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證初果者必須有定力相應一事,除了《瑜伽師地論》中明文所說以外,阿含部諸經中亦多有所說,如前第一章第 六節〈戒論〉中所舉《中阿含經》卷10〈習相應品 第5〉經文:
【爾時,世尊告曰:「阿難!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阿難!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阿難!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悅』,阿難!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歡悅。阿難!有歡悅者不應思『令我喜』,阿難!但法自然,有歡悅者便得喜。阿難!有喜者不應思『令我止』,阿難!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阿難!有止者不應思『令我樂』,阿難!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覺樂。阿難!有樂者不應思『令我定』,阿難!但法自然,有樂者便得定心。阿難!有定者不應思『令我見如實、知如真』,阿難!但法自然,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阿難!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不應思『令我厭』,阿難!但法自然,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阿難!有厭者不應思『令我無欲』,阿難!但法自然,有厭者便得無欲。阿難!有無欲者不應思『令我解脫』,阿難!但法自然,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婬、怒、癡。阿難!是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心。阿難!多聞聖弟子有定心者便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
如是證明,舉凡修學聲聞法解脫之道而欲有所實證者,悉皆必須具備相應之定力,方得「入諦現觀」而得不退;非無定力之人,單憑聰明世智思惟觀修便得親證初果乃至四果,謂無定力支持者,必定不能「入諦現觀」故。
亦如《中阿含經》卷 10〈習相應品 第 5〉所載: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 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持戒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持戒者,令不悔義。阿難!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復問:「世尊!不悔為何義?」(註:守護諸根,護持戒律,得到不悔,方能生起世間定的相應境界,後時方能生起定力。)
世尊答曰:「阿難!不悔者,令歡悅義。阿難!若有不悔者,便得歡悅。」復問:「世尊!歡悅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歡悅者,令喜義。阿難!若有歡悅者,便得喜。」復問:「世尊!喜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喜者,令止義。阿難!若有喜者,便得止身。」(註:「止」即是未到地定力生起了。必依初禪前未到地定,方能如實的「入諦現觀」而斷我見,是故未到地定是證初果時的必要條件。)
復問:「世尊!止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止者,令樂義。阿難!若有止者,便得覺樂。」復問:「世尊!樂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樂者,令定義。阿難!若有樂者,便得定心。」(註︰定心是指初禪善根發,初禪境界生起了。)
復問:「世尊!定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定者,令見如實、知如真義。阿難!若有定者,便得見如實、知如真。」(註:得「止、樂」時,因止而使心中得喜,因樂而證實初禪善根發,此後於胸腔中有樂觸持身,是達到初禪時的身心喜樂現象,證實已經離開欲界境界了。)
復問:「世尊!見如實、知如真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見如實、知如真者,令厭義。阿難!若有見如實、知如真者,便得厭。」復問:「世尊!厭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厭者,令無欲義。阿難!若有厭者,便得無欲。」復問:「世尊!無欲為何義?」世尊答曰:「阿難!無欲者,令解脫義。阿難!若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婬、怒、癡。是為,阿難!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阿難!多聞聖弟子因『定』便得見如實、知如真(註:「入諦現觀」證得初果乃至二果)。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註:證得第四果)。阿難!是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此證明:守護諸根,護持戒律,得到不悔,方能與世間未到地定相應。必依初禪前未到地定,方能如實「入諦現觀」,真斷我見、知如真;「知如真」亦是確認自己是否已證初果的必要條件,更是其後能否於解脫道起修乃至證得第四果的首要關鍵,謂有學聖者未來實證三果、四果時,必須依初禪為基礎才能實證,然未到地定是初禪發起之基礎。「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世尊此意是說,修行必是步步踏實,次第轉進而不能疏略其中必須相應的定力。
因此學人應知,三乘菩提智慧法門之修證,所應具備之相應定力是不可或缺的,再舉《大般涅槃經》卷 29〈師子吼菩薩品 第 23〉佛陀的開示如下: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定、二智。善男子!如刈菅草,執急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浣垢衣,先以灰汁,後以清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亦復如是。
是故佛弟子們,應當老實修定伏心,佛道之修學方能得力。若未以定修伏攀緣的身心,縱有解脫道中的現觀,仍無法生起如實的解脫智慧;縱使閱讀善知識勝妙開示而作了觀行,或接受善知識正確指導而作了觀行,所觀悉皆如實,其心性仍不能與真正降伏煩惱的初果人相同,即非真實斷除三縛結;謂其所作斷結觀行之前並未修定降伏其心,觀行之後不能與所觀斷結之境界相應,致其心行仍無改變,與真正的初果人有異,即不得謂為證果,一切學人於此不可不知。
1 編案:茲因115期連載內容出刊之後,有學人詢問:「證果必須有定力,是否還有經典依據?」是故增補如下文字說明,以除彼疑惑並利益讀者大眾。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16期目次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