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道」的誤解

      這位同修曾告訴某些師兄說:「正覺同修會所證與二乘 相同。」我們正覺同修會所證真的和二乘的所證相同嗎?不 過讓人覺得很奇怪的是:他質疑否定正覺同修會的大乘法,所 引用的卻又多是與二乘有關的資料。二乘見「道」所悟之「理」 是什麼?事實上,大乘見「道」所悟之「理」是什麼?大乘、 小乘之見道同是「見道」,但所悟之「理」是有所不同的,這 是我們每個學人都必須先弄清楚的。

     二乘初果的見「道」所悟之「理」是什麼?《中阿含經》 卷一:「……住善法中,知苦如真,知苦習、知苦滅、知苦 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三結便盡,謂身見、戒取、 疑;三結已盡,得須陀洹。」從以上所引的經文中,可以清 楚的知道小乘聲聞的見道,就是對苦集滅道的四聖諦如實了 知,如是知、如是見後,斷三縛結,就證得須陀洹果。如果更 深入的說,二乘菩提之理,乃是於經行中觀察,及坐中之思惟,以四念處觀而作觀行,現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一一法中, 皆悉緣起無常,無常則苦,苦故無我;觀察緣起無常,其性歸 空,空故無我;然必須信受佛語:無我中非是斷滅,無餘涅槃 中實有本際識不滅,但不需證得本際識。如是觀行而斷我見與 我執,亦不墮於斷滅空之邪見中,證得解脫果。依無餘涅槃之 本際識實存的知見,而現觀蘊處界緣起性空,親斷我見與我 執,親證「蘊處界無我」之世間事實,不必實證本際第八識, 信受無餘涅槃中有本際識獨存而非斷滅空,捨身後能出離三界 中之分段生死輪迴,即是二乘菩提證果之真實「理」。

大乘見「道」所悟之「理」又是什麼?

﹝一﹞、《大乘莊嚴經論》卷二:「釋曰:已說隨順修行,次 說第一義相。偈曰:『非有亦非無,非如亦非異,非生亦非 滅,非增亦非減,非淨非不淨,此五無二相,是名第一義, 行者應當知。』」

﹝二﹞、又《大乘莊嚴經論》卷二:「從彼後現見法界,了達 所有二相,即解脫能執所執。偈曰:『心外無有物,物無心 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釋曰:此偈顯第三見道 位,如彼現見法界故,解心外無有所取物,所取物無故;亦 無能取心,由離所取能取二相故。」

﹝一﹞中的「非有亦非無,非如亦非異,非生亦非滅,非增 亦非減,非淨非不淨」五句,是在說明如來藏不落二邊,是 中道的體性,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 垢不淨,不增不減」,無有二致。﹝二﹞中的「心外無有所取 物,所取物無故,亦無能取心,由離所取能取二相故」,即是《成唯識論》所說「二空所顯真理」。而「現見法界」的意 思就是現前證得能夠出生一切法的第一義心。由以上所引《大 乘莊嚴經論》的文字中, 無著菩薩已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現 見法界」就是見道。所以大乘菩薩的見道,所悟之「理」就是 證得無二相的離能取所取的第一義心,又名法界、如來藏、阿 賴耶識、空性心……。

《成唯識論》卷三:

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 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雖見 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 為說:非諸轉識有如是義。解深密經亦作是說:「阿陀 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 分別執為我。」

白話解釋如下:

玄奘菩薩開示說:「所有已經入見道位,對阿賴耶識可以 真實現觀的菩薩們,都稱為勝者──超勝凡、愚的人,因為他 們能夠親證阿賴耶識、並且如實理解 佛陀開示阿賴耶識心法 開示的義理;所以我們的 佛陀世尊很鄭重的為他們開示這個 道理。或者還有許多菩薩都可以稱為勝者,雖然他們在入見道 位之前,還沒有親證及如實理解 佛陀有關阿賴耶識心開示的 義理,可是他們深信佛語所說有個阿賴耶識心真實存在、也能 理解 佛陀對於阿賴耶識心開示的義理,並希望自己見聞覺知 心能夠轉依阿賴耶識心的無分別體性,所以 佛陀也為這些信願具足之菩薩們開示。並不是由於那些會生滅、會轉變體性的 七識心可以具有見道所證解或深智菩薩所信解的阿賴耶識心 的體性,而可以引來說明見道就是證、解阿賴耶識心體。 佛 陀在《解深密經》中也這樣宣說:『阿陀那識是有情生命的實 相,萬法的根源,祂的行相非常的深妙微細,所以眾生很難觸 證到祂。祂含藏著無量無邊法的種子,這一切的種子不停地流 注著,就如同瀑布的流水一樣,速度非常的快,一般的眾生都 沒有能力察覺到它;因此對於沒有親證阿陀那識的一般凡夫及 二乘證果的愚人,我便不會向他們開示演說這個道理,恐怕他 們對阿陀那識生起錯誤的分別思惟,將我所說的阿陀那識誤認 為是見聞覺知的意識心我,而執著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為常 我。』」

     所以 玄奘菩薩開示是說:證得阿賴耶識而如實理解 佛陀 對於有關阿賴耶識心開示之義理的菩薩們,就是勝者,就是對 阿賴耶識心體得真現觀的人,就是已入見道位的人。而「未能 證、解阿賴耶識」的人即在見道位前。由此可知證解阿賴耶識 的人就是「真見道」的人。那位師兄顯然讀不懂這一段論文的 意思,才會自己妄想另有別的大乘見道。

    《成唯識論》卷九:「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 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 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 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有義,此 中二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有淺深麁細異故;有義,此中二 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二相見道,此復有二。……」

    有些人讀《成唯識論》時,因陷入文字的迷障中,而對 玄 奘菩薩有關「見道」的定義產生迷惑:怎麼既說「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又說「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二、 相見道」?心中有疑惑,不明白大乘見道的標準在哪裡?以為 必須具足「真見道、相見道」二者才算是見道,不知通達位是 初地菩薩的見道。殊不知「真見道」是「見道」,即是真實證 得阿賴耶識,即是「初照理」,亦是「見道」。「真見道」所見 之「理」即是般若之「理」,只得總相智,是根本無分別智; 而「初照理」所見之「理」亦是般若之「理」,因此「初照理」 即是「真見道」,兩者是相同的,並無矛盾之處。

    「初照理」的意思是什麼?「初照理」的意思就是:學人 平時聞熏般若之正知見,修學般若,參究般若真旨時,因「眾 裏尋祂千百度」,在驀然回首(一念相應)時,發現那人正在燈 火闌珊處──原來如來藏在這裡,像這樣初次觸證如來藏,如 實了知如來藏的所在,於是懂得般若經中所說的實相、中道, 出生了般若正理的智慧,就是 玄奘菩薩所說的「初照理」,如 來藏的實相、中道事實,就是般若智慧所照見之「理」。

     前面解釋「聲聞見道」之「見」的部分,便有「於四真諦 推求明白即名為見道」的說法,所以見道就是明白蘊處界的 苦、苦集、苦滅、苦滅道的正理,不許落入定境界中,都是由 所知所見而得見道,不是由「進入定境」而說「入道」,故說 是見道而非入道。那麼!同理,「於第一義諦──般若之『理』 推求明白而得實證,即名為見道」,亦得成立,不須如那位師兄所說的入定才算見道,否則應該名為入道而非名為見道。所 以「初照理」就是照見般若的正理,名為見道。 無著菩薩認 為「現見法界故」就是入見道位,而 玄奘菩薩說「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認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就是「真」見道,二 位菩薩的說法前後互相輝映。根據以上 無著菩薩及 玄奘菩薩 的開示可以知道,導師 平實菩薩說「證得阿賴耶識就是真見 道」,是完全正確,毋庸置疑的,證得阿賴耶識心體時就能立 即現觀法界萬法的實相與中道正理故。 

     真見道以後進修所得的相見道,也是見道;那麼,相見道 的修證內涵是什麼呢?就是法無我智的修證、無生法忍的修 證,而法無我智的修證必須以菩薩明心時的真見道所得人無我 智的修證為基礎,但菩薩人無我智與二乘人無我智的修證有 同、有異。相同處都是現觀蘊處界無我相,不同處是大乘菩薩 的現觀蘊處界無我相,是立足於如來藏的親證之上;菩薩觸證 如來藏之時,了知如來藏的體性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離六塵 中的見聞覺知,不作主、不思量、不返觀自己,以此如來藏的 實有性及無我性,來現觀蘊處界的眾生我性及無常、不淨的空 相(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 空」),這就是大乘見道與二乘見道所異、所同之處。

     二乘只從世俗法,現象界方面來現觀蘊處界的無我相,證 悟蘊處界無我時,斷我見、我執的煩惱現行,捨身後能出離三 界中之分段生死輪迴,不必證得如來藏;二乘聖人因執外法為 實有,所以猶有法執存在,沒有法無我智、無生法忍的修證。 菩薩親證如來藏之後,繼續進修三賢位的如幻、陽焰、如夢三觀,如實現觀後,發起聖性,智慧通利,能於三界九地一切有 情所觸萬法之中,具足了知悉有本來無生之法── 藏識的空 性,這位菩薩便稱為證得初地相見道圓滿之無生法忍──法無 我智,乃具有道種智的菩薩,從此進入修道位。相見道的修證 要以如來藏的親證為出發點,證實萬法都因如來藏而有,證知 法界中的此一真相,故說是見道;因為菩薩真見道時親證如來 藏之後,了知名色五蘊是因如來藏之入胎而有,若無如來藏藉 父精母血及四大等緣的和合,就不會有名色之出生,就不會有 六入、觸、受、愛、取等四蘊之行,更不會有萬法的出生,故 名色五蘊是緣本識(如來藏)而有。五蘊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 因緣和合所生之法則無常,無常則苦、苦故無我,因此五蘊中 的一一法中沒有一法是常住不壞的真實我,所以五蘊是空相, 不是空性;無出生萬法之真實性,故非空性,無常而無真實常 住性故。

     菩薩親證如來藏後現觀五蘊的無我空相,與二乘(未證如 來藏)只從現象上之現觀五蘊無我是迥然不同的。菩薩證得能 藉父精母血及四大等緣和合出生蘊、處、界、入、萬法的第一 義心,此第一義心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真實如如,所以 玄奘 菩薩說:「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 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 證得唯識性的如來藏既是根本智所攝,那麼觸證如來藏(初照 理、於阿賴耶識心體得真現觀而生起般若實相智慧)時怎能說不是「真 見道」?那位同修的文字障與無明確實太嚴重了!可見他對真 見道的部分是沒有通透的,極有可能是有人為他明講而使他成為以定為禪的人,落在境界相中,與實相無相的實際不符,應 該再多剎那、多時、多日、多月或多年深入觀行,以求通透, 因為他把二乘法與大乘法都混在一起,連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 的見道分際都含混不清了。〔編案:他提出的法義質疑,與 2003 年楊 先生等人的質疑完全相同;而這些質疑都已在《燈影》書中解釋及辨正過 了,實不應再有同樣的疑問;但他仍然不覺、不懂,繼續私下對同修們提 出質疑,平實導師據報後,已當面要求他必須在 2006 年十一月初禪三過 後,提出《燈影》的讀書報告;並已明示:若未通達書中辨正的法義,表 示他仍未見道,只是解悟,將會取消他的明心印證,撤消他原有的增上班 上課證。〕

      有些人以為真見道之時就應是初地的果位,事實是這樣 嗎?不是的,事實是必須相見道(法無我智、無生法忍)的修證初 步成就時,才是具有道種智的初地菩薩。但這個具有道種智的 初地菩薩,必須先觸證般若之「理」──如來藏,具有無分別 智的實相智慧──根本智之後,才能繼續往上做相見道的修證 〔編案:此說極有道理。若是像那位師兄一般不懂初見道、真見道的義理, 尚未生起真見道的智慧,就無法修習相見道的法義,將會漸入岐途,故應 回到加行位中繼續用功〕。因此能出生般若實相智慧的「初照理」, 就是「得真現觀(真實現觀如來藏心體的所在與中道、涅槃自性)」, 就是「真見道」。

       又如古時有些人將「得法眼淨」定為初地〔編案:那位師兄 之目的,似在示現已入地上階位,故所說都與以前楊先生等人的說法相 同〕,唐朝的 窺基菩薩就認為那是錯誤的說法。《說無垢稱經》 〈聲聞品第三〉:「世尊!彼大居士說是法時,二萬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五百天子得順法忍。時我默然 頓喪言辯,不能加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窺基菩薩在 《說無垢稱經疏》卷三中解釋說:【贊曰:六、成利益有二: 初得小果,二萬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預流果,如 論具釋;後得大位,五百天子,得順法忍者,有言初地,得 順正教法之忍故。有言八地,舊經無之。「法眼淨者,有言 初地,此違論文,遠塵離垢,說小果故,今正義解」。「無生 法忍得在初地,今得順彼忍,正在地前」。善根忍位,有漏 位忍,順慧忍故,或五忍中第三順忍,四五六地順為出世道 故。】何謂法眼淨?法眼淨就是聲聞果的初果所得智慧,是現 觀五陰自我虛妄,不會再退轉而落入五陰中誤認為常住法,我 見已斷,得聲聞小果故。故 窺基大師解釋說:「法眼淨者, 有言初地,此違論文,遠塵離垢,說小果故。」大乘行者於 觸證如來藏時,不但獲得般若根本無分別智,出生般若實相智 慧,也同時斷除聲聞道的三縛結(就是遠塵離垢),同時也斷我 見,同得聲聞初果,便稱為得法眼淨。得法眼淨的人就是二乘 菩提真見道的初果人,故明心者也都同時是聲聞法中的法眼清 淨者。正覺同修會導師 平實菩薩根據經典定義「觸證如來藏 就是七住真見道,斷三縛結,得初果」,定義「觸證如來藏 就是大乘真見道」,是非常保守而且正確的作法。那位同修意 圖定義為初地,而且可能是聽聞得到的密意,故不能發起見道 的智慧而妄說見道證果功德,是果盜見,要小心誤犯大妄語業。

五、「第一義相」的誤解

      如來藏不在三界現行時,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卷一:「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 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 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是無 餘涅槃如來藏獨存的無境界的境界。而如來藏在三界現行時, 即是《心經》「色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的真義。《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十八:「佛子!菩薩摩訶薩 知一切色。法不生色,無種種色,無虛妄色,無青黃赤白等 形色。」由經中佛菩薩的開示,可以清楚的知道如來藏一向是 本來自在而且清淨涅槃的體性,離六塵的見聞覺知,能所二 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形無色、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 圓……的。只要真實觸證如來藏之後,就能現觀如來藏「所現 莊嚴」。就能如實了知、現觀如來藏離一切有所得的戲論境界, 就能如實了知、現觀如來藏的真實性與如如性;由現觀如來藏 能出生萬法,了知法界的實相就是如來藏,生起萬法本來無生 之忍,就是無生法忍,這才是第一義諦相。如來藏對每位觸證 祂的人,都顯得極平易近人。因此同修會中只要明心的學員, 雖然不「在定中」、不在位師兄所說的「在類似黃勝處的情 況下」,也能在行住坐臥中如實了知、切實而無疑惑的現觀如 來藏「離一切有所得的戲論境界,恆顯其真實性與如如性」。 大乘般若的真旨就是如來藏的觸證,如來藏的觸證就是般若的 標的,因為如來藏心體藉著祂出生的萬法而顯現了法界的真實 相;祂的觸證,難道還有但書(附帶條件──在類似黃勝處的情況下) 才能觸證嗎?

六、「多剎那」的誤解

      這位同修認為「多剎那是指一段見道的過程內所現莊 嚴的過程」。他私底下解釋的意思其實就是:見道是「多剎 那在定中在類似黃勝處的情況下見到如來藏所現莊嚴的 過程」,他認為在見道時就要實斷二障分別隨眠;不是正覺同 修會一念相應慧的觸證如來藏,只成為第七住位的賢位菩薩; 實斷二障分別隨眠要直至佛地方才究竟〔編案:分斷二障的分別隨 眠是入地以後的事情,斷盡二障一切隨眠則是實斷,這是指成佛之時〕。 這位同修很不認同末學所說多剎那是指由因地到果地的說 法,他反駁末學說:「就如車箱的長度那有用公分來計算 的,當然是要用公尺來計算,所以多剎那不能說為由因地 到果地的長劫時間,應該說是很短的時間。」末學先將這 位同修所引用《成唯識論》卷九的文字譯成白話,他就會知道 自己的錯誤。

《成唯識論》卷九: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 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 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 道,……。

      白話解釋如下:

      玄奘菩薩開示說:「學人在加行位時,由於對能所二空之 理,心得決定,心心無間;進而在參禪中觸證如來藏的所在, 這個根本無分別智出生後,能夠通達如來藏的真實性與如如性,通達諸法皆是由如來藏藉緣直接或間接出生,緣起性空, 無常苦空無我,便稱為通達位。學人初次證得這個如來藏的所 在而照見了三界萬法根源的真實理,也可以稱作見道。可是這 個見道大略可以分為二種:第一種是真見道,指的就是無分別 智的證得;無分別智的證得,是由於真實觸證了『能、所二空』 的如來藏,意識如實了知『能、所二空』就是如來藏所顯示的 真實義理;至於真實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的隨眠及所知障的隨 眠,雖然要經過由因地到果地長久的過程才能究竟斷除;可是 這因地時的阿賴耶識、異熟識,及果地的無垢識,其清淨的真 如法相是一樣的,所以就真心整體而言,是同一個阿賴耶識如 來藏真心。……第二種是相見道,……。」

      什麼是多剎那?古德說:「二心非一,即名多剎那」,因此 二乘見道的十六心,許多論中都把它稱作十六剎那心;把「無 間、解脫、勝進」稱為三心,即是三剎那心。所以有些論中便 有「三心是菩薩見道(相見道),十六心是二乘見道」的說法; 二乘法中的阿羅漢是斷盡我見、我執煩惱的現行,捨壽時便入 無餘涅槃。其所知障──無始無明,入涅槃之前猶未打破。而 菩薩在七住時即已打破無始無明,入初地時也已永伏煩惱性障 如阿羅漢,但留惑潤生,世世出生三界中,利樂眾生,直至成 佛。上面《成唯識論》卷九中的「二障分別隨眠」,便是關鍵 所在。

     「二障分別隨眠」中的二障,說的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 「分別隨眠」即是無明煩惱,菩薩以分別為煩惱,眾生因於意 識心的虛妄分別自性,即於無常敗壞無真實常住之我的蘊處界及萬法上,虛妄分別,執著有個蘊處界之眾生我與法我,不知 六塵萬法都是由如來藏藉父精母血與四大等緣和合,直接、間 接、展轉出生。故長劫輪迴於六道生死的苦海中,不能出離。 隨眠有煩惱障習氣種子的隨眠與所知障隨眠等二種。阿羅漢只 斷我見、我執煩惱的現行,攝屬於分段生死的範圍;至於煩惱 障習氣種子的隨眠斷除,攝屬於變易生死的部分,非阿羅漢所 能斷;所知障隨眠塵沙惑的斷除,也非阿羅漢所能斷,都是只 有菩薩有分。能頓斷二障分別隨眠的人只有諸佛(在金剛喻定現 前時)。

      新學菩薩在因地觸證如來藏明心開悟時,往往不能生忍, 若不願接受善知識的攝受開導,於是一世、二世,或一劫、二 劫乃至十劫中退失而造謗法惡業;如果能忍,心得決定而不退 轉,才是久學菩薩,但也只有斷三縛結的少分解脫功德,連第 二剎那心的解脫道功德都還沒有圓滿,在佛道上的修行也不過 是剛轉入內門修行的真見道位而已,才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的 三十分之七而已,只完成見道位中的真見道,其後的相見道位 的修行都還沒有完成,還進不了初地,怎麼可能真見道的明心 開悟時便實斷包含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及所知障的隨眠? 由以上的說明及論文「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 『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中的「雖──方」這個 關鍵字眼綜合來看,就可以明白《成唯識論》卷九中的「多剎 那」是指由因地至佛地的長劫時間,並非這位同修所說的「很 短的幾個剎那的時間」,所以他是誤會經論真義,錯把因地的 真見道認作最後身菩薩位的果地見道;又錯把見道後進修的長劫斷除隨眠的煩惱事修及理證智慧,認作一悟即可全部了斷; 其實是見道與修道不分的人,誤以為所有凡夫都可以在真見道 時一悟成佛、或入初地。 

七、「一念相應慧(一剎那)」的誤解

      這位同修對見道的見解也不正確,他認為見道是在「多剎 那中見到如來藏所現莊嚴的過程」,落入類似定境而仍非定 境的有境界法中,不認同正覺同修會的「一念相應慧見道」 的發起智慧說法,可是許多經論中都明白的指出是由一念相應 慧而見道,是一剎那見道,是依智慧所見而見道,不是依定境 所入而見道。 如:

      (一)《方廣大莊嚴經》卷九:【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 夜分明星出時,佛世尊調御丈夫聖智,所應知、所應得、所 應悟、所應見、所應證,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成等正覺,具足三明。諸比丘!是時諸天眾中無 量天子作如是言:『我等應散香花供養如來。』復有天子, 曾見先佛成正覺時即作是言:『汝等未可散花,如來當現瑞 相,往昔諸佛成正覺時皆現瑞相。』諸比丘!如來知彼天子 思見瑞相,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如佛所證以偈頌曰:『煩 惱悉已斷,諸漏皆空竭。更不復受生,是名盡苦際。』」】

     (二)《佛說須摩提長者經》卷一:【「我爾時伸手按地, 魔眾眷屬即便破散,我所知、所得、所覺之法,當現證驗, 應得成道。爾時即集無量功德智慧,以一念相應慧,得成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轉法輪;自得成就,亦復成就一切眾生。」】

     (三)《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十:【諸比丘亦語阿 難言:「汝應速有所作,大迦葉今欲集比尼法,而不聽汝在 此數中。」阿難既聞跋耆比丘所說偈,又聞迦葉不聽在集比 尼數中,初中後夜勤經行、思惟,望得解脫,而未能得。後 夜垂過,身體疲極,欲小偃臥,頭未至枕,豁然漏盡。諸比 丘知,即白迦葉:「阿難昨夜已得解脫,今應聽在集比尼數。」 迦葉即聽。……。】

     (四)《妙法蓮華經玄贊》卷四:【最初轉者,謂昔菩薩 入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廣說乃至,是道聖諦。於 中所有現量聖智能斷見道所斷煩惱,爾時說名真聖慧眼,即 此由依去來今世有差別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覺,此說一智總 名法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覺,非於一諦別起四智。由真見道 唯一剎那,不同小乘上下別觀。】

     以上四則經典、律典、論典中,有二則明白的寫著「一念 相應慧」, 佛陀是在最後身菩薩位時,以一念相應慧得成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第三則雖未明說一念相應慧,但由文中的「豁 然漏盡」,亦可以清楚的知道阿難尊者是因勤加經行、思惟後, 一念相應慧(即一剎那)而斷煩惱現行、頓證慧解脫阿羅漢果的, 也不是靠入定來證的。第四則 窺基菩薩則是清楚地說「由真 見道唯一剎那,不同小乘上下別觀。」真見道的觸證如來藏 是「唯一剎那」的,不同於「小乘上下別觀」的。由此可以 證明 平實導師「一念相應慧(一剎那)」的說法,才是符合經 論的正確說法,否則就不是開悟,應該說為入悟了。故不是這位同修所說的:「多剎那中見如來藏所現莊嚴的過程」,落 在境界法中,不是以智慧為歸,而是以是否有境界相為歸,成 為有所得法。他的說法很奇怪,前無古人,只是不清楚未來有 後繼之人否?

八、「無分別智」的誤解

     這位同修曾口誦《成唯識論》卷九 28 頌:「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告訴末學要 用如來藏的無分別智來觸證如來藏。末學也告訴這位同修說: 「如來藏哪來的無分別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 無智亦無得』。」有正知見的同修都知道,只有在觸證如來藏 時,意識心因如實了知如來藏離六塵之見聞覺知,於六塵不起 分別,意識心轉依如來藏的無分別體性,才會有無分別智的生 起;所以無分別智是意識所有的,如來藏並沒有無分別智。意 識心雖然有了無分別智的生起,卻是在觸證如來藏以後才有 的;不是先有無分別智以後才用無分別智來觸證如來藏;這位 同修是先後顛倒,本末倒置。意識觸證如來藏以後,生起無分 別智了;但如來藏依然如同意識證悟以前一樣繼續體性清淨, 沒有分別性,故無分別智。這位同修的見解讓人很驚訝。末學 曾告訴這位同修,希望他能像 平實導師一樣將自己所引用的 資料譯成語體文,來說服別人;他若能譯成語體文,自己就能 修正邪見,可惜都不見結果。如今末學嘗試將這段文字譯成語 體文,供大家參考,尚請不吝指教。

     《成唯識論》卷九:

      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 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 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 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白話解釋如下:

      玄奘菩薩開示說:「菩薩如果在參禪時,因一念相應而觸 證如來藏的所在,領納自己所觸證的如來藏,不僅離六塵的見 聞覺知、不作主思量,轉依所證的如來藏離見聞覺知境界以 後,依如來藏自住境界來看,甚至連因悟後所生的無分別智都 不可得;如來藏在眾生的種種色身中,能了眾生心行,任運隨 緣,但對六塵萬法沒有種種的分別、取捨、貪厭的戲論相,體 性清淨,無有所得。能夠這樣觀察證實、而且如實轉依時,才 能稱作真實安住在如來藏的真實深妙的勝義法性中:無智亦無 得。能如此真實安住在如來藏的真實深妙的勝義法性中,便是 證得『真如』無分別的智慧;這個無分別的智慧和如來藏的真 如清淨法性是完全平等的,都一樣遠離了能取、所取法相的緣 故,因為能取的和所取的法相都是由於意識覺知心對六塵萬法 的分別而有的,有了對六塵萬法的分別心,自然就會產生有所 得的意識心種種取捨、貪厭的戲論法相現前。」

      後來這位同修又對末學考問說:「如來藏有沒有本覺智?」 其實「本覺智」與「無分別智」一樣,同是悟後轉依所生的實 相智慧,都是意識所有的。如來藏有本覺而無本覺智,如來藏 ──阿賴耶識心的體性是無分別而能對六塵以外的諸法廣分別 的,雖然祂不於六塵中起分別,離六塵的見聞覺知,但祂卻能了眾生心行(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任運隨緣而無有滯礙; 如來藏──阿賴耶識心能藉父精母血、四大、愛業無明等緣之 和合出生、執持種種眾生的五蘊色身,又可以因共業有情的如 來藏──阿賴耶識心中的共業種子感招而變現器世間。如來藏 ──阿賴耶識心能了知自己應變現根身器世間的時節、以外時 間都不會再作多餘的變現;如來藏能了眾生心行,也是了知業 種是否該受報,也能了知何時應生何種身心,這些即是如來藏 的本覺;但祂不在六塵中作分別,而三界世間法、二乘出世間 法、大乘世出世間法,都是在六塵中的智慧,屬於意識所分別 而有的智慧,不是不分別六塵的如來藏所有,故說如來藏有本 覺而無本覺智,本覺智是意識心觸證如來藏以後,由意識心所 有的;若像這位師兄所說,就違背《心經》的聖教,成為有智 亦有得。

     眾生日用而不知,故說不覺,菩薩經由修行之後證知祂, 入真見道位而知道如來藏的本覺時,即稱始覺。最後身菩薩明 心、見性成佛之時,頓斷所餘最後一分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 眠、及所餘最後一分的所知障隨眠,變易生死斷盡,祂的異熟 識轉為究竟清淨的無垢識──佛地真如心,大圓鏡智現前,第 七末那識成就上品的平等性智,第六識成就上品的妙觀察智, 前五識成就成所作智。如此證知如來藏本覺所生的實相智慧, 才是究竟位的本覺智,所以佛地名為究竟覺。〔編案:這位同修並 沒有這些功德,甚至連見道位的真見道見地都不具足,主張見道時就具有 佛地果德,形同自己掌嘴,並無實義。〕

      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既離六塵的見聞覺知,怎會有智慧而可稱為本覺智呢?〔編案:這位同修的說法真的很奇怪,只能說 他被邪見影響而導致見地退失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就清楚 的說:本覺智是因地時親自觸證覺悟如來藏──阿賴耶識心 時,將阿賴耶識中執藏分段生死的種子(或變易生死的種子)的 阿賴耶性轉化,而轉依清淨的阿賴耶識心之後所出生的,是意 識心證悟第八識之後轉依第八識心的清淨性所生的智慧;本覺 與本覺智是不一也不二的,為何說是不一呢?本覺屬於第八識 心所有,在六塵外運作;本覺智屬於第六意識心所有,在意識 心中運作;很清楚是不同的心所有的,這位同修怎麼會混在一 起呢?如來藏若有本覺智,那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 「……無智亦無得」的經文又該如何解釋?應該改為有智亦 有得啊!末學將所引用的經文恭錄於後,供各位菩薩參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 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 自在遊戲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往十 方一切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佛菩薩法,皆 由自心。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 眼等五識了境不同。愚癡凡夫不能覺知,怖老病死,求入涅 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識,於一切境,妄起分別;又由未來 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愚之人以為涅槃。諸佛菩薩自證悟 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 執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 量,見外五塵,執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 由出離。善男子!佛說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現五塵境界本無有故,有無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 等,聖者自悟境界如是。善男子!愚癡凡夫妄起分別,無中 執有,有中執無,取阿賴耶種種行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 不了自心而起分別。善男子!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 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編案:證 悟的心是意識心,是六塵中的了別性,意識心證悟的標的是如來藏本有的 不可知之了─本覺,故本覺是第八識如來藏所有,不是意識自己所有的, 是意識求證的標的;所以證悟後所發起的本覺智慧,才是意識心所有的。 本覺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在六塵外的清淨的了別性,但不能了知六塵中的一 切法,所以不能由祂自己覺知自己的本覺而生起智慧,要由意識心來證悟 阿賴耶識心體所在,才能觀察阿賴耶識的本覺而生起智慧,名為本覺智, 故本覺是阿賴耶識所有,證得阿賴耶識而產生的本覺智卻是意識所有;所 以證悟不是由自己來證知或證悟自己,而是由自己來證知另一個實相心, 不該把自己證悟後所得的智慧,歸在被證悟的實相心所有。這位師兄的說 法等於是說本覺智由阿賴耶識所有,完全不符合真見道應有的初照理智 慧。本文作者雖未指稱這位師兄的名氏,編者向導師查詢以後,得到的答 案是:已經在今年初要求這位師兄再三閱讀《燈影》,並需在今年秋季禪三 結束時,提出正確的讀書心得。若仍繼續堅持邪見,將會加以處理。〕

九、「四善根」的誤解

      這位同修認為加行位的四善根(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 間定)都要在「五地」(他的五地是指未到定及初禪到第四禪的定境) 的框框裏,至少是未到地的禪定中來建立完成,如果沒在「五 地禪定」的框框裏來進行,便不符合四善根「定」的標準;所 以他不認同將「明得定、……無間定」的「定」解釋為「心得決定」的說法。但他自稱是真正的證悟,影射 平實導師的悟 不真實;而今他的定境卻是連未到地定都沒有,只自稱有類似 黃勝處的定境,也未經過勘驗證實,這等於是自己推翻自己, 並沒有意義。

       但「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道由心悟,豈在境界、定境? 只要「專精思惟不放逸法」便可以成就四善根,不應該有境界 相或定境相。我們從前面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有關「定」 的開示中,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見道斷惑藉助禪定的目的,是藉 禪定中心的專注不散來思惟抉擇。我們做觀行的目的是什麼? 什麼是現觀?《瑜伽師地論》卷三四:【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 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 前觀察,名為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 彌勒菩薩的開 示,意思是說:當我們運用對六塵有認知、思惟、分析、整理、 歸納功能的意識心,去觀察某一個境界(如剎帝利)時,意識心 對境界(如剎帝利)性質的認知與印可,與這個被認知境界(如 剎帝利)的性質能符合一致,不相違背,這樣的現前觀察就稱 為現觀。而現觀的目的是什麼?《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此 復何相?答:決定義是現觀義。」 彌勒菩薩認為現觀的目的 就是對所觀察的境界能做決定。因此我們對四聖諦、十二因 緣、般若……等等的法義做觀行時,就是透過意識心的思惟而 有所抉擇,必須是先能有所抉擇確定,心得決定而不猶疑,才 能有所選擇,然後才會有智慧的生起,所以論中所說的定是指 心得決定,不是指四禪八定等定境。

       因此末學以為學人在建立四加行位的四善根時,對「能所二空」的觀行,主要依賴思惟觀,由智慧的抉擇而在心得決定 時來成就,若對「所取空」的道理不明白,有所懷疑(不能心 得決定),沒有決定性的力量,如何會有「明得定」的出生?而 明得定所說的定,也是由心中明白而心得決定所出生的,不是 由定境來出生的,故明得定絕對不是由定境引生;而所取空指 的是意識所了知的六塵萬法是無常空,不是這位師兄說的證悟 實相心阿賴耶識心體,……乃至對「能所二空」的道理若不能 夠毫無懷疑(心得決定)心心無間,又如何能有「無間定」的出 生?這個能取空與所取空,也是指能取萬法的意識及所取的六 塵萬法都是無常空,無關實相心的證悟,這位師兄卻將能取空 與所取空修證的心得決定生起四善根,定義為實相心的證悟時 生起的本覺智,是含糊混亂而認識不清的。

      若沒有正知見的建立,繼之以不斷的如理思惟觀行,於所 聞熏的正知見又如何能夠心得決定而有四善根的建立?由以 上的引證及說明中,可以知道導師 平實菩薩將「明得定、明 增定、印順定、無間定」的「定」,解釋為能取與所取皆空的 「心得決定」,是完全正確的。這位同修因「在『定中』在類 似黃勝處」的特殊經驗,先入為主的成見,看法偏差也是必 然的。〔編案:這不是真正的黃一切處的定境,也不是一直都能如此保持 著,只是與修定中的幻覺境界相同的狀況,與禪定的實證無關。〕

      導師 平實菩薩在上課時便曾提過:具足初禪的人在聲聞 見道或大乘見道時,就可以成就三果;如果沒有具足初禪的 人,在見道時就只能成就初果、二果。所以 平實導師並沒有 否定禪定的重要性,早期也給學員上過「小止觀」的課程,詳細講過初禪實證的經驗與能證的原理;在正覺寺建好,因緣具 足時就會再度教導學員修禪定。譬如 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 記》第六輯二七頁中說:「我們並不是沒有禪定,我們有!只 是因為大乘別教佛道的次第,是在你進入第三地時,由於第 二地的心淨功德,滿足二地心而進入三地,才是最容易修證 四禪八定的時候,可以事半而功倍。」〔編案:這位師兄以尚未 證得禪定的類似定境幻覺,以誤會解脫道及佛菩提道見道的粗淺知見,對 於實證禪定而且有解脫智及佛菩提智的平實導師加以否定,是愚痴不智的 行為。〕

     平實導師的《燈影》一五三頁中說:「禪宗之禪,乃是般 若智慧,非是禪定,與禪定並無關聯。禪定要依制心一處之 長時漸次觀行轉進安住,方能得之,通於外道;然而般若證 悟之境界中,純是證知法界實相之智慧,不通外道、二乘, 更與禪定無關也!」 平實導師在《起信論講記》中便提過, 他未證悟前,在某禪寺參加禪七時,便已經有一坐三小時,中 間不用下坐,一念不生,非常輕安的經驗,常常如此;但因此 世初學禪時被大師誤導了,所學的知見不正確,不知道要去尋 找第八識心,所以無法破參。由書中所述可以知道 平實導師 對初禪、二禪的境界都可以清楚明白的了知,並能純憑體驗加 以敘述,不必依靠經論來依文解義。但這位師兄並沒有禪定實 證,卻主張要在禪定中證悟時才算是真見道,已經反證他自己 所謂的見道其實也是沒有見道的。

       由他的主張,將會發生一個結果,就是否定禪宗六祖的證 量;因為六祖見道時並沒有禪定證量,他只是一個不曾修禪定及佛法的樵夫而已。這位師兄的講法,也成為否定中國禪宗絕 大多數祖師的見道,因為絕大多數的中國禪宗祖師,從二祖慧 可以下,大多數人在開悟見道時都沒有禪定的實證,而且他們 開悟見道時也都不是在禪定境界中悟入的。這位師兄自覺很有 智慧,卻對這個大問題,一直沒有自我反省檢查的能力,定、 慧二方面俱缺,繼續堅持他的看法,不肯改變而且想要影響其 他已見道的師兄弟,是不正當的行為。

      平實導師是過來人,不但有禪定的實證,更深知參禪的箇 中三昧,因此 平實導師在主持禪三時,並沒有要求學員們在 參禪時非打坐不可,而且不許參禪人住入禪定中,因為 平實 導師瞭解「參禪不在腿,念佛不在嘴」;在禪定中一念不生時 是已離開參禪尋覓真心的疑情的,是無法見道的;參禪最要緊 是要具足正確的般若知見及參禪知見與作功夫的方法,而功夫 成就只是幫助參禪者凝聚心力、專心參禪,其實是與開悟明心 的真見道並無直接關聯的;所以 平實導師為了接引學人,施 設了能迅速見道的「無相念佛」的法門,傳授正確的般若知見、 參禪知見,要學員們用拜佛的方式鍛鍊憶佛、鍛鍊動中的定 力,訓練看話頭的能力,才能依憑定力而不會住入定境中,才 能開悟;住入定境中成為一念不生,就無法開悟見道了。

      末學以為:如果要每個人都先具足初禪的條件之後,再傳 授明心見性的知見,那麼末學鐵定今生與見道無緣;中國禪宗 絕大多數的見道開悟的祖師們,也一樣都與見道無緣,但事實 上並不是如此。末學曾經問過這位同修:「如果平實導師沒有 出世弘法,將如何明心見性的知見整理出來,印成書籍流通,您若沒有看過這些書,你能憑自己的能力明心開悟嗎?」這位 同修起初回答說:「不一定。」隔了幾秒鐘之後又說:「不可 能。」末學剛開始也覺得很納悶, 平實導師已在書中很清楚 地告訴我們:佛道修學的次第,及般若與禪定的分際,為什麼 這位同修還會說出這種令人難以思議的話?難道佛菩提道中 佛規定先開悟以後進修到三地時才修學禪定的說法錯了嗎? 為什麼這位師兄不肯信受?〔編案:在禪定等至境界中是無法開悟見 道的,應該修得定力而參禪,才能開悟見道;若是住在定境中,就成為一 念不生的定境,無法參禪,一定不可能開悟見道。經論中說的諸賢聖在初 禪乃至第四禪中的開悟,是指等持位中的開悟,那是依憑定力而不住入定 境中的,不是住在禪定境界中的一念不生的境界;這位同修主張要在禪定 境界中開悟見道,只是一種想像的妄想。其實這位同修提出的問題,都與 三年前離開的楊先生等人的質問相同,平實導師在《燈影》中已經都詳盡 的解答過了;三年後的今天,這位同修竟然還以同樣的問題提出質疑,未 免太奇怪了!他曾以這些問題列印出來,經由張老師向 導師提出質疑; 導 師召見他,說:「這些問題,三年前已在《燈影》書中答覆過了,你為何還 提出質疑?」他遲疑了一下,改口答覆說:「我不是質疑,只是把網路上別 人的質疑列印出來供您參考。」〕

       各位菩薩!您們看了末學以上的分析及說明,大概可以很 清楚的瞭解真見道的內涵了吧!「照『理』明白」,於般若之 理推求明白就是真見道──見道,能夠觸證般若之「理」的如 來藏,能夠真實現觀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就是真見道── 見道。當有人告訴您說:正覺同修會的「觸證如來藏不是真 見道、不是見道」,當有人否定正覺同修會「觸證如來藏就是真見道」的說法時,您還會相信嗎? 平實導師在他所著作 的書中都不斷的重複強調:「要用見聞覺知的心去尋找那個離 見聞覺知的心」,末學在參加禪三時,在佛菩薩及 平實導師 的慈悲加持下,觸證如來藏之後,生起的第一個念頭是:「果 然離見聞覺知!」因此末學知道導師 平實菩薩是「真語者、 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末學在觸證如來 藏之時,就清楚知道如來藏是如何離見聞覺知的,所以「見法 決定,無有狐疑,不向餘道」。每當這位同修提出問題與末學 談論,末學把從 平實導師書中讀來的知見拿來回答這位同 修,這位同修會以「你說的我都知道」回答末學,有時還告 訴末學說:「你很難溝通」、「你依人不依法」。末學也曾告訴 他:「您雖然讀過平實導師的書,可是您不認同平實導師的說 法,因為不懂平實導師的說法」。各位菩薩!像這種凸顯自己 「多剎那在定中在類似黃勝處的情況下見道……」落於禪 定境界的證境,而高抬為真見道而且以為是初地,竟貶抑說: 平實導師明心、見性的見道為經由思惟整理所得,只能說是開 悟明心、不是見道,又否定 平實導師「觸證如來藏就是真見 道」定義,將 平實導師貶抑為尚未見道的人,他所說的法, 末學還能依嗎?

      他誓願「守護經論」讓人敬佩,但末學以為一個人如果能 如實理解經文、論文的含意,不錯解經文、論文的含意,就已 經是「守護經論」了。若能依正確理解經論的前提,來守護經 論而破斥邪說;佛菩薩就會額手稱慶,稍感安慰了。若是誤解 經論,來破斥、貶抑實證經論的賢聖,則是在造業。〔編案:這位師兄嚴重誤解經論,所說所為,不是去破斥妄說經論、不是去破斥以外 道法來含混經論的人,反而以他自己誤會經論以後的邪見,指稱平實導師 的開悟明心不是見道,這是嚴重破法的行為,卻說是在守護經論,其心顛 倒,造下了破法及謗勝義賢聖僧的大惡業,令人憐憫。〕

      末學於此誠摯呼籲這位同修,能夠把自已對佛法的體證, 例如:將您已經讀過好多遍的《成唯識論》中的各種現觀……, 或是 平實導師的有關著作中,您認為不夠清楚,不甚圓滿的 地方,及未到地定、初禪定的境界,都根據您的禪定證量,加 以詳細申論,落實於文字,寫成文章,投稿於正覺電子報,實 地證明您才是正確的,實地證明 平實導師是錯誤的,如此既 可利益眾多的同修,也可利益 平實導師,功德無可限量,遠 勝過目前這種私下弘揚而只能利益少數人;相較之下,兩者豈 可相提並論。我們引頸企盼您的大作。〔編案:他若能依本文作者 的呼籲,正確的語譯出來,就會知道自己是如何嚴重的誤解經論了,就不 會再有這種妄言妄謗正法及賢聖的事情了。若不能或不敢語譯出來、公諸 天下,就是心虛而大膽的否定他人,是以鬥爭為業,顯然見取見是仍然存 在的,這是與聲聞見道不相應的,三縛結仍然存在,何況能與大乘見道相 應;那就可以證實他所知道的開悟明心的密意,是向他人打聽來的,才會 斷不盡三縛結,才會使真見道、初照理的見地無法生起;如此,他所謂在 禪定中的見道,當然只是誑語。〕

       俗語說:「迷途知返,往哲是與;改往修來,先典攸高」, 末學最後還是衷心希望這位同修能捐棄成見,在佛菩薩及 平 實導師的護念下,攝受正法,一起為究竟了義正法的弘傳而努 力。〔編案:這位師兄向平實導師說,他常常夢見「地藏王菩薩」為他指 導及說法,所以他的見解才是正確的,所以他的見道才是真的見道。 平實 導師當著游老師面前,向這位師兄開示:「假使一定要在禪定中開悟才算是 見道,請問你開悟時是在什麼禪定中開悟?你的禪定是初禪、二禪,還是 三禪、四禪?」又開示說:「你這樣子主張,等於是說中國禪宗祖師百分之 九十九都未見道,六祖也是未見道者;因為他們都不是在禪定悟入的,證 悟時也都還沒有禪定的證量。」這位師兄無語,想了一會兒說:「我沒有修 過禪定,不知道自己的禪定是什麼。」如今卻提出「類似黃勝處」的說法。 但禪定沒有類似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導師後來又直接提示說:「你 已經見鬼了!因為地藏王菩薩忙得很,不可能常常來托夢指導你,所有的 等覺菩薩都是很忙的。」並說他已經開始走上當年楊先生的老路了,當場 要求他再三閱讀《燈影》,並且必須在十月禪三結束後提出讀書心得報告, 否則將會加以處理。這位師兄卻說他一定不會退失,不會走上楊先生的老 路,卻又在私底下胡作非為、否定正法。現在大家就只能等待他屆時的表現了。〕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37期目次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