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覺法相辭典:菩提()

發菩提心    

人天乘及二乘菩提

人天乘的法以及二乘菩提的法,都叫作權教,就是權巧方便施設的法教。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勝鬘經講記》第一輯,200811月初版首刷,頁328)   

 

二果人是一來

在二乘菩提中說二果人是一來,生到欲界天上以後再回到人間成就阿羅漢果,叫作一來。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金剛經宗通》第二輯,20127月初版首刷)

 

二乘菩提

二乘菩提的實證,卻只需要斷我見與我執而且斷了我所執,一世之中就能證得阿羅漢果而出三界生死。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七輯,201011月初版首刷,頁202

作聖諦講的是有量的四聖諦,有量聖諦的真義就是二乘菩提;因為二乘菩提的四聖諦,是可以計算出來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內容、它所斷的煩惱內容以及滅盡後的內容,都是可以一一說明、一一計算出來的。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勝鬘經講記》第四輯,20095月初版首刷,頁136。)

 

二乘菩提之見道

二乘菩提之修行,首要之務在於斷除我見;斷我見之法,首須現觀「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之覺知心,乃是依他起性,乃是虛妄法,不可認定為常住不壞法;應當現觀其虛妄性之後,斷除對覺知心,對意根自己之自我執著,是名二乘菩提之見道,證得聲聞初果。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門正眼》公案拈提第一輯,20113月二版三刷)

 

二乘菩提菩提道圓通法門

然而一世就可以成就的二乘菩提,沒有這種理上的現觀,也不能在事相上直接從理上捨離塵勞;對二乘聖人而言,沒有在事相上觀察真實理的捨塵勞智慧。他們得要在蘊處界等事相上,憑著斷我見、斷我執、斷我所執而捨棄六塵中的各種勞累;但這種修行方法是與法界實相的真理無關的,而且也是一世便能成就的解脫果,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的佛菩提果不同,所以文殊菩薩評論說:「非是長修學;」說他們的修行法門,不是長久修學才能完成的佛菩提道圓通法門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十輯,20115月初版首刷,頁88-89。)

 

二乘菩提

二乘菩提法稱為世俗諦,意思是世俗法中的真諦緣起性空而無實法是虛相而非實相。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勝鬘經講記》第一輯,200811月初版首刷,頁21。)

 

二乘菩提下品涅盤

聲聞所修的有作有為的四聖諦,這是下品涅槃;這一種下品涅槃,依二乘菩提而方便說是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這種涅槃被稱為下品的法,是因為只修學四聖諦,依苦集滅道四諦來現前觀察蘊處界的苦空無我無常,所得的解脫智慧是有限的。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勝鬘經講記》第四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95月初版首刷,頁150。)

 

二乘菩提就是將滅止生

二乘菩提就是禪宗六祖指責的「將滅止生」哦!所以就用滅一個能滅的法,也就是用四聖諦、八正道把五陰全部滅壞了;五陰滅壞了,不再出生五陰了,這樣成就阿羅漢果。那五陰既然否定了,為什麼還要說自己是阿羅漢呢?所以這是將滅止生的法。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201212月初版首刷)

 

大方便經說明整個佛菩提內涵

大方便的意思是說,這部經中有詳細而善巧的說明,讓人瞭解二乘菩提不等於佛菩提,所以它才叫作「大方便經」。換句話說,這部經典其實是由實出權、匯權歸實;它由實相智慧中出生了許多權巧方便,來為大眾說明整個佛菩提廣泛的內涵;可是很廣泛的佛菩提內涵,卻又能經由權巧方便的說明以後,最後再匯歸於實相,所以說它是「大方便經」。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勝鬘經講記》第一輯,200811月初版首刷,頁8。)

 

大乘別教菩薩---菩提賢、菩提聖

為什麼證得佛菩提菩薩叫作別教的菩薩?因為不但已證解脫道,也證得佛菩提道了;而佛菩提道的智慧不共二乘,當然也不共通教的菩薩,所以稱之為「別」;所證的智慧跟聲聞教、緣覺教、大乘通教都不一樣,所以叫作大乘「別教」。然而別教的菩薩中,有菩提賢,也有菩提聖;證得佛菩提的賢位菩薩,到了初地的入地心以後就成為菩提聖的菩薩,因此菩薩就有四種了:凡夫的菩薩、解脫聖的菩薩菩提賢的菩薩菩提聖的菩薩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一輯,200912月初版二刷,頁166-167。)

 

二乘法包括二乘菩提

大乘法乃至三乘菩提的一切法,都是以如來藏這個第八識法身為中心而貫串的;是包括二乘菩提的緣覺法、聲聞法在內,全部都貫串和合為一個法──如來藏法。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勝鬘經講記》第一輯,200811月初版首刷,頁116。)

 

三乘修證無為法而有差別

菩提不一樣。前面兩個人:第一種是聲聞聖人,聽聞而相信佛說的另有一個本識出生名色,當名色全部入滅以後還有本識常存,不是斷滅空;因此可以無所恐懼而斷盡我執,出離三界生死。第二種是緣覺聖人,生在無佛之世,不必經由別人開示,他自己推斷出一定是有一個本識,才能有這個名色引生的十因緣、十二因緣法;因此他也願意滅盡自己而不受後有,捨壽時滅盡自己而取無餘涅槃。第三種賢聖可就不一樣了,這些人都是菩薩摩訶薩;菩薩並不是像聲聞聖人只是相信,也不像緣覺聖人只是推斷確定,而是要親證那個本識的實際存在;菩薩得要把本識找出來,必須現前觀察:果然我的色與名,都是從我自己這個本識中出生的;原來我的色身不是父母製造出來的,而是我的本識製造出來的,而父母只是提供因緣、提供環境給我的本識來製造我的色身;製造出色身以後,本識就可以流注出名等種子,於是就會有我的覺知心出現來運作了。這樣證明自己的五色根與五塵,證明自己的意根與法塵,證明自己的六識及受想行都是由本識所出生,那個本識就叫作自心如來;而你已經親證,確實現觀而知道了,生起實相智慧而有了中道的現觀,乃至進修一切種智,那你就是證得佛菩提,就成為菩薩摩訶薩了,已經不是聲聞或緣覺了。所以,這三種行門同樣都是無為法,可是因為無為法的修證內容不同就有了差別;因此,同樣是修無為法,有人成為阿羅漢,有人成為辟支佛或緣覺,有人成菩薩、成佛;之所以會有三乘聖人的不同,都是因為無為法而有差別。

(節錄自平實導師著《金剛經宗通》第二輯,20127月初版首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正覺法相辭典:菩提(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