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GIF

(連載一)

第一章 佛法二主要道次第—— 解脫道及佛菩提道

第一節 概說

    本書所說的般若中觀,乃是明心以後,三賢位菩薩對第八 識真如與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其他諸法之間所作種種不落空有兩邊的中道觀行;也就是說,七住菩薩明心證真如以後,一直到初地之前所作種種轉依真如而不落空的一邊,或者不落有的一邊,或者不落於空有二邊的觀行。這樣不落兩邊永遠處於中道的觀行,才是真正的中道觀行,名為般若中道觀,簡稱為般若中觀,也是本書命名之所在。這樣的般若中觀,乃是第七住以後的三賢位菩薩所作的般若觀行。

    然而,菩薩要有般若中道的觀行,必須先求明心證得真如後才能成就,否則永遠處於虛無飄渺的想像中,永遠對 佛所說的般若中觀有諸多臆測,他所認知的中觀與 佛所說的般若中觀,在名言表相上看似很相像、很接近,只能名為相似中觀,但終究不是 佛所說的般若中觀,乃是用自己意識思惟想像而得的中道觀,只是一個聞慧、思慧、修慧階段的知見,存在於自己的意識中的一個概念而已,不是自己親證真心如來藏所能現前觀察的般若中道觀。因此,本書所說的內涵,是以三賢位菩薩親證般若的立場,來敘述真心如來藏─真如─的種種中道法,也是以實證般若的立場,住於中道來觀待蘊處界、諸法及三乘菩提 1 ,來敘述蘊處界、諸法、三乘菩提與真如種種的中道內涵,更是三賢位菩薩明心甚至見性證得總相智(亦名根本無分別智)後,以此為基礎,來觀待如來藏與蘊處界及諸法之間,有種種中道的諸法法相存在,以及觀待真心如來藏與三乘菩提間種種中道的關連性存在。

    由於明心的菩薩對第八識真如種種中道的內涵漸漸了知,因而發起了少分的別相智(亦名後得無分別智),繼續進修而於具足圓滿別相智後,同時具備斷除分段生死的能力而成為初地菩薩,並於修道位進修道種智,地地增上而於無生法忍能作種種現觀,使得菩薩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十度萬行不斷增上,最後得以斷盡變易生死而圓成一切種智的究竟佛果。所以,本書所要談的範圍,主要是以證真如後的三賢位菩薩所作種種中道觀行為主,有時也會牽涉到聖位菩薩道種智的知見,但那是以三賢位菩薩所證的總相智、別相智為基礎,並以經典為依據來思量、比量聖位菩薩的證境及智慧,則是意識思惟所得的知見,並不是三賢位菩薩自己 親證地上菩薩之現量境而發起的智慧以及見地,與地上菩薩的智慧及見地仍然有很大的距離,不可等量齊觀,更不可以此自滿而障礙自己的佛菩提道修行。

    既然菩薩想要有般若中道的觀行,必須先明心證真如以後才有可能成就,因此,應該先要探究什麼是明心乃至見性?它含攝哪些範圍等等?知道以後,學人在佛菩提道上,才能如實修行、如實親證,才不會走向修行歧路,而與佛菩提越來越遠。所謂明心見性,乃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也是禪宗證悟祖師所說「親證真心如來藏之所在」。菩薩於親證如來藏後,可以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第八識心的真如性,這就是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 9 所說的真見道: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初地)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真見道後方得生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2

    玄奘菩薩所說的見道,可分為二種:真見道及相見道。真見道就是指大乘行者於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緣具足圓滿,一念慧相應而親證真如,也是 玄奘菩薩所說的證唯識性——親證二空(人我空、法我空)所顯示的真如體第八識心,如實現觀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性3、如實現觀自他有情真如心體所顯現的真實如如法性無二無別,因而發起般若的總相智,名為根本無分別智。這樣的智慧,是菩薩真見道後所能粗觀的實相境界;因此而發起的般若智慧,不共二乘聖者。菩薩以此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進修相見道位之現觀真如心有種種不同的中道法相,現觀別別有情與自己的真如心所顯示的種種中道法相無二無別,名為「證唯識相」,因而發起了一分後得無分別智,乃至繼續進修具足圓滿後得無分別智而入聖位、階於初地。由此可知:一者、於真見道證得法身真如心,也就是菩薩「證唯識性」,現觀自他有情的法身真如心真實存在,都是唯我獨尊能生萬法,也都是平等平等,因而發起了根本無分別智;然後以此智慧為基礎,如實現觀自他有情的如來藏有種種中道法相,因而發起了相見道的別相智;依此別相智繼續深觀而具足了知諸法空相,皆屬八識心王所生、所顯,如實轉依真如而斷盡思惑終得入地。菩薩如果沒有真見道的根本無分別智作為基礎,必然不會有後來的別相智可證、可得。如果沒有證得別相智而進修圓滿般若別相智,更不可能有後來的道種智可證、可得,更何況能證得一切種智?以此緣故,玄奘菩薩才開示:相見道的後得無分別智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可以證明:菩薩先要明心證真如而發起般若智慧,於後才能作真如心所顯示的「萬法唯識」及種種中道法相的般若觀行。二者、見道位就是真見道及相見道,兩者具足圓滿後才能成為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 9 所說通達位的初地菩薩: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於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4

    玄奘菩薩已經很清楚告知:不是明心證真如的真見道時就是初地菩薩,菩薩明心時只不過是真見道而已,只是在佛菩提道上剛剛註冊、剛剛入門而已,還有很多法尚未了知及通達,還沒有圓滿具足別相智,見地仍未滿足,猶待真見道菩薩對如來藏中道法相的種種別相,一一深入了知以後才能對諸法真如通達而無所障礙,乃至可以了知地上菩薩的修道次第及內涵;並於定力、智慧、福德等圓滿具足後,才能成為通達位的初地入地心菩薩。所以菩薩悟後有了根本無分別智,在佛菩提道中,僅是真見道的菩薩而已,還有相見道的後得無分別智需要熏習 及親證。待相見道位中的所有別相智圓滿具足,於諸法真如通達後,才能成為初地入地心菩薩;若不是雙具真見道及相見道之見道位圓滿者就不是初地菩薩,更不是悟了就是佛,唯除最後身菩薩證悟。以此緣故,在佛門中,如果有人主張:「悟了就是初地菩薩」、「明心見性即是成佛」,將會有很多過失存在,不僅異於 佛所施設菩薩五十二階位的次第及內涵,而且也走上修行的歧路,因而障礙及延遲自己修行佛菩提道之時程,也難免由於大妄語而下墜三塗,不但不能入地、不能成佛,更將導致戒法中說的「三位十地一切皆失」的恐怖後果,不能不慎!

    如前面所說的真見道,就是證真如——親證如來藏的真如性,有智慧能夠現觀萬法皆因第八識真如連同所生七轉識而有,名為證唯識性——祂真實存在,能生萬法而且如如不動。相見道就是菩薩現觀如來藏有種種不同中道的法相,如實轉依真如,名為「證唯識相」,祂永遠不落空、有之一邊而同時含攝兩邊,祂本來就是處於中道。因此,菩薩於真見道後,才能了知 龍樹菩薩所說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5 ,乃至有無量雙不的中道義。 

    又 玄奘菩薩曾開示:「二中初勝,故頌偏說」,所謂的「二」,就是指真見道及相見道,以這二者所發起的智慧來作比較,真見道的根本無分別智較相見道的後得無分別智來得殊勝。為什麼?一者、菩薩如果沒有先明心證唯識性,根本不可能有後來證唯識相可得,因為菩薩於真見道證唯識性發起根本無分別智以後,才有相見道的後得無分別智可得,所以後得無分別智不能離開根本無分別智而有、而存在,故說根本無分別智較後得無分別智殊勝。二者、以真見道的功德力為基礎,才可以圓成相見道的後得無分別智,乃至未來可以進修地上菩薩的道種智,最後圓成一切種智成為究竟佛;所以說,後得無分別智不能離開根本無分別智而有,故根本無分別智較後得無分別智殊勝。以此緣故,明心真見道的證真如確實很重要,也很殊勝,它是菩薩在佛菩提道上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可以內門廣修六度,或永遠停在外門廣修六度,正是於此分野。明心證真如不僅可以讓菩薩發起根本無分別智,而且未來可以讓學人獲得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所以 玄奘菩薩才會在《成唯識論》頌中,特別提出真見道較相見道殊勝之道理。

    從上面的說明可知:一者、想要有般若中道觀的證量,先要親證真心如來藏的真如性才有可能成就,才能從外門廣修六度萬行轉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否則永遠在外門廣修六度萬行,永遠處於凡夫位,不名真見道菩薩,無法進入真見道位開始內門修行六度,更不用說未來可以成為初地菩薩乃至成為究竟佛。所以說,菩薩明心見性真的很重要,它可以讓凡夫菩薩成為真實義菩薩、菩薩僧、勝義僧,不論身是在家、出家。二者、既然明心見性真的很重要,當然要探求明心見性到底含攝哪些範圍,這也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之一,將會於後面章節中分別加以說明。菩薩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中,如果對明心見性的內涵沒有正確認知,乃至悟錯了,都將會使自己的修行走偏,因而走上與佛菩提道完全悖離的常見外道、斷見外道,乃至邪淫外道法中,再回頭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了。三者、菩薩 親證真如心如來藏後,其所處的菩薩位階,以及與二乘聲聞、緣覺或者獨覺 6 有何關聯與差異,也是本書所要探討的重點之一。如果不加以探討及詳細說明此中關聯與差異,不僅學人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上仍將窒礙難行,無法前進,而且也會因為誤會解脫道就是佛菩提道,將錯誤的解脫道知見來誤導眾生,危 害眾生大矣!

    基於上面三點所說,有必要將整個佛菩提道的次第與內涵詳細說明,使得學人得以清楚了知:佛法到底有哪些次第與內涵?它的實證對象是什麼?佛教為什麼會與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差別到底是什麼?……等。以此緣故,本節將略為說明,並於後面三節一一詳細說明,避免眾生因為誤會三乘菩提的內容,產生似是而非的知見,將佛法淺化、窄化、世俗化、外道化,使得世間人認為佛教與其他宗教一樣,都只是勸人為善,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佛在《央掘魔羅經》曾開示:

    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7

    佛已經很清楚開示:整個道次第與內涵可分為二個主要道——二乘聲聞、緣覺的解脫道及菩薩修學的佛菩提道,這就是一般佛弟子所認知的三乘菩提,卻是堅持六識論邪見的聲聞凡夫所不懂的正理。聲聞道所說的是四聖諦等法之法道,緣覺道所說的是十因緣、十二因緣等法之法道,菩薩道所說的是一切眾生都有真心如來藏之法道。雖然佛已經開示有二個主要道,這二個主要道,到底各有哪些內涵?各有什麼關聯性?各斷了哪些結使?各證了哪些果位?等等,也是佛弟子們所必須知道的內涵,才不會因為誤會這二個主要道之內涵,而使自己在三乘菩提之任何一個菩提的修證多走了許多冤枉路。

    然而在目前的佛教界,能夠將佛法的二個主要道很詳細加以鋪陳,除了經典及正覺同修會出版的著作以外,沒有別人及著作有如此詳細記載,因此,本書將援引經典及正覺同修會所楷定的二主要道來加以敘述及說明,讓學人能夠很清楚知道二主要道、三乘菩提次第、三乘菩提內涵、三乘菩提關聯性,為佛弟子們建立佛法的正知見,以減少摸索時間,未來可以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

    在詳述二主要道、三乘菩提之前,先對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定義加以解說,讓學人能夠很清楚知道什麼是解脫道?什麼是佛菩提道?以及這二個主要道所函蓋的範圍有哪些?有哪些是修行上所必須聞思修證的?然後學人可以依自己的根器及種性,選擇自己所要走的菩提道:是聲聞菩提?是緣覺菩提?還是佛菩提?當學人有了正確抉擇之後,才能在自己所選的菩提道路中,正確地聞熏、斷結、證果,才不會在三乘菩提的任何一個菩提當中多走了冤枉路,乃至走上岔路,成為 佛所說的常見外道、斷見外道,乃至宗喀巴應成派假中觀的邪淫外道,還自以為走的是正確的解脫道、佛菩提道。

    所謂解脫道,就是二乘的聲聞與緣覺解脫三界的法道,是二乘人觀察自他有情蘊處界虛妄,因而斷除了見惑及思惑,也就是斷除我見(又名薩迦耶見)、我執、我所執的(一念無明)煩惱的現行,因而斷除了分段生死,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不再於三界中顯現身意,永遠不再有生死輪迴苦,永遠解脫於三界,像這樣的法道,就是聲聞解脫道。因此,在解脫道中,修證者是二乘人——聲聞與緣覺;所觀察的標的,就是自他有情的蘊處界的生滅無我性,於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後,將自己的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成為永遠寂靜的境界。由於第八識真如無形無相,以及無餘涅槃是沒有三界中的任何一法、沒有三界中的任何心行存在,所以二乘人入無餘涅槃,從此在三界中消失不見,就算是諸佛也無法找到祂。

    所謂佛菩提道,就是菩薩最後成就四智圓明究竟佛的法道,也就是學人經歷菩薩五十二階位,於十信位對佛、法、僧開始產生信心乃至發菩提心,並圓滿具足十信位應有的功德後,轉入十住位開始行菩薩六度萬行,於七住明心證如來藏、十住眼見佛性,乃至次第成就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各個階位的功德。最後身之妙覺菩薩於兜率天上,事先安排菩薩們下生人間,傳授及建立有關佛法知見,並於成佛之因緣成熟時,下生人間,於菩提樹下以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人天至尊的 佛陀;並依此土眾生的根性,演示三乘菩提,最後圓滿匯歸於唯一佛乘來廣度眾生。由此可知:修證佛菩提的人是菩薩,不是二乘聲聞、緣覺,所觀察的標的,是與有情蘊處界同時同處和合運作的第八識真如心。菩薩不僅能夠親證祂,而且於親證真如心以後所發起的般若總相智慧(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進修相見道的別相智、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乃至成就一切種智終得成佛。 

    由上面分析可知,解脫道函蓋的範圍有二種:小乘的聲聞菩提、中乘的緣覺菩提,合此二種菩提,名為二乘菩提。佛菩提名為大乘菩提,乃是菩薩從初發菩提心,一直到成佛之法道。這三種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就是經論所說以及大眾所熟悉的三乘菩提,也是 釋迦世尊誕生人間說法四十九年,欲成熟有情所說的二種主要法道。由此可知:這三乘菩提的次第及內涵非常重要,可以使學人從凡夫位次第修證成為阿羅漢,或者成佛的最大分野,因此想修學三乘菩提的學人不能不深入了知。因此緣故,將於本章第二節到第四節, 分別敘述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的內涵,以及這三乘菩提各斷了哪些結使?各證得了哪些果位?第五節則將敘述三乘菩提的關聯,最後將三乘菩提匯歸於一乘菩提,那就是佛菩提。

第二節 聲聞菩提 

    所謂聲聞菩提,就是聲聞人聞佛音聲之法教開示,知有涅槃本際不滅,觀察了悟四聖諦等解脫正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分法;也就是說,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為觀行法門,乃至八正道為實行方法,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須陀洹,乃至斷盡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捨壽後就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由於聲聞人聽聞 佛的音聲開示,觀察自他有情蘊處界,以及覺悟蘊處界虛妄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捨壽後入無餘涅槃之菩提法,名為聲聞菩提。由此可知:聲聞聞佛音聲法教,因而斷了煩惱障的現行——見惑、思惑,但不斷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不斷三界愛的煩惱障習氣,也不斷無始無明隨眠所知障,由於畏懼未來世再受生死之苦,以及受生後可能因為自己的無明再度現起而造下惡業,而不斷枉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心得決定終不改易,願意於捨壽後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不再於三界現身意。

    這樣的人,包括出家人及在家人,名為定性聲聞人8 。為什麼?因為定性聲聞人懼怕生死輪迴苦,但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以後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不是捨壽後不受後有就成為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所以於此生此世很精進地修行,將自己的我見、我執、我所執斷盡,於內無恐懼(知道有個無餘涅槃本際存在真實不滅)、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虛妄的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捨壽時入無餘涅槃,成為無餘涅槃本際獨處於都無六塵的極寂靜境界中。由於聲聞阿羅漢捨壽後可以入涅槃,名為證涅槃。又聲聞人依佛所說的四聖諦等法修行,究竟這些法的真實內涵是什麼?聲聞人依這些法究竟斷了哪些結使?證了哪些果位?等等,有必要加以說明,才不會使學人因為對聲聞解脫道無知及錯會而多走了許多冤枉路,乃至妄稱已經成佛成聖而陷於萬劫不復的地步。 

     所謂四聖諦,乃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集滅聖諦、苦集滅道聖諦,亦名為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簡稱為苦、集、滅、道,乃是聲聞人觀察自他有情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剎那剎那生滅不已的虛妄法,所以是無常,無常是苦,苦是空,空是無我,簡稱為無常、苦、空、無我,因此斷了三縛結,成為初果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而入無餘涅槃。

    聲聞人觀察苦聖諦的苦,就是在三界六道輪迴中所受的種種苦,這些苦可分為三苦、八苦。所謂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由於苦這件事本身即是苦,名為苦苦。例如疼痛飢寒本身即是苦事,不是樂事,故名為苦。又因為生病,所以要看醫生、吃藥、打針;這種因為生病之苦事,而引生另一種要看醫生、吃苦藥、打針疼痛的苦,名為苦苦。又各種樂受或捨受的境界終究會消失不見,本身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名為壞苦。然而,從苦苦到壞苦之間,有種種行存在,不論是身行、口行、意行,同樣都有種種時間與空間的轉換過程出現,這一切行都是剎那剎那變異不停,不能久住,名為行苦。譬如從生病是苦開始,中間看醫生吃藥、打針,到最後身體恢復健康,最後有了健康的樂受等,都有一段時間與空間轉換過程出現,以及在這一段轉換過程中有種種行存在,不論是身行、口行,或意行,並且經歷苦苦、壞苦的階段過程中,念念變異不住,名為行苦。由此可知:三苦都是有生有滅的變異法,本身是虛妄法,不是常住法。

    所謂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前四苦:生老病死苦,乃是大家所熟知的苦,既然是所出生的法,未來必定會壞滅,所以不是常住法。可是世間人無知,認為人出生了,應該要快樂才對,所以世間才會有慶生這個法出現,希望在出生之日加以慶祝。可是出生了,就已經開始漸漸步上死亡階段,所以有生必有死,沒有人可以長生而不死的,於是世間有生苦及死苦的出現。然而在生苦與死苦之間,免不了要老、免不了要病,所以老苦與病苦也跟著出現了。由此可知:生老病死苦都是無常變 異法,本身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所謂愛別離苦,就是無法與親愛的人在一起,須分離兩地,乃至死別的苦,譬如因為戰亂、颱風、地震、水災、火災、車禍……等事發生,導致與親愛的人必須生離或死別,這樣的苦就是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就是原本應該與親愛的人在一起,可是卻與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在一起的苦,譬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以及與怨家在一起,因而非常苦惱,這就是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就是所求不遂所引生的苦,譬如小孩想買電動遊戲來玩,便向父母要錢,可是父母不給,因所求不得而有吵鬧、發脾氣,種種之痛苦就不斷產生。又譬如肚子餓了,可是身上沒有錢買食物來充飢所產生的苦。諸如此類,於所求不遂所產生的苦,名為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眾生因為有五種陰(色陰、識陰、受陰、想陰、行陰)聚集在一起,能遮蓋眾生的智慧而說有無明,也使得眾生有種種苦出現而不斷地受苦,也是前面七種苦聚集所產生的苦,導致眾生五陰世世不斷出生及受苦。這八種苦,也都是剎那無常變異之法,不是常住法。聲聞人了知世間一切法不離三苦、八苦之種種苦,能使人在三界六道當中不斷地輪迴、不斷地受苦,這是世間真實的道理,也是世間不變的真理,名為苦聖諦。(待續) 

1 三乘菩提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將於第一章中分節加以說明,但不論是哪一種菩提,最後都匯歸於佛菩提,也就是三乘匯歸於唯一佛乘的佛菩提,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2 《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50,上 4 -中 17。由於筆者經常引用經文、論文,乃至引用他人說法,為了讓讀者很快了知重點之所在,所以在關鍵字上用粗體字來表示。同樣的道理,筆者一整套書都是運用此原則來加以闡述,讀者以此來類推即可了知,以避免贅敘而擴大篇幅。

3 指真心有真如性——真實存在與如如不動的體性,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能為明心的菩薩所覷見。 

4 《成唯識論》卷 9,《大正藏》冊 31,頁 50,下 14-17。

5 《中論》卷 1〈1 觀因緣品〉,《大正藏》冊 30,頁 1,中 14-16。

6 獨覺生於無佛之世,常樂寂靜,獨自修行,自己覺悟因緣法,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

7 《央掘魔羅經》卷 4,《大正藏》冊 2,頁 539,下 5-7。

8 聲聞可分為定性的聲聞人(不迴心的聲聞人)、迴心大乘的聲聞人(包括由菩薩示現的聲聞人,亦名菩薩聲聞)。定性聲聞人,是指有一類聲聞種性人,畏懼生死輪迴苦,心得決定終不改易,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永不再於三界現身意。迴心大乘的聲聞人,乃是示現聲聞相的人,聽聞佛語開示,知道大乘法非常殊勝微妙,因此捨聲聞小法,趣向佛菩提的大乘法,這包括由菩薩示現的聲聞人,乃是菩薩過去無量劫前曾明心過,這一世示現聲聞相,喜樂大法,不喜聞二乘法,本質仍然是菩薩種性人,這可從《法華經》卷 3〈授記品〉可以證明:釋迦世尊座下有許多聲聞弟子,尤其是佛的十大弟子,都是菩薩示現聲聞相,本質仍然是菩薩僧,因為往昔多生多劫跟隨 釋迦世尊修行,今世示現聲聞相,於 世尊講《法華經》時,被 佛授記,未來多少劫以後可以成佛,佛號、佛國名稱各為何、壽命多久、三乘弟子各多少人、正法、像法、末法各多久等等。

image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99期目次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