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菩薩不跟病苦對抗,要去看醫生和吃藥  

石頭画貓  

 

文章作者:過客

 

最近看到幾位菩薩生了重病,有親眼看到和聽聞到對方重病的情形,實在很令人不捨!

 

他們病得都很痛苦!可能都不太想活那種!的確我們每個人如果生重病到非常痛苦都會不想活!譬如
玄奘菩薩在印度的師父戒賢論師,他原本也病苦病得想要自殺!但是後來
文殊菩薩示現金色身跟他說:「因為你往世當國王惱害眾生,所以要受此苦!但你不能輕生!有位中國的僧人會來跟你學法,大約三年後會到!你把正法(瑜伽師地論)傳給他,他將會把正法發揚光大!那你的病和業障就會消除了!」

 

玄奘菩薩是三地菩薩,戒賢論師可以教導
玄奘菩薩《瑜伽師地論》,想必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造的,玄奘菩薩翻譯成中文!目前正覺講堂的增上班就是由
平實導師在教導《瑜伽師地論》)

 

我們當菩薩的如果遇到病苦該怎麼辦呢?昨日晚上上課時
平實導師剛好有開示到,大意是說菩薩生病時也不用跟病苦對抗,就去看醫生和吃藥就好了!那如果是錯悟的大師因為落在意識的離念靈知心中,他們就想用禪定的意識心去跟病苦對抗!如此當然會很苦,會承受不了那種痛苦!

 

我們有斷我見的正見或者悟後轉依如來藏,就會確實了知意識心等五陰的虛妄,那五陰很痛苦我們就想辦法去止痛,多睡覺讓意識心斷滅就暫時感受不到那痛苦了。如此就是不去跟病苦對抗的方法!也就是去看醫生和吃藥來止痛!不必跟痛苦對抗!

 

所以把意識心斷滅也是一種好方法,如果能多休息多睡覺那就去休息睡覺!多吃藥打麻醉止痛也可以!不必傻呼呼的不吃藥或不休息跟病苦對抗。

 

那如果死了就往生到下一世去,就不用太擔心了!

 

文殊菩薩又跟戒賢大師他開示:你想要捨棄這個色身嗎?佛經上說身體有種種的苦,但並不是教我們厭棄捨離身體。因為過去世中曾作過國王,卻帶給眾生許多苦惱,所以才招感今日病苦的果報。如今你應該作觀反省往昔的罪業,至誠懇切的懺悔,對病苦能安心忍受,並且勤於宣揚佛法經論,這樣你的病苦自然就會消滅。不然的話,你若厭棄這個身體,苦難永遠無法窮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汝欲棄此身耶?經云:「說身有苦,不說厭離於身。」汝於過去曾作國王,多惚眾生,故招此報。今宜觀省宿愆,至誠懺悔,於苦安忍,勤宣經論,自當銷滅。直爾厭身,苦終不盡。』」(CBETA, T50, no. 2053, p. 236, c28-p. 237, a3)

 

所以我們如果病得非常痛苦!病到快要死了!那我們死後就投胎到下一世去!那如果我們雖然病得很想死!可是我們很年輕並且還有復原的機會,那我們就要好好看醫生和吃藥讓自己復原!因為正法還需要我們來承擔!我們發願努力護持正法,這樣
佛菩薩一定會加持讓我們的病苦減輕!乃至痊癒的!因為發願努力勇猛護持正法的菩薩,他的命就是
佛菩薩的!

 

所以戒賢大師後來病也好了,然後他就教導
玄奘菩薩《瑜伽師地論》,之後玄奘菩薩當時就把印度的佛教復興起來,然後取經後又回到中國翻譯了許多經典,造就了唐宋的中國佛教盛世!乃至今日我們正法得以廣大的弘傳,也都是
玄奘菩薩的功勞。那教導玄奘菩薩的戒賢大師當然也是功德無量!那個豐功偉業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所以病苦的菩薩們,如果還不會死的話就要想辦法讓病苦好起來,發起強大的菩薩種性來護持正法吧!那如果命不久矣!就想辦法止痛和念佛憶佛,準備往下一世邁進!祝福大家身心安樂、福慧增上、早成佛道!阿彌陀佛!

 

《維摩詰所說經》卷2文殊師利問疾品〉:【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是即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CBETA, T14, no. 475, p. 544, c17-p. 546, a2)

 

引用文章來源:http://www.sjmnf.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