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末學初接觸佛法,係源自八年多前,同事所贈一本佛書 ── 《金剛經》,從此便與佛門結下不了的深緣;往後三年多,未加入任何道場,祇是空閒之餘自行遊閱禪宗、淨土宗祖師們的開示錄。儘管很多看不懂,還是很喜歡看;祇是心中一直質疑:為什麼那麼多修行人,心甘情願拋下一切、埋下一生的歲月,在追尋開悟之事,到底在悟什麼?有什麼好處那麼吸引人?直到一九九八年時,在家附近寺廟中發現了 導師所著《念佛三昧修學次第》,末學終於找到解答了!
看了《念佛三昧修學次第》,末學是一面讚歎作者 (因為學佛次第描述非常清楚、不吝廣傳功夫,非常慈悲) ,一面涔淚 (末學懂得真正學佛目的了) ;經過幾天後,有一天竟然在夢中夢見了這本書的作者 (雖沒見過面,但知道這是作者) ,他正在幫末學燃三指手指頭,當時末學僅高喊著:「四大皆空!四大皆空!」然後卻感覺不痛了!醒後,末學忽然領悟到:這不就是書中所指的「無相念佛法門」的實例嗎? (祇是其中「不痛了」乃是悟後整理時忽然領悟到的) 於是決然尋找明師依止,因此於一九九九年一月加入正覺同修會台中「禪淨班」 (導師親授) 上課。
前後五年時光,不算短;雖然台中、高雄來回跑,路途遙遠,風雨卻難阻求法的決心與毅力,歷經四位親教師,熏習大乘般若正知見,並鍛鍊無相念佛及看話頭功夫,還有參禪知見,於佛法修證上方有入手之處;佛子循此途徑,方有入處覓得身中不生滅心 ── 如來藏 ── 而能入大乘見道位中,了知法界實相,所以絕對值回票價,絕不枉行!
在這五年之間,末學共報名四次禪三,承蒙 導師慈悲不捨,四次均被錄取 (非常感恩) ,尤以第三次禪三,雖經監香老師認可:「這樣就是了。」祇因當時心想:「哪有那麼容易又平淡?別人觸證時都很震撼、受用,自己為何沒有?」雖到最後一天,兩次喚末學小參,自己竟不敢進去,祇 向監香 老師說:「等自己確定後再進去。」終究還是帶滿了遺憾與疑惑下山,準備下次整理清楚後再來扣山;再過一年,仍如前況,毫無進展;由於生死心切,不得不懷著羞愧之心,第四次再報名禪三了。
第四次禪三:當第二天輪到小參時,末學即先自首:「在○○、○○中,即一切○○○○中,尋找真心;祇是很羞愧,仍未觸證,請 導師慈悲指正。」 導師聽後,便問末學如何發願?此時末學聲淚俱下 (為支持累劫道業,很誠懇來發這個宏願) 說出, 導師銳利的法眼已知末學落處了,於是叫末學小做整理後,再與兩位監香老師小參,同樣的一句:「這就是了!」此時末學不得不講出心中的疑結,否則求悟無期:「難道這樣就算是『觸證』?不是很震撼、受用?」監香老師便說:「你誤解『一念慧相應』了!其實明心 ── 當你明白、知道了真心,就對了!不要質疑了!」再經 導師印證後,便開始喝水整理、體驗。 〔編案:一念相應慧,別有意旨,不便明言。〕
當開始喝水整理、體驗時,方覺般若智慧如泉湧出 ── 突然感受到平時很強勢的「我」,彷似一具布偶,均需靠如來藏配合方能達成一切,無一實質的蘊處界我存在,不值得繼續執著「我」 (此時感動,不禁淚下) ;另一方面發現:如來藏確有很多功能作用,回家後務必趕快重閱《楞伽經詳解》。且往後修學別相智、種智的路很漫長,更需有長遠心方能行長遠大道!何況今後需台北、高雄路途更遠的跑,回到家已夜闌人靜 (深夜二點多了) ,但想起古人卻是一山翻越一山,兩腿行腳,毫無怨悔;或僅為祖師們的一言半句法語,寧挨棒、受棍,至老年時舊傷猶存,求法的心勇猛不屈,而今我大丈夫的氣魄難道沒有嗎?何堪載道大器?如今已遇大善知識,應特別珍惜!不容退轉我心,更應勇猛精進,不可得少為足!
喝水整理後,再進小參室,經 導師善巧一提示,更覺般若慧引發很快,此時更感 導師智慧難測,經藏智慧如海,而自己彷彿是隻井底之蛙、貧乏無知;最後因已近禪三尾聲,祇得帶著課題回家,繼續整理體驗了。這次禪三可說是:入寶山、載滿寶物而歸。心中無限的感恩:佛菩薩、護法神慈悲加持攝受、 導師慈心引機及監香老師、義工菩薩等辛苦護持,方能成就此行;也給自己信力上的肯定:不論多苦,都須堅持到底,方見柳暗花明時節,而且要好好跟定 導師,出路絕無問題!最後仍再度感恩 導師再造之恩,愚弟子絕不毀 佛前誓言!
受業弟子 洪美珍 合十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第23期目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