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相略探 (二之二) —正誠— 

以下,以一短篇布施心情記 事〈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樣〉,來檢 視自己的布施是否「十施具足」, 並符合「清淨施」所應具備之十 種心態:

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樣

       好冷的冬天,我走在市區的街道上,經常走過的商店 轉角,坐著一位乞討的老伯。他身材瘦小,蜷曲在角落, 身上的夾克,經年未洗,黑得發亮,身旁放著一個小碗, 裡頭散落著幾枚銅板。老伯的頭髮灰白,留著一撮不長不 短的山羊鬍,臉上爬滿了皺紋,使得原本已經細小的眼 睛,更瞇成了一直線,視線焦點放在遠方,無視於眼前熙 來攘往的人群,

       不知在想些什麼。 乞討的老伯,其實與四周熱鬧的景色並不協調。或許 是人們早已習慣,所以並不放在心上,又或許只是刻意的 遺忘,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樣,已經忘記是第幾次了。但終 究無法不在意他的存在,我終於停下了腳步。不知為何 的,我等待了一會兒,心中閃了個念頭,到底在害怕些什 麼?害怕和別人不同?害怕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我不知道。總之,人群漸少時,我才從口袋中掏出了零錢,彎下 腰來,放入了碗中。掉落的零錢聲,把老伯從思緒的遠方 拉回。他回神看了我一下,似乎想要表達感謝之意。但此 時我意識到背後的人群走近,於是我急欲離去,方才交會 的眼神因而錯開,因此沒有了更多的接觸。

       我繼續往前走,心中想著:「本是應享天倫之樂的年 紀,卻在寒風中乞討,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就 如同看到自己的親人長輩受苦一般,感慨萬千,卻只能略 盡棉薄之力。平常的我並不會想這麼多,或許只是觸景傷 情罷了!像老伯一般的行乞者太多了,我又何時想到了他 們?若今天老伯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他人的關心,我能 不在意他人的眼光,花時間陪他聊天,關心他,而不只是 丟了錢就走嗎?越想,我心中越形慚愧……就在此時我聽 到了零錢聲,回頭一看,陸陸續續有人投錢給老伯。原來 憐憫心是會感染的,或許大家早就想那麼做了,就像是今 天的我一樣,只是少了開始的勇氣罷了!

      其實人們並不冷漠。太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於是引 發了過多的自我保護,壓抑了內心深處善良種子萌芽的機 會。因此凡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要看不起自己小小的一 點作為,它可能只是一個起點,但所能引發的效應卻很 大;不要因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而自卑,至少在心中埋下 的種子,總會有發芽的一天,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樣!

       於上所述布施之行,就狹義的「十施具足」而言,因不涉 佛法僧之供養,故不論恭敬施及承事施。財、法、無畏三施中,只取零錢故為少分財施,因無言語關心之舉,欠缺無畏施之作 為,更遑論法布施。以功德果報面來說,因對受施者並無所求, 故符合不望報施。但究其根本原因,筆者未熏習佛法前,布施 之念甚少,因聞「修慧不修福,來世修行時縱然證得羅漢果亦 空缽而歸」之知見,故有布施之發心,是以不符合不求有施。 若以布施心態面來說,因做少分同理心想,故符合憐愍施之所 攝。而清淨施及不輕心施,則於十種「清淨施」之心態中多有 所涉,故合述如下:就功德果報面而言亦如上所述,雖未執妄 見但求果報,故符合不執取施,但未達不希異熟施;因不求名 利回報,故符合少分無所依施及不望報恩施。從行止心態上來 說,雖無積聚施之心,但多有猶豫,故為留滯施;以零錢行施 故為下劣施;且於非老非殘者,多有不施之心,因有所分別, 故為向背施;布施時能盡量低下身,避免過大聲響所造成之鄙 視感,故無高舉施;屢屢未施,心有慚愧,終能發心而行布施, 是謂少分不退弱施。綜上可知,筆者之施未能十施具足,布施 時之心態亦多有不淨之處,仍有改善之空間,深自反省後,應 努力改進才是!

三、菩薩布施六度具足

──以釋迦牟尼佛「割肉餵鷹」之故事為例

猶記在禪淨班之課程中,親教師對於布施曾有如下之開 示:

      凡夫、聲聞、菩薩的布施有很大的不同:

      凡夫為求福德、人天果報,有我相、法相而行施,有欲 求果報亦是「雜染貪」,故所得乃三界有,具生滅性、無常性,有時盡。

      聲聞布施在捨,布施中含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但不敢著、不敢執;其因懼世間苦,有「我」在受,所 冀求者為脫離三界,

      灰身泯智入無餘依涅槃,故細分的 「我見」猶未斷盡。

      菩薩呢,六度具足! 

由親教師之開示可知,不同於凡夫之著於世俗相求有,聲聞之 用捨而取空,菩薩之布施除以悲心為體、清淨為用以外,並能 以布施波羅蜜行作為初發之基;由布施波羅蜜的正見為導,而 使其他五度具足:

      (一)戒波羅蜜:菩薩以財、法、無畏施於眾生,利樂有情, 則是菩薩三聚淨戒中之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此為戒 波羅蜜所攝。 

      (二)忍辱波羅蜜:菩薩布施之時,遇人輕蔑污辱,安忍不瞋, 則是忍辱波羅蜜。

      (三)精進波羅蜜:菩薩布施度眾,不計毀譽,義無反顧,始 終如一,則為精進波羅蜜。

      (四)禪定波羅蜜:菩薩布施之時,內不著相,心無掉舉,亦 不散亂,悲心行施,心得決定,是為禪定波羅蜜。

      (五)般若波羅蜜:菩薩布施時,以如來藏心觀之,不住於相,

                則如《居士傳》卷四十五〈袁了凡傳〉中之所言:【以 財施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 謂三輪體空。】

                亦如《金剛經》第四〈妙行無住分〉  所述:【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 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 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無相布施,心無所住, 三輪體空,此即般若波羅蜜。

         茲舉《大智度論》卷四所述 釋迦世尊成佛前,尚為尸毘 王身時,割肉餵鷹之菩薩廣大第一最勝施:

        【問曰:「檀波羅蜜云何滿?」

          答曰:「一切能施無所遮礙,乃至以身施時,心無所惜, 譬如尸毘王以身施鴿。 釋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毘, 是王得『歸命救護陀羅尼』,

          大精進、有慈悲心,視一 切眾生如母愛子。時世無佛,釋提桓因命盡欲墮,自念 言:『何處有佛一切智人?』

          處處問難不能斷疑,知盡 非佛,即還天上愁憂而坐。」 巧變化師毘首羯磨天問曰:「天主何以愁憂?」

          答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憂。」

          毘首羯磨言:「有大菩薩,布施持戒禪定智慧具足,不 久當作佛。」

          帝釋以偈答曰:「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 多,成果時甚少。」

          首羯磨答曰:「是優尸那種尸毘王,持戒、精進、大慈、 大悲、禪定、智慧,不久作佛。」

          釋提桓因語毘首羯磨:「當往試之,知有菩薩相不?汝 作鴿,我作鷹,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當逐汝。」

          毘首羯磨言:「此大菩薩,云何以此事惱?」

          釋提桓因說偈言:「我亦非惡心,如真金應試,以此試 菩薩,知其心定不?」

          說此偈竟,毘首羯磨即自變身作一赤眼赤足鴿,釋提桓 因自變身作一鷹,急飛逐鴿,鴿直來入王掖底,舉身戰 怖,動眼促聲。是時眾多人,相與而語

          曰:「是王大慈 仁,一切宜保信;如是鴿小鳥,歸之如入舍。菩薩相如 是,作佛必不久。」

          是時鷹在近樹上,語尸毘王:「還與我鴿,此我所受。」 王時語鷹:「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初發意時,受此 一切眾生,皆欲度之。」

          鷹言:「王欲度一切眾生,我非一切耶?何以獨不見愍, 而奪我今日食?」王答言:「汝須何食?我作誓願:其 有眾生來歸我者,必救護之,汝須何

          食,亦當相給。」

         鷹言:「我須新殺熱肉。」 

         王念言:「如此難得,自非殺生無由得也。我當云何殺 一與一?」思惟心定,即自說偈:「是我此身肉,恒屬 老病死,不久當臭爛,彼須我當與。」

         如是思惟已,呼 人持刀自割股肉與鷹。

         鷹語王言:「王雖以熱肉與我,當用道理,令肉輕重得 與鴿等,勿見欺也。」

         王言:「持稱來!」以肉對鴿,鴿身轉重、王肉轉輕。 王 令 人 割 二 股 , 亦 輕 不 足 , 次 割 兩 、 兩 臗 、 兩乳、項脊,舉身肉盡,鴿身猶重,

         王肉故輕。是時近臣內戚,安施帳幔,卻諸看人:「王今如此,無可觀也。」 尸毘王言:「勿遮諸人。」聽令入看而說偈言:「天人 阿修羅,

         一切來觀我,大心無上志,以求成佛道。若有 求佛道,當忍此大苦,不能堅固心,則當息其意。」 是時菩薩以血塗手,攀稱欲上,定心以身盡以對鴿。

         鷹 言:「大王!此事難辦,何用如此?以鴿還我。」

         王言:「鴿來歸我,終不與汝,我喪身無量,於物無益。 今欲以身求易佛道。」以手攀稱,

         爾時菩薩肉盡筋斷, 不能自制,欲上而墮,自責心言:「汝當自堅,勿得迷 悶,一切眾生墮憂苦大海,汝一人立誓欲度一切,何以 怠悶?此苦甚少,

         地獄苦多,以此相比於十六分猶不及 一,我今有智慧精進持戒禪定,猶患此苦,何況地獄中 人無智慧者。」

         是時菩薩,一心欲上,復更攀稱,語人:「扶我。」是 時菩薩心定無悔,諸天龍王阿修羅鬼神人民皆大讚言: 「為一小鳥乃爾,是事希有。」

         即時大地為六種振動, 大海波揚,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及散名華,天女歌讚必 得成佛。是時念我四方神仙皆來讚言:是真菩薩,必早 成佛。

         鷹語鴿言:「終試如此,不惜身命,是真菩薩。」即說 偈言:「慈悲地中生,一切智樹牙,我曹當供養,不應 施憂惱。」

         毘首羯磨語釋提桓因言:「天主!汝有神力,可令此王 身得平復?」釋提桓因言:「不須我也,此王自作誓願,大心歡喜,不惜身命,感發一切令求佛               道。」

         帝釋語人王言:「汝割肉辛苦,心不惱沒耶?」王言:「我 心歡喜,不惱不沒。」

         帝釋言:「誰當信汝心不沒者?」

         是時菩薩作實誓願:「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惱,一心不 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即出語時,身復 如本。

         人天見之,皆大悲喜,歎未曾有:「此大菩薩必 當作佛,我曹應當盡心供養,願令早成佛道,當念我等。」 是時釋提桓因、毘首羯磨各還天上,如是等種           種相,是 檀波羅蜜滿。】 

         由上觀之,可知菩薩行者之悲心大施,捨己利他,非僅廣 施外財、諸受用而已,更能捨身全部而作內財施,且於布施一 行中,含攝六度,圓滿具足。如論文中之尸毘王所行之菩薩大 施,以凡夫所最珍愛且難以布施之己身肉體為施物,無身見之 執著而行布施波羅蜜。此施以憐愛眾生之不殺悲心為出發點, 是為戒波羅蜜。不以己之王身尊貴,而受施者為畜生道而有分 別心;儘管所求不甚合理,尸毘王仍心無憤恨,一施再施,此 則忍辱波羅蜜及精進波羅蜜。布施後,其欲命終之時,心定無 悔,是為禪定波羅蜜,心得決定故。以命抵命,其秤方平,是 則言明眾有情之如來藏平等、平等,非如錯悟大師所言:「以 萬隻蟻身之如來藏換一人身之如來藏,以千人身之如來藏 換一鯨身之如來藏。」法界實相決非此等憑空想像,決非意 識作用所成之如來藏戲論,此即般若波羅蜜所攝。菩薩之布 施,六度具足,凡夫、聲聞所不能及;吾人欲行佛菩提道,此間雖未能立行,仍應以 世尊往世因地之所行而為圭臬,勇猛 精進才是!

四、布施與護法

         文末,茲引《大般涅槃經》卷十 世尊金言──若先謗法, 卻能懺悔,而後護持正法者,此乃世間無上福田──吾人布施 此類人等,其福無量:

         純陀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所有之物,布施一切, 唯可讚歎,無可毀損。』世尊!是義云何?持戒、毀戒 有何差別?」佛言:「唯除一人,餘一切施皆可讚歎。」 純陀問言:「云何名為唯除一人?」佛言:「如此經中所 說破戒。」純陀復言:「我今未解,唯願說之。」佛告 純陀:「言破戒者,謂一闡提,其餘在所一切,布施皆 可讚歎,獲大果報。」 

純陀復問:「一闡提者,其義云何?」佛告純陀:「若有 比丘及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麁惡言誹謗正法, 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 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 初無怖畏、慚愧、不肯發露,於佛正法永無護惜建立之 心,毀呰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若復說言:『無佛法僧』,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 唯除如此一闡提輩,施其餘者一切讚歎。」 

爾時純陀復白佛言:「世尊!所言『破戒』其義云何?」 佛告純陀:「若犯四重及五逆罪、誹謗正法,如是等人 名為『破戒』。」純陀復問:「如是破戒可拔濟不?」佛告純陀:「有因緣故則可拔濟。若被(披)法服猶未捨 遠,其心常懷慚愧恐怖而自考責:『咄哉!何為犯斯重 罪?何其怪哉!造斯苦業?』深自改悔生護法心,欲建 正法,有護法者我當供養,若有讀誦大乘典者,我當諮 問受持讀誦,既通利已復當為他分別廣說,我說是人不 為破戒。」 

「何以故?善男子!譬如日出能除一切塵翳闇冥,是大 涅槃微妙經典出興於世亦復如是,能除眾生無量劫中所 作眾罪,是故此經說護正法得大果報,拔濟破戒。若有 毀謗是正法者,能自改悔還歸於法,自念:『所作一切 不善,如人自害心生恐怖、驚懼、慚愧,除此正法更無 救護,是故應當還歸正法。』若能如是如說歸依,布施 是人得福無量,亦名世間應受供養。」 

「若犯如上惡業之罪,若經一月或十五日,不生歸依發 露之心,若施是人果報甚少,犯五逆者亦復如是。能生 悔心內懷慚愧:『今我所作不善之業甚為大苦,我當建 立護持正法。』是則不名五逆罪也!若施是人得福無 量。犯逆罪已,不生護法歸依之心,有施是者,福不足 言。」 

「又善男子!犯重罪者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廣說, 應生是心,謂:『正法者,即是如來微密之藏,是故我 當護持建立。』施是人者,得勝果報。善男子!譬如女 人懷妊垂產,值國荒亂遠至他土,在一天廟即便產育; 後聞舊邦安隱豐熟,携持其子,欲還本土,路經恒河水漲暴急。荷負是兒不能得渡,即自念言:『我寧與子一 處併命,終不捨棄而獨濟也!』作是念已,與子俱沒; 命終之後,尋生天中。以慈念子,欲令得渡,而是女人 本性弊惡,以愛子故得生天中。犯四重禁、五無間罪, 生護法心亦復如是,雖復先為不善之業,以護法故得為 世間無上福田,是護法者有如是等無量果報。」】 

          末法時代,眾生根劣,剛強難伏,累世謗法習氣所致,於 世尊宣說如來藏微妙甚深正法之時,因難親證,心不生信,復 加誹謗,而成一闡提人;捨報後隨業風所飄,先入地獄,受苦 無間;復輾轉生於餓鬼、傍生,無量劫後,轉生成人,瘖啞貧 苦;多世之後,值遇佛法,心生信樂,廣作佛事;然是時邪見 興而正法沒,惡知識充斥世間,且多能將人天善法與世俗法結 合,切合眾生心靈所需,唯錯解第一義諦,故與 世尊所言成 佛之道,漸行漸遠。又眾生性喜崇拜名師,是以眾口鑠金,劣 幣逐良;雖是黃銅,言是黃金;眾生雖發大心,而行布施供養 破戒、邪見僧寶,卻使邪見日盛、正法日衰,此即 世尊所言 「有施是者,福不足言」;謂 世尊禁止菩薩行者布施破戒者及 謗法之人,彼等皆是一闡提人故。 

          平實導師不忍末法佛子再受邪見熏習,求出無期,是以住 世宣說如來藏妙法;不計毀譽,著書立說,藉破邪而顯正,作 菩薩廣大第一最勝法布施;怎奈諸方錯悟大師及諸佛子往昔謗 法習氣種子流注,未能如理作意思維比較,誹謗之心再起,又 行謗法,卻以護法行者自居,再次落入一闡提之窠臼中,何愚 至此?此諸毀謗如來藏勝法之師,何不靜心思維如實修行而不遽下結論?待有朝一日,略悉佛菩提正義時,懺悔心發,建立 護持正法──如來微密之藏──方能稱之為真福田,而使諸信 受佛子「施是人者」均能「得勝果報」,方能不再愧對身上所 著福田衣也。

引用文章來源:正覺電子報39期目次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身外之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