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1.PNG

                       (連載十四)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說:「是名成自性如來藏心。」(《大乘入楞伽經》:「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意思是說,這圓成實性就是如來藏心的體性;而《楞伽經》的三種譯本中,也處處說圓成實是阿賴耶的體性,由此可知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因為祂們都具有圓成實性。世尊為了重新宣示這個正義而提出偈頌說:「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也就是說,對於「名法相」與「事法相」上面生起的各種覺知以及虛妄想,這就是自性的二種相:遍計執性及依他起性;能夠對於「名法相」與「事法相」之自性如 實觀察者,這就是正智;能夠依於正智而住於真如境界者,即是證得圓成實性的相貌。與遍計執性相應的意根末那識恆審思量、處處作主,分分秒秒、剎那剎那不斷作主,連睡著無夢的時候也是一樣處處作主;這意根是一切眾生之所以會執著世間諸法是有是無的根本,祂憑藉意識了別諸法,並且在意識斷滅的無心位中仍恆而不間斷的、普遍地執著一切諸法;凡此種種都是因為虛妄分別而生起的,所以稱為妄想自性、遍計執性。而眼識乃至意識是六種分別識,也就是這六個識各別相應於六塵境而生起分別;這識陰六識是第八識藉六根觸六塵為緣而現起的,這六個識本身以及六塵諸法等都是依因藉緣而生,是依他(根本因真如心以及末那、五根、六塵等緣)而起的,既然是依於他法而現起,所以就稱為依他起性。這遍計執性以及依他起性是依於圓成實性才能生起,而此三自性是以阿賴耶識作為所依 1,《楞伽經》又說這圓成實性就是如來藏心的體性;因此,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即是真如—能夠圓滿成就世出世間萬法的實相心即是第八識如來藏。

    有人認為「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因緣所生的有為生滅法,是唯識學所說的依他起性」2 ,以此批評 平實導師錯解唯識經論。然而窺基菩薩在《成唯識論述記》卷 3 說:「所知者, 即三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與彼為依,名所知依。即攝論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賴耶識之別名也。」《述記》中,窺基菩薩說:所知一切法(即遍計執性、依他起性以及圓成實性三性)均以這個法作為依止,所以這個法稱為所知依,這也是《攝大乘論》卷 1 中所說「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3 ,這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從《述記》以及《攝大乘論》的說明,也可以確定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諸法所依的理體,所以第八識必然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如果第八識是因緣所生的生滅之法,滅了就不在了,又如何能成為諸法的所依而稱為所知依?而那些人既然提出了「阿賴耶識是因緣所生的有為生滅法」,則應當具體舉證經中何處 佛陀曾說阿賴耶識在何時依何法為因為緣而出生?佛陀於何處曾說阿賴耶識在何因何緣散壞時會被消滅?為何 佛陀說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為何 佛陀說如來藏不生不滅,是不可思議清淨法界?4 唯識學研究者難道可以超越 佛陀而說阿賴耶識需要四緣才能出生嗎?然而事實上,第八識阿賴耶識是所知依就必定是圓成實性心,而圓成實性必定含攝遍計執性及依他起性,所以是阿賴耶識含攝依他起性,阿賴耶識與依他起的十八界諸法非一非異而不相在,但阿賴耶識絕非等同是依他起性的生滅法,如是正理三乘經教法同一味。  

    又有人說:「真如是一切有為法之真實性、法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屬圓成實性。」5 然而,圓成實性若是純無為法,如何能夠產生依他起性與遍計執性?如何能夠圓滿成就諸法?殊不知「真如」有時候是指稱第八識心體所顯示出來的真實與如如之不變異的法性,譬如《成唯識論》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此「真如」既然是所顯法,就是無為法,既然是無為法,如何能具有圓成實性?然而「真如」有時候則是指稱第八識心體,譬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69〈法性品 第 6〉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這個能出生諸法而自體無生的「真如」,才是指稱圓成實性的「諸法真如」第八識,祂具有圓滿、成就、真實的體性,這個「諸法真如」不是純無為的體性,祂具備了無為性與有為性而能出生諸法,所以是圓成實性、真如性,祂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第三節 依七識之俱有依說如來藏是阿賴耶識 

    平實導師於《真假開悟》一書中已經詳細說明「如來藏是七識之俱有依故說如來藏是阿賴耶識」,本節則以《成唯識論》中「俱有依」的定義,再次證明「如來藏是阿賴耶識」。

    什麼是「俱有依」?「俱有依」又稱為「俱有所依」,它是 佛陀第三轉法輪所開示之方廣唯識增上慧學中重要的法相之一。八識心王以及心王所相應的心所有法(譬如五遍行、五別境等等的心所有法)都有所依。八識心王當中,前七轉識妄心的生起以及運作,都須有各自所必要的因與緣同時存在,不是各個識本身能夠自己生起及運轉的,這些因與緣,就是各個識生起以及運作時的所依;乃至於第八識也必須以其所生的現識第七識為俱有依,方能在三界中現行運作。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依據護法菩薩的論義,界定諸識現行以及運作的所依,必須具足四個條件才是所謂的俱有依,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這四個條件是:第一「決定」,第二「有境」,第三「為主」,第四「能令心取自所緣」。6 所謂「決定」,是說它是必要的;也就是說,它是該識在三界現行以及運作時所必須要同時存在的法。這個能依的心識,如果沒有依這個所依的法,就不可能現行及運作。所謂「有境」,是說這個能依的心識與所依的法,必須是有共同對應的境界。所謂「為主」,是說能依與所依兩者之間的相對關係,所 依是如同王主的,所依不是能依的臣屬;也就是說,所依不是附屬於能依的。所謂「能令心取自所緣」,是說能夠令能依的心識生起了別這個心識所對應境界的作用。所以「俱有依」可以定義為:這一個法,它是心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時所必須同時俱有的—它是一個心識在三界生起或者現行運作的時候所必須存在的,它不是附屬於這個心識的,它與這個心識有共同對應的境界,而且它能夠讓這個心識生起了別所 對應境界的作用;具足這四個條件的法,就稱為這個心識的俱有依。

   《成唯識論》中說眾生前五識的俱有所依有四種,就是五色根、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如果缺乏其中任何一種,這前五識必定無法生起及運轉;第六識意識的俱有所依就只有二種,就是第七識意根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意根的俱有所依只有一種,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若是沒有這阿賴耶識藏識,第七識意根一定不能運轉。所以《成論》引用 世尊的開示:「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 7 就是說因為有阿賴耶識,所以第七末那識得以存在、現行及運轉;又依止於阿賴耶識及末那識,其餘六識才能生起、現行及運轉。這也就可以確定:一心共有八個識,在這八個識中,第八識是真心,前七識是妄心,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前七識是以第八識阿賴耶識為俱有依;《成唯識論》中已經明確說明第八識阿賴耶識是前七轉識的俱有依。

    我們接著來探討如來藏與七轉識的關係。在敘述如來藏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 4〈一切佛語心品〉中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

    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其諸餘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名相諸纏,貪生、生貪。若因若攀緣,彼諸受根滅,次第不生,餘自心妄想,不知苦樂,入滅受想正受、第四禪,善真諦解脫。修行者,作解脫想,不離不轉,名如來藏識藏,七識流轉不滅。所以者何?彼因攀緣諸識生故,非聲聞、緣覺修行境界;不覺無我,自共相攝受,生陰界入。見如來藏、五法、自性、人法無我,則滅。

    世尊說:「如來藏是一切善法與不善法的正因,這個如來藏心,能普遍的興起及造作一切五趣六道眾生;當祂興造五趣眾生的時候,就好像魔術師變現種種事物一樣,當如來藏變現五趣眾生時,祂是遠離我與我所的。眾生由於不能覺察到這個如來藏的存在與體性的緣故,所以我見與我執不能斷除,結果就墮於意根、法塵以及觸這三緣和合方便而生的意識覺知心境界上,因此就有種種法出生了;那些外道們都不 能覺悟到這一點,所以便誤計意識心為真實心,因此而執著意識心是能造作一切萬法之心,或者是誤計世間有一個造物主,能創造世間及一切人類,而說這個想像的造物主是創作一切事物者(但其實是如來藏創造世間及一切)。第八識心因為無始以來受到虛偽惡習所熏的緣故,所以名為識藏;由這個緣故而出生了無明住地,因此便與七識同在一處,猶如海浪之體,常常出生七識波浪而不斷絕。但是在這種不斷出生七識心的時候,如來藏卻一直都是遠離無常的過失,祂的心體是恆常不變不斷的,而且祂一直都遠離我見等等的戲論;在七識心有染污、在自心如來含藏染污的七識心種子時,祂的自性卻仍然是本來清淨無垢的,仍然是畢竟清淨的。除了如來藏阿賴耶識以外,其餘的七個識,都是有生有滅的心;意根、意識等,念念相續,共有七識;都是因為不真實的虛妄想所纏縛的緣故,所以攝取六塵中的種種境界,在種種形色與處所之中誤計而執著七識心等『名』與現行的法相,卻不能覺知這些六塵萬法都是自心如來藏所顯現的色塵相,不能覺察到能取六塵的七識心自己是如來藏所出生的法,所以不能確實的覺察到世間苦樂的本質,所以不能到達解脫的境界;更因為名與相等種種纏縛,貪欲心便生起了;由於貪欲生起的緣故,轉而更生無量的貪心。如果由於自己探求這個實相為因,或者由於有其他善知識的教導而依照正確的解脫之法,攀緣於不起苦樂的境界,那麼他能受苦樂的六根止息了,一切苦樂的次第法相也都不再生起了,只剩下自心對於涅槃境界的妄想,就這樣安住在不知苦樂的境界中,進入了滅受想定的正受中,或者進入了第四禪的不受苦樂的境界中,或者善於實證真實正理的解脫境界。修行解脫法的人,往往心裡面作解脫想,以為覺知心不離一切六塵境界,於六塵境界中都不被移轉而如如不動,認為這樣就是證得解脫境界的人; 這種人的第八識就名為如來藏『識藏』,這種人的七識心是在六塵中流轉而永遠不會入滅的(永遠不能證得無餘涅槃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說那些人的第八識心,是因為緣於七轉識的緣故而出現在人間,這不是聲聞與緣覺修行所證得的涅槃境界;他們不能覺知無我的真實道理,執著五陰我、十八界我的自相與共相,因此而出生了五陰、十八界、六入等法。如果有人親證阿賴耶識,也就是如來藏本體,以及依如來藏而有的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人無我與法無我等種種的般若智慧,那麼這種錯誤的攝受五陰、十八界、六入為真實法的邪見與執著,就會漸次的消滅了。」8

    這段《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經文中 世尊說明:眾生不能了知五陰十八界六入是生滅法的道理,眾生都將無常生滅的法,誤認為是不生滅的真實法,所以不能夠覺悟諸苦滅盡的道理,也就不能認識涅槃的真正義理。在這段經文中,世尊詳細的說明五陰十八界六入與如來藏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就這段經文來檢驗《成唯識論》對俱有依定義的四個條件,是否符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 佛陀對如來藏出生七識的開示。

    首先,經文中說:「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這段經文顯示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善法與不善法之生起現行,都是以如來藏為根本因—人在世間,之所以會有種種的法,都是因為本有如來藏,以及如來藏所出生的意根從來不斷,又由於無始以來的熏習,使得眾生必定會取三界有,因而世世出生於三界之中。若是投生於人間,入胎以後,如來藏就會藉著父精母血來成就人身的五色根;人身的五色根具足以後,便出生而開始接受外五塵;藉著五根接受了外五塵,如來藏便生起內相分六塵;意根觸內相分法塵以後,便作意促使如來藏出生前六識心而了知內相分五塵與法塵,這樣子六塵六識具足;由於對六塵的了知,如來藏配合七轉識的種種造作,於是萬法生起了變異;這直接或間接生起的一切法,都是因為如來藏而有,因此說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因。既然如來藏是一切法的根本因,如來藏在七轉識生起或者是現行運作時必然是同時俱有的,是七轉識生起或者現行運作的時候所必然存在的,所以如來藏對七識心的現行運作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此即是《成唯識論》對「俱有依」定義的第一個條件。

    其次,經文中說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其諸餘識有生有滅,意、意識等念念有七」;就是說眾生的自心如來藏,含藏無量無數的有漏與無漏法種,而由於無始劫來虛偽惡習所熏習汙染的緣故,有漏法種日益增長廣大,惡業種也日益增長廣大,導致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隨眠日益嚴重,就這樣常住於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的籠罩之中;這樣的人,他的如來藏識一定會恆常流注前七識的種子,讓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以及七識心共同生起,就這樣流轉生死大海,永無盡期。而自心如來藏,在七識心與一念無明、無始無明共同存在,猶如海浪常生不斷絕,而造各種惡業的時候,如來藏自身仍舊是永遠處於「恆而不審」的境界中,永遠的處於遠離眾生我性,以及遠離言語議論的境界,祂的自性永遠是不分別六塵苦樂、不取六塵萬法、不生六塵貪厭,永遠不會對於六塵動心,因此祂的自性恆常清淨無有垢染,所以說祂畢竟清淨。可是在祂自己畢竟清淨的體性中,卻是含藏前七識的染汙心性,含藏前七識相應的無量善惡業種以及無明隨眠,所以說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這自性清淨心,含藏了前七識從無始以來所熏習染汙的虛偽惡習,在生死流轉之中,祂永遠是依著清淨的自性而安住,不生起一切的分別,不生起一切的善 念惡念,不墮於生死流轉之中;祂就像是海水,七轉識就像是海浪,海浪隨著緣,由海水變現,七轉識一樣隨著內外緣常生不斷,可是如來藏的本質就像是海水一樣,離開無常的過失,祂沒有五蘊我的各種相貌,祂本身自性無有任何汙垢雜染,而畢竟清淨。由此段說明可知,如來藏就像是「主」,而七轉識就像是「過客」,因此如來藏相對七轉識具有「為主」的意義,此即是《成唯識論》對「俱有依」定義的「為主」之條件。

    世尊又說眾生「因不實妄想,取諸境界,種種形處計著名相,不覺自心所現色相,不覺苦樂,不至解脫」;眾生因為不真實的虛妄想所纏縛的緣故,所以攝取六塵中的種種境界,在種種形色與處所之中誤計而執著七轉識等「名」與現行的法相,卻不能覺知這些六塵萬法都是自心如來藏所顯現的色塵相,不能覺察到能取六塵的七轉識自己是如來藏所出生的法,所以不能確實的覺察到世間苦樂的本質,所以不能 到達解脫的境界。七轉識等「名」法相的現行,是眾生不真實的虛妄想所纏縛的緣故,也就是我見與我執的煩惱,使得能依的七轉識不斷的貪愛執取所依的如來藏所顯現的內相分境界,這就是「能令心取自所緣」

    前段經文當中所說「不覺自心所現色相」,是指一切有情的六識心,從來都不曾接觸到外六塵,所接觸到的一向都是自心如來藏所變現的內相分六塵境。眾生有六根與六塵,合稱十二處,六入就是依這十二處為緣來完成的。譬如如來藏藉由眼根之浮塵根接觸外色塵而產生外色入,變現內相分色塵於眼根勝義根中,再由眼識觸知。其餘五識的產生也是如此,只有意根能夠攀緣外相分五塵境以及內相分的內法塵境。然而,這七轉識所攀緣的境界其實都是如來藏所產生及共同對應的境界;因為眾生七轉識所對應執著的境界,都是由如來藏所顯現的,所以說是「有境」的意義。 

    從上述《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即可證明如來藏相對於七轉識符合俱有依的四個條件(決定、有境、為主、能令心取自所緣),因此如來藏確實就是七轉識的俱有依。所以,依七識之俱有依也可證明如來藏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然而卻有人提出質疑,說「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定義是不同的,說 平實導師「混雜了不同大乘經論的理論體系」9 。提出這種說法的人,顯然不信不解大乘經論同一法味的聖教,譬如《入楞伽經》已明說:「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又如《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是七轉識的俱有依,並且提出俱有依定義的四個條件,而前文也已經比對闡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所開示的如來藏是完全符合、滿足於《成唯識論》對俱有依的定義,如此,從俱有依的定義來看,也同樣可以證明阿賴耶識確實就是如來藏;除非七轉識的俱有依可以有兩個,但七轉識共同的俱有依只有第八識一個,這唯識正理是聖教中明說的,也是一切實證者的現觀。因此,從理證與教證都證明阿賴耶識確實就是如來藏,為何彼等破法者卻執意認為二者「理論體系不同」,主張「阿賴耶識」不是「如來藏」?根本問題就在於他們對三寶的信不具足,他們不相信一切大乘經都是如來的聖言量,不信不解三轉法輪都是法同一味的至教量,如是佛學研究者只如印順將佛法切割到支離破碎,何曾對自他的菩提道業有所增益呢?真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深可憐憫。 

    蘇東坡曾經有首七言絕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 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世間人無法識得廬山的真面目,因為身處廬山之中時,對著廬山,橫著看像是山嶺,側著看則成為高峰,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全部都不同。世人對廬山的了解總是片面的,總是無法把握廬山的整體樣貌,因為世人所見都是狹隘的、侷限的。我們就借用這首七言絕句來作個譬喻:我們眾生的七轉識就 在各自的廬山如來藏之中來來去去,與如來藏不即不離,但是眾生從來只見廬山所變現出來的種種景象,甚至是以翳眼而見,不知不覺這廬山如來藏的存在。而這個廬山如來藏具有非常多的面向,因為祂是諸法真如;世尊在說明這個諸法真如的時候,有時候說如來藏,有時候說阿賴耶識,有時候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眾生聽來就像是「橫 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 世尊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名相來形容諸法真如,是因為 世尊從各個不同的面向為我們說明諸法真如的體性,希望我們一一的去體悟與實證。然而,不論知與不知、信或不信,眾生各自都有唯一的廬山如來藏,能夠親自證知廬山本心的人,就能夠體會而且接受千變萬化的煙雨廬山;實證諸法真如的人,就能夠體會接受如來藏、阿賴耶識、自性涅槃等等是同一件事情—唯 一實相。未識廬山的人,只能看著別人拍攝的照片、聽聞別人的描繪,質疑:廬山到底是嶺還是峰?甚至懷疑:廬山真的存在嗎?未能實證諸法真如的人,若障重福薄又不肯被善知識攝受,也只能隨惡知識指著經文說大乘佛法體系不同,質疑如來藏不是阿賴耶識,質疑如來藏不是諸法真如,誣謗善知識錯說佛法,隨著造作破法共業而三塗難免了!(待續)

1 《成唯識論述記》卷 3:「所知者,即三性與彼為依,名所知依。即攝論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賴耶識之別名也。」《大正藏》冊 43,頁 344,上 8-10。

2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蕭平實發明「內相分、外相分、內六入、外六入」等錯誤名詞,違背唯識無境正義!〉:【所有八識,都是因緣所生的有為生滅法,需要四緣—因緣、等無間緣、增上緣、所緣緣—才能出生。第八識也不例外,所以屬於有為法,或是唯識學所說的「依他起性」。】(擷取日期:2020/9/16)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9902875 

3《攝大乘論本》卷 1:「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大正藏》 冊 31,頁 133,中 12。

4《佛說不增不減經》:「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所以者何? 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大正藏》冊 16,頁 467,下 7-14。

5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蕭導師錯解如來藏、第八識、真如(上篇)〉:【真如是一切有為法之真實性、法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屬圓成實性。】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6409651(擷取日期:2020/7/28)

6《成唯識論》卷 4:「若法決定有境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緣,乃是所依。」《大正藏》冊 31,頁 20,下 6-7。《成唯識論述記》卷 4:「具此四義乃名所依:一決定義。……二有境義。……三為主故。……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緣。」《大正藏》冊 43,頁 385,上 13-中 21。

7《成唯識論》卷 4:【五識俱有所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同境、分別、染淨、根本,所依別故。聖教唯說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順故。第六意識俱有所依唯有二種,謂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雖五識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聖教唯說依第七者,染淨依故,同轉識攝,近相順故。「第七意」識俱有所依,但有一種,謂第八識;藏識若無,定不轉故。如伽他說:「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大正藏》冊 31,頁 20,下 12-23。 

8 參考書籍:平實導師著,《楞伽經詳解》第九輯,正智出版社,2007 年 10 月初版三刷。下文中對《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此段經文的闡釋多引述自本書的開示,謹此說明,不另標示註腳。

 9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蕭導師錯解如來藏、第八識、真如(上篇)〉:【首先要糾正正覺同修會的幾個「根本觀念錯誤」:‧混雜不同大乘經論的理論體系‧將不同體系對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三個名詞的定義錯解然後混為一談】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6409651(擷取日期:2020/7/28)

154.GIF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154期目次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身外之物 的頭像
    身外之物

    身外之物的部落格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