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除大妄語業--從一封信談起(中)--
─許大至(一西行者)錯誤印證學人明心見性之始末─
--正雯居士--
另一個更重大的意外發現是,我們向來視為珍寶,小心 翼翼珍藏著,由靜老菩薩所寫出來,由許師影印給大家的開 示文章〔按:當初只是影印的一篇文章,後來才結集成《靜老說的話》 一書〕,其中的一大段,竟是從常見外道徐恆志的《般若花》 這本書裡抄來的;今將《靜老說的話》其中一段文字與《般 若花》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靜老云: 學佛至見性以後,並非就算功行圓滿,仍需仗慧 照力量,逐步掃蕩習氣,因為種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 種種艱巨皆我練智練力之處。也只有在塵勞憂患之 中,方能提高警愓〔編按:應為「惕」之錯字。〕,激發志 氣。要堅毅奮發,自強不息,一心化除自己習氣。見 惑為我執,解而空之;思惑為我愛,轉而疏之。越不 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於有礙中忍得過, 方能進功。在修而得力時,中途必將發生心思格外紛 亂現象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惱,這是由於第八識中 所含藏的過去許多習氣種子,被功夫迫急翻動出來, 這正是進步的時候,切勿懷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 不取不捨,沈著應付,翻動愈烈,則去泥愈多,經過 百千次的翻騰上下,自然證入不動。 因為我們的煩惱習氣,根深柢固,仗自力是不夠 的,須靠佛力。唯有一個最簡捷,最圓頓的念「南無 阿彌陀佛」聖號。攝心專注而念,歡喜也念,煩惱也 念,作不用心事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記得即念, 不勞分別考究,只貴淨念相繼,老實行持,久久念頭 澄澈,證入一心不亂。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為迷信,那裏知道一句佛號, 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貪、瞋、痴、迷妄的有效辦法。迷 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 已學佛的人們中,又往往以念佛為淺近,不知佛法本 來平等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騖遠,正是 知見未忘。實際上,真能念佛念念無住,即是精進; 一心不亂,即是禪定;明明歷歷,即是智慧。一句佛 號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全提。但能驀直念去,自 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 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況且參禪修觀,全仗自力,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解脫六 道流轉的分段生死。而且在修持過程中,常有種種境 界發生,變化莫測,若不是真具道眼,難免不被調弄, 而枉用功夫。念佛則因自力、佛力配合,只要一句頂 一句,執持不失,妄念無處潛身,自然一路平穩,沒 有障難。念佛的妙用確是不可思議,各部經論一致贊 揚,希望初學者能加注意。若能因此生信,將終身受 用不盡。 以上是我的一知半解,擾亂學者的淨心,罪過、 罪過!1 徐恆志云: 學佛至見性以後,並非就算功行圓滿,譬如槍法 純熟之後,正需破敵,假如遇敵而不抵抗,那麼賊兵 縱橫,天下無太平之日。因此這時正需仗慧照的力量, 逐步掃蕩習氣;並需借一切人事來鍛鍊打磨,因為種 種煩惱,皆我練心之處,種種艱鉅,皆我練智練力之 處,而且也只有在塵勞憂患之中,方能提高警惕,激 發志氣,正先哲所謂:「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在觀心過程中,要堅毅奮發,自強不息,常與自 己習氣鬥爭,見(見惑)為我執,解而空之,情(思 惑)為我愛,轉而疏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 與自己逆,於有礙中忍得過,方能進功。當觀而得力 時,中途必將發生心思格外紛亂的現象,或欲念橫發, 或心生煩悶,這是由於第八識中所含藏的過去許多習 氣種子,被功夫迫急而翻動出來,正是進步的時候, 切勿懷疑,只要知道它是本空,不取不捨,沉著應付 (圓覺經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愈動愈烈, 則去泥愈多,經過千百次的翻騰上下,自然證入不動。 (六)另一個妙法——念佛 學佛的方法雖多,但有當機與否,並無高下之別。 由於我們煩惱習氣,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覺不夠; 因此在這裡再介紹一種最簡捷、最圓頓的「持名念佛 法門」。 念佛的方法,是以深信切願,執持「南無阿彌陀 佛」的聖號,在行住坐臥中,綿綿密密,攝心專注而 念,歡喜時也念,煩惱時也念,無事時也念,做不用 心事時也念。初行不免打失,要記得即念。不勞分別 考究,只貴淨念相繼,老實行持。久久念頭澄澈,證 入一心不亂。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為迷信,哪裡知道一句佛號,是念念打破自己貪瞋癡迷信的有效辦法,迷妄若去, 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絕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在已學佛 的同仁中,又往往以念佛為淺近,不知佛法本來平等 圓融,就在極平常處見功,若好高騖遠,正是知見未 忘。實際上,真能念佛,念念無住,即是布施;不起 貪瞋,即是持戒;不計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夾雜, 即是精進;一心不亂,即是禪定;明明歷歷,即是智 慧。一句彌陀,不是大徹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鈍 根下愚,也無少欠。但能驀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 全身受用。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 妙禪。」況且參禪修觀,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必須斷盡見思煩惱,方能解脫六道流轉的分段生 死;而且在修持過程中,常有種種境界發生,譬如濃 雲將散,日光忽露忽藏,倏忽之間,變化莫測,若不 是真具道眼,難免不被調弄而枉用功夫。念佛則因自 力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頂一句,執持不失,妄念無處 潛身,自然一路平穩,沒有障難。由於信真願切,報 盡橫超三界,直往安養。這個法門的妙用,確是超情 離見,不可思議,各部經論一致讚揚,希望讀者們能 加注意。2 由上引文,只要您詳加互相比對,自可了解末學所言抄襲一事絕非虛假。靜老以明明歷歷的意識心即是般若智慧,墮於 常見外道見,可知靜老並非如許師所言,是證悟而且能來往 西方極樂世界自如的大菩薩。更何況此文還是抄襲而來,在 一知半解、不具眼目的情況下,抄襲引用外道常見,擾亂學 者淨心,此乃靜老的罪過;而許師在盲目崇拜下,枉顧真善 知識 平實導師之諄諄教誨,以誇大不實的神通境界,不斷 誑惑不知情的學人,擾亂學者清淨心,這又是許師的過失了。 這件事在 1997 年時,台北講堂早就知道了,但並未指 責許師,沒有造成他的難堪;而許師在此事發生之後,不僅 未對我們說明澄清,依舊不斷地在宣揚靜老不實之神通境 界,只是隱匿靜老菩薩的稱呼,改稱為老人家或是老修行而 已。遠在桃園地區、訊息封閉的我們,竟然都不知情;若不 是到台北講堂聽 平實導師講經,可能又會永遠的被蒙在鼓 裡;而我們向來所敬重信受的靜老菩薩、許老師,怎麼竟是 如此的作為?這對於後來終於明白一些真相的我們,無疑地 又是一大打擊,像是又挨了一記悶棍似地。 ○師兄知道靜老文章的事後,問許師道:「既然靜老可 在牆壁上看到經文,又可來往極樂世界,以證量如此之高 的菩薩,不可能會落入常見外道邪見中,為何開示竟和外 道徐恆志寫的文章一模一樣呢?」許師說:「那我怎麼知 道?老菩薩目前正閉關中(1999 年 6 月說的),一年半後將會 為我洗刷冤屈。」之後過了一段時間,許師便離開了正覺講堂,這件事至今(2007 年底)也一樣沒了下文。 後來,我的見道報告好不容易拿回來了,呈給 平實導 師過目。那時末學打定主意,此篇報告只要 平實導師輕輕 一句:並未明心或是見性,末學自當立刻接受,並公開懺悔 大妄語業;且向 平實導師虔心求教,重新來過。末學總覺 得修學佛法應勇於追求真理,重在實質修證;不須佯裝賢 聖,不求虛名果位;也不須有顏面問題,漫長的佛菩提道上 誰能完全沒有過失呢?有過即懺,後不復作。旁人的眼光並 不重要,但求心安理得即可;若是自欺欺人,含混度過,豈 不是和世間人一般,又何必辛苦修行呢? 幸運地經過 平實導師印可,終於可以正式參加差別智 的課了,但是末學的心情仍舊相當沉重,雖然明心、見性二 關僥倖地過關,但是悟後起修的路不僅摸索的辛苦,又在許 師座下蹉跎多年而無法長進,還誤犯了禪定修證上的大妄語 業。至於其他同修呢?後來末學陸續發現,原來很多同修因 為許師的草率勘驗,也誤犯了開悟修證上的大妄語業;並且 因為許師傳授的知見日漸偏邪,而發生了許多嚴重狀況,例 如其中: ○師兄被許師印證明心及見性,許多同修也以為○師兄 早已明心又見性;但是○師兄認為自己並未真的眼見佛性, 曾私下告訴許師,怕落入大妄語業;許師卻說○師兄不信受 他,一直強調○師兄有見性,只是見多分、見少分(註:事實上,個人的經驗是:眼見佛性是一見就見了,並無見多分、少分之說) 或是○師兄自己闇鈍障,不用功退失掉了。但是其實○師兄 很清楚,自己並未眼見佛性;在這種情況之下,○師兄說「是」 也不對,說「不是」又怕損及許師度眾之威信,弄得心裡痛 苦萬分。而許師為顧及自身之顏面與地位,置學員是否真實 眼見佛性的要事於不顧,置學員是否落於大妄語業而不顧, 豈是為人師表應有之作為? ○師兄被許師印證明心與見性,後來至台北參加禪三, 由 平實導師勘驗後,才發現既未明心、也未見性;在許師座 下辛苦參禪好幾年,結果弄得全盤皆錯,真是令人好不心酸! 許師如此草率勘驗,豈是為人師、禪師應有之作為? 許師轉信靜老「菩薩」以後,一日又讚嘆○師兄悟得很 好,晚上捨不得睡覺,怕真心不見了。害得○師兄好久不敢 睡覺。但是真心豈會因為睡覺就不見了?其實○師兄落入澄 澄湛湛之意識心中,才會恐怕睡著不見了;如此簡單道理而 許師竟然不察,還稱讚「悟得好」,豈足以堪為禪師?竟繼 續為人印證明心,繼續害人陷入大妄語罪中。 又有○師兄,悟後打坐憶佛時,憶到憶佛念捨,許師告 之:「這就是安住真如之空性。」導致○師兄好長一段時間, 憶佛憶不起來。如此許師,錯誤教導學人以意識心之一念不 生為安住真如之空性,豈足以堪當悟後起修之一方大禪師?許師曾說:「是不是真的開悟,只要問是不是還會憶 佛,便知道了。明心見性之後,仍會憶佛,就不是真的開 悟。」又說:「悟後要用真心過日子。」很多同修們,由於 當時知見的嚴重不足,就把好不容易練就的無相憶佛功夫放 掉了,落入離念靈知當中。如此許師,真妄不分,豈足以堪 當指導悟後起修之一方大禪師?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 1.許師雖然由於 平實導師早期之慈悲度化,憑藉著善知 識之福德力,知道部分的真心密意,但是由於明心明 得不深入,加上第六識與第七識及第八識之互動關係 無法釐清,後來又轉信靜老「菩薩」的意識境界,所 以許師勘驗學人時經常是真妄不分、含糊籠統,正是 祖師說的「籠統真如、顢頇佛性」。而且許師自己並 未眼見佛性,所以端看學人各人的造化而有對錯之各 種差異,許師自己則是無能力細辨與勘驗的,因為他 自己頂多亦只是解悟佛性而未曾眼見,一直都落在識 陰六識的見聞覺知性之中;而這其實只是六識的五遍 行與五別境心所法,是識陰的內我所,不是第八識自 身顯示的佛性。 2.本來許師對於真如心的密意並無偏差,只是由於 平實 導師為他明說而導致體驗不夠、見地不能深入,然尚 無大過失;但因許師後來信受靜老「真如在頭部」(內容參看之前公布之信函)之邪見,認同真如在頭部之說, 即變成意識離念靈知即是真如,認妄為真,返墮常見 外道負處,與 平實導師所傳授之法漸行漸遠;於指導 學員悟後起修之路,遂偏差至以意識心之一念不生、 無念,作為安住真如空性的修行方式,才會說出「開 悟以後就不會憶佛」如此離譜的話。 3.《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 1 云:【有僧舉臥輪禪師偈曰: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 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 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 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3 。從六祖大師的 開示就可知道,許師以意識心不去思惟,面對境界不 起心動念,作為安住真如空性的修行方式,反而成為 一種繫縛;是轉信靜老「菩薩」以後,反墮常見外道 的意識境界中,與錯悟的臥輪禪師一樣。須知開悟是 以有分別的意識妄心去找到本來就在、本來無分別的 第八識真心,又不是開悟以後第六識妄心變成第八識 無分別真心,怎麼會因此而不會憶佛呢?所以,開悟 以後無妨意識心照樣有分別,照樣會憶佛;而第八識 照樣從來無分別,從來不憶佛,從來無佛道可成;但 是真心第八識在無分別中又能廣分別,源源不斷而從來都不出錯的提供意識以及前五識的種子,讓意識心 能憶佛、能聽聞思惟佛法、閱讀經典,能因此發起菩 薩大願,生起般若智慧,自度度他,繼續往佛道上邁 進。再換個角度來說,成佛時是第八識轉生大圓鏡智, 意識轉生妙觀察智,並非不去動腦筋,癡癡呆呆,讓 意識心處於一念不生、無念,就稱為安住真如。因此, 悟後不僅無相憶佛之功夫應繼續保持而且應再更深 細,不應該丟掉,蓋無相憶佛拜佛之功夫極為殊勝, 是日後修入初禪之墊腳石;除此之外,更須利用意識 心善於觀察、思量、分別的體性,不斷多聞熏習 平實 導師的課程及閱讀 平實導師的書籍,繼續在別相智上 去體驗、去整理,從不斷開展的智慧中,更深細的現 觀意識與意根之虛妄不實,證實皆是第八識所出生, 而願意放捨意識以及意根無始劫來因無明習氣遮障而 生起自我之堅固執著,去轉依如來藏之無我、無私、 不貪六塵、不厭六塵、本來清淨、本來寂靜……等體 性。由於許師指導之知見、方法日漸偏差,回墮於意 識境界中,導致很多同修們悟後落入定中,智慧久久 開展不出來。(待續)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51期目次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