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典故事選輯.PNG

精進-兔王求道捨身供養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佛告諸比丘:「昔有兔王,遊在山中與群輩俱;飢食 果蓏,渴飲泉水;行四等心(註一)慈、悲、喜、護,教諸眷屬,悉令仁和、勿為眾惡;畢脫此身,得為人形,可受道教。時諸眷屬,歡喜從教,不敢違命。

        有一仙人,處在林樹,食噉果蓏,而飲山水;獨處修道,未曾遊逸。建四梵行,慈悲喜護;誦經念道,音聲通利,其音和雅,聞莫不欣。於時,兔王往附近之,聽其所誦經,意中欣踊,不以為厭。與諸眷屬,共齎果蓏,供養道人,如是積日、經月、歷年。

        時冬寒至,仙人欲還到於人間。兔王見之著衣取鉢,及鹿皮囊并諸衣服;愁憂不樂,心懷戀恨,不欲令捨,來對之,淚出問:『何所趣?在此日日相見,以為娛樂;飢渴忘食,如依父母;願一留意,假止莫發。』仙人報曰:『吾有四大 (註二),當慎將護。今冬寒至,果蓏已盡,山水冰凍,又無巖窟可以居止。適欲捨去依處人間,分衛求食,頓止精舍。

        過冬寒已,當復相就,勿以悒悒!』兔王答曰:『吾等眷屬,當行求果;遠近募索,當相給足。願一屈意,愍傷見濟。假使捨去,憂慼之戀,或不自全!設使今日,無有供具;便以我身,供上道人!』道人見之,感惟哀念,恕之至心,當奈之何?

        仙人事火,前有生炭。兔王心念:『道人可我,是以默然!』便自舉身,投於火中,火大熾盛。適墮火中,道人欲救,尋已命過;命過之後,生兜術天;於菩薩身,功德特尊,威神巍巍。仙人見之,為道德故;不惜身命,愍傷憐之,亦自剋責,絕穀不食;尋時遷神,處兜率天。」

        佛告比丘:「欲知爾時兔王者則我身是,諸眷屬者今諸 比丘是,其仙人者定光佛是。吾為菩薩,勤苦如是,精進不懈。以經道故,不惜軀命,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乃得佛道。汝等精勤無得放逸,無得懈怠。斷除六情,如救頭燃,心無所著,當如飛鳥遊於虛空。」佛說如是,莫不歡喜。1

        白話解釋如下:

我阿難親自聽過這麼一件事:

        有一次,當佛陀遊化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同在一起。佛陀告訴在座的比丘們說:「過去有一隻兔王,住在山中和一群同伴們一起生活;肚子餓了就吃野草果實,口渴了就喝山中泉水;牠奉行著慈、悲、喜、護四等心,並教導所有的眷屬,使大家都能仁慈、和樂、不做任何壞事,死後得以解脫這個兔身之惡報,來世能得人身,就可以接受佛法的教化。那時候牠所有的眷屬,都很歡 喜地接受兔王的教化,不敢有絲毫違背。

        當時有一位仙人住在森林裏,吃的是林中的瓜果,喝的是山中的泉水;獨自隱居修道,從來都不曾遊玩放逸過。立定目標勤修四無量心:慈、悲、喜、護;他誦經念道的時候,音聲通暢流利,音色和諧典雅,無論是誰聽聞到了,沒有不感到欣喜的。那時候,兔王常常前往仙人的住處,聽仙人誦念經文,心中總是非常的欣喜雀躍,從不會感到厭倦。兔王和牠的眷屬們,常常一起採摘果實來供養這位修道人,就這 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歷時將近一年。

         時值寒冬季節,仙人想要暫離森林,返回人煙稠密的塵 世去過冬。兔王看到仙人穿戴整齊,手上拿著缽器和鹿皮水袋,以及所有的衣物;頓時生起憂傷煩惱,心裡滿懷著依戀和愁悵,不捨仙人離開。面對著仙人,兔王不由自主的流下 淚來說:『您要去那裏呢?在這裏我們可以天天見到您,這是我們最快樂的事,就連飢餓口渴時都會忘了要飲食喝水,就像是依賴著自己的父母一樣;希望您能接受我們的請求而留下來,不要離開我們,好嗎?』仙人回答說:『我這四大假合的道器色身,還是應當要謹慎的保養守護啊!如今嚴寒的冬季已經到了,吃的瓜果已經完全沒有了,喝的山泉水也都凍結成冰了,又沒有岩石洞穴可以居住歇息、遮避風 雪。我正決定要暫離這裏,而到人多的城裏去,這樣可以化緣托缽乞求食物,亦能住在精舍裏暫得安頓與休息。等到寒冬一過,我就會回來這裏和你們相聚在一起,千萬不要因為 我暫時的離開而悶悶不樂啊!』兔王接著說:『我和眷屬們,不論遠近,一定會為您四處去尋覓果實,必定可以足夠來供養您的。希望您能委屈一下,改變您的心意留下來,以慈悲憐憫來救度我們。假使您真的捨離了我們,那憂傷鬱悶的思戀之情,可能會讓我們活不下去呀!如果現在沒有食物可供養您了,那麼就用我的身體來供養您吧!』道人看到兔王這般誠意,心裡百感交集滿是哀憐,除了以至誠的心接受外,還能說什麼呢?

        這位仙人因為奉事火神的緣故,所以面前正有生炭燃著一堆火,兔王心裡想著:『道人應該是已經答應我的請求了,才會默不作聲吧!』於是兔王就縱身跳到火堆裡,於是火勢就一時旺盛起來。當牠才剛剛跳入火中,道人要去搶救時,卻已經來不及,一下子兔王就已經死了;兔王命終之後,出生到兜率天,現菩薩身相,祂的功德特別尊貴,威儀也非常雄偉。仙人見到兔王為了求道利眾累積功德,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很悲傷的憐憫死去的兔王,因而更嚴厲的責怪自己,便開始絕食,過沒有多久就死了,也轉生到兜率天去了。」

        佛陀告訴比丘們:「你們要知道,當時的兔王就是我的前世,兔王所有的眷屬們就是現在在座的比丘們,那位仙人就是定光佛。我在菩薩位修行時,就是這樣辛勤勞苦,一心精進不敢懈怠。為了追求法道而不惜犧牲生命,無量劫來都是這樣的累積功德,才能成就佛道。你們大家都應該要精進勤勞而不放逸,不要鬆懈、怠惰。努力斷除六識的虛妄分別執著(即對「色聲香味觸法」六種情境的執著)之心,就像要解救著了火的頭一樣急切;心中沒有任何執著,就像飛鳥翱翔於空中一樣,不留痕跡。」眾人聽了佛陀的開示,沒有不歡喜的。

註一:四等心

        慈、悲、喜、護(或譯為捨),也稱為四無量心、四梵行、四梵堂、四梵住……;為生梵天之行業,故名梵行。 《增壹阿含經》卷 21 云:【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為四?『慈、悲、喜、護』。以何等故名為梵堂? 比丘當知:『有梵、大梵名千,無與等者、無過上者,統千國界,是彼之堂,故名為梵堂。』比丘!此四梵 堂所有力勢,能觀此千國界,是故名為梵堂。是故!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之天,處無欲之地者,彼四部之眾當求方便,成此四梵堂。」】2 《長阿含經》 卷 8 云:【復有四法,謂四梵堂:一慈、二悲、三喜、四捨。】3

註二:四大 地、水、火、風,此四者廣大,乃造作一切色法物質之基礎,故名四大。

  《坐禪三昧經》卷 2 云:【云何為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謂色。云何四大?地、水、火、風。云何地? 堅重相者地;濡濕相者水;熱相者火;輕動相者風。】 4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卷 1 云:【云何四大?佛言:「所 謂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云何四大體相差別?所謂:『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濕潤為性,火以溫熱為性,風以輕動為性。』比丘!是名四大體相差別。」】5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 1 云:【頌曰:「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能成持等業,堅濕煖動性。」論曰:「地、 水、火、風能持自相及所造色,故名為界。如是四界亦名大種,一切餘色所依性故、體寬廣故;或於地等增盛聚中,形相大故;或起種種大事用故。此四大種能成何業?如其次第能成持、攝、熟、長四業。地界能持、水界能攝、火界能熟、風界能長;長謂增盛或復流引。業用既爾,自性云何?如其次第即用堅、濕、煖、動為性。地界堅性、水界濕性、火界煖性、風界動性;由此能引大種造色,令其相續生至餘方。」】6  

1《生經》卷第 4 佛說兔王經第 31(CBETA, T03, no. 154, p. 94, b3-c13)  

2 CBETA, T02, no. 125, p. 658, c19-26

3 CBETA, T01, no. 1, p. 50, c23-24

4 CBETA, T15, no. 614, p. 283, a18-21

5 CBETA, T17, no. 763, p. 654, c6-10

6 CBETA, T29, no. 1558, p. 3, a27-b10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58期目錄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