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無相拜佛心得─葉昱寬

4811102_oo255zz_l   

無相拜佛心得─葉昱寬─

一直以來無相拜佛功夫無法上手,是因遮障太多所致,後來發現這些遮障原來是來自於對自我的執著引發現起。因執著自我,所以就以為覺知心我為真實,以為內我所、外我所乃至身心所及一切為真實,因執著自我存在而對一切我所知境界以為真實,導致對這些境界生起是否有違順己意,又執著這些現象為真實導致生起種種遮障。後來就自己常常去觀察十八界一切法緣起緣滅,觀察這十八界一切種種現象的虛妄性,並無真實有能取所取,慢慢地了知覺知心我並非真實;了知一切我及我所也非真實,慢慢地藉由意識去說服意根這個事實。但因意根無始劫來計執覺知心為我—以為真實,不斷地受覺知心誤導而計執色身為我所—以為真實,計執種種五欲及六塵為我所有—以為真實,因有這些執著性導致對我及我所引生種種煩惱及妄想。也就是因意根的計執性,導致意識無法馬上說服意根如理作意,使得這些種種煩惱妄想的習氣又讓自己沉溺於五欲六塵中,不知不覺地又去追逐這些境界,受其左右而無法清淨自己,無法排除對這些境界的執取,也就是無法修除對自我的執著,使得煩惱妄想攀緣不絕,而導致無相拜佛的功夫無法有所進展。

 

末學知此弊病後,就想出一些方法來對治這些弊病,來修除這些遮障,後來發現修除性障是一條捷徑,而修除性障的捷徑是植福;因在植福的過程中,您會面對種種身心的掙扎,在掙扎的過程中發現原來自己是多麼地貪著與計執。又常常在觀行修除性障的過程中,難免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遮障,即使想說服意根去減低對一切境界的貪著執取,但往往無法成功,以至於常常隨波逐流,追逐六塵無法自已,如此在無相拜佛的過程中,心行就常常隨這些境界起伏而使得拜佛的功夫無法上手。後來有因緣加入推廣組,發現自己一旦對正法多付出一分,乃至對眾生作種種無所得的施與,就會發現對自我的執著少一分,如此煩惱妄想就少一分,相對地就多一分清淨心,多一分清淨心就少一分遮障,當遮障一分一分減少時,清淨心較能相續。

 

再者,又發現當與眾生結緣於行來去止與人應對時,即使所面對的可能是不可愛的境界,也要誠實心、直心以對,一切身心所行皆要坦然以對,如此就對一切所行無有懊悔,如此就少一分遮障,少一分遮障時煩惱妄想就少一分,相對地就多一分清淨心。當身行、心行較能清淨時,以此清淨的心行去作種種觀行,理路上也較清晰,也較能合理地去說服意根,讓意根接受這五蘊十八界一切現象是因緣生因緣滅,一旦意根接受這現象,承認十八界一切法是因緣生因緣滅這個事實,也就是本來就是這樣,也是不變的道理。如此也會對覺知心我及我所的執著慢慢減少,對我所有的貪著也隨之慢慢降低,甚至對覺知心我及我所不會引生種種執取,就比較不會引生對我所有的種種貪著,如此對覺知心我及我所少一分執取,所以就多一分清淨,多一分清淨就能多一分淨念相繼。

 

也就是在不斷植福過程中,當福德的資糧累積到什麼程度,智慧也會隨著提升到那個程度,如此就有智慧來修除性障;性障少一分遮障隨著減少一分,遮障減少一分智慧又多增長一分,如此循環不已;因性障是跟福德、智慧成反比的。當性障減少了,則煩惱妄想心就慢慢減少,相對地也較能有智慧來作種種觀行,來修除一分煩惱妄想,使得身行、心行多一分清淨,清淨心就慢慢能夠相續,若此時作意來憶持一尊佛,也較能攝心而能使此一憶佛的淨念較能相續不斷。慢慢地轉入動中功夫,因我們的身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心行,六塵變動又會影響六根所行;所以當六塵變動不定時,六根亦隨之追逐不停,就引發六識不停地作種種了別,如風起波浪越滾越大,乃至無法停歇,所以在日常生活運為當中就無法與之同時攝心無相憶佛。所以要在日常生活運為時較能攝心無相憶佛,先要意識如理說服意根,收攝意根讓意根不隨種種法塵變動而追逐著,能安住於一清淨法塵上,不動不搖,如此五根就隨順於意根作意,而不隨五塵種種境界起舞,能都攝六根。因有之前的前方便,說服意根了知十八界的虛妄性,所以當六塵起起

伏伏時亦不隨順而引生種種攀緣,乃至亦不隨順種種法塵起伏而遊走於妄想中,所以就使得六識覺知攀緣心能安住於此一清淨憶佛念,不隨六塵的起伏而處於妄想煩惱中,不斷地訓練使得憶佛念能綿密不斷。在行來去止的憶佛念能綿密不斷時,回來無相拜佛時,發現在拜佛的過程中較不會隨順外面境界所影響,也不會隨順變異不停的法塵所誘導,雖然身行起起伏伏動作不斷,也不會因種種身行的變化而影響到心行,雖然心行也一直生滅變異不定,但也無妨能攝心一處地拜佛。

 

但是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及體力一直在無相拜佛,其實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行來去止與人應對當中,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常常被外緣拉著走,等到了知此現象時又懊惱不已,所以意識祂是處於後知後覺的角色,祂是隨意根作意而起種種心行。所以,當所面對的種種境界變異不斷時,同時要讓意識處於有憶佛念綿綿不斷,一定要有前方便,就是讓意識如理作意地說服意根,當然要有福德的配合及性障的修除,才能有智慧去作這些觀行而說服意根,包括對能知所知、能取所取是如何地虛妄的觀行,包括十八界是如何地虛妄而減少對自我執著的觀行,如何減少對我、我所貪著的觀行。諸如此類的種種觀行,就是要藉由意識如理如實觀行,讓意根接受也瞭解到一切現象界皆如是,皆無所得,降低對覺知心我、我所、我所有的貪著,如此就會降低對五欲六塵的追逐,減輕對內我所、外我所的煩惱妄想,如此在行來去止與人應對中較不會受到外面境界影響,而忘失此一憶佛淨念。即使面對種種境界現起時,也知道這是覺知心自己在對勝義根自己所出現的相分作分別,是覺知心自己的事,外面境界只是一個誘因,它不是主因,而此誘因也是生滅不實的虛妄法,當意根如實地接受此事實後,覺知心也隨之能攝心一處地憶佛,不會隨順這些境界而陷入其中而使憶佛念斷續不已,也就是能相續不斷。

 

這種行來去止無相憶佛功夫漸漸上手後,又回來觀察無相拜佛時,可以發現即使五根身行不斷、不停地與外五塵接觸,五塵及法塵也一直變異不斷,意根此時較不會去對種種法塵的變動作堅固地執取,比較不會隨順法塵的變動而引發覺知心的貪著。如此,六識較不會去貪著六塵境界,意識也比較不會去貪著種種法塵,也就是覺知心我較不會去貪著種種六塵境界,如是都攝六根,六識也不會到處攀緣妄想,而較能淨念相繼。慢慢也把一些有相的念捨掉,處於憶佛念存在時不讓它有表義名言出現,處於是有但不要有念頭出現,好像是無但並不是空無的斷滅;在無相當中知有這憶佛的念存在,不是空無、也不是有種種境相,處於無相又不忘失此憶佛念的存在。在攝受心行於此一無相念佛境界中,就隨意根原本的作意去引導拜佛,如此拜佛時的一切身行就能溶入無相憶念當中。

螢幕快照 2015-08-27 下午4.42.15  

螢幕快照 2015-08-28 下午12.53.2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無相拜佛心得─葉昱寬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