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四)
另外還有一位學者,針對《大日經》的中心主旨,在他的書中提出看法如下:
真言密教總結陀羅尼以來的傳統,建立密教的教義體系,規範密法組織體系,事理並重,定慧兼修。其教義概括為三句義: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因句為其本體論,認為清淨平等的菩提心為成佛內在根據,佛心、自心平等無二,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根句為其實踐論,修行大悲胎藏曼荼羅法,即為成佛之基本條件和途徑。大悲胎藏曼荼羅以五方佛為核心,構成中台八葉十三院。究竟句為其方法論,即以三密為成佛之捷徑、趣入究竟之方便,以手結印契為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心作觀想為意密,三密相應,平等成佛。三密是真言乘在以往口誦陀羅尼、手結印契的基礎上,增加心作觀想之法,形成密教完備的修行方法。1
他在另一本書中,也提出同樣看法:
因根究竟三句,即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這是《大日經》所說的修行理論,是它的實踐論。菩提心為因,是講修行成佛的可能性,亦即內在根據和外在原因。大悲為根,是講修行成佛的條件和基礎。方便為究竟,是講修行成佛的方法和結果。這三句也稱為因行果三句。2
綜合上面所說,由於《大日經》的出現,提出「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之三句,被學術界學者及密教行者視為整部《大日經》的中心思想,認為《大日經》七卷所說的種種內涵,包括識大的菩提心、曼荼羅儀軌、三密修行方法等等在內,都沒有超過此三句之範疇,並由此建立了真言密教的本體論、實踐論、方法論等體系。以此緣故,多位學者都認為《大日經》的毘盧遮那佛在密教體系內建立了獨尊的地位,如以下第一位學者所說:
從原始佛教以降,真言密法雖已雜說於佛教中,但那是片斷的雜部密教而已,並不是有系統、有組織的正純秘密佛教或獨立的真言密教。雜部密教與佛教根本義並無直接的關涉,只是擁護佛道修行者,而為消除種種障難所附說的真言密法而已,這,完全是佛教的附屬物、寄生物的存在而已。然而,從此一轉,真言密法乃變成佛教特有的東西,真言陀羅尼乃能銓顯諸法實相。除此真言密法之外,乃無佛教根本義,唯此真言密法,才是如來的秘藏,才是佛教的真髓,於是,正純的秘密佛教,始見獨立。雜部密教乃以歷史上的釋尊為中心,反之,正純密教的重點,是在大毘廬遮那(Mahavairocana),即:大日如來,而以大日如來為正純真言密法的說法者,這就是發揮了它的獨立性的。3
這位學者上面所說已經清楚表明二件事:第一,最原始的陀羅尼密教本來就不是佛教,乃是依附佛門的外道,所以這位學者才會說「雜部密教完全是佛教的附屬物、寄生物」。更不用說從最原始密教的陀羅尼密教以降,陸續發展出來的持明密教、真言密教、瑜伽密教、無上瑜伽密教,當然也根本都不是佛教,乃是混入佛門的外道法,卻竊取佛法名相來偽裝成佛法,以此來誤導眾生,讓眾生誤信密教是佛門的一支、大乘的一支。第二,由於《大日經》的出現,提出「菩提心 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之三句說法,因而確定了密教的毘盧遮那佛獨尊的地位,即如第二位學者所說:
如果,我們批評「雜密」階段的後期發展,使「密宗」趨向印度當時的民俗信仰,大日經確有匡正扶傾的關鍵作用;如果,我們批評「雜密」階段,密宗過於重視儀式、事相,並趨於形式化、神秘化,大日經則為形式化的現象,註釋了內涵,為神祕化的現象,解釋了原因,這些都是大日經的外在成就。
更重要的是,大日經完備了「密宗」的神衹系統。他除了繼承「持明」密典的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三部法外,更組織成了「五方佛」,在大日經之前的所有顯、密佛教經典,都只說四方佛,那就是:東方「寶幢佛」,南方「華開敷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動佛」。其中,雖或有經書,以「天鼓雷音」為北方佛……等,惟這些佛名,均出自佛典,清楚明白,但大日經中,卻加上了毗盧遮那佛為「中央之佛」,佛界以此佛為「至尊」。大日經更在宗教內涵上,確立了毗盧遮那佛獨尊無二的地位,只有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其他諸佛,均為應化加持身,也因此立論,毗盧遮那佛乃成為「密宗」的教主。4
亦如第三位學者所說:
真言密教確立大毗廬遮那佛的獨尊地位,以大日如來為法身佛,其他諸佛為應化加持身,乃至一切諸佛境界以及聖眾無非大日加持,並以大日如來為密教教主,以金剛手承佛付囑傳揚密教。5
而這位學者在另外一本書也說到:「從《大日經》開始,密教以毘廬遮那佛為最之佛,為本宗教主。」6
綜合以上三位學者所說:一者,真言密教行者在《大日經》提出了以菩提心為因的本體論、悲為根本的實踐論、三密相應方便為究竟的方法論,因而確立了密教的毘盧遮那佛獨尊不可動搖的地位,這也是目前學術界所公認及接受的看法。二者,密教行者普遍認為「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其他諸佛為應化身佛」,以此來矮化其他諸佛、誤導眾生,像這樣的作法實在非常不應該,可謂居心叵測,心地非常不善;殊不知諸佛皆有法、報、化三身,佛佛道同、無有高下。至於《大日經》所說的菩提心到底是不是 釋迦世尊所開示的真心,大悲胎藏界曼荼羅將真心加以物化、相化成曼荼羅的說法到底如不如法,以及用三密來修行的方法到底正不正確,這些問題都將於後面分節一一加以說明,在此先不贅敘。
又,持明密教在南印度發展的瑜伽密教,是在真言密教的基礎下而形成的,主要以崇拜金剛神 7 、編纂《金剛頂經》而組成的金剛密法,所以瑜伽密教又稱為金剛乘,以佛部、金剛部、寶生部、蓮花部、不空成就部為主,形成以三十七尊佛菩薩之五佛(中央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壽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內外八供養、四攝菩薩的金剛界,轉五佛為五智、觀五相成身而現證菩提、現證成佛。亦即瑜伽密教行者如同真言密教行者一樣,認為不需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即可以今世父母所生身來成就佛身;其於修行方面強調三密兼修,但偏重在瑜伽觀想之意密上,這也是其被稱為瑜伽密教的原因之一。由於瑜伽密教特別強調「金剛神等於諸佛菩薩」,將所有的名相均冠上「金剛」二字,所以稱密法為金剛界,稱阿闍梨為金剛阿闍梨,稱弟子為金剛弟子,稱三昧為金剛三昧,稱瑜伽為金剛瑜伽,稱本宗為金剛宗等等。
至於瑜伽密教所尊崇依循的《金剛頂經》的出現,密教行者多主張是 龍樹菩薩(或 龍猛菩薩)開鐵塔而得,然而有多位學者認為那是後人偽託所致,如第一位學者描述如下:
關於《金剛頂經》形成的時間,玄奘在《西域記》中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他遊歷該地時,金剛乘正在醞釀之中。玄奘記載馱那羯磔迦國城南山岩為執金剛神之所,清辨受執金剛之祕方,至誠持誦《執金剛陀羅尼》,經三年才打開山岩。這就是說七世紀三○年代當地流行金剛手的信仰,南山岩即是當地崇拜金剛手的密教中心,所謂金剛神之所。崇信金剛手,且有《執金剛陀羅尼》流行,則預示著金剛乘正在醞釀和興起之中,金剛乘是由信仰金剛神為起源的,金剛乘將本宗及其經典、密法均名之以「金剛」。玄奘之後不久,金剛神的信仰可能在曾荒蕪一時的東寺形成新的中心,進而有大德在東寺集諸《執金剛陀羅尼》類經典,總結一個時期來的密教,編纂出最早的《金剛頂經》─《真實攝經》,這正好在七世紀中葉。從《金剛頂經》的傳承來看,金剛智之前可作為歷史人物的只有龍樹和龍智,龍樹,或作龍猛,即大乘中觀派著名學者,此作金剛乘始祖顯係偽託。龍智生活的年代在七世紀中至八世紀初,金剛智在三十一歲時(701年)從其學習金剛界密法,受得《金剛頂經》本,故龍智的盛年在七世紀後半期。如果他是個長壽者,其盛年也超不過七世紀中葉。龍智在當時是個很有名的密教大阿闍梨,因而出現了有關他的種種神化的傳聞,說他從龍樹受法,說他活了七百歲,甚至到八世紀末還傳說他仍然健在等等。不過這倒表明那個編纂《金剛頂經》的某大德可能就是龍智。如果在他之前還有一個不知名的大德,或者就是與他同時的龍樹或龍猛編纂,其時間也不會早過七世紀中葉,因為在玄奘遊歷之時尚未聽說有《金剛頂經》之事。
傳說某大德在鐵塔邊感得《毗盧遮那念誦法要》,但此《法要》與《大日經供養法》為同本,均有漢譯。按不可思議《大日經供養法疏》的記載,此供養法是由善無畏在北印度乾陀羅國的金粟王塔邊感得的,意即善無畏所造。則知南天鐵塔下感應說顯係移善無畏《供養 法》的傳說而附會之。不過從金剛智譯的幾部金剛乘的經典看,《金剛頂經》的編纂者確實通達《大日經》的。《金剛頂經》受到《大日經》的影響,尤其它的菩提心說繼承了《大日經》的思想,《金剛頂念誦法》中還引用了不少《大日經》的話(當然也不排除漢譯者竄入的可能)。《金剛頂經》組織其金剛界密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胎藏法的啟發和影響,而將毗盧遮那佛作為法身佛和教主,更是由真言乘而來。8
從上述這位學者的考證結果可知:有關 龍樹菩薩(或 龍猛菩 薩)開鐵塔而得《金剛頂經》之事乃是後人所偽託,不是 龍樹菩薩所為,乃至於《金剛頂經》也是後人所偽造出來的。因為 玄奘菩薩遊歷馱那羯磔迦國(即大安達邏國,在南印度境內)時,並未聽說有《金剛頂經》之事,而南天塔下感應說很顯然地是移自善無畏《供養法》的傳說而加以附會,根本沒有南天塔感應之事,也沒有開南天塔得《金剛頂經》之事,那都只是當時密教行者為了拉抬己宗所作的偽託及穿鑿附會的荒唐事。
又第二位是身為出家人的學者,他對 龍樹菩薩是否為密教的開山祖,也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他說:
根據密教的傳說,密教是由大日如來(摩訶毘盧遮那 Mahavairocana),傳金剛薩埵(Vajrasattva,又名金剛手、執金剛、持金剛),金剛薩埵是大日如來的內眷屬,是諸執金剛的上首,處於金剛法界宮,親蒙大日如來的教勅而結誦傳持密乘,成為付授密法的第二祖。釋尊滅後八百年,有龍樹(龍猛)出世,開南天鐵塔而親向金剛薩埵面受密乘,為第三祖。龍樹傳其弟子龍智,為第四祖。再過數百年,龍智七百歲,傳付第五祖金剛智。金剛智便是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二~七 四一年)來華的開元三大士之一。
然經歷史的考證,由龍樹開南天鐵塔,是密教學者附會龍樹入龍宮得大乘方等深奧經典的傳說,託古自重。龍宮何在?據考察,北印有土邦稱為龍族,或近之。龍樹於雪山及龍宮得大乘經而到南印弘通,此為密教由北印的瑜伽師為根源而融會東南印度達羅維荼族的信仰(為印度教成分之一)。密教的夜叉(Yakkha),原即為達羅維荼族的民族群神,由夜叉的勇健之姿而演為密教的忿怒尊,由夜叉尼而有密教的空行母(佛母)或明妃,乃為一例。9
以上這位出家學者已經很清楚點出:根據歷史考證,龍樹菩薩開南天鐵塔之事,乃是密教學者附會龍樹菩薩入龍宮得大乘經典之傳說,藉此來拉抬高推己宗,這是非常不誠實的作法。而第三位學者對此同樣也是抱持懷疑的態度,他說:
夫釋尊已不說密教,大日、金薩亦為假設法人,則不得不以龍猛為密教開祖—兩部大經作者。所謂傳持八祖,除(去)大日、金薩者,乃為之耳。雖然,熟按龍猛傳記,未曾見有應為密教開祖之事跡。10 這位學者直接說明:根本沒有 龍樹菩薩(或 龍猛菩薩)為密教開山祖之事跡可言。這位學者在同一本書中,更是斬釘截鐵地說:「然龍樹述作中,未曾見有說密教者。」11
經由上述引證可知:密教行者主張 龍樹菩薩是密教開山祖師,實乃假借 龍樹菩薩之盛名所說的不如實語,由此衍生 龍樹菩薩開鐵塔得《金剛頂經》之事,自然也是後人所偽託,乃至《金剛頂經》也是後人所偽造出來的密續,卻謊稱是 龍樹菩薩開鐵塔而得,藉以拉抬己宗的地位。像這樣虛假的說法,不僅是不誠實語,而且誤導眾生極為嚴重,這不但違背佛教不妄語的教誡,更造下誣謗三寶的重大惡業,其未來長劫的三塗果報真的很難以想像。像密教行者這樣的作法,乃是非常愚癡的行為,不僅害了自己,而且也害了別人。
又《金剛頂經》深受《大日經》影響,是以《大日經》 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瑜伽密教之密續,如有一位學者認為《金剛頂經》乃是總成其他派別之立論而成,他說:
但是,「以白芥子七粒,打開塔門」的敘述,我們一定要知道,其功力不是「人」,更不是「白」、「芥子」,而是三密中,「語密」的神通,在金剛頂經出世前後,這類的神通故事很多,像七世紀三、四十年代,唐三藏赴天竺取經,途經西域時,記述馱那羯磔迦國城南山岩,為「執金剛神」的居所,為求授執金剛的密法神通,經至誠持頌執金剛陀羅尼,歷三年之久,終將山岩開啟,而得祕法……;以此言,金剛頂經的出世,仍有其歷史淵源與環境因素,因為,在這本經典〔《金剛頂經》〕出世前的四、五十年,也就是玄奘赴天竺求經的階段,就已經有「金剛手」、「金剛身」、「金剛神」的崇信派別,在印度、西域各地流傳,金剛頂經的出世,則是將這些派別的立論,去其虛妄,而總其成。12
這位學者已經很清楚表示:《金剛頂經》的出現,乃是總成當時各派別立論而成;顯然《金剛頂經》也如《大日經》一樣,是假託神祕之事以拉抬自宗,而由後人總其各派立論所偽造的密續,本質就是偽經,卻妄稱是真經。
又真言密教承襲晚期持明密教,持明密教所依為《蘇悉地經》,真言密教之密續則以《大日經》為主,而瑜伽密教所依之《金剛頂經》又深受真言密教《大日經》的影響,因此,《蘇悉地經》、《大日經》及《金剛頂經》這三部密續,不僅彼此間有很大的關聯性,而且後來也成為密教最重要、最基本的密續。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與演變,使得密教的地位,在歷史上得以正式確立。真言密教及其以後的密教被稱為純密、純粹密教、正純密教,真言密教之前則稱為雜密,也就是原始密教、早期密教,或稱不純、沒有系統的密教,如以下這位學者的描述:
在這祕密佛教的搖籃時代,與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根本教義無直接關係,只為守護、消災等所雜說的片斷和寄生的密教,古來把它叫做「雜部密教」,反而,以真言密法為中心而組織體系,完全獨立而大成為「秘密佛教」的,叫做「正純密教」。13
這位學者再次清楚點出:密教從最原始的陀羅尼密教開始,就與佛教無關。更何況是之後依附陀羅尼密教而發展出來的持明密教、真言密教、瑜伽密教、無上瑜伽密教,當然也只是魚目混珠而已。這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密教自始至終本來就不是佛教的一支,卻被刻意滲入佛門中,謊稱為佛教的一支、大乘的一支。關於這部分,筆者後續將再一一為大眾證實。
又真言密教以及瑜伽密教,於公元八世紀初分別傳入中國。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 716 年),真言密教行者善無畏自印度抵達長安開始傳胎藏教法,一行為其歸依弟子。善無畏與一行共同翻譯《大日經》共七卷,一行則註解《大日經》為《大日經疏》,共二十卷;這部《大日經疏》後來成為密教行者、學者研究《大日經》最好的參考書籍。雖然善無畏所持的教法是《大日經》及其胎藏密法,但是他也持《蘇悉地經》等晚期持明密法,曾以持明密法來補充真言密教的胎藏法;所以善無畏所傳的胎藏法中,含有持明密法在內,一行也在善無畏所傳的胎藏法中增添了持明密法。開元八年(公元 720 年),瑜伽密教行者金剛智從印度抵長安,傳瑜伽教法,一行也受其教法,著有《金剛頂義訣》,後來被收錄於日本的《續藏經》14 中。由於善無畏、金剛智先後入唐,翻譯密教之密續與傳授密法,一行傳承真言密教與瑜伽密教的法義,建立密宗的體系,中國密教之唐密因此而形成。由於密教行者為了迎合以唐玄宗為代表的政治復興需要,及廣宣密續護國思想,融匯了中國傳統陰陽五行和道家成仙、符咒、房中術 15以及民俗信仰等,來附會當時儒、釋、道交融互匯的趨勢,並且強化密教的神祕性與崇高性,獲得帝室的擁護,以致發展迅速,因而盛行於朝野上下。
唐開元期間,不空從北印度來中國,受學於金剛智,成為金剛智弟子,並且在唐朝宗室扶持之下,於長安(今西安市)的大興善寺 16 譯出大量密續而弘揚密法。不空的密法以瑜伽密法為主,他將持明密法(尤其是真言密教《大日經》的思想)以及陀羅尼密教的思想納入體系,並提出即身成佛的說法:「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17、「若與三密門相應,不暇多劫難行苦行,能轉定業,速疾、易成、安樂成佛速疾之道」18。他們認為只要與身密、語密、意密之三密相應,不須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即可於現世以父母所生之身即身成佛;後來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人,則被人稱為「開元三大士」。由於密教在唐朝盛行,在社會上造成很大的影響,譬如唐憲宗、唐懿宗於法門寺 19 迎佛骨一事即與密教有關。後來唐武宗崇尚道術,因而滅掉當時的密教,成為歷史上「三武一宗滅佛」20 事件之一。當時的唐密,經歷唐武宗的「法難」由盛轉衰,之後再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許多宗派的典籍經疏、儀軌、法器等被銷毀一空,使得過分依賴典籍、法器和宗教儀式的密教在中國北方幾乎銷聲匿跡,僅剩下南方四川等偏遠地區得以苟延殘喘。
又陀羅尼密教、持明密教當時也在朝鮮半島、日本有所發展。在朝鮮半島形成由明朗所創的神印宗(又名文豆婁宗),屬於善無畏、金剛智以前的雜密;以及由惠通所創的總持宗(又名真言宗),屬於善無畏一派的密教,這二派一直流傳到後代。日本密教則是藉由奈良時代的空海於公元 816 年創立真言宗,以東寺為發源地,故稱為東密,東密體系於空海時期已大致完備;另有天台密教(簡稱台密,亦稱理秘密教),為同時期入唐留學僧人最澄所創,是結合了天台宗與密教的思想而創立的體系;這二個瑜伽密教體系後來都盛行於日本,一直到現在。(待續)
1 參 3,頁 4。〔參考書籍 3:呂建福,《中國密教史(一)密教的起源與早期傳播》,空庭書苑有限公司(台北縣),2010/2 初版 1 刷。〕
2 參 2,頁 305。〔參考書籍 2:呂建福釋譯,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大日經》,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高雄縣), 2009/11 再版 5 刷。〕
3 參 43,頁 31。[參考書籍 43:(日本)栂尾祥雲著,張曼濤(編),〈密教史〉,《密宗教史(密宗專集之二)》,大乘文化出版社(台北市), 1979/3 初版 1 刷。]
4 參 57,頁 30-31。[參考書籍 57:邱福海,《「即身成佛」的簡捷法門:「密宗」的形成與發展》,淑馨出版社(台北市),1997/12 初版 1 刷。]
5 參 3,頁 4。
6 參 2,頁 238。
7 金剛神,為執金剛神的簡稱,又名為持金剛、金剛手、金剛夜叉、金剛力士、大力金剛神、金剛力鬼神、密跡金剛。密教行者認為金剛神就是諸佛菩薩的化身。
8 參 3,頁 68-69。
9 參 48,頁 287。[參考書籍 48: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7/11 三版 6 刷。]
10 參 46,頁 14-15。[參考書籍 46:(日本)大村西崖著,吳信如編,《密教發達志》上冊,中國書籍出版社(北京市),2013/1 初版 1 刷。]
11 參 46,頁 17。
12 參 57,頁 37。
13 參 43,頁 25。
14《續藏經》,又稱《卍續藏經》、《大日本續藏經》、《卍續藏》。日本明治三十八年至大正元年(公元 1905~1912)間,前田慧雲、中野達慧等編集收錄《大日本校訂藏經》(卍大藏經)所未收者,而成此續藏,由京都藏經書院刊行。網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D%E7%BB%AD%E8% 97%8F%E7%BB%8F(擷取日期:2013/12/14)
15 房中術,又名房術、房中、房內、房室養生、黃赤之術或男女合氣之術。
16【考古研究表明,唐代都城長安地區是中國佛教重要宗派密宗的發源地,西安市的大興善寺、青龍寺和扶風縣的法門寺是唐密的核心。】 參 58,頁 14。〔參考書籍 58:夏廣興,《密教傳持與唐代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2008/4 初版 1 刷。〕
17《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大正藏》冊 32,頁 574,下 21-22。
18《總釋陀羅尼義讚》,《大正藏》冊 18,頁 898,中 25-27。
19【位於西安市西一百二十公里的法門寺,於 1987 年 4 月在其真身寶塔下發現了地宮。經專家考證,法門寺地宮即是唐密曼荼羅(壇場),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唐密道壇,內藏密教法物昭示了法門寺居於唐密最高法界的歷史地位。】參 58,頁 15。
20「三武一宗滅佛」事件中的三武,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是指後周世宗。這四位皇帝所滅的是當時興盛的密教,而不是佛教,佛教乃是遭池魚之殃所拖累。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57期目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