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靈深處】

2014-11-05_084141.jpg

        有一位學佛朋友,他很熱心,到各種公益團體去做義工,也經常參加一些佛學夏令營之類的活動;他說他很喜歡那種「安詳」、「自在」的感覺。然而有一次,他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不平之事,就火冒三丈,差點把屋頂給掀掉了;平時的那些『安詳』、『自在』,不知到哪裡去了?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師,早年在五臺山打坐時得到了一些境界,就自認為「證悟」了。後來他被人陷害,充軍流放到嶺南,期間經歷了種種苦難艱險,而就在這九死一生之中,才發覺他原先所「證悟」的那些東西僅是浮光掠影,絲毫派不上用場;於是,他開始了刻骨銘心的反省,繼而在修行上獲得了重大的突破。憨山大師在給友人的書信中說到,他非常感謝這一段苦難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好像天地間巨大的鉗錘,將他內心中蘊藏的「我執煩惱」錘打得一乾二淨,使他獲益匪淺。
附註:到底是什麼是佛法呢?佛法在世間會變幻出不同相貌,但其內在核心是不變的,那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的智慧。佛法所帶來的「安詳」、「自在」,是建立在「無我」智慧基礎上的,因此是真實的、堅固的,是能經得起境界考驗的。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階層,他們在生活上衣食無憂,不必為了養家餬口而奔命,也沒有什麼病痛,安閒自在,有足夠的時間來「品味生活」。他們大多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文化水準頗高,也瞭解一些佛法,故能吟誦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詩句;且能引用「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來和別人辯論。在生活中,他們確實有一些感悟,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具有「奉獻」、「博愛」、「分享」、等等理念,偶爾也有「安詳」、「自在」、「空靈」的覺受,他們也許就會認為──「這就是佛法」。
      因為這種情境核心,都還有一個「我」沒捨,只不過是憑藉著修習「世間善法」所得來的福報,而將外界對於這個「我」的侵犯,暫時也掩蓋了,故能保持了一種「安詳」的表象;但假如這個「我」受到了侵犯,就會如火山爆發一般不可收拾。所以,在真實的生話面前,這樣所謂的「安詳」是不堪一擊的!佛陀在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可以做到如如不動,而我們呢?被一個打火機的小火苗碰到手指,恐怕也會哇哇大叫——那時,還能「安詳」、「自在」嗎?
      當今社會上流行「心靈感悟」之類的書籍,對身心疲憊的現代人而言,也許需要這種「心靈的滋補品」。但是,這也可能是心靈的麻醉劑,因為當暴風驟雨真正來臨的時候,這些真的管用嗎?「世間善法」本來也是好事,可是世間善法一旦披上了「佛法」的外衣而混淆視聽,對眾生的危害恐怕要遠遠超過殺、盜、淫、妄等等惡法。品茶賞月也可能開悟,但絕不能說品茶賞月就是禪;佛法不離日常生活,但也絕不能說日常生活就是佛法。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但古德警示過:「心術在毫釐之辨」;我們的所作所為,究竟是把佛法融入生活,還是把佛法蛻變為世間法?這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也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責任啊!

 

引用文章圖片來源:網路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