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深度解析印順--下之3.PNG

        聽完佛對於「以無所得為方便」中所謂「無所得」真實義理的解說後,既然四聖諦、十二因緣的觀修及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六度、六神通,乃至聲聞辟支佛果,及菩薩、如來的 修證,都不可得;舍利弗初聞時,尚未意會到佛說的是本住法如來藏的境界中無一法可得,因此生起了進一步的疑惑: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為學何法?」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於一切法都無所學1 。何以故?非一切法如是而有,如諸愚夫異生所執,可於中學。」舍利子言:「若爾,諸法如何而有?」佛言:「諸法如,無所有2 ,如是而有。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舍利子言:「何等法無所有若不了達,說名無明?」佛言:「色無所有, 受、想、行、識無所有,以內空故、外空故、內外空故、空空故、大空故、勝義空故、有為空故、無為空故、畢竟空故、無際空故、散空故、無變異空故、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眼處無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色處無所有,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眼界、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耳界、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鼻界、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舌界、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身界、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意界、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地界無所有,水、火、風、空、識界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欲界無所有,色、無色界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苦聖諦無所有,集、滅、道聖諦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無明無所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貪、瞋、癡無所有,諸見趣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四靜慮無所有,四無量、四無色定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四念住無所有,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無所有,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五眼無所有,六神通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佛十力無所有,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愚夫異生若於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彼由無明及愛勢力,分別執著斷常二邊。由此,不知不見諸法無所有性,分別諸法;由分別故,便執著色、受、想、行、 識,乃至執著一切相智;由執著故,分別諸法無所有性;由此,於法不知不見。」舍利子言:「於何等法不知不見?」佛言:「於色不知不見,於受、想、行、識不知 不見,乃至於一切相智不知不見。由於諸法不知不見,墮在愚夫異生數中不能出離。」舍利子言:「彼於何處不能出離?」佛言:「彼於欲界不能出離,於色界不能出離,於無色界不能出離。由不出離,於聲聞法不能成辦,於獨覺法不能成辦,於菩薩法不能成辦,於如來法不能成辦。」3 

       舍利弗的疑問就是:既然一切觀行、修證都不可得,那還有什麼好修學的呢?佛回答:「菩薩摩訶薩依著畢竟空寂清淨的 『無所得』而修學時,可說是於一切法都無所學。為何如是? 因為依畢竟空寂清淨的『無所得』來看,一切法都不是像那些愚癡邪見造惡而生惡趣的凡夫眾生所執著的有,然後說可於其中修學得證。」舍利弗又問:「既然一切法都不是像那些愚癡邪見造惡而生惡趣的凡夫眾生所執著的有,那麼一切法應該是如何而有呢?」舍利弗已知現象界諸法不應學,於是起心探究現象界諸法背後的實相,故問諸法從何而生起:「諸 法如何而有?」佛答:「諸法,就是諸法的實相;從現象界諸法背後的真如來看,諸法都是無所有的,就依這樣的實相而說為有。若對於這從實相法界來看都是無所有的實相法不能明了通達,就可以說是無明。」舍利弗又再進一步問:「對於什麼法從現象界來看都是無所有的不明了通達,就可以說是無明?」然後佛就逐一從五陰、十八界、六識觸與所生受、 六大、三界、四聖諦、十二緣生法、四禪八定、四無量心、四念住、三十七道品、六度、六神通,及佛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解說:「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等這「十八空」所顯的實相法4 ,從實相法界的真如自住境界中,來看五陰十八界乃至一切相智等現象界法,以及現觀這些現象界法而產生的智慧時,都是意識修證而有的智慧,都不與真如 心相應,所以對祂而言都是無所有的。那些因為愚癡而不能了知實相的二乘聖者,以及不能斷除異生性的凡夫眾生,不能明了通達這個「無所有法」,可以說即有無明;由於無明及貪愛的勢力,他們就會分別一切法的生住異滅,然後或者執著為斷滅,或者執著為常恆不滅。由於執著現象界法的生滅斷常的緣 故,就不能了知也不能親見現象界一切法背後「無所有性」的實相法──,也不知道【如,住無所得】5 ,只能在表面的現象界諸法之生滅斷常上作分別;然後由於在現象界法生滅斷常上廣生分別的緣故,就會去執著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生滅斷常,乃至執著有一切相智之證得。由於這樣的執著,就會分別現象界諸法的緣起緣滅,然後就以一切法緣起無自性做為「無所有性」。如此一來,對於與五陰、與一切相智同在,而非五陰、非一切相智的真正「無所有性」的實相法「」既不知又不見,就墮落到愚癡而不知實相的二乘聖者所墮的無始無明中,或是墮落到不離邪見而執著現象界諸法,永遠不離異生性而成為可能墮入惡趣的凡夫眾生中,不能出離欲界、色 界、無色界,當然不管修學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乃至如來法,都是不可能成辦的。

       那麼菩薩摩訶薩修學佛道,該如何才能成辦一切智智的究竟佛智呢?佛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1 最後也有教說:時舍利子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成辦一切智智?」 佛告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見一切相智,是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成辦一切智智。何以故?以無所得為方便故。」 6 舍利子言:「是菩薩摩訶薩於何法無所得為方便?」佛言:「是菩薩摩訶薩於布施波羅蜜多無所得為方便,於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為方便,乃至於佛十力無所得為方便,於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所得為方便。」舍利子言:「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何故以無所得為方便?」 佛言:「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內空故,無所得為方便;乃至以無性自性空故,無所得為方便。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則能成辦一切智智。」7

      佛的意思很清楚:必須依「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等「十八空」所顯的實相法──轉依真如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的本來涅槃境界而住,才有真正的「無所得為方便」;唯有依於如是的 「無所得為方便」─不墮入斷滅空─依本住法如來藏恆住之時即已無所得空,這樣無智亦無得的菩薩摩訶薩,於修學布施波羅蜜多等六波羅蜜多,乃至進修佛果的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時,才能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不見一切相智;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辦三大阿僧祇劫後一切智智的究竟佛智。而這「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等「十八空」所顯的實相法,當然就是全無三界中蘊處界有的有性,於三界中恆是無所得、無所有,故說為畢竟空寂,然畢竟空寂中卻又現見祂有能藉緣生起一切法的真實自性,祂就是眾生本住法、常住法 ──第八識如來藏;就是依於能生蘊等諸法的本住法如來藏,才能成辦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多的修學,以迄成就究竟佛果。

       再者,印順在其著作中也談「三輪體空」:

「方便善巧最勝」:在修六度的時候,為通達一切法性空的「無分別智所攝受」。如布施時,不見有施者、受者及布施的財物,三輪體空。《般若經》說:『以無所得為方便』,就是這個意思。平常說六波羅蜜多中,般若是智慧,前五是方便,其實無分別智,正是大方便。能 真實巧用無所得空,才能動,能出,能領導萬行,圓成佛果。8

       印順雖說《般若經》所說「以無所得為方便」就是「三輪體 空」的意思。但從本文以上論述來看,印順闡述的「以無所得為方便」,是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至教相違的,當然也就不必奢望他的「三輪體空」符合佛意。在《大般若波羅蜜多 經》卷 48 中,佛開示: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 應一切智智心而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 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施者、受者、施物,三輪清淨而行布施,舍利子!如是名為諸菩 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擐布施波羅蜜多大功德 鎧。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而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持戒及破戒等,以無著心而修淨戒,舍利子!如是名為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擐淨戒波羅蜜多大功德鎧。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而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能忍所忍等事,以勝空慧而修安忍,舍利子!如是名為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擐安忍波羅蜜多大功德鎧。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而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一切法皆畢竟空,以大悲心而行精進,舍利子!如是名為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擐精進波羅蜜多大功德鎧。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而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觀入住出定及定境皆畢竟空而修等至,舍利子!如是名為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擐靜慮波羅蜜多大功德鎧。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應一切智智心而修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切法一切有情一切波羅蜜多,住如幻如夢、如像如響、如光影 如空花、如尋香城、如變化事想,而修種種無取著慧,舍利子!如是名為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擐般若波羅蜜多大功德鎧。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具擐六種波羅蜜多大功德鎧。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六波羅蜜多相不取不著,當知是菩薩摩訶薩擐大功德鎧,舍利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一切有情擐大功德鎧。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一一波羅蜜多,皆修六波羅蜜多令得圓滿,是故名擐大功德鎧。9

       經中佛的教示很清楚,就是菩薩摩訶薩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萬行,一一度都必須「以應一切智智 心而修般若波羅蜜多」,然後才能一一度都是「三輪體空」。也就是必須相應於「十八空及真如等十二法」所顯的實相法真如心─如來藏的無所得空─才能真實三輪體空,而非如同印順只是意識思惟而自以為三輪體空。準此而言,否定如來藏的印順,當他在談論《般若經》中的「三輪體空」,能有幾分如實,可就很清楚了!

       其實正如印順自己在所著《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一書序文中說:

一個戰亂流動的時代,一個不重研究的(中國)佛教,一個多病的身體:研究是時斷時續,而近於停頓。宏法,出國,建寺,應酬,儘做些自己不會做、不願做的事!10 

       顯示他將中國佛教不重研究與民國以來的戰亂流動以及他自己多病的身體,同列為他所深以為苦的三件事,並自稱「宏法, 出國,建寺,應酬」,都是他「自己不會做、不願做的事」,而他所願意做的就是「研究」。可見他還算「聰明」,並未被他自己意識妄想的「假名」──「緣起有」、「假名的方便」給騙了,而未能「達一切法之本空,無我無我所,外不拘於物,內不蔽於我,以無所得為方便,乃能忘我以為眾」,所以會有「宏法,出國,建寺,應酬」都是「自己不會做、不願做 的事」之怨嘆。也顯示印順這樣遊心法海數十年「研究」的結果,仍然無法「心不驚、不恐、不怖」,還是沒辦法【於一切 法心不沈沒亦不憂悔】11,怎能同意被稱為「人間佛陀」12? 再者,於此也可見印順只是一個對佛經治學的研究者,只是學問僧而非實證僧,並可以確定他在本書自序中所說: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從來都稱為佛法,近代才有稱為佛學的。……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為目的。佛法的「正解」,也決非離開「信」「戒」 而可以成就的。「法」為佛法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13

      卻是連印順自己都做不到的!因為印順於自己對「佛法的正 解」都有疑,而不能「信解行」,不能「體現於法的實踐」故!如是脫離實踐的佛學學問研究,即使著作等身,也仍是空談與戲論,對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修行實踐也沒有幫助。因此吾人可說印順其實不能被稱為三寶中的僧寶,蓋僧寶的價值應該在於弘揚、護持及履踐佛、法二寶,而絕不只是拿它來當學術研究作學問而已,否則對自己及眾生佛道的修證,不僅都無助益,更有引人隨墮邪見深坑不得自拔的後世禍業,未來受苦百、千、萬世之後,依舊難償難還也!今就印順法義錯謬中之犖犖大端者,僅舉其一,成此論文;至於其餘微小謬失,可謂舉不勝舉,實難辨正究盡也!而印順徒然廣造書論求取已成佛果之聲名,貽害自身及諸盲從眾生,於己於他竟有何益?今時後世,一切崇尚虛名、輕鄙實修之學人四眾,睹思及此,焉得 不以為殷鑑,收斂口意,戒慎遠離乎!

1 菩薩於實相法應有所學;於現象界一切法執為實有而有所學,則墮異生 數中,故於一切法不應學。

2 諸法的實相就是真如──如來藏,如來藏自住境界中無一切法可得──無 所有。

3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41(CBETA, T05, no. 220, p. 231, c4-p. 232, a23)

4 有關《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 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 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即是《大智度論》中「十八空」,且均指實相法之論述, 詳參本文第一部分〈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已刊登《正覺電子報》第 51 期)

5 《雜阿含經》卷 5 第 104 經

6 依真如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的涅槃境界而住時,即無一切法,何況有般 若波羅蜜多及一切相智?

7 CBETA, T05, no. 220, p. 233, c17-p. 234, a7 

8 印順,《攝大乘論講記》新版一刷,正聞出版社(新竹)2000,頁 361~ 362。

9 CBETA, T05, no. 220, p. 271, a20-c10 

10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七版,正聞出版社 (新竹)1992,頁 a4。

11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36 (CBETA, T05, no. 220, p. 199, c4-22)

12 印順生前同意潘煊為他所寫的傳記副書名為—看見佛陀在人間— 

13 印順,《佛法概論》新版一刷,正聞出版社(新竹), 2 000,頁 a2~a3。 

                                                                                                                                                                                                                                               54-1.PNG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56期目錄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