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8)般若中觀(連載十)---游正光老師

    又《大智度論》同卷 龍樹菩薩也為佛習氣永盡,阿羅漢、辟支佛未斷習氣之原因作整個詳細開示如下:

    問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同用無漏智,斷諸煩惱,習何以有盡、不盡?」

    答曰:「先已說智慧力薄,如世間火;諸佛力大,如劫盡火。今當更答:聲聞、辟支佛集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於無量阿僧祇劫廣修、廣習,善法久熏故,於煩惱習無復餘氣。復次, 佛於一切諸功德皆已攝盡故,乃至諸煩惱習氣永盡無 餘。何以故?諸善法功德消諸煩惱故;諸阿羅漢於此功德不盡得故,但斷世間愛直入涅槃。復次,佛斷結使,智慧力甚利,用十力為大刀,以無礙智直過故斷,諸結使盡無復遺餘。譬如人有重罪,國王大瞋,誅其七世根本,令無遺餘。佛亦如是,於煩惱重賊,誅拔根本,令無遺餘。以是故說:『欲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1 

    《大智度論》卷 27 開示:聲聞、辟支佛僅斷除世間愛,亦即斷了三界愛的煩惱現行,其所得功德、智慧時劫很短,乃至可能僅有一世、二世或三世而已,不如諸佛久劫修集功德、智慧。因此二乘人畏懼生死輪迴苦,心得決定終不改易,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諸佛經過無量劫的修行,不僅斷除了三界世間愛的分段生死,而且也斷了三界世間愛的習氣,以及無始無明的變易生死。於成佛後,仍然依照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所以功德、智慧遠遠超過聲聞、辟支佛,不是聲聞、辟支佛所能比擬的。 

    由上面經與論開示,很清楚告訴大眾:佛已經永斷習氣種子隨眠,聲聞、辟支佛僅斷除三界愛煩惱的現行,不斷三界愛的習氣種子隨眠,更不斷無始無明;所以聲聞、辟支佛 仍然有習氣存在沒有斷除,這也是經中或論中所說的餘氣 2 。譬如畢陵尊者伽婆蹉,五百世為尊貴的婆羅門,因為使喚奴婢習慣了,今世遇緣,使喚的習氣不經意就流露出來,如《大智度論》卷 2 開示:

    復次,長老必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邊彈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兩斷,得過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必陵伽婆蹉常罵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告:「必陵伽婆蹉懺謝恒神!」必陵伽婆蹉即時合手語恒神言:「小婢莫瞋!今懺謝汝!」是時,大眾笑之,云何懺謝而復罵耶?佛語恒神:「汝見必陵伽婆蹉合手懺謝不?懺謝無慢而有此言,當知非惡,此人五百世來,常生婆羅門家,常自憍貴,輕賤餘人,本來所習,口言而已,心無憍也。」3

    畢陵尊者本身是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患有眼疾,又需要經常過恆河乞食,因為遵守 世尊教誨,不敢隨便使用神足通過河。因為無法過河的緣故,畢陵尊者於是觀看恆河神到底是誰?知道原來是「她」,所以就對恆河神說:「小婢!小婢!把水停住,不要流動,讓我過河!」恆河神聽了,知道畢陵尊者是一位阿羅漢,不敢怠慢,於是趕快將河水分開,讓畢陵尊者過河。可是堂堂一位恆河神被說成小婢,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向 佛告御狀。佛差人找畢陵尊者過來問清楚。問了以後,知道畢陵尊者不對,要求畢陵尊者向恆河神懺悔。畢陵尊者謹遵 佛的意旨,合掌向恆河神懺悔說:「小婢!不要起瞋!我向妳懺悔!」在場的大眾聽了都笑翻了,原來畢陵尊者仍然喚恆河神為小婢。佛於是藉這個因緣向大家開示:「畢陵尊者五百世以來,生為尊貴的婆羅門家,恆河神曾經為畢陵尊者小婢,因為使喚慣了,習氣使然,所以才會叫恆河神為小婢,不是心中有憍慢的緣故。」由論中開示可知:畢陵尊者雖然貴為阿羅漢,但是習氣隨眠仍然未除,遇到往昔五百世曾為家中小婢的恆河神時,使喚的習氣不經意就出現了,並不是畢陵尊者心中有憍慢的緣故。又譬如:

    此賢劫中,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勸化,一萬歲中,將諸比丘處處供養。於後時間,僧有少緣,竟不隨從,便出惡罵:「汝等佷戾,狀似毒龍。」作是語已,尋即出去。以是業緣,五百世中受毒龍身,心常含毒,觸嬈眾生。今雖得人, 宿習不除,故復生瞋。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勸化比丘惡口罵者,今須菩提是。由於爾時供養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4

    須菩提本身是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因往昔在迦葉佛時曾為比丘,一時沒有得到順心,便起瞋心罵另一位比丘為毒龍,所以捨壽後下墮傍生道,五百世為毒龍,因此瞋心很重,今世雖然在 釋迦世尊座下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但仍有瞋的習氣存在,使得今世有很多師兄弟,譬如難陀比丘等人,不喜歡與須菩提親近。所以須菩提與眾生的善緣比較薄,這也是須菩提於師兄弟眾中最晚成佛的原因。又譬如:

    如摩訶迦葉瞋習故,佛滅度後集法時,勅令阿難六突吉羅懺悔,而復自牽阿難手出:「不共汝漏未盡不淨人集法。」5

    摩訶迦葉(聲聞的大迦葉)因為多生瞋息未除故,於 佛滅後結集法時,令阿難向大眾懺悔六突吉羅 6 的過失,並說:「不與有漏未盡、不清淨的人一起結集!」又譬如:

    蜜婆私詫阿羅漢五百世在獼猴中,今雖得阿羅漢,猶騰跳樹木,愚人見之即生輕慢:「是比丘似如獼猴!」是阿羅漢無煩惱心,而猶有本習。7

    蜜婆私詫本身是一位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因為曾經五百世為獼猴,所以今世雖然貴為阿羅漢,仍有獼猴跳躍躁動的習氣存在,所以常遭到愚癡無智的人毀謗。又譬如:

    佛言:「有羅漢名憍梵鉢,已得阿羅漢道,反作牛飼。」弟子問佛:「何以故?」佛言:「是比丘前世宿命時,七百世作牛,今世得道,餘習未盡故。」8

    憍梵鉢提本身是一位阿羅漢,曾七百世為牛,所以今世仍然有牛的反芻及咀嚼的習慣存在,不時地將吃進的食物吐出來,像牛一樣咀嚼著。因為這樣的緣故,常遭世人指指點點、引人非議,所以 佛叫憍梵鉢提到忉利天,接受天人供養,一者、避免世人不明就裡,妄加毀謗,因而造下毀謗阿羅漢無邊罪業,未來要受苦果。二者、天人都知道憍梵鉢提是一位阿羅漢,名為應供,不僅不會毀謗,反而會供養阿羅漢,來培植及長養自己的善根與福德。

    既然已知道阿羅漢仍有習氣種子隨眠存在,接下來要探討什麼是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為什麼會有習氣存在?又該如何斷?所謂習氣種子隨眠,就是一種習氣、習性、慣性,也就是某種習慣不經意,而且經常性的行為出現。因此在生活上,某一種煩惱不經意而且經常不斷地出現的行為,就是習性,如論中開示:

    煩惱習名煩惱殘氣,若身業、口業不隨智慧,似從煩惱起。不知他心者,見其所起,生不淨心,是非實煩惱,久習煩惱故,起如是業。譬如久鎖腳人,卒得解脫,行時雖無有鎖,猶有習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雖以淳灰淨浣,雖無有垢,垢氣猶在。衣如聖人心,垢如諸煩惱,雖以智慧水浣,煩惱垢氣猶在。9

    龍樹菩薩開示:習氣名為煩惱殘留之氣,好像是煩惱一樣,其實不是真正的煩惱,因為阿羅漢已經將煩惱現行斷除,但仍有煩惱習氣種子隨眠沒有斷除,別人不知道這是習氣種子隨眠,以為是煩惱的現行。就好像在衣櫃裡放置樟腦丸,久而久之,衣服上面就會有樟腦的味道,就算你將樟腦丸取出,隔了一段時間,衣服仍然有樟腦的味道不散。譬如阿羅漢吃到美味佳餚,也會起輕微的貪,但是不會再貪第二口,這就是只斷現行而不斷習氣種子隨眠表徵。又譬如有人當面罵阿羅漢,阿羅漢絕不會回罵,因為他已斷煩惱現行,可是他會不高興不跟你說話,面無表情地轉頭就走了,這表示阿羅漢還有瞋的習氣存在,沒有斷除。

    又譬如在佛世,如果某甲說某乙阿羅漢不是阿羅漢,某乙阿羅漢還是會有瞋的習氣現行,仍然會舉椎打雲板集眾,要求某甲公開懺悔,避免某甲因為毀謗某乙阿羅漢,成就毀謗賢聖重罪,未來要下墮地獄受苦。 

    接下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觀察習氣的存在?知道以後,就可以面對它、消除它,以減少一些不好的習氣。譬如養貓的人會發現,貓在大小便後,會有撥土將大小便掩蓋的習慣;就算沒有貓媽媽從小教導,或者沒有土可撥,貓仍然會有撥土的動作出現。又譬如養狗的人會發現,有些狗生病時,沒有狗媽媽教導,牠會自己去找草來吃治病。又譬如鳥在啄食時,每啄一次,就會左右轉頭、翹尾巴,觀察周遭的環境有沒有危險,並且躁動不安的跳躍著,深恐被人抓著,從此生死兩別。又譬如草食動物,如羚羊、鹿、牛、象等,剛出生不到幾分鐘,媽媽也沒有教導,牠自己會很努力地學習站起來,儘管牠剛站起來時總是東倒西歪、跌跌撞撞的,非常不穩。又譬如剛出生的草食小動物,如果發現有危險出現,沒有媽媽教導,自己就會躲在草叢裡一動也不動,並與草叢環境融為一境,不容易被掠食動物發現;一直到危險過去了,才會從草叢裡出來。又譬如小鱷魚剛從卵中出生,就會集體出聲引鱷魚媽媽前來幫助,以離開孵化地。又譬如鳥類的鸛,如果有二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鸛,這二隻小鸛自然而然就會爭食、鬥爭,乃至將同袍手足殺死,以獲得全部食物來長養自己。又譬如錐齒鯊在母胎裡,沒有母鯊教導,自己就會手足相殘,以便獲得食物而得以成長及出胎。又譬如剛從沙坑裡出生的小烏龜,沒有烏龜媽媽教導,就知道要往大海裡走,不會往與大海相反方向走。又譬如剛出生的豬鼻蛇,沒有媽媽教導,遇到危險時就會裝死、吐舌、發出腐臭的味道,假裝已經死亡多日;待其觀察危險過了以後,自己翻身又活過來了。又譬如小眼鏡蛇,剛出生沒有多久,遇到危險時,就會將身體弓起來,並將皮摺張開來,讓自己的身體看起來比平常大,以此來威嚇他人保衛自己,避免被其他掠食者吃掉。又譬如袋鼠的胎兒屬於早產的胎兒,大約是一粒花生米那麼大;於出胎後,不需要袋鼠媽媽教導,自然而然就會往媽媽的育兒袋方向爬,去找育兒袋裡面的乳頭吸吮乳汁。又譬如剛出生的胎兒,肚子餓了,或者大小便弄髒、弄濕了屁股,感覺不舒服,不需要人教導,自己知道會哭;待其父母餵食了,或者換了乾淨尿布後就不哭了。又譬如看見手上有毒蟲等物,自然而然就會將手迅速擺動,將彼甩掉,避免自己受害。又譬如現代人,平常使用電腦習慣了,哪一天沒有用電腦,就會覺得怪怪的,這表示已經養成使用電腦的習慣,突然的改變,會讓人覺得不習慣。又譬如過去世曾當過官,養成當官應有的威儀習氣,所以比較嚴肅,不容易與他人親近,導致今世仍然有這種習氣存在,他人看了,覺得這個人很嚴肅,很難以親近;須待他人與這個人相處後,才會知道他並不如表面那麼嚴肅,其實很容易與人相處。又譬如有些人今世在音樂、美術、繪畫、數學、棋藝等等世間法上稍加熏習後,會比其他的人更容易駕輕就熟,乃至出類拔萃,這表示此人過去世曾熏習此類的世間法,因此種子含藏在個人的如來藏內,今世有機會接觸到這一類的世間法,就會勾起往世所熏習的種子出現,因此比一般人更快完成世間法的熏習,乃至在同儕中脫穎而出。又譬如剛要發脾氣的時候,意識已經觀照到自己要發脾氣,也很理智告訴自己不可以發脾氣,可是脾氣還是發起了,這就是瞋的習氣現起。又譬如留有長頭髮的女眾,因為低頭或者其他原因,導致一邊的頭髮垂下來,經常地有用手將側邊的頭髮調整到耳朵後面的動作出現。又譬如平常熏習某一首歌習慣了,只要起一個作意,歌詞就在腦中出現,並且隨口唱出,或是不需要用嘴唱,歌詞就在腦中直接出現,不僅有聲音出現在腦海中,就連身體也隨著歌詞的內容及拍子而隨之起舞。諸如上述所說種種習氣,在日常生活舉目可見,只是你有沒有仔細去觀察、去了知而已。如果沒有仔細去觀察、去了知,表示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習氣。既然連習氣是什麼都不知道,更遑論能改變習氣了。如果你觀察到了,也知道了什麼是習氣,未來可以透過種種境界去改變習氣,乃至將不好的習氣斷除無餘。

    為什麼會有習氣存在?乃是無始劫以來「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熏習所產生的結果,導致某種不經意且重複性的行為發生,這就是習性,亦名慣性。所謂「種子生現行」,乃是如來藏依於七轉識熏習所得的種子,於某種因緣出現後,能生起七識心種子現行去運作。所謂「現行熏種子」,就是七識心相應的種子現行熏習諸法後,必定會落謝如來藏內而長養如來藏中所含藏的種子,與先前的種子多少有所改變及差異。「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這二者,如同一個循環一樣,不斷地現行生住異滅及熏習,不斷地落謝及改易如來藏所含藏種子內容,如此不斷地進行著、不斷改變如來藏所含藏種子內容,使得每一個人所熏習、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一樣。誠如俚語所說:一樣米養百樣人 10,譬如同樣在醫院的嬰兒室中,可以發現每個小孩習慣不一樣,有的小孩很安靜,有的小孩很好動,有的小孩很會哭鬧等。又譬如久處於黑暗的魚,由於眼根平常所見都是暗色,沒有差別,所 以眼根所見變成不是很重要,反而是眼根以外的器官,譬如耳根、身根等變成很重要。因為久熏習以後,魚的眼根漸漸 退化,可以看見久處黑暗的魚,雖然仍具有眼根的模樣,可是牠的眼根已經退化。這就是經過熏習,以及「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所得的結果。

    既然知道什麼是習氣,就要去觀察自己有什麼好的習氣,如何去增益;有什麼不好的習氣,如何去斷除。譬如,某甲如來藏的種子有五分的清淨,因為某甲不斷地熏習白品法(善法、清淨法),使得如來藏種子起了現行(種子生現行),去熏習白品法,有了一分清淨後,落謝在如來藏內,改變某甲的如來藏種子成為六分的清淨(現行熏種子)。如是不斷「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使得某甲如來藏心體內種子不斷地變異、不斷地增益清淨,乃至最後得以究竟清淨。反之,熏習黑品法(惡法、不淨法)也是一樣,透過不斷「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熏習黑品法,使得某甲如來藏心體內種子不斷地變異、不斷地增益染汙,乃至究竟染汙。又譬如小孩小時很天真無邪,但是受到後天環境熏習善法或惡法的影響,導致後來變好或變壞的結果出現,這就是熏習的結果,也是世間人所認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又譬如抽菸的人,因為經常抽菸的關係,導致後來成為菸癮;當菸癮出現時,就會想抽菸,如果不抽菸就會很難受,這是因為經常熏習後成為一種慣性,導致菸癮出現時,不得不去抽菸來滿足自己的欲求。因此抽菸的人想要戒菸,就必須經過一段痛苦的戒菸過程,這需要有堅強的毅力,才有辦法戒菸成功,才能將以前熏習抽菸的習慣慢慢改變成不抽菸。同樣的道理,有人熏習惡法,譬如吸食嗎啡、大麻、K他命、安非他命、搖頭丸、笑氣、浴鹽等毒品,等到毒癮發作了,如果沒有繼續吸食此類的毒品,將會很痛苦、很難過。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二件事情:第一件事情,修行乃是透過一連串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過程,在歷緣對境中,去改變如來藏所含藏種子的內容,使得如來藏種子清淨,乃至究竟清淨,不再變異,那就是成佛;或者使得如來藏種子變得更加染汙,乃至要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第二件事情,要改變習氣種子隨眠是很辛苦的,必須經過長時間一次又一次不斷地忍受痛苦、不斷地改變習氣,才有可能改變成功。以此類推,每一個人過去無量劫之每一世,也包括今世在內,熏習了許多習氣,所以吾人自無始劫以來,有無量無邊的習氣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大多數眾生不知道,或是自己有沒有發現而已),因此菩薩要透過「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方法,於成佛之道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將這些現行煩惱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可以將三界愛現行之思惑斷盡而不斷,留下最後一分思惑以繼續取得未來世的五蘊身繼續佛道之修行。然後,於第二大阿僧祇劫斷除三界愛習氣種子隨眠,於第三大阿僧祇劫將異熟愚斷除,這也是菩薩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去將煩惱現行、煩惱習氣,以及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全部汰換到究竟清淨才能成佛的道理。 

    基於上面所說,筆者經常聽到有人想一下子改變某種不好的習氣,那是不太容易的,這是因為今世已經熏習習慣了,乃至於有些習性是經過無量劫熏習成就,不是馬上可以改變的,正如世俗人所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11 這比喻人的本性、習性很難改變。雖然習性不容易改變,但還是可以改變,只是比較困難、比較緩慢而已。正確的作法是:如果知道是不好的習性,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去改變,也就是歷緣對境一次又一次去熏習、去改變它,去忍受不便、去忍受痛苦,未來才有機會扭轉習氣,乃至要經過多生多劫,才能將不好的習性汰換清淨。譬如菩薩在習種性之十住階位,仍然有很多習氣存在,只是菩薩在別相智上用心,不是在習氣斷除上用心,所以不容易斷除習氣,待轉入十迴向位修行,也就是進入《楞嚴經》所說的色陰區宇的範圍繼續修行,於十迴向位快滿心的時候,性障永伏如阿羅漢的菩薩三果,並於第一大阿僧祇劫結束前,成就如夢觀後,可以將思惑斷盡成四果而不斷,轉入初地修無生法忍智慧,開始斷除習氣種子隨眠。如是一一成就初地、二地所應斷除習氣種子隨眠,轉入三地修行。於三地快滿心的時候,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發起三昧樂意生身,不僅圓滿三地應有的功德,而且也成就色陰盡的境界,將色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轉入四地修行,同時也進入受陰區宇的範圍。如是菩薩於四地、五地,對於四聖諦以無生法忍分別進行創觀及重觀,一一詳細及深入觀行,因而圓滿四地、五地功德,轉入六地修行。於六地,對於因緣法以無生法忍詳細觀行,於六地快滿心的時候,成就似有非有現觀,不僅圓滿六地功德證滅盡定,而且也成就受陰盡的境界,將受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進而轉入七地修行,同時也進入想陰區宇的範圍。菩薩轉入七地修行,並於快滿心的時候,成就如犍闥婆城現觀,不僅圓滿七地功德,證得念念入滅盡定,斷除了分段生死,而且也成就想陰盡的境界,將想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轉入八地修行,同時也進入行陰區宇的範圍。如是菩薩於八地、九地、十地修行。於十地滿心的時候,成就大法智雲,不僅圓滿十地功德,而且也成就行陰盡的境界,將行陰的習氣種子隨眠斷除,轉入等覺位修行,同時也進入識陰區宇的範圍。在等覺地,菩薩已經不需要修學任何法門,所以百劫專門修福德,為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不管內財、外財,統統布施出去。於百劫修集圓滿,上生天上。於因緣快成熟時,事先派遣菩薩們誕生人間,以安排自己成佛的因緣。並於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不僅斷除了變易生死,而且也成就了識陰盡的境界,將識陰習氣種子隨眠斷除,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由此可知:一者、菩薩經過二大無量數劫才斷除五陰的習氣種子隨眠,不是於一世可以將習氣種子隨眠斷除的,因此,想於一時、一世將某些多生多劫習氣斷除,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者、斷除習氣種子隨眠是要一次又一次去改變它,才有可能成就的。既然習氣要經過多次,乃至多生多劫才能改變它,顯然斷除習氣種子隨眠真的不容易,是一件痛苦的事,不是快樂的事,這需要時間、毅力來改變它。

    綜合上面可知:菩薩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不僅斷一念無明現行之分段生死,而且還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之變易生死,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二乘僅斷一念無明現行、斷分段生死而已,還有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存在未斷,但不妨二乘四果人解脫三界輪迴生死而入無餘涅槃;但是菩薩如果不斷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就會妨礙菩薩證大菩提果,所以菩薩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斷除二障,成為無上正等正覺。 

    第七點:菩薩不斷煩惱而證菩提,亦即菩薩不須斷盡煩惱障(我執、我所執)而證菩提,但是二乘人斷盡煩惱卻不證菩 提。從第六點結論可知,二乘僅斷一念無明的現行而已,還有習氣種子隨眠及無始無明未除,但不妨二乘四果人入無餘涅槃,已斷分段生死故。菩薩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不僅斷一念無明的分段生死,而且還斷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的變易生死。然而探究菩薩於明心見道的時候,僅斷除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而已,其他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的我執、我所執煩惱還沒有斷除,因此,菩薩明心證真如,雖然已斷真見道所應斷的見惑煩惱,可是還有修所斷的我執、我所執煩惱未盡,不過菩薩已經知道二乘人所證的無餘涅槃境界為何,這樣的智慧證境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因為二乘的四果人將一念無明的煩惱現行斷除,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而說已證涅槃,但是他還是無法了知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何,更何況他入了無餘涅槃,五蘊十八界皆滅,哪還能證涅槃?根本沒有阿羅漢證涅槃嘛!可是 佛方便說:二乘人證涅槃。又二乘人雖然知道無餘涅槃的境界是沒有任何一法存在,是要斷除煩惱現行後才能證得,根本無法想像菩薩不斷盡煩惱,卻又知道無餘涅槃的境界為何, 因此當菩薩解說不斷煩惱而證菩提時,阿羅漢當然百思不解,可是又無法反駁,只能口掛壁上,乖乖地聽菩薩說法。

    又菩薩斷了見惑,沒有斷除思惑煩惱而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知道二乘人斷煩惱所證的無餘涅槃本際,其實就是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沒有六根、六塵、六識,也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極寂靜境界。雖然二乘人如同菩薩一樣,知道無餘涅槃本際是極寂靜的境界,可是無餘涅槃本際、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哪裡,二乘人不知道。既然二乘無學連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所在都不知道,更何況能知上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境界? 

    從上面的說明可知:一者、菩薩不須斷盡煩惱障而證菩提(涅槃本際),但是二乘人雖斷盡煩惱障卻不證菩提(涅槃本際),雖然二乘人可以入無餘涅槃,可是不知道菩薩所證無餘涅槃本際—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在哪裡,所以二乘人面對菩薩說法,不敢置喙一詞,以免菩薩藉此機緣更說甚妙法,讓二乘人無法回辯,如同 佛的十大弟子,無有一人敢回應 維摩詰居士的說法。二者、二乘人所證的無餘涅槃,乃是 佛方便說,不是究竟說,是 佛為二乘人而從佛菩提中特別析出解脫道來建立的化城,只是佛菩提中極小的一部分,是讓二乘人可以止息的地方,但不是究竟處,真正的究竟處是 佛要讓二乘人迴小向大,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後,再分證大乘有餘涅槃,以及大乘無餘涅槃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後世的五蘊身繼續修行,未來才有可能證得佛地無住處涅槃的大菩提果。(待續)

1 《大智度論》卷 27〈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25,頁 261,上 26-中 12。

2 餘氣,亦名殘氣,也就是殘留的煩惱,如《大般涅槃經》卷 12〈聖行品 第 19〉開示:「聲聞緣覺亦復如是。以有愛習之餘氣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正藏》冊 12,頁 682,上 19-20。又《大智度論》卷 2〈序品 第 1〉也開示:「阿羅漢、辟支佛雖破三毒,氣分不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出,餘氣故在。」《大正藏》冊 25,頁 70,下 4-6。 

3 《大智度論》卷 2〈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25,頁 71,上 17-28。

4 《撰集百緣經》卷 10〈諸緣品 第 10〉,《大正藏》冊 4,頁 250,中 13-22。 

5 《大智度論》卷 27〈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25,頁 260,下 17-19。

6 六突吉羅就是六種惡作、六種輕垢罪,亦即大迦葉責備阿難有六種過失:不問佛小小戒、請佛允許女人出家、以佛陰藏相示女人、不請佛久住世間、佛索水而不與、允許女人先禮,以致污舍利。

7 《大智度論》卷 84〈三慧品 第 70〉,《大正藏》冊 25,頁 649,下 10-13。

8 《佛說處處經》卷 1,《大正藏》冊 17,頁 527,上 2-5。 

9 《大智度論》卷 27〈序品 第 1〉,《大正藏》冊 25,頁 260,下 2-9。

10 比喻人我之間思想與行為各有不同,參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擷取日期:2011/11/10。 

11 山河的面貌隨年月而有變化,而人的稟賦性格卻根深蒂固,比喻人的本性極難改變,參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擷取日期:2011/11/10。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08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