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  

菩薩妙陀羅尼(三)

如來藏本來就清淨的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跟大家講佛典故事。有一些菩薩也許今天才剛開始看到這一集,所以我們跟大家說,我們會說這個部分的內容,最主要是因為我們從一個佛典故事而來的。

這個佛典故事說到的是:有一個人他想要學一個咒,這個咒語不僅能夠傷害了他所恨的人,並且會傷到他自己;他對這樣的咒語,不僅心裡沒有生起懼怕,反而急切地想要得到這個咒語;他只求要能夠傷害對方,即使會傷到自己也在所不惜。這個故事裡面有提到陀羅尼這三個字,所以我們就針對這個陀羅尼,一路給大家講下來。

上一次我們看到,從《般若經》裡面談到了各式各樣的陀羅尼,已經超越了原始陀羅尼關於偈誦 這個方式而已,它也有包含說,如何理解、如何忍辱,乃至於如何能夠在觀行諸法不生的一面。我們上一次有講到,這個陀羅尼精簡、精簡到最後的時候,會收斂到《大智度論》裡面講到的一種方式。

《大智度論》裡面有說,從「阿」開始到最後的「荼」,當時的梵語的體系有四十二個字是根本的字,從這四十二個根本字可以組合成當時的梵語。這種的陀羅尼,就是用這四十二個根本字,來把佛法裡面需要大家常常關注的義理,把它貫注在裡面。

比方說,我們上次講的四十二個字裡面的,首先開始的就是「阿」這個字,當我們把一切法不生、或者是無生忍所需要知道的義理,跟它所需要的觀行的標的,把這些事情全部都把它集合總結在這個「阿」裡面。那麼一旦你把它總結在這個「阿」裡面的時候,那因為「阿」這個字在梵語裡面它是一個根本的字;所以換句話說,當你這樣子的方式去把它結在「阿」這個字裡面的時候,當你聽人家說話,就是聽人家說梵語的時候,你如果聽聽聽,如果這個人說話裡面有說到「阿」這個字,然後你聽到了之後,因為你之前已經很謹慎、很用功地把「阿」這個字,跟一切法不生的義理,把它聯結起來了,所以當你聽到人家講話出現「阿」這個字根的時候,你就能夠隨時地提醒自己要能夠觀行一切法不生的狀況。所以以這樣來說的話,你就相當於只要能夠跟人家說話,甚至是自己自言自語的時候,都能夠因為對「阿」的敏感性,所以你會常常去提醒自己要深入觀察一切法不生的義理,乃至於說要深入要對一切法不生的種種的境界加以觀行。這個就是ㄧ種修行的方式──透過「阿」這個字的修行方式。

那這四十二個字裡面,除了「阿」這個字,當然 龍樹菩薩也舉了其他的字的例子,比方說「羅」這個字,它所代表的意思就是ㄧ切法清淨離垢的意思。所以換句話說,如果你在跟人家交談的時候,聽到「羅」這個字的字根的時候,就能夠提醒您要如何去觀行ㄧ切法皆是清淨離垢。

又譬如說「波」這個字─第三個字「波」─那就是ㄧ切法歸於第一義,第一義當然就是如來藏的義理。所以當你在聽到一切人的說話當中,出現了「波」這個字的字根的時候,那你就要來反觀:到底目前的境界跟如來藏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能夠回歸到第一義?

所以按照這樣的方式,從「阿」開始總共有四十二個字,每一個字都是賦與它一種佛法的義理,這個我們把它叫作字的陀羅尼。這個部分,顯然從剛才我們談到的五百陀羅尼,到現在這個所謂的字的陀羅尼,很顯然的這已經是精簡再精簡的一種學習方式。不過我們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這個純粹是一種的總持;它就是ㄧ種方法,幫助你學習的方法。因為當時的梵語,這四十二個字是根本,所以用這四十二個字;現在你如果要從這四十二個字再能夠衍生陀羅尼的話,那恐怕就不是那麼恰當。

因為比方說,我們現在說的話,在台灣叫國語,在大陸叫普通話,這個話裡面並不是以這四十二個字當作一切字的根本;又比方說,如果是說英文的人,他更是不見得會以這四十二個字為一切字的根本。所以當你如果把這四十二個字,把龍樹菩薩講的這句話,把它就當成一個真理一樣,然後這個字,每一個字儼然就變成一個神聖的字眼,完全都不能變的話,顯然那這樣,你就誤會了陀羅尼的意思。因為陀羅尼,它就是ㄧ種總持的方法,所以是適應當時梵語的情境,所以才有了這四十二個字。

如果按照今天來說的話,你可能就會按照我們今天國語或普通話的發音的方式,來發展一套的陀羅尼,這樣子對大家的修行才更有用處不是嗎?所以,對於龍樹菩薩在這一段講的四十二個字,我建議大家不要把這四十二個字,把它當成說這四十二個字各自有它的神聖,所以說一個字都不能改,不是這個意思。因為學佛法是要學它的義理,而不是學這些字。

那除了這個之外,接下來我們再看看,在《瑜伽師地論》裡面也有談到了陀羅尼,不過《瑜伽師地論》裡面在這個部分的講法,是彌勒菩薩專門為了菩薩而說陀羅尼,其實這個立場跟龍樹菩薩是完全一致的。因為之前的講次裡面,我們曾經跟大家說龍樹菩薩有說聲聞人因為學的法,只是為了要自己度自己;所以相對來講,他要解脫的、要學的法就相對單純得很多,所以聲聞人不需要講求什麼樣的方法。

可是菩薩就不一樣了,菩薩因為要在三大阿僧祇劫裡面自度度人,要學的法太多太多了,所以菩薩ㄧ定要有階段目標,一定要有良好的方法。所以在《瑜伽師地論》這個部分也有特別強調;這一部分談到了,叫作菩薩妙陀羅尼。菩薩妙陀羅尼之所以強調菩薩,就是因為這是菩薩所需要,這是菩薩所獨有的。這一個部分分成四個部分:一個叫法陀羅尼、一個叫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咒陀羅尼;每一個部分,彌勒菩薩都有特別講說,這個就叫菩薩的法陀羅尼,菩薩義陀羅尼……,每一個陀羅尼前面都會冠上菩薩這兩個字,來強調這個是菩薩所當學的陀羅尼。

那所謂的菩薩的法陀羅尼,就是針對一切的佛法能夠憶持不忘,這個比較像是我們前面講的五百陀羅尼裡面的聞持陀羅尼。

菩薩義陀羅尼講到的,是對一切的佛法的義理能夠分辨而不會忘失,那這個部分也像是前面我們講的分別陀羅尼;不過這部分的義陀羅尼,就像我們之前在跟大家解釋分別陀羅尼跟聞持陀羅尼,顯然義陀羅尼它所牽涉到的境界,可能就是要比法陀羅尼更為深入、更為勝妙。

第三個叫作菩薩的忍陀羅尼,請大家注意到這裡面談到了忍陀羅尼,彌勒菩薩強調的是安住於法的實相,這個部分跟前面我們講的音聲陀羅尼有很大的不一樣。因為前面談到的音聲陀羅尼,主要是對他人的言詞聲音能夠不喜不瞋;可是這邊的忍,談到的卻是安住於法的實相。這也就是告訴大家:所謂的忍這個字,在佛教的修行裡面,不是僅僅是不生氣而已。其實所謂的生不生氣這個部分,都叫作世間忍,或者是眾生忍的範圍裡面。

那麼安住於法的實相,這個部分有更多的部分較是在法忍的層次裡面,這個部分是ㄧ般的學佛人比較難去關注的點。怎麼說呢?我們說一般的學佛人,在剛學佛的時候,大部分的狀況來說,大家都是希望,我來學佛了之後,我們都希望透過佛菩薩,我們希望能夠指點迷津,或者希望佛菩薩能夠指導看如何能夠讓生意做得更好,或者能夠讓小孩更聽話,或者能夠讓自己運途更順遂。甚至也有許多人,在學佛的過程中,雖然沒有明確地談到說,要求富貴、求什麼的,可是他卻非常重視佛有沒有來給他摩頂,他有沒有見到佛的身像等等,這個叫作感應的層次。

有一類型的人就是非常地希求感應;那麼這一些人,可以說在學佛的時候,在剛開始學佛人裡面,是有不少像這類型的人的;那麼這一種的這個狀況,我們從眾生的根性來說的話,我們也不能夠不接受說,眾生本質上就是如此。但是如果您現在在電視機前面,聽到了我這樣說之後,也希望多少能夠給您一點建議:就是說學佛,不是在希求這一些的事情,學佛其實追求的是無上的解脫跟無上的菩提;所以您如果用到處希求的心態去學佛的話,那麼您在學法的過程中,就會處處、甚至是說常常會遭遇到遮障。這個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法是不會跟眾生談希求的這些事情、談欲求的這些事情,實際上要指導眾生的,反而是希望眾生透過 佛陀的開示之後,能夠自己主動地來離開這些欲求,離開了這些不切實際的妄想,這個才是學佛真正要學的。

所以,學佛學到的佛法,顯然跟世間人所期盼的指點迷津、富貴這些事情,實際上是背道而馳的,所以才說佛法背俗。這個部分如果您聽到這一點,希望您能夠多少能夠把它記在心裡面。換句話說,佛法的本身是非常地清淨的,佛法也不會跟你談神通的這些事情;佛更不會一天到晚就在你面前示現給你看,然後告訴你說:你學得多好、多棒!這些其實都是著了神鬼的境界去了。佛法的本身是很純淨、很單純的,它剛開始入門的時候,就是要從我們身體,我們自己的行住坐臥裡面,從我們的蘊處界裡面去觀行,然後破除我相的執著,接下來再進一步尋求開悟明心,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

所以,如果談到菩薩的忍陀羅尼這件事情的話,因為 彌勒菩薩講到的是安住於法的實相;所以對於一切還沒有開悟的菩薩們來講,您是不知道如何安住於法的實相。但是在您還沒有開悟明心之前,我們多少也可以學著如何去行菩薩的忍陀羅尼,這個您就不妨把我剛才的勸誡把它記在心裡。真實的佛法不講神通,不講一天到晚指點迷津,也不講感應,其實是很平常的,就是要讓我們解脫於煩惱,並且將來讓我們開悟明心用的。如果您能夠信受這一點,也可以說您就有趨向於菩薩的忍陀羅尼了。

那當然就是說,另外一個要給大家的建議,就是正因為佛法跟一般人所認知到的世間法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真正的佛法,絕對不會像一般的世間法,這樣子廣為大眾所歡迎擁戴。因為一般的眾生都是具足了貪瞋癡的,那麼這一些的眾生,大家都愛樂的法,就如同大家在演藝圈裡面所看到的粉絲追逐明星一樣;如果是這樣子的話,你可以想像到,這樣子講的佛法,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

那麼另外一方面來說,真正的菩薩看到眾生這樣追逐世間法,而不曉得要來佛法中正確地努力的時候,菩薩因為不忍於眾生的關係,所以一定會出來呼籲大家,教導大家要學習真正的佛法。可是這個時候,就總難免會碰到原先世間法上既得利益者的抵制,所以菩薩常常不得不出來進行法義辨正。也就是菩薩經常會講出來,或者寫出來說哪些人講的法不對,哪些人講的法有問題,什麼才是正確的佛法等等。那麼這一類型的法義辨正,主要的範圍都是在跟大家談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在談身口意。所以這個法義辨正,跟一般人的守不守口德、有沒有口德這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

可是許多的學佛人,往往看到菩薩不忍於眾生而出來法義辨正的時候,世間人往往都會覺得這個菩薩沒有口德,可能是修行不夠。可是大家請聽我的勸哦!因為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要看這個菩薩出來,他是在作法義辨正呢,還是在隨便批評人家行為的過失。如果是後者的話,你可以說這個人沒有口德;可是如果是前者的話,法義辨正是無關對象的行為過失的,他講的純粹是告訴眾生什麼東西是真正正確的佛法。所以他是基於大悲心,才會願意承擔,然後出來法義辨正的。對於這點來說,也請大家要能夠安忍,如果您能作到這樣的話,我們也說您在這方面,已經有趨向於菩薩忍陀羅尼了。

接下來,再來跟大家講的是最後一個,彌勒菩薩講的最後一個叫作菩薩的咒陀羅尼。這個咒陀羅尼講到的部分,就是菩薩由等持自在而宣說,能除有情災患之章句,令彼章句皆悉神驗無所唐捐。這個部分,諸位菩薩看到了 彌勒菩薩的講法之後,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啊!因為,菩薩的咒陀羅尼開始講到了能除有情災患,這裡就表示說這一類型的陀羅尼,它的目的是在透過一些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幫助有情解除災患;而這個所謂的方法,是透過名相跟章句把它串聯起來。比方說,一句話或是好幾句話把它串聯起來以後,那這個章句,當你去唸誦這個章句的時候,它就能夠有所神驗,能夠除掉有情的災患,然後說無所唐捐。

各位不妨先想想看,就是說這一句 彌勒菩薩的開示──咒陀羅尼的開示裡面,請問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一項陀羅尼的本身,也是由名詞跟章句串聯起來的。然後這些章句是由誰所宣說的呢?顯然這些章句是由想要去解除有情災患的菩薩所宣說;而這些菩薩又怎麼能夠宣說這些章句呢?是因為有等持自在的關係。換句話說,菩薩、如果一個修證有成的菩薩,他具有深入的定力,然後他由這個定力,也發起了一些神通的話,那麼他就會由透過這個神通去幫助哪一個有情,去解除他的災患。

所以,這裡面的意思有幾個意涵,我們先說菩薩絕對不會為了自己而去修習這些神通,除非是為了地上菩薩修持的增上,如果不修、不具足哪一個神通,你就不能夠過得了;比方說三地再往前的修證,那個時候你就不得不修神通。可是除這個之外,菩薩都不會為了自己而修持神通;只有一個狀況,就是為了、特別是為了要解除有情的災患,所以他會破例再去修習一些神通。

那另外就是說,這些章句其實就是跟我們印象中的咒語還挺像的,因為我們印象中的咒語,也都是持誦了這些咒語之後,它都有一些的效用;而這一些效用,顯然就是幫我們解決困難用的,所以這個部分確實是跟我們印象中的咒語很像。而這些咒語它的本質,都是由於菩薩來宣說出來的,所以真正能夠解除有情災患的,是菩薩的神力,而不是章句本身擁有什麼神奇的力量。我再說一次,咒語的本身,像這個菩薩咒陀羅尼能夠神驗,其實是由於菩薩的力量,而不是由於這個咒語有什麼樣特殊的音聲的神奇力量。所以如果有人認為說,一個咒語它的文字、它的寫法或是它宣說的方式,有什麼特別神奇的大力量,那顯然就是誤會了咒語的本義了。

剩下的內容,我們在下一個講次繼續來跟大家宣說。

阿彌陀佛!

引用文章來源: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3/2557-a13_003

正覺教團弘法視頻  

螢幕快照 2015-08-27 下午3.39.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