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般若信箱[第20期-目次9]--問五、六、七、八

 

0.10  

問五、

     1.意識在五位斷, 導師的書中此五位都有含正死位,而無想天含在無想定中,但為什麼《成唯識論》中卻無正死位?

     2.意識不僅在五位斷,在無餘涅槃和處胎前期亦斷,為什麼不說七 位斷?

 

答:意識乃是一期分段生死之生得心,於入胎後四個月左右時,五根漸具雛形才能首次粗略的觸知五塵,然後才能極少分、極少分的生起,對五塵的領受能力極差,所以少有苦樂受。然而五位差別之設立,將處胎前期含攝於正死位中,初出娘胎時方攝屬出生位。依於此一期初次生起之生得心而觀,始從最初生起與死亡入胎後之最終斷滅期間,俱解脫之無學聖人會有如是五位境界出現:無想定、滅盡定、悶絕、眠熟、正死位等五位。凡夫眾生則必無滅盡定位境界出現。意識不現起的分位,不超過此五位。若一般凡夫未修解脫道,則其一期之生得心──意識心,不現起之最大可能分位只有在悶絕、眠熟、正死位等三位。證得四禪者,若曾修解脫道而未斷身見,則會出現無想定境界:以涅槃想而進入無想定中。

      生於無想天者,其一期生死最長壽者為五百劫,然而多有中夭者。無想天人一生中之最初半劫與最終半劫亦有意識心現起,並非全然處於無意識心之分位中。《成唯識論》中乃就三界而言,生於無想天中之四百九十九劫,及色界、欲界中人入於無想定、滅盡定中,與欲界有情之極重睡眠(眠熟無夢)及悶絕位中,意識心都不現起。由於地獄中有情一日死數萬次,其死乃是極苦而導致悶絕而死,故亦有正死位境界之意識不現起時;但因業力故,業風一吹便又活轉而繼續受苦,所以亦有正死位。

      雖然無餘涅槃位時七識心皆滅而永不現起,但是無餘涅槃不屬於三界中之任一界,而意識心之現行不能離於三界,所以若要論意識心斷而不現起之分位,當以三界中之法而論之,導師所說無想定、滅盡定、悶絕、眠熟、正死位等五位,或者《成唯識論》所說無想天、無想定、滅盡定、悶絕、眠熟五位,皆有其立論根據,學人於比較差別之餘,應該要知道其中正理才是。譬如無為一法,有分為六無為者,有分為八無為、九無為、十一無為者,都是依不同的面向而作分位差別,隨其所度有情之增上智慧而作更細微之分位,藉以提升隨學菩薩之智慧,但不可因此就說某位菩薩所說法有誤、或說他有漏失,因為法無定法,只要能利樂修學者之道業即可,只要不違背法界實相即可。否則,佛對二乘人只明說六識,而隱說七八識,不明說七八識,是否亦將成為有過失之法?所以學人都應該記住一點:法無定法。若作種種不同的說法,都是為人悉檀,學人不宜輕易評論之,以免遮障自己此世、後世、無量後世之道業。

 

問六、勝義根和扶塵根都為色法所攝,只是針對前五根而說;而意根乃是心法,故無所謂勝義、扶塵,對嗎?

 

答:是的,您所說的沒有錯。意根確實是心法,除了本報曾於〈般若信箱〉(見《電子報》第16期〈般若信箱〉問九)答覆的理由之外,此處再舉一個理由,說明意根確實是心法──依無色界有情的存在,可以證明意根確實是心法,何以見得呢?因為無色界有情若沒有意根,則必無意識與定境法塵的存在,則無色界有情勢必成為已經滅盡十八界,則成為無餘涅槃境界,無法再稱之為三界中的有情。但是從經教中得知,確實有無色界有情的存在;從四禪來推斷四空定的境界,其理論的正確,以及從實證者的證量來看,四空定的境界確實存在;而這些無色界的有情,仍然在六道眾生、輪迴生死的境界中,都沒有能力入無餘涅槃,可見他們還是有意根存在的,又因為無色界的有情都沒有色身,由此可知,意根必非有色根。

 

問七、末學先前曾請問做夢的問題〔見《電子報》第12期〈般若信箱〉問九〕,〈般若信箱〉答覆說:「夢境與發瘋的境界,都是當事人意識心的現量,無所謂非量可言,因為都是真實帶質境,都同樣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真實相分。」但末學還是有些疑惑在,因「現量」係如鏡對物,量知現在之境,不分別計度;但在夢中有時還是會作判斷,因此夢裏也會趨吉避兇或選擇某些方法以作一些事,此是否涉及「比量」?其次,譬如夢裏的景觀有時只是目前或數年前工作或居住環境之變形,但夢中的人卻錯誤分別執取認定是為當時的環境,或睡覺時腳暴露在棉被外,夢見冰冷或與水相關的影像與行為而執以為真實境,這類情況不算「非量」嗎?此外,八識規矩頌對意識的第一頌說:意識為「三性三量通三境」。似乎暗示獨影(獨頭)意識也可以具有三量,如果獨影意識只許有現量,那麼因五後意識類同獨影意識,是否只剩同緣意識與五俱意識才具足有三量?

 

答:您誤會現量與比量的意思了!問題中所說的現量,僅是針對於五塵境而說,我們就只針對五塵境來作說明。但是所有的現量境界都是同樣屬於內相分的境界,從來都不是指外五塵的境界,因為有情從無始劫以來的世世七識心,從來都不曾接觸過外五塵境,所以清醒時與外五塵境界接軌的境界是現量境界,夢中不與外五塵接軌的五塵境界也是現量境界。比量境界不單是夢中有,清醒位也一樣有,不可說「清醒位就是現量境界,夢中就是比量境界。」但是比量境界只有意識才會有,其餘七識都不會有比量境界,都是在現量境界上運作。

      若要說五塵境之現量境,五俱意識緣於五識所緣之清醒位五塵境時,也是現量境,同樣有分別揀擇計度。夢境中,意識緣於如來藏現起之內相分五塵境,仍然由夢中獨頭意識如同於五俱意識位一樣的領納分別計度,只是夢境中未與現象界外五塵連接,所以五塵境的變化可以如同天馬行空一般的快速變化,與清醒位不相同,這是因為夢境不與山河大地世界五塵連接的緣故,所以夢境中的意識其實仍然是如理作意去分別計度的,只是不知那是夢境罷了;如果知道那是夢境,意識就不會對惡境緊張,也不會對順境貪樂。

      如果清醒位的現實境界五塵,也會如同夢境一樣快速變動的話,意識仍然會如同夢境中一樣的應變,與夢境中意識的應變並無差別,所以意識在夢中的應變,也是依於夢境的現量相分而作應變,所以夢境也是意識心的現量境界,不是比量境界;所以夢中的獨頭意識的作意心行,其實仍然不可說是比量,也不可說是不如理作意;一般所謂的不如理作意,只是因為夢境中的意識不知道那是夢境而誤以為真,所以才說是不如理作意;如果夢境中的五塵境界永遠如同現實世界中一樣「合理」的運行,則夢境中的意識當然也會如同清醒位一樣的應變,所以從實修實證的人來看,不該說夢境中的意識是不如理作意的,但是從一般人所知的道理上面來看,才會說夢境意識是不如理作意的。

      修行人了知夢境的虛妄,所以不隨夢境而起善惡心行;在與外五塵連接的世間也一樣,有修證的人視世界五塵猶如夢境而不受影響,但不論夢境與現實境界,對意識來講,其實都是現量境界,都不是比量境界。不知不證這個道理的人,單靠意識心的思惟而想要了知這個道理,就會成為比量境界了。從這一點來說,學人當可更加證明意識心於夢中與清醒位所分別者確實都是內相分境,皆是自心如來藏所現之法。

      若於即將睡醒的階段,由於比較劇烈之觸塵受到意根末那識之作意,意識於未現起相對應之身識了別的情況下,於夢境中所分別之該觸塵現量境,當然就會配合夢境相分的快速變動而做出和清醒位時一樣的分別而作應變。而所謂非量,純粹是意識心虛妄想像構思而得,所以這三法是有所差別的。

 

問八、成佛以後仍要受報嗎?末學從法鼓山的網站看到聖嚴法師對此問題做肯定的回答(見聖嚴法師所著之《學佛群疑》,www.francisleung.com/BuddhaSutra28.htm),但前後有些矛盾,因「受報」與「示現」是兩回事。唯依過去熏習所得知見,後身菩薩於人間成佛時,其第八識的所有種子均已完全轉為清淨無漏,煩惱與所知障斷盡,理應已完全償還宿債,因此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的九難只是一種示現,這能算是受報嗎?亦即 佛在人間所經歷的災難是刻意將「過去所造的因」故意延至成佛後「受報」,以告訴世人因果不爽之理(此為受報),或故意「改變某些人的見分、記憶或行為」使其對佛行惡,以示因果(此為示現),且 佛願意承受之?若是前者,則成佛前並不須完全償還業債,此與「佛已斷盡二障」似有矛盾;如是後者,則這些對 佛行惡之人未來似不應為其謗佛或傷 佛的行為受業。怎樣的講法才是對 佛在人間受九難的正確知見?不知經論中有無相關解釋?

 

答:《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世尊!如來昔在毘蘭多國,受毘蘭若婆羅門請而食麥者,此事云何?」佛言:「善男子!我亦愍念後世眾生故現是事,如來實知諸婆羅門居士等請而不供養,而受其請彼處安居。何以故?善男子!彼安居處有五百馬,所有食麥施與眾僧,令至三月。善男子!彼馬悉是大菩薩也,宿殖德本而值惡友,造諸惡業,生畜生中。善男子!彼五百馬有調馬者,是日藏菩薩,以願力故生在彼處。善男子!是日藏菩薩,勸五百馬發菩提心,為令得脫故生彼處。善男子!以彼善調馬主力故,彼五百馬皆憶宿命,得菩提心,還得本心。善男子!如來愍念彼五百馬故,受彼請,彼處安居;調馬人麥與如來食,五百馬麥諸弟子食。善男子!彼調馬者以馬音聲調五百馬,皆令懺悔勸其發心,復令彼馬於佛法中,於三寶所起敬重心。善男子!過三月已,彼五百馬捨身生於三十三天,彼在畜生尚得是利,如來爾時為彼說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善男子!彼處所有調五百馬、防護馬者,如來記彼:當得成就自調伏心緣覺之道。善男子!世間無有是可食物,如來食之而有不作微妙味者。善男子!假使如來食於土塊瓦石等物,而無不〔退?〕微妙味食。善男子!如來所食皆作上味,無有世間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食之物而可比者。何以故?以如來得味中上味,得食上味,得大丈夫諸相好等。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正取:如來所食悉微妙味,無有可比。善男子!阿難比丘憐愍我故而作是言:『云何如來生轉輪聖王家,捨王位出家而能食麥?』如來善知阿難心已,故與一麥,告言:『阿難!汝當知之,此是何味。』阿難食已,生奇特心,即語我言:『世尊!我生在王家、長養王家,而未曾得如是上味。』善男子!阿難比丘以彼食味,身心得安,七日不食。善男子!以是事故當知:如來無有業報,然彼居士婆羅門,請諸有德清淨比丘不供養者,諸比丘等受請往彼,而不供養示現業報。善男子!汝應當觀如來神力,彼婆羅門請佛及僧而不供養,如來記彼不墮惡道。善男子!共佛受請彼處安居五百比丘,於中乃有四十比丘,多有貪心,不能觀察不淨行故,若得稱意微妙食者,悉皆退轉;食馬麥故不生欲心,過七日已得阿羅漢果。」】(CBETA, T11, no. 310, p. 156, b13-c27)

      聖嚴法師所答者,乃是參考本緣部經文所說,但是聖嚴法師當年閉關專心閱讀藏經時應已閱讀過《大寶積經》,除非他的閉關期中所讀的不是經藏,而是像某人所說的只是閱讀他人的著作,那就不能稱為讀經的閉關,而是長期的休養生息以及增進佛法知識罷了!對於佛所說「愍念後世眾生故現是事,如來實知諸婆羅門居士等請而不供養,而受其請、彼處安居」,以及「如來無有業報」,聖嚴法師既無法信受而說為受報,則其十信位之修行是否已經圓滿,對三寶大信是否已經具足,令人不能不懷疑。

      阿羅漢們已能在捨壽後永不受報,然而 如來乃是福慧兩足尊,業障、煩惱障、所知障皆已修除盡淨,一切種子究竟清淨了;佛的廣大福德也圓滿具足了,所以才會有三十二種大人相……等,如是福慧兩足尊之佛身,何有受報之可言者?但為憐愍眾生、教導眾生故,示現此等業報,教導眾生莫造惡業,也教導菩薩們:盡未來世都不入滅而世世受生行道時,果報都會現前的。菩薩們聽了,就懂得畏懼因果,而不是像凡夫眾生們一樣只是畏懼果報而不畏懼造因;所以佛不是受報,而是示現,其餘八種示現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 佛授記說:不供養者不墮惡道。學人對於表相大師所說若有疑問,應當舉示經中佛語,請彼表相大師再做正解,以免誤導他人。因為錯說佛法誤導學人,是有因果的,將來不免受報的。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20期目次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