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佛法打破三歸依的迷思

B856867135316ACC5609D50BE974C4BD  

文章作者:過客

 

回想起婆婆往生前約壹、兩年,在她經常打針的診所,聽到人家傳言,將來若欲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有「通行證」才能過關,而所謂的「通行證」,就是要從歸依的「出家師父」處拿到「歸依證」----前往極樂世界的護照(passport)。這是一生勤苦的婆婆想在此生謝幕後有所歸屬的心情。但,依人不依法的皈依證是往生極樂的必要證書嗎?


婆婆一生,住在鄉下,信奉民間諸神,以土地公之類的神袛為心靈依托,並無足夠的知識去分辨「神、佛」的差別;晚年病苦纏身,受許多人的影響,希望臨命終時能往生「極樂世界」,解脫「輪迴生死」而完全「離苦得樂」,終結再生人間的苦報;然而,婆婆就如一般念佛人常被誤導說:「到了極樂世界,一時即得開悟解脫,乃至成佛作祖」,卻不知「極樂世界」只是
阿彌陀佛所施設的學佛「起跑點」或「中途站」而已,所以往生者有「三輩九品」,因材施教。

婆婆常因為病重而不能去寺廟歸依出家師父,而深感遺憾。後來經由同修的建議與安排,懇請某位熟識的出家師父來家裡為母親辦三歸依,成全了母親的善願。


   想起末學今生親近佛法的緣起,也是某次重病時,經由朋友介紹而親近出家師父,初訪佛寺,看到佛寺樑柱上雕刻的「法語」,似乎很有內涵,很歡喜的吟詠;但問題是,每個白漆字都看得懂,而串成句子來讀,就不知其意了。所以就動了學習佛法的念頭,有一天在寺內,看到住持師父幫信眾辦三歸依,也就糊里糊塗的跟大家一起「歸依」了。後來發現,師父遠在南部,若有事請教,太不方便;所以,經由介紹,同修帶著病重的我,轉往天母某間寺廟,重新歸依了這位師父。


兩次歸依時,跟著念了─「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領大眾,一切無礙」;但完全不懂歸依的真實義,以及歸依之後要如何如理地修學?只約略的記得,第一次歸依師說要多念佛,才能開智慧,可是念了一陣子佛號,不但沒有開智慧,還為了看不懂經書而起大煩惱呢!但郤有不少人說他們不停的唸佛讀經,久了自然就懂經書在說什麼?可我認為經書所詮釋的義理是
佛陀的智慧所在,不敢去猜測其內涵,所以內心深處讀不懂經書的痛苦,與日俱增。


第二次歸依時,聽師父說是歸依「自性佛」,當時只略知每個人各有一尊「自性佛」,但我的「自性佛」在那裏?衪似乎離我那麼遙遠,到頭來也是一樣不知不解?所以,歸依之後十幾年的歲月,仍存在一般人曾有的困惑─為什麼要歸依?完全不知歸依的實質何在?表相上的歸依,似乎是依於人而不懂如何依於法;且有時聽朋友說,學佛並不一定要歸依,自己在家靜下來看經體會,就好了,不要到處亂跑。但這是明顯的自信己意的想法,且每個人的意識領略不盡相同,對「佛法」就各有說辭了,做不到所謂的「依義不依語」--依於佛法的真實義而歸依。深思之後,發現「佛法」是「道之所珍,世之所賤,世之所珍,道之所賤」,一般人沒有真善知識教導,是無法略知一、二的,必須有「真參實修」的師父引進門,才有真知實修的成果。因此有人說,那就不必「三歸依」,只須歸依一位出家師就可以了~~但若歸依的師父並沒親証,不能教導正確的佛法,那豈不是錯學了?佛法的修學,是不能有個人的創見,以免偏離
佛陀的正道而誤入歧途;所以,為了慎重,凡有學習,必須根據
佛陀的聖言量,才不走偏。最後,有幸在「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恭讀
佛陀對「三歸依」的開示:


佛陀是這麼說的: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

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

善男子!謂:佛、法、僧。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

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

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

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 』是義不然,何以故?

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

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 …」


誠如婆婆、我以及不少的眾生,都認為人生招集了無量苦惱,在苦、空、無常的生命中,希望有個永恆的依靠,可斷除無始無邊的苦惱,而得以隨緣自在。三歸依正是順應這種需求而産生的,以此為人類心靈的依靠,解決了無所適從的空虛。

191857l9md9clqplqpwlqc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提到:
·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
·
又說:
·
「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
·
善男子!謂:佛、法、僧。
·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 」
·

·
為了破除諸苦,斷除煩惱,所以受三歸依,而第一是歸依佛;因為
·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
·
·
有情眾生的煩惱,都是在「我所」──執著於人、事、物而衍生的種種煩惱;三界中唯
佛陀能為眾生詳說「壞滅煩惱因」----「我見」的內容與方法--這個「我見」,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我的見解想法」----讓眾生能正確的修行而得以實證解脫,出離三界生死;獲得自利之後,又教導利他且自利的佛菩提道,最終得以圓滿成就佛果。天上天下無如佛,
佛陀已究竟圓證世間世出一切法,是「無上正等正覺三界導師」,「無上」是說沒有任何人的福德與智慧可以超越
佛陀;只有
佛陀能為我們宣講分別解脫道與佛菩提道,讓眾生得以了知正確的法義而據以親證。
·
·
三歸依的第二歸是歸依於法。
·
為什麼歸依於法,因為「優婆塞戒經」中提到:
·
「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
·
斷壞煩惱須有正確的方法,也就是為眾生釐清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妄性,讓眾生了知這些覺知心所接觸的法,非真實、非常住,在理上斷了「我見」--由於「無明」,而誤認「陰處界」為真實我而不自知----然後,依四聖諦、八正道或大乘真實法,在歷緣對境中反覆的觀行,斷我執----我執是我見的深化,當我見斷到最微細時,我執也就跟著斷了。所以,「歸依法」以二乘解脫道來說,是要斷我見與我執。
·
而大乘佛法的歸依法,除了對我見、我執的了解外,還必須了解佛菩提道的大法,此大法是出生萬法根源的真實心,是世間常住之法,不論有佛出世或無佛出世,此真實之法是法爾如是,永不壞滅。所以,歸依法,要深切了知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尊平等的自性法身佛,衪是萬法與生命的本源,不可外於這個心而求法,也就是歸依每個人本自平等的「自性佛」;但正法的流佈是來自於佛陀應化人間的無上功德,所以,飲水思源再歸依佛。
·
·
第三歸是歸依於僧。
·
為什麼歸依於佛、法之後,還要歸依於僧呢?
·
因為「優婆塞戒經」中提到:「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
·

·
若只歸依佛與法,是難以成就道業的,因為
佛陀為利樂十方有情眾生,必須到各地示現應化。佛在人間度化的因緣圓滿而示現入滅之後,我們所可親近學法的對象就是僧寶,唯有僧寶能秉持
佛陀法教而為人們分別諸法正義,是故應歸依僧。而僧有「表相」與「實義」之別,「表相僧」是剔除鬚髮著染衣「現出家相」的僧寶,「實義僧」則是實證本來真面目,可以「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但「實義僧」未必示現出家相,華嚴經中很多地上菩薩為了消除受眾生供養的慢心及累劫的習氣性障,而多示現在家相;所以實義僧才有正確如理的法教傳授與眾生,讓眾生確實可在世間斷惑證真而離苦得樂。
·
·
在三歸依的時候,同時發著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學」;既然發願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行「無量善法」的佛菩提道,所以在歸命三寶之後,了知
佛陀所說的「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所以在受三歸之後,不可停留在說好話、作好事之世間善業上,必須如實依止有「正知見」的三寶,如理修學;誓願達到「識得本心」的目標,以實證本心的智慧來度化自、他眾生,來實踐真正的菩薩道,這才不失發四弘誓願的本心。
·
·
總之,世間人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都是無常、不堅固的,唯有在正法中找到不生不滅的自性,才是永恆真實的依靠!唯有無上正覺的
佛陀才能將世出世間的妙法傳授予菩薩,再由發大心的菩薩們加入救拔眾生的行列。所以,我們須正確了知三歸依的真意而敬順學習,才是如法清淨的三歸依。
·
敬請參照經文中的開示:
·
《優婆塞戒經》卷6〈22 五戒品〉:
·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CBETA, T24, no. 1488, p. 1063, c6-9)
·
·
身為佛弟子,須了解正確的歸依是歸依十方三世一切「佛」,歸依遍十方法界一切「法」,歸依十方三世賢聖「僧」。而不是歸依地球上某一個人,能如實做到,才算是打破三歸依的迷思。
·
·
敬請參照經文中開示:
·
《大方便佛報恩經》卷6〈8 優波離品〉:
·
「問:「歸依佛者,為歸依釋迦文佛,為歸依三世佛耶?」
·
答曰:「歸依三世佛,以佛法身同故。
·
歸依一佛,則是三世諸佛,以佛無異故。
·
有云:『若歸依三世諸佛者,有諸天自說我迦葉佛弟子,我拘留孫佛弟子,如是七佛中各稱我是某佛弟子。以是因緣,正應歸依一佛,不應三世。 』有云:『不應爾。何以故?如《毘沙門經》說:「毘沙門王歸依三寶,歸依過去未來現在佛。以是義故,應歸依三世諸佛。」』」
·
問曰:「若爾者,如諸天各稱某佛弟子,是義云何?」
·
答曰:「諸天所說,何足定義?有諸天各稱一佛為師,亦歸三世諸佛,直以一佛為證耳。」
·
問曰:「何所歸依名為歸依佛?」
·
答曰:「歸依語迴轉一切智、無學功德。」
·
「為歸色身,歸依法身耶?」
·
答曰:「歸依法身,不歸色身,不以色為佛故。」
·
問曰:「若色身非佛者,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
·
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則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
·
「歸依法者,何所歸依名歸依法?」
·
答曰:「歸依語迴轉斷欲無欲,盡處涅槃,是名歸依法。」
·
問曰:「為歸依自身盡處,他身盡處?」
·
答曰:「歸自身盡處、他身盡處,是名歸依法。」
·
「若歸依僧,何所歸依?」
·
答曰:「歸依語迴轉良祐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名歸依僧。」
·
「為歸俗諦僧,為第一義諦僧?若歸第一義諦僧者,佛與提謂波利受三自歸,不應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第一義諦僧常在世間。」
·
答曰:「以俗諦僧是第一義諦僧所依故,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又,欲尊重俗諦僧,故作如是說。佛自說:『一切諸眾中,佛眾第一。譬如從乳出​​酪,從酪出酥,從酥出醍醐。醍醐於中,最勝最妙,佛弟子眾亦復如是。』若有眾僧集在是中,四向四得無上福田。於一切九十六種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是故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不傷正義。」」(CBETA, T03, no . 156, p. 156, c19-p. 157, a24)

 

引用文章來源:http://www.sjmnf.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26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