈知當成欲界心,乃至定中之心。懇請蕭平實先生再仔細的深研何謂禪宗的離念靈知心的定義之後,再下定論好嗎?如果離念靈知心是錯誤的,那麼從禪宗三祖至後來所傳的荷澤禪師等都是錯誤的。如禪宗四祖道信禪師傳給牛頭法融禪師的禪法就是真心任遍知的離念靈知,如傳心法要的黃蘗禪師傳給斐休國師的就是離念靈知,斐休國師還為圭峰宗密之著述撰寫序文。既然離念靈知是錯誤的,那麼為何從禪宗三祖乃至四祖道信禪師都會故意犯下這個錯誤?(這件事假如是真的,出家人犯誤導眾生的罪是很嚴重的。)為何黃蘗禪師會故意誤傳斐休國師為離念靈知?若黃蘗禪師知道斐休國師錯悟,為何他仍不制止?由此可知,這根本都是不合理的一件事。唯一可證明的,歷代祖師對於離念靈知的定義,的確是跟蕭平實先生對於離念靈知的定義完全是不同的。

 

答:這世界上荒謬、不合理的事情何其多,不能因為它不合理,就以為絕對不會發生,所以您現在用佛教史的若干不合理的事例(那也是您自己的認定)加以推測,並不是可靠的方法,以致所得到的結論「歷代祖師對於離念靈知的定義,的確是跟蕭平實先生對於離念靈知的定義完全是不同的」,亦非正確。若您因為這樣,便無視於我們在諸書中的舉證,就不是聰明的作法。因為第八識心王的體性,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極嚴肅的問題,所以,應該以實證經驗和經教為依歸,不應該依賴想當然爾的推測。

  離念靈知這幾個字,本身並沒有什麼過患,要注意的是它所傳達的意義。如果您親證第八識心,驗證祂「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參見《佛藏經》〈念佛品第二〉)的體性,然後您把祂取名叫做「離念靈知心」,我們會歡喜讚嘆,因為這是名符其實「離念靈知」,但卻是離於六塵一切念的靈知心。但是,現在人家是把第六識離於語言文字相的心(我們所破斥的「離念靈知心」,是這個意義的「離念靈知心」,祂只能短暫的離開語言文字相,不是第八識「乃至小念,尚不可得」的離念),當做是第八識,這樣不管他用什麼名相,我們都會有意見,因為這是很大的誤會,若不加以導正,修行人永無見道的可能。

  我們很多著作,都在破斥這樣的離念靈知心,所舉的教證與理證,恐怕已經多到令人生煩的地步,所以我們不打算在此重述這些語句,請您自行參考本會諸多書籍與刊物,特別是最近出版的《真假禪和》。

問七、想問是什麼因果會有自閉兒的產生呢?如果這一世老是恐懼人群,會是什麼原因?這跟來世會變成自閉兒有關連嗎?

 

答:自閉兒只是逃避現實下的現象,不肯面對現實;如同精神病患不肯面對事實,不願承受此世、往世所造種種業的果報,或是精神太脆弱,無法承受打擊,覺得以後全無希望了,就自暴自棄起來,時間久了也就習慣精神病的狀態,這都不是健康的作法,也是不利此世後世道業的想法與作法,種子不斷的熏習,越來越堅固,未來世可能不容易再出生於人間了。這是令人很難過的事,所以對於努力在幫助他們的醫師和善心人士,我們都在心中對他們生起很崇高的敬意。

 

問八、《真實如來藏》一書中,頁22講到以諸中道體性,故能持異熟習氣因及等流習氣因而隨之受生,故有今生之異熟果及等流果,煩請開示「等流習氣因」及「等流果」。另於頁32講到六轉識是有覆有記性,……末那識妄心恒內執我,是有覆無記性。煩請開示「有覆」及「無記」的意思,及六轉識「有覆有記」的意思及末那識「有覆無記性」的意思。謝謝,阿彌陀佛!

 

答:關於等流習氣因及異熟習氣因,在明心後進入增上班學習時,聽了平實老師的開示以後,都還有人聽不懂;所以在這裡公開的說明,同樣的花費了許多的篇幅時間來說明之後,可能對您還是幫助不大,所以暫時不在這裡說明。但是 平實老師曾在《楞伽經詳解》中詳細的說明過了,請您直接從書中閱讀。

  現在無記一詞,常被一般人沿用為打坐時,心中不清楚明白的狀態,稱為無記狀態。此處所說的無記,乃指非關善惡性,不會造作未來世生死相續之因者。因執著善惡性,覆藏住本來清淨之第八識法性;前五識與第六識配合運作,而於五塵境或法塵境中生起貪染,此「有覆有記」也。而第七識遍能了別五塵上之法塵境,然了別慧極劣,不在善惡上起貪染,故名無記,但隨意識而於六塵中起思量性,故亦有覆。前五識本身是無覆無記性的,但因為一定會隨同意識而運作,所以就通有覆有記性了。

  有覆的意思,是說這個心體的心性,在未受學正法、或者所學之法偏斜時,都會處於覆障解脫果證的自性下,這就是有覆性。有覆性簡單的解釋,就是心體常有我見、我執、我慢、我愛、貪求五欲……等等,因此而障礙了解脫的修證,遮覆了解脫的光明,所以稱為有覆性。意識與意根都是如此,所以都是有覆性。有覆性的意識與意根中,一個是有記性、一個是無記性:意識會思索、分析、計劃、實行,並且了知實行以後的結果是善、是惡,所以是有記性的心;意根不會思索、分析、計劃、實行,並且不知道實行以後的結果是善、是惡,大多聽從意識思惟的結果而採信之,如果因為習氣而不聽從意識的建議,則是依照熏習來的習氣去作,不是有思惟的作事,所以是無記性。原則上來說,只要是有執著性的心,都是有覆性的心;知道善惡的心,都是有記性的心,這樣比較容易理解覆與記的意思。另外,記的意思是說,與來世的果報有關;八識心王所造的事業,會與來世的果報有關的心,就是有記心,不是無記心,這樣您思惟以後可以比較瞭解記與覆的意思了。這是比較淺白而容易理解的說明,希望您得到受用。末那識恆內執我,是說祂把阿賴耶識的功德性都執著為意根自己的功德;阿賴耶識從來不會對此有意見,所以祂是無覆性;祂也不知道所造的一切事業是善、是惡,祂也從來不會起心動念去作善惡事,所以祂也是無記性,所以合稱無覆無記性。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22期目次8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